《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六章 汉景帝中三年至中六年 公元前147至144年《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六章 汉景帝中三年至中六年 公元前147至144年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六章 汉景帝中三年至中六年 公元前147至144年


第十三节 血雨腥风

景帝废太子是为了换太子,可是他的这一番动作却让另外一个人起了心思,那就是梁王刘武。

梁王刘武这几年来一直没有少干事,“七国之乱”后刘武得到了无数的赏赐,财富无数,也开始学窦婴养门客。刘武拥有和天子规格一样的仪仗,威望极高,几年下来门客无数。这些门客干下了不少违法乱纪之事,但因为人人都畏惧梁王,所以他的门客从来就没有人敢动。

慢慢的刘武的势力越来越大,也变得越来越嚣张,如今听说了太子被废,他马上以探望母亲为理由又一次来了长安,开始撺掇母亲窦太后给景帝说册立他为储君的事情。

景帝自然是不会立刘武的,他费了那大的功夫废太子换重臣就是为了能够让朝堂更好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要自己来挑继任者而不是被任何人或群体挟持,栗妃不可以,朝中大臣不可以,梁王和太后更不可以。

当然,景帝并不需要每件事都自己去强出头,他会借力打力,他明白劝阻窦太后想立梁王的想法不用自己出面,交给朝中的那些大臣就可以了,于是他把这个任务轻轻的推给了周亚夫窦婴这些人。

大臣中在立不立梁王的这件事上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基本上是一致反对,他们之中的核心就是爰盎。

于是以爰盎为主的说客团去见了窦太后,进行了一番游说,游说的内容现在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了,史书上只用了“事秘,世莫知”这几个字。

不知道爰盎到底用了什么手段来劝说窦太后,但是最后结果就是一向宠着刘武的窦太后放弃了要求景帝立刘武为储君,以后梁王再也不敢在太后面前再提这个事情,灰溜溜的就回了梁国。

摆平了梁王和窦太后之后,景帝终于觉得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了,这才显露出了他这一系列做法的真正目的:封王夫人为皇后,封刘彻为太子,去掉了刘彻原来“彘”的那个名字,给他改名为“彻”。

刘武回到梁国以后听说景帝册立了太子,非常生气,他知道是爰盎这些大臣在窦太后面前的说词让他的储君梦破碎了,所以他很恨爰盎这些人。

刘武在七国之乱后养了很多门客,很多新人来到梁国,受到了梁王的重用,反而张羽韩安国这些平乱时期的老臣受到了冷落。

当时最受刘武重用的两个人是羊胜和公孙诡。

这两人没有什么别的才能,就知道一味的迎合刘武的脾气,他们知道刘武痛恨爰盎等朝中的议臣,就劝梁王派刺客去刺杀他们,一时失去理智的刘武同意了。

刘武派出刺杀爰盎的刺客一路入关,听到的都是爰盎的好话,说他为人正直,尽忠职守等等,于是便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不杀爰盎,反而是到爰盎家,亲自提醒爰盎:“我是梁王花钱雇来杀您的杀手,您是长者我不忍刺杀,可后面还有十几波刺客要来,您小心堤防。”说完这个刺客就走了。

听说梁王要刺杀自己,爰盎心里非常不高兴,刚好家里面发生了很多怪事,爰盎觉得不祥,便去自己的一个擅长占卜的好朋友处去算了一卦,结果在回来的路上被梁王后续的刺客刺杀。

不止爰盎,同时被刺杀的朝中大臣还有十几个,像周亚夫这样的勇武之士,还有窦婴这样养了一大堆门客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危险,其他反对梁王的朝臣们便很多都遭了秧,一时震惊朝野。

梁王的刺客基本没有留下什么证据,但是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因为被刺杀的都是反对立梁王为储君的人,嫌疑最大的就是梁王,所以景帝马上就怀疑到了梁王。

到了这个的地步,景帝已经快和刘武这个亲弟弟撕破脸皮,二话不说也不讲什么证据,就直接让得力干将田叔去梁国查梁王,最后果真查出了问题。

景帝不会直接派人抓梁王,他知道这个主意是阳胜和公孙诡出的,就让人去梁王宫这两个人,刘武顾念到二人忠心耿耿,不想让他们替自己顶罪,就把他们藏在后宫,拒不交出。

梁国的老臣韩安国急了,韩安国一直是梁国的栋梁,是老成谋国的典型,但是阳胜和公孙诡得宠之后他被边缘化了,甚至一度因为小罪入狱。

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卒百般欺负,就对那个狱卒说:“你现在这么对我,就不怕我有朝一日出狱报复吗?死灰就不会复燃吗?”这个狱卒非常嚣张的说:“你就算复燃我也一泡尿给你浇灭了。”

后来韩安国真的重新被梁王重用,他出狱之后这个狱卒就逃亡了,可是不久又被抓了回来,韩安国并没有杀他,反而对他很好,说:“你们这种人怎么值得我和你记仇呢。”

汉代是一个睚眦之仇必报的时代,韩安国对狱卒的这种做法是相当罕见了,与他截然相反的同时代的人物是李广。

李广失势的时候去打猎,归来晚了进不了关,他想用以前将军的身份让守卫通融一下放他过去,可是那个守卫说就是现在的将军也不能通融,更何况以前的将军。守卫只是秉公办事,他对李广的羞辱是远远不及狱卒对韩安国的,可是和韩安国的大度相反,李广重新当上将军之后专门把那个守卫调到自己的手下然后杀了。

韩安国入狱之前一直负责梁国和中央的关系,在他出色的斡旋之下,无论梁王曾经做的多么过分所么张扬,却一直都没有让景帝不高兴,和窦太后长公主那里也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

窦太后不认梁国其他的人,就认韩安国。

刘武为了袒护他的两个弄臣不惜和景帝对着干,强行不交人。这个做法让窦太后非常担心,整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怕刘武一直不交人,景帝终会下狠心杀了这个弟弟,上演兄弟相残的一幕。

窦太后为了不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完全撕破脸,就把劝说刘武的大任交给了韩安国。

韩安国见了刘武之后不说话先哭,刘武问他为什么要哭的时候,韩安国才开始自己的说词:“大王觉得自己和陛下(景帝),有没有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和高皇帝(刘邦)、当今圣上和临江王(废太子刘荣)亲?”刘武说他们都是父子,当然比兄弟亲。

韩安国又说:“高皇帝当初没有让太上皇参与政事,而当今圣上因为临江王一句话的过失就废了他。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天下大治就不能因私废公,常言说的好:‘虽有亲父,安知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不为狼?’,现在大王受奸人蛊惑犯下大罪,陛下是因为太后的关系才不忍直接向您问罪,太后天天哭泣,希望大王能够改过自新,但是大王却一直不悔悟,如果有一天太后有什么不测,大王还能靠谁?”

韩安国的劝说入情(梁王至孝,故用太后来劝)入理(拿刚刚发生过的废太子事件对比),刘武当场就哭了,放弃了继续藏阳胜和公孙诡的想法。这两人虽然是弄臣,但对刘武也算忠心一片,他们为了报答刘武的知遇之恩,不想让他为难,当天就自杀了。

刘武把阳胜和公孙诡的首级上交到长安之后,又派了另外一个使者邹阳去见新立王皇后的哥哥王信,说如果梁王被罚的厉害,太后必然会把帐都算到新皇后和新太子身上,这对于王家很不利,现在梁王已经失势,无力争储,双方不如化干戈为玉帛,这样梁王可以自保,太后高兴也可以让王家的地位更为稳固。

景帝派去梁国查梁王的田叔非常聪明,他拿着阳胜和公孙诡的首级回长安,到了霸陵的时候听说了王皇后也开始帮梁王说话,就马上烧了所有有关梁王的罪证,然后空手来见景帝。

景帝问田叔:“梁王有罪吗?”

田叔说:“有犯死罪的事情。”

景帝又问:“他的罪证在哪里?”

田叔说:“陛下不要过问梁王的罪证了。”

景帝问:“为什么?”

田叔说:“有了罪证,如果不杀梁王就是坏了汉法;如果处死梁王,太后伤心肯定会让陛下忧虑。”

景帝非常赞同田叔的见识,就此作罢,没有继续整梁王,还让田叔等人去见了太后。

田叔对太后说,这次刺杀事件梁王不知情,都是阳胜和公孙诡这些人干的,已经按国法处死了,梁王没有受到伤害。

窦太后这才把悬了好久的心给放了下来。

刘武逃过一劫之后还是不放心,他上书请求入朝谢罪,到了函谷关的时候,旁边有个叫茅兰的谋士给他说,为了防止景帝下狠手半路干掉梁王不让他见太后,梁王应该隐蔽入关。

于是刘武抛开了车驾,坐小破车带了两个随身的侍卫先行逃进了长安,藏到了姐姐馆陶长公主的园子里。

当汉使者去迎接梁王的时候发现车驾是空的,不知道梁王在什么地方,窦太后一下就急了,她以为是景帝派人暗中杀了刘武,大哭不止。把景帝也给急坏了,生怕刘武真是出了什么意外。

就在这个时候,刘武背着斧锧到了宫门前谢罪,太后和景帝都大喜,母子三人一起哭了好一阵,这才算是把这个风波彻底的过去。

可是经历过这次事件,景帝和梁王之间的兄弟感情也算是彻底消耗干净了,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同一辆车,刘武的争储之路也就此结束,之后的梁王不但再也没有当初的荣宠,还处处受到景帝的猜忌,刘武好多次的入朝看望窦太后的请求都给景帝拒绝了,晚年刘武提出的放弃王位在窦太后旁边侍奉的要求景帝也不予理睬。

为了天下,“七国之乱”时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终于变成了仇人。

景帝自己的身体太差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将撒手而去,而他选中的太子刘彻年龄又还太小,有太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景帝开始和当初刘邦一样,为铺平太子的道路做准备。

“既然有些人会威胁到太子,我不确定太子是否能够应付,那么就我自己先动手解决了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