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八章 汉景帝后二年至后三年 公元前142至141年
第十五节 后文景之治,盛世可期
虽然景帝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可对于汉武帝刘彻来说,前路并不顺畅,奶奶窦太后率领的窦家势力,母亲王太后和舅舅田蚡率领的母家势力,甚至还有淮南王刘安暗中囤积的势力,可以说还是非常复杂的。
年轻的刘彻需要老臣来帮他稳固江山。
景帝本身和窦家的其他人一样,信奉的是黄老学说,也是延续的吕后和文帝时代的“黄老治国”之路。但其实在景帝后期,汉朝的财富已经积累的很多了,刘邦时代同样颜色的四匹马都找不到的情况已经变成了现在你要是骑母马就会被人看不起的地步。
国库渐渐充实,人民慢慢富裕,腐败也开始滋生,如果再这样无为而治下去,只会让腐败越来越厉害,让无为的政府变成无能。
积累的社会财富需要被消费,富起来的大汉朝需要改革,需要进取,需要大有作为一番。
汉朝的下一代需要的是大有为的君主。
英明的景帝在给两个太子挑老师的时候,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儒家出身的人,无论是窦婴之于刘荣,还是卫绾之于刘彻。
景帝驾崩后,新一代的君主必定要启用一批儒家之士,这样会引起一大批朝廷固有的黄老学说崇拜者的反抗,而这些人有信奉黄老的窦太后撑腰。窦太后虽然不会直接把刘彻怎么着,但肯定会被这些人利用来反对刘彻的政策,从而间接威胁到刘彻的皇位。
这是刘彻的第一批敌人。这批敌人数量太多,甚至真正的核心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种延续了五十多年的文化,所以景帝不可能帮刘彻扫平,只有靠他自己以后慢慢来。
刘彻的母亲王太后不是好人,这一点虽然她一直在景帝和窦太后面前隐藏,装作非常低调不愿意干预政事,但其实从和栗妃争斗的时候开始景帝就看出来了,窦太后也看出来了。
有了吕后的前车之鉴,汉代皇帝最怕的就是“子弱母壮”,景帝怎么可能对她掉以轻心。
景帝知道自己死后,窦太后死后,王太后和背后的那群姓王姓田的人,比如田蚡,肯定会有很高的参政诉求,王太后肯定会一定程度以母亲的名义指挥刘彻。如果王太后的势力过大了,有可能会威胁到刘氏的江山。
谁能保证王太后像窦太后一样只要权但却忠心对刘氏呢?万一她其实就是下一个吕后呢?
这是刘彻的第二批敌人。这批敌人和刘彻的关系太亲,如果铲除了他们一是对刘彻太残忍,而是这批人毕竟也算是刘彻的羽翼,需要给刘彻留着对付其他敌人,所以景帝也不能除。
刘彻的第三批敌人是诸侯国。“七国之乱”后,天下大的诸侯国被拆分殆尽,梁王刘武死后,景帝又趁机把梁国也一分为五,此时天下已经没大的诸侯国了,诸侯的威胁相对来说比较小。可是武帝要面对的毕竟是诸侯国拆分后的第一代,亲属关系还比较近,还是有一些隐患,尤其是这其中还有淮南王刘安这样的“名人”。
刘安是刘邦小儿子刘长的长子,当初看着刘长被文帝问罪拉到大街上去游行最后绝食而死,心里一直有怨恨。“七国之乱”的时候刘安本来也想凑个热闹,最后被手下的官员使诈给制止。
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刘安气候已经慢慢形成,淮南国的官员已经管不住他了,他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他派自己的女儿刘陵在长安色诱大臣获取情报(传说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间谍),自己又找人着书立说收取名望,着名的道家着作《淮南子》就是他组织人编zuǎn的。
这是武帝的第三批敌人,这些人景帝也没有来得及处理。
在中行说的指导下,匈奴的军臣单于在景帝后期开始就慢慢加大了对汉朝的骚扰力度,似乎和亲这个老办法已经不太管用了,就算有李广程不识这些名将在边郡防守,边关也一直不太平。匈奴和汉朝之间的游戏似乎已经到高潮,大规模的对抗一触即发,这是一场匈奴的第三代领导人(军臣产于和伊稚斜单于)和大汉的第四代领导人(汉武帝)之间的对决。
这是武帝的第四批敌人,也是最大的,最难的,景帝没有能力处理的。
面对这些敌人,景帝没有给武帝准备太多的帮手,如果真要算也就是窦婴和卫绾两个人。
窦婴前面提过很多次了,整个景帝朝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虽然后期他一直没有任过很重要的官,但景帝对他的信任却丝毫未减,和卫绾比他最大的优势是他是外戚,是窦太后的侄子,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皇帝是一家人。
窦婴这个人很复杂,他的文采和武略都不错,也有一些政治头脑,再加上外戚的身份,理论上来说应该大红大紫才对,可最终他的一生却落得三起三落,死得很凄惨,不得不说是他的性格极大的制约了其仕途。
窦婴是个尚儒的人,但也学过很多黄老学说,书本上的知识告诉他要懂得韬光养晦来保全自己,从他的经历上看很多时候他也确实在这么做,可是他骨子里那些棱角就是磨不平,导致他每每在关键时刻耍性子。当初七国之乱的时候景帝想启用他,他就耍脾气不出山,还躲在山中,最后窦太后亲自来找他才肯出任将军;景帝废太子的时候,作为太子太傅的他又一怒之下开始隐居,经人苦劝才再度任职;后来武帝时期窦婴又不忍田蚡的欺辱奋然和当时势大滔天的王家田家做对,最后闹得家破人亡。
《史记》中司马迁对窦婴的评价很简练“任侠自喜”,非常到位。窦婴虽然才能不错,但自视过高,性格也较随意,其实不是一个非常适合当官的人,可他偏偏是窦家最有才的人,时代赋予了他很多重任,算是一步步逼得他走到了那步,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极力克制自己任侠的性格,怎奈效果欠佳。
卫绾是武帝的老师,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七国之乱”的时候当过将军打过仗,后来也做过北军中尉这样的武职。虽然一直是武官,可卫绾却是个正儿八经的学儒家出身的儒门中人,学问不错,所以后来景帝选他为太子太傅,做刘彻的老师,之后进一步升迁为丞相。
学生总是信任自己的老师,皇帝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还没有成年的年轻的皇帝,纵然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在他即位之初也是非常依赖卫绾的,而卫绾也在尽他所能保护自己的学生走的更远。
其实提到卫绾这个人,他的才能也许还不是景帝选择他的最大原因,卫绾最为出色的是政治智慧,甚至可以说在他政治智慧的比对之下,他的才能反而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
卫绾年纪也不小了,在文帝时期就被重用,那时候汉景帝还是太子。身为太子的汉景帝邀请很多文帝身边的官员去他府上做客,所有人都去了,就只有卫绾没有去。卫绾的考虑就是,如今皇帝还没有死就去忙不迭的巴结太子,那皇帝知道了有可能会生气。
汉景帝恰好也是一个政治智慧极高的君王,所以那些来自己府上做客的人他都没有留意,反而单单留意了这个没有来巴结自己的卫绾。汉景帝即位之后,一开始没有怎么用卫绾,卫绾也没有丝毫怨言,有一回汉景帝外出打猎,突然心血来潮让卫绾和自己一起坐车,然后就聊了起来。
景帝问起了当年卫绾为什么不来赴宴,卫绾却只是死咬着不松口说自己当时病了,其实两个人心里都和明镜一样明白真正的原因。临到下车的时候,汉景帝说要赐给卫绾一把剑,卫绾却说剑太贵重,死活都不要,还说先帝文皇帝曾经赐给他六把剑,都被他藏在家中,不敢动。
这下景帝起了好奇心,径直去卫绾家看了一下,果然发现有六把崭新的宝剑。一般人拿到剑要嘛自己佩戴,要嘛就互赠给他人,可卫绾却把文帝的剑保存的十分完好,顿时让汉景帝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所以后来也选了他做太子的老师。
短短的几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卫绾很多政治智慧,既懂得耍太极装傻充愣韬光养晦,又善于向皇帝表心迹。他不像窦婴是假韬光养晦实际上棱角分明,也不像很多人急于向皇帝谄媚失去气节,而是该低调的时候低调,改献媚的时候点到为止,分寸的把握实在是非常完美。
汉景帝自己是个很懂政治斗争的人,从七国之乱和立储风波中都可以看出,我相信他也是能够看透卫绾的心思的,他让这样的人给武帝当老师,只怕也是希望武帝能和他学两手,这样以后才可以更加熟练的和手底下的大臣们周旋,还有和自己的母亲以及奶奶周旋。
果然,后来武帝也非常善于把握政治斗争,把窦婴田蚡甚至是自己的母亲这些政坛高手都耍的团团转,这里面肯定有卫绾的功劳。
景帝在整个汉朝的作用非常大,虽然他最后没有入宗(文帝是太宗,武帝是世宗),可是他在位十七年承前启后的作用却不可小试,他引领汉朝走向文景之治的巅峰,让汉朝的国力空前增长,为后来武帝的蓝图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年份上来说,景帝先是在晁错的指导下坚定不移的实行了削藩,在七国之乱中任用周亚夫等人平定叛乱一举解决了汉朝最大的隐患诸侯王问题,之后景帝又精心挑选了带领汉朝走向辉煌的接班人,并努力为他打造一个最好的环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景帝逼死了自己的宠妃,儿子,弟弟,还有平乱的最大功臣,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天下,可谓用心良苦之至。
景帝死后谥号“景”,景在古时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词,一般轻易不用,俗语中就有“高山景行”这个用法,能得到这个字,景帝可以无憾了。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193)
1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三章 汉景帝前四年至前五年 公元前153至152年阅读 (180)
2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八章 汉景帝后二年至后三年 公元前142至141年阅读 (172)
3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五章 汉景帝中元年至中二年 公元前149至148年阅读 (131)
4 《汉兴八十年》第八卷 武帝出征>第一章 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二年 公元前140至139阅读 (158)
5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二章 汉景帝前三年 公元前154年阅读 (146)
6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七章 汉景帝后元年 公元前143年阅读 (182)
7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一章 汉景帝前元年至前二年 公元前156至155年阅读 (131)
8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七章 汉文帝后三年至后七年 公元前161年至157年阅读 (183)
9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五章 汉文帝前九年至前十二年 公元前171至168年阅读 (153)
10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四章 汉文帝前六年至前八年 公元前174年1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