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八十年》序>序言《汉兴八十年》序>序言

《汉兴八十年》序>序言


历史是客观的存在,但用文字写出来的历史其实从来都不客观。

从《尚书》开始,《春秋三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再到后来的《通典》、《文献通考》,每部历史其实都是一个建立在客观之上的主观存在。作者个人的色彩必定会也必须要融入到他描述的历史文字中。

如果描述出来的历史纯粹客观了,反而既没有意思也没有价值。读史有时候就是在读人,读《史记》就是在读它背后的司马迁,读《汉书》就是在读它背后的班固,明明讲的是同样的故事,但给人的感受就是不一样,如果再去看《资治通鉴》中汉代的部分,又是另一番气象,因为那背后是司马光。

这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大家们如此,通俗化写历史小说的人也是这般,看《明朝那些事》虽然看的是明朝的故事,但其实接受的是当年明月的明朝世界,并不是历史上那个真正的明朝。

所以我要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轩辕之秋的汉代世界,这个世界也许肤浅,也许太过通俗,也许还有些错误,但它绝对会是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汉代,九分历史的真实,一分演绎。

就像罗贯中给大家呈现的三国一样,虽然那绝对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它保留了绝大部分的真实,也进行了一些趣味化的演绎。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正是一直纠结于“历史真实”与“故事趣味性”之间的取舍。

如果对我的取舍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望海涵。

《汉兴八十年》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写法,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个更加清晰的历史年代脉络的定位。

之前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没有体会到温公在史料选择上的考究,可这次编年体的写作过程却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资治通鉴》中每一年的史料选择都精巧之极,细细体会后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水平和温公自然是差了不知道多少光年,但在史料的选择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不过和温公“资治”的定位不同,通俗化讲史的书还是更多考虑了故事的逻辑性和趣味性。

一本写汉代的书,为什么没有选在某个皇帝驾崩的时间点截稿,而要掐头去尾的描述从秦末到汉武帝元光六年这八十年的历史呢?

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想法。

建国八十年对汉代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在这之前他们屡经波折,外受欺压,内斗不止;而在这之后,他们国力逐渐达到巅峰,在雄才大略汉武帝的带领下,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可以让全世界都瞩目的盛世。

从秦始皇驾崩到晋破蜀汉,一共有473年,这中间包括了秦末纷争、楚汉争雄、西汉十二帝、王莽新朝、东汉十二帝以及三国鼎立几个阶段。这将近五百年的时间可以算是汉朝政权能覆盖影响到的时期,而在我的概念里,它恰好可以按照八十年一段来进行划分:

本书涉及的内容就是汉代的第一个八十年,公元前210年到公元前129年,从秦始皇驾崩开始、诸侯反秦、楚汉相争、刘邦统一天下、吕后掌权、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初年的动作,这是一个大汉朝从无到有并且逐渐兴盛起来的过程,所以我叫它“汉兴八十年”。

汉代的第二个八十年是公元前128年到公元前48年,从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开始,之后有整个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然后有霍光辅佐昭帝、民间皇帝宣帝即位、中兴汉朝等等,大概是武帝四十年、霍光掌权二十年、宣帝二十年。这一段时期先有“汉武盛世”后有“昭宣中兴”,是汉朝最为强盛的八十年,所以我叫它“汉盛八十年”。

汉代的第三个八十年是公元前47年到公元32年,从汉元帝即位开始、宦官起势,之后成帝即位、外戚当权、王家崛起、五司马相继辅政,然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天下大乱,再后来赤眉军绿林军纷起、王莽政权被推翻、更始帝和刘盆子相继成为起义军的傀儡皇帝,最后刘秀先后击败各路兵马、剿灭陇右隗嚣和蜀中公孙述,统一天下。这是汉朝国力极盛而衰的八十年,是从强盛到衰落再到混乱最后重建的八十年,所以我叫它“汉衰八十年”。

汉代的第四个八十年是公元33年到公元106年,从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开始,重新恢复汉朝国力,大汉经历了明帝和章帝两代明君的统治,以及和帝的中央集权,一个东方大国再度兴起。此时的汉朝北有窦宪灭匈奴,西有班超定西域,科技文化各个方面快速发展,蔡伦发明造纸术也是在这一时期,所以我叫它“汉威八十年”。

汉代的第五个八十年是公元107年开始到公元184年,从汉和帝驾崩开始,汉朝政权进入昏暗的年代,宦官弄权、外戚干政、连续小屁孩皇帝的出现、连续皇帝的非正常死亡,更有两次党锢之祸的腥风血雨,直到桓帝、灵帝时期的彻底崩溃,十常侍为祸天下。这是汉朝最为昏庸懦弱的八十年,所以我叫它“汉庸八十年”。

汉代的最后一个八十年是公元185年到公元263年,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三国演义》所涉及的时期,从黄巾之乱开始,董卓乱权、曹操崛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刘备定西蜀、孙氏霸江东,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汉家江山的火种正式全部消失。所以我叫它“汉末八十年”。

当然,这种对汉代历史的划分纯粹是个人的观点,没有经过严谨的学术讨论,也不是从别人谁那儿剽窃而来,算是一个不成熟的一家之言吧,供诸位看官一笑。

谨此感谢为我提供出版机会的“清华大学学生原创作品出版计划”。

【right】轩辕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