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杂谈朝代杂谈

朝代杂谈

朝代杂谈

明英宗复辟后为何处死于谦?

通过“夺门之变”复辟的明英宗,首先面临着的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如何为自己的君统“正名”,为此,明英宗废除了景泰帝名号,改元“天顺”。天者,天命所归;顺者,顺应民心,年号虽然改了,景泰帝也已经废了,而对当初危难时刻拥立景泰帝上台的主谋于谦如果不加以惩治...

阅读(110)

朝代杂谈

万历怠政对明末历史的深远影响

作为君主专制的民族来讲,国家倒坍,与它的最高统治者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个团体来讲,万历三大征,明朝是胜了,但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万历三大征,他们败得一塌糊涂,甚至之后的明朝的那些败招,那不过是为明朝败亡“锦上添花”而已——当然,这里不能排除,皇太极的所为,那也是清军入关的重头戏,关于清军入关,这里撇过不提,我们单来看看明朝晚期有哪些败招,导致了明朝亡国。...

阅读(139)

朝代杂谈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下落之迷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

阅读(194)

朝代杂谈

朱元璋子孙众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朱元璋先后三次分封诸子,第一次在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此时朱元璋一共有十个儿子,除了大儿子朱标,第二子朱樉封为秦王,第三子朱棡封为晋王,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第五子朱橚封为吴王,第六子朱桢封为楚王,第七子朱榑封为齐王,第八子朱梓封为潭王,第九子朱杞封为赵王,第十子朱檀封为鲁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包括侄孙在内,一共封了十位亲王,每人授以册宝,每个王府之内都设置了相应的官属。第二次是洪武十一年正月,分封五位皇子为王,同时改封吴王朱橚为周王,第三次是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十位皇子为王。明朝的宗藩制度,皇帝...

阅读(144)

朝代杂谈

嘉靖皇帝:一个永远无法落叶归根回归故乡的皇帝

提起嘉靖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奸臣严嵩,他担任首辅期间,残害忠良,朝政污浊;或是想到海瑞冒死向嘉靖皇帝上书,说他不上朝,导致天下污吏横行、民不聊生、水旱频仍、盗贼遍地,气得嘉靖皇帝连忙让人去抓捕海瑞;或是想到“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当时差点被几个宫女勒死,可谓千古奇谈。不同的史书对嘉靖皇帝的评价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有的认为他是中兴之主,使得大明王朝的巨轮继续前行;有的认为他埋下了大明王朝灭亡的种子,导致了明朝的衰亡。跳出这些不同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一些更加贴近嘉靖皇帝生活和思想的角度来看他,例如他的...

阅读(130)

朝代杂谈

锦衣卫: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神秘组织

朱元璋建国之后,手下的功臣们分为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两大集团,他们为了争权夺利,进行了你死我活的大争斗,结果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场景。对此,朱元璋没有直冷眼观旁,而是马上从“标本兼治”上入手,撤销了权力争取的中心点——丞相这个职务,同时成立了一个新组织——...

阅读(133)

朝代杂谈

锦衣卫是哪一年设立的?

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到了洪武二年时(公元1369年),“拱卫司”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亲军都尉府,有了自己的挂靠机构——仪銮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在亲军都尉府的基础上,改成...

阅读(147)

朝代杂谈

明朝的北漂青年有能力在北京买房吗?

和今天的年轻人差不多,明朝的青年也有进城打工(山东菜馆的小伙计)或者通过考试来到北京的。考中了的青年里,最优秀的“进士”被留在了北京做中央公务员。次等的“举人”只能被派到全国其他地方的各级单位去工作。进士出身的青年(很多已经中年了)并不会直接去当县大...

阅读(179)

朝代杂谈

张嫣皇后:明朝历史上一个神秘失踪的皇后

在明朝的历史上,我们只知道有一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皇帝。那就是被叔叔朱棣夺了政权,不知是被烧死还是流落江湖的建文帝朱允炆。岂不知还有一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皇后。她是谁呢?她就是明熹宗的皇后张皇后。张皇后是在天启元年,与明熹宗举行的大婚。姓张,名嫣,字祖娥,小名宝珠,是河南祥符县清生张国纪的女儿。人长的丰姿绰约,美色天成,又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聪明睿智的好皇后。...

阅读(194)

朝代杂谈

朱元璋的奇丑无比画相到底是怎么来的?

明太祖朱元璋的长相,在历史上一直广受众多人的争议,从来未有一个人的长相,能像朱元璋一样能够引起如此之大的讨论。与此同时朱元璋的长相也被人为的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样貌:一个是所谓的器宇轩昂的帝王之相,而另一个则是其丑无比、甚至超出人类生理范畴的猪龙之相。而这两种样貌皆有对应的传世画像和史料记载,并且各自有其观点支持者,到底哪个说法才是真的呢?...

阅读(137)

朝代杂谈

万里长城对于明代九边军镇的作用有多大?

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如今提到长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意义和旅行符号。而就长城本身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道万里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依托的规模巨大的军事工程体系。长城的存在,在古代所起到的是关乎国防民生的大计。我国最早的长城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列城...

阅读(131)

朝代杂谈

抗倭名将戚继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提起戚继光,我们会想到,他是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在人们心中他永远是一个无比光辉的形象。可是,在这一切的光辉背后,还有着这位抗倭名将的另外一面。这句话说出来,也许很多人会不相信。戚继光是一个既收礼又行贿的人。这显然是与我们所想的不符合的,但这也是事实。...

阅读(131)

朝代杂谈

为何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仍权力不被架空?

读明史的人,会惊奇的发现: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但最后仍掌握实权的,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虽然长达近30年不上朝,但并不是不关心国事。万历只是小事不关心,但大事并不糊涂。对于国家重大事务,万历...

阅读(136)

朝代杂谈

朱棣称帝后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长子,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在李善长的推荐下,朱元璋任命当时的学者宋濂为朱标的老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朱标便被立为世子,当时他只有九岁。朱元璋称帝后,立朱标为太子。朱标先后有两位太子妃。元妃常氏就是开平王常遇春的长女。常氏在洪武四年(1371年)被朱元璋册封为太子妃,当时常氏只有十六岁。常氏为朱标诞下二子,分别为虞怀王朱雄英、吴悼王朱允熥。朱允熥生于1378年,也就是在生下此子后,常氏因难产而亡,年仅二十四岁。朱标的继妃为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吕氏,吕氏为朱标生育了四子,分别为建文...

阅读(146)

朝代杂谈

袁崇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名不副实的英雄人物,因为政治需要而被后世美化,给现代的很多人造成了一定的误解。今天就想跟大家聊一聊被满清美化的明末长城——袁崇焕!各位小伙伴目前对袁崇焕这个人的评价基本都是“明末杰出的爱国将领、明朝的钢铁长城!”但这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却是满...

阅读(128)

朝代杂谈

朱是明朝的国姓,那明朝的猪叫什么?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有“避讳”的说法,就是要避开皇帝的名讳。比如说刘秀时期,考取秀才改为考取茂才,康熙帝名为玄烨,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顺治帝名为福临,百姓甚至不能张贴“五福临门”的门联。大家都知道皇帝的姓可是一件百姓们都不敢触碰的禁区,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皇帝是朱元璋,朱是国姓,“猪”谐音是“朱”,不小心说了和“朱”谐音的词,比如过年了开开心心地杀一头猪,说“杀猪了”,可能就会被当作“杀朱了”,那么就完了,这是被认为是造反的节奏啊,所以和皇帝的姓氏谐音的字一般都要避免。但此时谈到名讳和避讳的问题,...

阅读(221)

朝代杂谈

真实的东林党是什么样?

明朝末年,张居正倒台之后,什么一派别最为有名?当然是连皇帝都要忌惮三分的东林党。神宗时期,当时最大的地主不是别人,正是以皇帝、王公、太监、权臣为代表的地主团,而且大地主集团基本上是当时最腐朽的集团。当然,在这一部分人之外,还有一部分号称“清流”的中低...

阅读(137)

朝代杂谈

魏忠贤是如何登上权力巅峰的?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魏忠贤,这个人在我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很久以前就被史书渲染为“罪大恶极的太监”“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的形象。笔者无意给魏忠贤翻案,但是当我们以明朝末年那个特殊的朝廷政治环境来看魏忠贤时,他更像是一个“罪大恶极但是非常有能力的太监”...

阅读(96)

朝代杂谈

靖难之役:一场“学院派”与“江湖派”的较量

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篡位称帝者几乎每朝都有。但是,以藩王身份篡位成功者却十分罕见。从汉朝的七王之乱,到西晋的八王之乱,再到清朝的三藩之乱等,在大家的印象里,藩王作乱,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但是,明朝的明成祖朱棣是个例外。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的经历颇为传奇。他生于战乱,长于军营,10岁被封燕王,20岁就藩北平,30岁大破元军,40岁以800勇士起兵,不到四年,攻占南京,将建文帝朱允炆轰下了台,自己当了皇帝。相比于朱允炆的“学院派”气质,朱棣应该是典型的“江湖派”作风。尽管初始底牌不佳——无名无分、位置偏远、...

阅读(147)

朝代杂谈

假如崇祯皇帝没有自杀,明朝还能否延续百年?

明朝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百万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惊慌失措,冲入后宫,逼迫皇后及其后宫嫔妃自尽,又手持宝剑,亲手砍杀了两位公主。只因不想让她们落入“闯贼”之手受辱。崇祯踉踉跄跄的跑上煤山,远远望见皇宫里已经乱成一片,太监宫女到...

阅读(158)

朝代杂谈

曾经统治云南300年的沐王府为何走向衰落?

提起沐王府,大家都会想到《鹿鼎记》上的沐王府。其实,在那个时候,沐王府早已经不复存在,只是民间依旧怀念沐王府,流传着关于沐王府的传说。众所周知,沐王府是明朝唯一一个世代不被削藩的王朝,从明朝建立到明朝覆灭,沐王府从未被削藩。可以说,从沐王府出现到消失...

阅读(139)

朝代杂谈

姚广孝临终前跟朱棣提的唯一要求竟然是赦免一位老僧人

公元1418年三月,虽然已是春暖花开,但北京的天气仍然是乍暖还寒。在庆寿寺中,躺着一位老僧,而在老僧的床边,坐着一位穿龙袍的皇帝。僧人此时已经84岁,行将就木,皇帝对他十分不舍。皇帝倾身问老僧:“少师,你还有什么要求吗?”僧人用悲悯的语气说:“贫僧只有一个要求,请陛下放了溥洽,他在监狱里待得太久了。”皇帝沉默良久,对这个要求非常意外,但还是点头答应了和尚。和尚得知皇帝已经答应,撑着病体下床叩谢。这位皇帝,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而这位躺在病床上的老僧,名叫道衍,俗名姚广孝。庆...

阅读(135)

朝代杂谈

方孝孺: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

方孝孺是当时明代读书人的领军人物,他竭尽全力为建文帝出谋划策,来抵御朱棣的进攻,但方孝孺不通权谋和军事,所以他的计策大多没有作用。方孝孺在职期间,几乎所有的朝廷诏令都经过他手,那些不靠谱的人事任命和错误决策,也经过他手,在战争出谋划策方面,方孝孺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在战略决策上和战术上,方孝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方孝孺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投降朱棣,在方孝孺看来,朱棣就是乱臣贼子,应该受到上天的责罚。所以方孝孺选择抵抗到底,哪怕朱棣杀他全家老小,诛灭十族,方孝孺也不会妥协。自古王朝覆灭之际,总会有...

阅读(157)

朝代杂谈

崇祯皇帝真是因为得了失心疯才要杀死女儿和嫔妃们吗?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做了一件令后人都难以理解的事,那就是在闯王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时,他提剑毫不犹豫的将自己后宫内的女眷以及嫔妃公主们一个不留的都杀死了。即使过了许多年,仍然有人会发出感慨,崇祯皇帝是因为国破家亡遭受沉重的打击而得了失心疯,导致其六亲不认成为了杀人狂魔。其实不然,崇祯皇帝之所以这么做,只因他深知一个残酷的现实。...

阅读(140)

朝代杂谈

宋朝时期的疆域版图范围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政和元年宋因五代之旧,建都开封,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统一,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

阅读(171)

朝代杂谈

为什么最富裕的宋朝强盛不起来?

唐强宋富,这已是历史的定论,但经常也会有人常问起,既然宋朝比唐还富裕,人口也要多得多,且在宋代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的兴起,使宋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众所周知,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正是在宋代出现的。那么,为什么富裕了的宋朝...

阅读(138)

朝代杂谈

浅谈宋朝失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际上,在宋朝一代,朝廷对那些因受灾、土地被兼并、破产等暂时失去生活来源的“下岗百姓”及流浪者,态度还是积极的,既能及时救助,又能妥善安置或遣返,基本做到了失业者生活有保障,住处有着落,回家有路费,“工作”不难找。具体是:1、政府发米,人日二升,幼者半之。2、想方设法就地安置,居者有其屋。3、以工代赈,先做临时工。4、给田种植,欢迎参军。...

阅读(125)

朝代杂谈

宋代每年法定节假日有多少天?

在宋代,其法定节日还是挺多的,国家规定在这些节日都要放假,其中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5个大节各休假7天,合计35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7个节日各休3天,合计21天;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节、天祺节,立夏、端午节、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节、末伏、秋社、秋分、授衣节、重阳节、立冬21个节日各休假1天,合计21天;宋代每个月还有三天旬休,一年合计36天;加起来,共有113天,可以说与今日的节假日天数差不多。...

阅读(142)

朝代杂谈

清明上河图高清全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