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仍权力不被架空?为何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仍权力不被架空?

为何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仍权力不被架空?

读明史的人,会惊奇的发现: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但最后仍掌握实权的,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虽然长达近30年不上朝,但并不是不关心国事。万历只是小事不关心,但大事并不糊涂。对于国家重大事务,万历都会亲自进行决断。

万历10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48年。万历刚登基的时候,由李太后,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万历在位前十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万历中兴]。

万历皇帝从万历十四年后,就经常不上朝了,到了万历四十三年,万历皇帝勉强到金銮殿露了一脸,期间都是长期居于深宫,十足的宅男。很多朝臣,甚至终万历一朝,都没能见到万历一面。

万历皇帝之所以长期不上朝,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打击:

一是他的老师张居正死后形象崩塌。万历因为张居正要求他勤俭节约,而张自己却奢侈浮华深感不满。

二是对明朝官员的厌烦。万历想做个事情,经常会受到大臣们的阻挠。而明朝的御史们还以骂皇帝被处罚为荣,让万历很不愿意跟他们面对面的朝议。

三是立储之争。万历为立太子之事,和大臣们交锋失败,没能立自己喜欢的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让万历更加不满。

四是万历中后期,的确有点纵情声色,贪图玩乐,长居深宫,跟他的祖爷爷武宗正德皇帝正好相反,正德是想方设法的逃出宫城逛。

万历虽然长期不上朝,但是,明朝的制度确保了万历不会被架空。

这一切得感谢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这套政治结构,影响他身后五百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明洪武十三年发生胡惟庸案,明太祖以他的铁腕手段,废掉了宰相制度,裁撤了中书省,将权力分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设立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分管军事、民政、司法。将权利牢牢的把控在中央的手中,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形成而威胁中央,又设立督察院和北镇抚司,监督和监视百官。明成祖又设立东厂,形成明朝特别有名的厂卫制度,可以说纵观中国历史中的特务机关,大明朝可以称第二,没谁敢称第一。

加之有了内阁制这一有效的体制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得以以一种较为安定的模式运行下去。皇帝怠政,首辅几乎掌握了国家的大权,仅仅在这一点看来,这和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首相领导下的内阁制有很大的可比性。同时,朝廷还有一群言官系统,即御史和六科,专门盯着六部和内阁骂。

太祖朱元璋时期,借胡惟庸安撤销了宰相制度,所有事宜由皇帝决断,六部执行。到了成祖朱棣时期,感觉太累,就启用了午朝制度,皇帝和群臣商议,最后由皇帝决断。而到了仁宗洪熙帝、宣宗隆庆帝时期,还是感觉太累了,于是撤午朝,设早朝,后来又由张居正等人建议,减少了早朝次数。

由此,明朝的议政制度正式形成了内阁议政、皇帝决策、六部执行的模式,即[廷议(大臣会议,皇帝可以不用参加)-->票拟(内阁整理成奏章)-->批红(皇帝或司礼监批示)-->封驳(六科)-->执行(六部)]的机制。

具体过程就是内阁组织大臣议政,然后由内阁将决定起草文书呈报皇帝,皇帝用红笔批示后,交给六科核定。六科即六部的监察稽核机构,决定是否将皇帝批示过的决议进行执行,如果同意就交给六部执行,如果不同意,则退回给皇帝。所以,明朝皇帝批示过的旨意,也会经常被驳回,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滥用皇权的几率。

但是,如果经常被六科驳回,皇帝会很不爽。于是皇帝为了报复大臣,对于内阁决议,也留中不发,就是扣留文件不做任何处理,就那么放着、拖着。

皇帝保留了批红和留中的权力,已经确保了不会大权旁落。那么万历时期,万历虽然不上朝,原本也没有太大必要,但是按照制度,国家的重大事件,都会反馈到万历这里,由万历做决定。只要万历约束好代替他批红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即可确保大权不会旁落。

万历的孙子、小木匠天启帝朱由校因为识字不多,加上忙于木工事业,才经常为太监所欺,被魏忠贤架空。

万历怠政最有名的就是缺官不补,根据记载万历三十年,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都是要员。其实吧,明朝官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百姓的盘剥,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这种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家分权,使得很难一个大臣能掌握决定性权力,而即使没有皇帝,朝廷也能正常运转。这看似是削弱了皇帝的权力,实际上却可以防止权臣依靠控制皇帝本身通道垄断权力。相反,皇帝在这种制衡下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所以,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六部、内阁、言官三大系统的斗争并不因此而停息,而皇帝大可以从中游刃有余地进行操控。

在这期间,万历皇帝处理政事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谕旨向下面传递的,这令大臣们都感到很失望,因为自古以来处理政事就是面对面进行讨论的。虽然说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上朝,可是他处理起政事来也是一套一套的,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就发生在万历怠政期间,可见他仍然把朝政大权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

而万历皇帝决策的[万历三大征],也是万历帝并未被架空的实证。为了三大征,明朝除了户部拨款外,万历可是拿出了内库的[私房钱]进行贴补的,是坚决支持的。

通过万历三大征还可以发现,虽然明朝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上朝,可并不代表他没有处理政事。明朝国家的运转主要是通过内阁进行协调的,内阁首辅负责给皇帝起草解决方案,然后再呈交给皇帝批准,最后交给六部负责执行,这就使得明朝难以出现权臣干政的局面,即使皇帝不上朝也能够照常处理国事。

与此同时,明朝的监察制度十分完善,锦衣卫和东、西两厂帮皇帝牢牢的监视着大臣,稍有点风吹草动,万历皇帝都能够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就很难发生架空皇帝的局面,所以万历皇帝才能够任性的不上朝。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呢?作为一个明朝国家最高决策者就一定要天天上朝吗?难道不上朝就不能处理政事?通过万历皇帝的例子来看,其实并不一定事事亲力亲为的,掌握好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其他事情可以交给下面的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