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一章 汉文帝前元年 公元前179年
第一节 铲除异己?稳定朝局!
历朝历代如何“解决”自己的开国功臣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王朝的建立是一种“马上打天下”的模式,这些擅长马上功夫的人理所当然成为了一个王朝最关键的实权团体,但是显然这种马上的模式并不适用于后续国家的治理。国家的治理应该需要一批从正常的常规选拔制度中脱颖而出的人来掌握职权,让他们进行“马下治天下”的模式。
然而从开国的军功团体手中成功的把实权转移到新的治理团体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元老们不会轻易的放权,残酷的战斗经历告诉他们只有时时刻刻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保险的。
于是君王们为了成功完成这个过程,经常会使出一些特殊的手段,这个手段有时会伴着流血,比如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功臣,比如刘邦对于异姓诸侯王的征伐;当然有的时候这个过程也会比较平和,比如汉光武帝的遣散诸将,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刘邦在殡天的时候其实把这个实权转移的过程完成了一半,他成功的把那些威胁最大的异姓诸侯王都一一铲除,但为了防吕后,他不得不留下了一批朝中的元老功臣,比如陈平周勃王陵张良等等。吕后十几年的统治相当于又把这个实权转移的过程完成了一部分,她的努力让这些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们慢慢离开朝局,只不过她选的接替者都是自己吕家的人而已。
等到诸吕之乱后,朝中的老臣又一次出头把持了朝政,立下文帝。经过前人的铺垫,摆在新皇帝文帝面前的任务就是把老臣们彻底的清除出核心决策层了。
刘邦和吕后时期的汉朝是混乱不堪的,由于有战时军功的存在,朝中的用人等等都是一个较为随意和不合规矩的状态,文帝如果想让朝局走上正轨,就必须完全让那些建国的元老退出,拿出一批自己人、一批走正式治理天下途径脱颖而出的人才。
其实由于吕后的迫害和年龄的原因,当时剩下的刘邦旧臣已经不多了,区区三人而已,那就是平乱首功的周勃陈平,还有将军灌英。
虽然只有三个人,但却个个都是朝野重臣,又是平乱的最大功臣,分别是左右丞相和太尉,三公之中最大的三个官,对于国家的治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皇帝和重臣有矛盾的时候,重臣们通常会有个最狠的招叫做“废立”,既然你要和我们作对,废了你换一个皇帝就是,昭帝宣帝时期发生的霍光废帝事件就是如此,昌邑王刘贺被立了二十一天,不符合霍光的心意,于是霍光就直接废掉了他,换另一个有资格的人当皇帝。
此时谁最有资格和文帝抢皇位,当然是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了,而刘襄甚至还有两个在朝中非常有地位、也非常有能力的弟弟城阳王刘章和济北王刘兴居。
好,文帝在继位之初,他的心头大患有谁应该很清楚了,无非就是这六个人:周勃,陈平,灌英,刘襄,刘章,刘兴居。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四年之内,这六个人病死了四个,活下来的刘兴居谋反兵败自杀,周勃也被告谋反抓了起来。
如果说陈平和灌英是因为年纪大了,病死也算正常,那么刘襄和刘章呢?如果说刘襄这样养尊处优的王爷23岁暴毙还勉强可以接受,那么刘章这个20岁就震慑诸吕、霸气外露的英豪也22岁就暴毙是不是多少有些可疑呢?更何况他们的弟弟刘兴居还在这个时候跳出来造了一场不可能成功的反?
也许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查了很多史料,对于这些情况主流的说法都是刘襄“郁郁而终”,对于刘章的死甚至没有过多的讨论,仿佛大家都非常的相信这些可疑的死亡和文帝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提出这个疑问和怀疑仅仅是在翻阅史料时偶然的所得,纯属个人观点。
我很喜欢一首诗,那是白居易《放言》的后四句:“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所谓“瓜田李下”,文帝有很大的“大伪似忠”的嫌疑。历史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有可能只是他的手段高明而已,以至于没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一丝证据。
一生真伪复谁知?文帝真伪已经永远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真的很为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感到遗憾,如此有本事的人却最终只能这样在历史上短暂的划过,没有绽放出更多的光彩,这也许就是英雄的生不逢时吧。
其实这么短暂的人生也已经给人留下足够耀眼的光芒了,这里讲一个和刘章有关的趣事。
两百年后,当王莽撺掇了汉室的江山之后,有一支着名的农民起义军叫“赤眉军”。赤眉军的得名是因为最初起义的时候没有钱统一服装来区分,他们就很朴素的把自己的眉毛都涂红来给同伴辨认。
赤眉军是东汉初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军,刘秀后来能够重新统一天下光复汉室有很大程度上是占了他们的光(文革时期的说法是:大地主阶级的代表刘秀盗取了农民起义的果实)。
这个部队在初具规模时,考虑到当时人心思汉,大家都怀念西汉两百年的治世,所以打算立个正宗汉室后人来做名义领袖。西汉先后有过十二个皇帝和茫茫多的王爷,可赤眉军单单就挑中了城阳景王刘章(“景”是谥号),认为他英武过人,应该选他的后人来做自己的领袖,于是开始全军找刘章的后人。
刘章虽然22岁就死了,可却留下了子嗣,这些后人经过了两百年的繁衍,居然已经满天下了,在区区几万人的赤眉军里找出了两百多个刘章的后人,最后不得不采取抽签抓阄的方式来决定领袖,成为一段趣闻。
刘襄没有刘章那么受后人敬重,不过他的儿子桃侯刘舍在景帝朝的时候做到了朝中的丞相,也算是很厉害了。
文帝忌惮的六个人中,周勃算是结局不错的一个,毕竟是善终,虽然晚年有些凄惨。
周勃在做丞相的时候百般为文帝所刁难。
确实,丞相这个位置太难为周勃了,他在沛县的时候本来只是一个靠在丧礼上吹笛子赚钱为生的粗人,后来跟刘邦打了不少仗也就锻炼了行军打仗的本事,突然让他做丞相这种文活儿,挑战不小。
当时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年内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汗流浃背。于是文帝就问了另一个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专门主管这些事情的官员,不应该问我。”文帝问:“由谁主管?”陈平回答说:“陛下如果要了解刑案,应该去问廷尉;如果想问钱谷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文帝说:“每个事都有自己的主管官员,那您丞相负责什么事情呢?”陈平回答:“丞相的职责是上辅佐天子,通理阴阳,顺应四季的变化;下对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拥附,使卿大夫各自发挥所长。”文帝大赞陈平的回答。
周勃觉得很羞愧,退朝之后就对陈平说:“您平时怎么不教我这些东西!”陈平说:“您身为丞相,却不知丞相的职责是什么吗?如果陛下再问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您也要勉强回答吗?”
周勃从此以后知道自己的能力要比陈平差很多,所以大事都交给陈平来处理,没过多久干脆就主动辞了丞相的官职。
辞官之后的周勃心里还是不安稳,整天担心文帝会找他麻烦,最后在别人的谗言之下,犯傻在自己家里准备甲兵来保护自己。
殊不知这反而是给别人以口实,陷自己于不义。
就这样,周勃被告谋反,给文帝抓了起来。在狱中,文帝派出的小吏们一点儿没有给这个曾经的大将军面子,各种严刑逼问。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周勃最后被这群刀笔小吏给整的痛苦不堪,几欲自杀,感叹道:“以前指挥百万军队的时候从来不知道,原来刀笔小吏这么厉害!”
在汉代,狱吏的可怕是大家都知道的,也经过很多事实的证明。虽然表面上汉朝在初期黄老治国,而后来独尊儒术,但其实暗地里从来没有离开过法家的学说。整个汉朝一直执行严格的狱吏制度,刀笔小吏们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犯人曾经是多大的官都没有用,一样要被他们折磨。
景帝和武帝时期有名的大臣韩安国就曾经被狱吏几乎摧残至死,而着名的“飞将军”李广在自杀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够再去面对那些刀笔之吏!”
想想吧,勇如李广在晚年的时候都怕见这些狱吏,更何况一般人?
后来周勃实在受不了了,就花了好多钱对这些狱吏行贿,终于狱吏被打动了,在案牍的背面写上“以公主为证”,暗示周勃应该怎么做。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了文帝的小女儿绛侯公主,狱吏的意思是让周勃想办法通过公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周勃还是幸运的,在公主的帮助之下,几乎从来不参与朝政的薄太后在关键时候给他说好话了。薄太后性格温顺,完全没有权利欲,从不干扰儿子的正事,甚至连唯一的弟弟薄昭犯罪时也没有站出来求情。可她这次居然为周勃开口,分量非常重。
文帝去拜见太后的时候,薄太后直接把护头的帽絮扔到文帝身上,说:“绛侯周勃在诛杀诸吕的时候,手持皇帝玉玺,统领北军将士,不利用这个时机谋反,如今在一个小县里,反而要谋反吗?”
文帝一看母亲都说出这种话,知道不能再整周勃了,最终无罪释放了他,还完全复原了绛侯的封地,让他安心养老,度过了最后的七年,也算仁至义尽了。
至于后来文帝启用周勃的儿子周亚夫,那就是后话了。
周勃有个好儿子,需要我们在景帝时期详细的讲。
奸雄的谋算也好,上天的眷顾也好,大汉朝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完全摆脱了最初的“马上团体”,走上了正轨,比起很多王朝诸多鲜血的代价来说,也算是非常好的一个结局了。
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的美好,这也是文帝贡献。
第二节 千古一帝
汉文帝是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中少有的名声好到了极致的一个,不但个人品质让人称赞,治理国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的皇帝功业比汉文帝要高,但多少身上总有么些污点,比如汉武帝穷奢极欲,比如唐太宗有玄武门之变弑兄,比如康熙有晚年“九龙夺嫡”的惨剧,比如乾隆有大贪官和珅等等,只有汉文帝几乎没有什么坏的评价,除了有人偶尔会提提他的男宠邓通以外(对汉代的皇帝来说,有个男宠什么的真的不是什么大事),他几乎是完美的:孝顺,节俭,恭顺,对妻子专一,治理国家出色,培养了合格的接班人等等。
汉文帝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首先说孝顺,文帝孝顺是出了名的,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二十四孝》吧,就是编选了历代二十四个着名孝子故事的集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来全方位的展现孝顺的观念。
《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一篇讲的就是汉文帝。
传说中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有一次生病,一病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文帝衣不解带每天都照顾母亲,就在母亲榻前睡觉,所有的汤药必先自己尝一尝是否合适才给母亲喂,被历代认为是大孝的典范。
然后说节俭,文帝的俭朴很有名,他在位期间,宫室、园囿、狗马、衣服、车驾都一再精简,是汉代皇帝中规格最低的,非常的随意,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上颇为少有。文帝身为皇帝,自己经常穿粗厚的衣服,后宫妃子衣服也要求不能长到拖地,帷帐不能有绣花团,要显得敦厚简朴,电视上常能见到的那种后妃的无敌大长裙在汉文帝时期是绝对没有的。
另外,文帝在处理外交关系上很温和,当时汉朝的南边有三个国家,分别是南越,闽粤和东瓯。
闽粤和东瓯都是当年越王勾践的后人,此时国家比较小,还没有太多的事情,他们是到了武帝时期才出的问题。
真正让汉朝头疼的南方国家是南越。
之前刘邦时代的时候讲过,南越的国主赵佗原来是秦朝的官员,后来在楚汉之争时自立,成为一方土霸王。
刘邦不想多废国力征讨赵佗,所以和他保持了很好的关系,一直互通使者,这种情况维持到了吕后时期。
吕后掌权之后,赵佗不甘心听命于一个女人,于是单方面废止了自己和汉朝属国的关系,也自称天子,妄图和汉朝分庭伉俪。
吕后末期有个将军想去攻打南越国,吕后也同意了,后来军队进行到一半吕后驾崩,朝中大乱没有人管这个部队,就停止了下来。
文帝即位之后,核心思想是修养生息,恢复国力,他也不想为了这么个小破国家出兵,所以只是安排了一些防御措施,然后还是希望靠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文帝的防御措施主要集中在汉朝南面的长沙国,就是我国出土发现的有名的墓葬长沙马王堆所表现的东西。
马王堆的马王并不是汉代人,是出土墓葬的地方曾经被讹传为是五代时期楚王马殷的墓葬所在地,所以被称为马王堆。其实马王堆正儿八经是汉墓,是文帝时期长沙王国相利苍和家人的坟墓,它之所以这么有名主要是因为那个两千年还没有完全腐烂的女尸辛追。
辛追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保存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而且通过现代的手段,大家还推断出了她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以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甚至还知道了辛追是因为食用甜瓜引起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的心绞痛而死的。(汗,两千年前吃甜瓜死了的囧事,两千年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最终文帝和谈的策略成功了,他派人找到赵陀在真定郡的老家,为赵陀父母的坟墓安排了人,每年四季进行祭祀,对赵陀的其它亲人也都分别赏赐,最后派陆贾为使者去见赵陀,带了一封自己的书信。
文帝给赵佗的书信是汉朝黄老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示弱而不示威,用情真意切的言语来感动对方,消弭了一场本来可能要打的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外交案例。
赵佗在接到文帝的书信之后马上去掉自己天子的称号,重新向文帝称臣,老老实实的待了好多年。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文帝背后就有一个伟大的窦皇后,是汉代既吕后之后又一个厉害的当权女子,不过历史对窦皇后的评价显然是比吕后好的多,她支撑了汉朝三代,虽然有时候也专权蛮狠,但总的来说却是大汉朝的中流砥柱,功勋卓着。
窦皇后的名字叫什么我们不知道,她就是去年很火的电视剧《美人心计》里的那个女主角窦漪房,她的经历和电视剧里表现的大致相同,吕后的时候以良家子(就是家室清白的家庭出身而被选入宫的人)的身份选入代王宫。
当时吕后给刘邦的几个儿子每个人都送了五个宫里的人做妃子,当然是不是像电视剧说的那样是奸细就说不准了,可以展开无尽的猜测和联想,这部连续剧也正是基于这些展开的。
最初,窦皇后本来是想去赵地的王爷那儿,因为那里离自己的家乡比较近,可以经常回家,为此窦皇后还专门花钱贿赂了管分配的宦官。
谁想到这个管事的宦官收了钱却忘了办事,最后还是把窦皇后给分配到了遥远的代国,嫁给了代王刘恒。
人的命运有时候就在这样瞬息之间变化,窦皇后本来想去的赵国后来非常的凄惨,前后的三任赵王都被吕后用各种方法折磨至死,而代王却不但侥幸存活,而且成为了执掌天下的皇帝。
窦皇后的运气还不止如此好,她一到代国就受到刘恒的喜爱,几乎就是专房之宠,很快就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没过多久,原来的代王王后病故,同时这个王后生下的四个儿子也都相继病逝,这样一来窦皇后顺理成章成为了新的王后,而她的长子刘启也成为了太子。
秉着一贯的怀疑态度,我觉得窦皇后当上代国王后这个过程中估计很大可能有猫腻,运气好成这个样子太夸张了,这里头应该有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不管这么多了,也没有过多的证据能证明什么,方舟子式的怀疑模式还是不要随便用了,继续说窦皇后的事情。
窦皇后在成为皇后之后还是非常受宠,后来她因为意外双目失明,文帝才渐渐开始喜欢一些其他的妃子,比如说慎夫人什么的。
文帝有记载的子女一共有六人,四子二女,其中一半是窦皇后生的。
不是窦皇后生的那一半都是酱油党,没有什么好多说的,简单提一下:
两个儿子一个是梁怀王刘揖,一个是代孝王刘参,都早死,其中刘揖就是那个从马上摔下来被摔死的贾谊的学生。
文帝非窦皇后生的女儿是绛侯公主,嫁给了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因为周胜之继承了周勃绛侯的爵位,所以这个公主叫绛侯公主。
窦皇后生的两个儿子大的是汉景帝刘启,而小的是梁孝王刘武。刘武孝这个谥号取得是名不虚传,他对母亲窦皇后的孝顺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在晚年他争位不成之后,就想放弃王爷的位置,好好入宫陪母亲,只可惜景帝一直没有同意。
从这点就能看到窦皇后的厉害,培养了两个儿子一个是“二十四孝”,另一个甚至比“二十四孝”还要孝顺,她真是太幸福了。
窦皇后的女儿叫刘嫖,是刘启和刘武的姐姐,就是馆陶长公主,和她母亲一样在,也是个不简单的女人。
馆陶长公主的丈夫是堂邑侯陈午,在文景接替的时期任北军中尉,北军的重要性强调过好多次了,文帝在走之前把陈午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也是很有深意,有保景帝一程的意思。
另外,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是后来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着名的金屋藏娇典故的女主角。
窦皇后和吕后一样,在朝廷上很有话语权,也曾经垂帘听政,但她和吕后本质的区别在于,她是一心一意的为了刘家的江山尽心竭力的,虽然也很照顾自己的宗族,但从来没有想过要谋篡。
窦皇后在景帝朝护着自己的儿子,在武帝朝护着自己的孙子,很值得尊敬。
对于这样一个好妻子,文帝在感情上也很专一,我们能够知道的文帝的妃子除了之前在代国时候那个没有留下任何记录的第一任之外,就只有窦皇后和宠妃慎夫人了,而且史料中还一在的强调了文帝对窦皇后有专房之宠,几乎很少找其他的妃子,非常的恩爱。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193)
1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三章 汉景帝前四年至前五年 公元前153至152年阅读 (180)
2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八章 汉景帝后二年至后三年 公元前142至141年阅读 (173)
3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五章 汉景帝中元年至中二年 公元前149至148年阅读 (131)
4 《汉兴八十年》第八卷 武帝出征>第一章 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二年 公元前140至139阅读 (159)
5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二章 汉景帝前三年 公元前154年阅读 (147)
6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七章 汉景帝后元年 公元前143年阅读 (183)
7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一章 汉景帝前元年至前二年 公元前156至155年阅读 (132)
8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七章 汉文帝后三年至后七年 公元前161年至157年阅读 (184)
9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五章 汉文帝前九年至前十二年 公元前171至168年阅读 (154)
10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四章 汉文帝前六年至前八年 公元前174年1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