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八十年》第八卷 武帝出征>第六章 汉武帝元光六年 公元前129年
第九节 主动出击
刘邦平城大败后,汉朝蛰伏七十多年,经过高帝高后两代的忍辱负重,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的恢复国力,经过汉武帝“马邑之谋”的尝试,终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朝又一次主动向匈奴发起挑战。
和“马邑之谋”把匈奴人骗进来伏击不一样,这次汉军是兵分四路,走出长城主动求战,而且四路全是清一色的骑兵兵团,汉朝步兵被匈奴人骑兵羞辱的时代已经即将一去不复返。
此次汉武帝让骁骑将军李广出兵雁门关,轻车将军公孙贺出兵云中郡,骑将军公孙敖出兵代郡,车骑将军卫青出兵上谷郡,四个人每个人都带一万骑兵,打出长城攻击屯兵在边关贸易市场附近的匈奴军队,以此来保障汉朝边关贸易的稳定。
这四位将军承担了汉朝第一次出击匈奴的重要任务,自然是当时汉武帝极为信任的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出击汉武帝基本上挑选的都是年轻的将领,只有李广年纪稍微大一些,估计有五十多岁,其他的三个人都不超过四十,卫青甚至还不到三十。四人中卫青和公孙敖都是第一次作为将军独立带兵出征,他们俩之前都是汉武帝的近身侍卫,没有和匈奴交锋过。
喜欢用年轻人是汉武帝的传统,这次他就弃用了景帝时期和李广齐名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以及之前出击南越有功的韩安国。
当然,程不识和韩安国被弃用有可能是受了之前田窦党争的影响,程不识是窦家的人,太皇太后生前他一直负责其寝宫安全;而韩安国是武安侯田蚡推荐给汉武帝的人。
当然,汉武帝没有用程不识和韩安国更多还是考虑这次主动出击是纯骑兵的运动战,和之前汉朝几十年防守匈奴的方式大不相同,年轻人能够更快的接受新的方式,成名的老将反而适应的慢。这就像现在很多游泳教练在教人游泳的时候更喜欢没有基础的人,一张白纸远比那些自己会一些、但有很多都是很难改掉的错误习惯的人容易教好。
接下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四位将军。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本身就是胡人的后裔,他父亲公孙昆邪在景帝时期任陇西太守,后来也参与了平定七国之乱。
公孙贺很年轻的时候就随军出征匈奴,立过一些战功,后来成为太子舍人,算是武帝当时导师团的成员,专门给汉武帝讲一些战争知识。
既然是太子党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公孙贺自然就水涨船高了。当时卫青的三姐卫子夫受宠封为夫人,又生下了皇子,卫青也逐渐在汉廷中崭露头角,这一系列的举动引起了皇后陈阿娇以及陈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的嫉妒,几次想谋害卫家。汉武帝想保住卫家,就想让卫家和更多的贵族扯上关系,于是把卫子夫和卫青的大姐卫君孺嫁给了公孙贺。
这样一来公孙贺汉武帝变成了连襟,都成了卫青的小舅子。
卫子夫的得宠真可谓是带起了一家人,不但弟弟卫青因此发达,大姐卫君孺嫁给了公孙贺,她的二姐卫少儿也嫁给了陈平的后人陈掌。卫少儿结婚前和霍仲儒的私生子在卫青和卫子夫的培养下也成了一代名将,就是霍去病。这还没完,霍仲儒和自己妻子生的儿子霍光后来被霍去病带到皇宫中来,也成为汉朝一代名臣。汉武帝驾崩前托孤四个大臣之首就是霍光,他在汉昭帝和汉宣帝期间操控全部朝政,几乎是当了大汉二十年实际上的皇帝。
有时候一个大的家族就是这样靠着各种子嗣和婚姻的关系逐渐强大的,欧洲中世纪的时候主要国家的皇族之间基本上都是这种关系,算来算去就是一大家子,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家也可以通过各种婚姻算成一个大家族。
历来政治都是如此,东方西方都一样,古代现代都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当然,大家族中出能人的概率固然高,出败类的概率也同样不小,比如公孙贺和卫君孺的儿子公孙敬声,后来卫家的衰败和他有一点儿关系,他和卫子夫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现代的观点来看是乱伦,当时还不是)被告发了,还抓到了他们用巫蛊之术。
前面提过汉武帝最讨厌的就是巫蛊之术,当时卫青霍去病都死了,卫子夫年老色衰不受宠,太子刘据不被汉武帝喜欢,卫家本来就岌岌可危,公孙敬生和阳石公主这么一闹直接加速了卫家的败亡。
第二个将军公孙敖,他救过卫青的命。当初公孙敖和卫青一样都是汉武帝身边的侍从,卫家刚刚兴起的时候,馆陶长公主不敢直接找卫子夫的麻烦,就派人把卫青给抓了起来想悄悄的杀掉,结果公孙敖听到消息后和几个壮士一起抢救卫青,把他从死亡的边缘给救了下来。
公孙敖一身的战绩不是非常好,虽然立过功封过侯,但也战败丢过官职,后来元狩四年漠北之战的时候李广的死也和他有一点儿关系。
当时李广已经年纪很大,特别想打前锋,可一是武帝悄悄对卫青说,李广年纪太大不要让他前锋;二是卫青想让公孙敖打前锋来立功,所以最后给李广安排了一个侧翼包抄的任务。结果李广在侧翼包抄的时候迷路了,没有准时到达目的地,触犯了军法。李广脾气犟,不想因为自己迷路连累他人,也不想被那些刀笔小吏审问,让他收到屈辱,所以直接自杀了。
当然公孙敖后来的命运也挺惨,他屡战屡败被处以死罪,诈死逃到民间,漂泊了五六年,最后还是被抓了起来,同时还被发现他的妻子也从事巫蛊之术,最终诛杀全族。
第三个介绍卫青,这是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的第一次,也是他打响名号的一次,后来他屡屡取得大捷,官拜大司马大将军,不但自己封侯,自己手下的将军封侯,甚至是他襁褓中的三个儿子都封了侯,父子加起来户数有两万两百户,西汉之最。霍去病一万七千户要比卫青的一万六千户多,但是他没有儿子也封侯,所以加起来要少一些;而张良的三万户因为最后没有要,所以也不及卫青。
卫青的一生传奇,他是平阳县县令郑季和平阳侯家侍女卫媪的私生子,小时候和父亲一起过,结果整天被父亲的妻子和嫡子们欺负,不把他当家人,像对待畜生一样对待他。小时候有人给卫青看相,说他是贵人,以后可以封侯,卫青信都没有信,笑着说:“我是个奴隶命,能够免遭鞭打和辱骂就满足了,怎么可能封侯?”
等到卫青长大以后,他主动脱离父亲家来找母亲,到平阳侯府做骑奴,改姓为卫。
平阳侯就是刘邦时期功勋排第二的老乡曹参的爵位,此时的平阳侯曹寿是曹参的曾孙,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卫青就是给平阳公主做骑奴的,也不知两人当时有没有什么奸情。
曹寿这个人后来得了病,阳痿的比较早,不能和平阳公主行房事。汉代从馆陶长公主开始,公主养男宠的风气就比较兴盛,馆陶长公主的那个男宠董偃当时可谓是尽人皆知,汉武帝都曾经说过她要收敛。
卫子夫能被汉武帝宠信那么多年,生下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肯定很漂亮,卫青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长得自然也不差,而且卫青有本事,能文能武,性格温顺谦恭,当然是很受女人喜欢的那种。所以,他被平阳公主看上侍寝也是正常的事情,更何况后来卫青发达以后他们俩还正式成了婚。
卫子夫当时在平阳公主家做歌女,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来平阳公主家喝酒,平阳公主给他献了好多美女(平阳公主和她的姑姑馆陶长公主都有这个毛病,喜欢给自己的皇帝弟弟献美女),结果汉武帝都没有看上,偏偏看上了只是在一旁唱歌的卫子夫。
于是平阳公主就让卫子夫去服侍汉武帝,汉武帝在上厕所的时候宠信了卫子夫,第二天还把她带进了宫,也顺道捎上了卫青。
后来卫子夫越来越得宠,卫青也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地位越来越高,此次就是他第一次出征。
再往后卫青连败匈奴,官拜大将军,平阳公主就以平阳侯曹寿身体有病为由和曹寿“离婚”,向汉武帝要求让她嫁给卫青,于是两人最终又成为了一家人。元狩四年漠北大战的时候,卫青携带的四个部将除了公孙敖李广赵食其以外,最后一个就是平阳公主和曹寿之前生的儿子曹襄,颇为有趣。
最后一个说“飞将军”李广。
无论是此次元光六年出征前,还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李广都是四位将军里头名气最大的。且不论他和卫青的功绩相比到底如何,在历朝历代李广的名气都不比卫青小,这应该是和司马迁的力捧有很大关系。
我们仔细看《史记》和《汉书》中在卫青和李广二人记载上很多小小的区别,就可以发现司马迁是捧李广而贬卫青的,而班固是捧卫青而贬李广的。司马迁崇拜李广天下无双的英雄材气,也感叹他一生命运的悲壮,而看不起卫青的圆滑和因为裙带关系而发达;班固则是从实际角度出发,看重卫青对汉朝立下的功绩,而直言李广虽然名气大,但实际上没有多少战绩。
李广是射箭世家出身,非常善于射箭,这点毋庸置疑。不过也正因为李广太过依赖自己射箭的功夫,所以经常因此战败,他总想把敌人放的近一些,然后可以更好的射杀他们。
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广身上其实有着很重的个人英雄主义,为了表现自己常常犯下错误害了大家,公孙贺的父亲公孙昆邪就说他“才气天下无双”,但“自负其能”。
李广一生不是没有受过重用,他历任七郡太守,还当过郎中令和卫尉等九卿高官,负责皇宫戍卫和皇上的安全,如果这还不算重用,那么整个汉朝就没几个人受重用了。
可李广一辈子没有封成侯也是事实,其中的原因绝对不是他说的自己曾经杀了投降的士兵,所以老天惩罚他。李广没有封侯的悲哀其实是因为汉朝特殊的功勋体系,还有汉武帝为了整体大局而经常牺牲他。
汉朝的战功体系简单粗暴,也很客观,他们不会看你打赢的仗有多少战略意义,不会看你完成了多么高难度的任务,所有评判功劳的标准就是一个:拿你杀敌的人数减去你损失的人数,数字越大功劳越大,数字如果为负你就有罪。
这种功绩的计算方法显然是不公平的,趁胜追击时杀敌一千和防守重要阵地面临地方主力猛攻时杀敌一千显然价值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体系意味能不能封侯往往不取决于你本事多大,而取决于你是否可以分到一个可以多杀敌的“美差”。
李广恰恰就一辈子没有分到这样的“美差”,因为他飞将军的名气太大了,也是受这声名所累,加上有卫青在他又一直当不了主帅,所以打了一辈子的给主力部队策应、吸引敌方火力、救援危难的防守地等等吃力不讨好的仗。
其实李广在汉匈战斗中非常关键,他经常受到几倍于己的匈奴大军围攻而没有被击溃,可是这样的情况他显然也不可能多杀多少匈奴,死板的汉朝封侯体系就是不给他封侯。
每次战役下来,所有的风光都被卫青抢去了,卫青杀敌无数封侯拜将,甚至是卫青的部下也有十几个封侯的,这其中就有李广的弟弟李蔡,搭上了卫青的顺风车捞了一手也得以封侯,反而本事更大的李广因为一直打策应就是封不了侯,这点郁闷也是李广最后自杀的直接诱因。
第十节 龙城大捷
元光六年这次出征,因为是汉军第一次,所以也没说什么主力和策应。卫青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四人完全一样,一样的兵种配置,一样的兵力,一样的任务,可是一打起来,李广不知不觉就成了吸引匈奴火力的那一支。
匈奴人一看汉朝主动四路出击,肯定要打听谁是主帅啊。公孙敖卫青是第一次出征,公孙贺之前也没什么名气,只有李广是威震匈奴的“飞将军”,他们当然把所有目光都盯在了李广身上,用所有主力集中火力攻打李广这一路,而对其他三路都只是派小股部队骚扰。
这样一来,李广惨了,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最后拼到全军覆没,没有一个士兵活下来,而自己也被匈奴人活捉。匈奴人敬佩李广的威名,军臣单于就像长坂坡上曹操一定要活捉赵云一样,下了一个必须活捉李广的军令,他想亲眼看看天下闻名的飞将军。
可就是这样一个命令,最终让李广逃了出来,飞将军哪能这么容易就被人乖乖抓走。此时的李广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身手还是非常矫健,匈奴人把受伤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一个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李广一开始装死,走了十几里地,他斜眼看到自己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了一匹好马,就突然纵身一跃,跳上那个少年的马,把少年推了下去,策马扬鞭往回跑。一开始匈奴几百骑兵就在后面紧追不舍,那少年的马上有弓箭,李广就一边跑一边往回射,他的箭术天下无双,一箭射出去必定要死一个人,所以这些骑兵渐渐的也就不敢再追,最终让他逃了回去。
李广一路全军覆没,公孙敖和公孙贺的两路也都没有占到便宜。
公孙贺出了长城之后一直没有见到匈奴人,走着走着自己就害怕起来,打惯了防守战的他还是不习惯这种新的方式,怕走的太深被匈奴全歼,于是又乖乖的退了回来。汉武帝不敢用老将也是对的,越是经常与匈奴交战的老将越会有这种胆怯,反而不如没有战斗经验的年轻人敢拼敢打。
公孙敖倒是遇到匈奴了,虽然对面没有围攻李广的部队战斗力强,但也不差,激战一场损失了七千人,也撤了回来。
汉武帝四路兵马出击,一路被全歼,一路被杀掉七千人,一路没有遇到匈奴自己跑回来,眼看一场比“马邑之谋”还要大的耻辱就要降临,卫青却给了他惊喜。
和公孙贺一样,卫青出塞后没有遇到匈奴人,但他没有畏畏缩缩,急于立功的他全速开进匈奴腹地,最终深入到匈奴人的圣地龙城。
之前提过,匈奴人土地广阔,部落分布极为分散,每年他们要进行两次集会定下一年所有大事,一次是小会于单于王庭,另一次就是大会于龙城。龙城是匈奴人埋葬祖先的地方,也是大会时祭天的地方,其地位就像耶路撒冷之于伊斯兰教,绝对不允许一般人随便冒犯。
而卫青就这样在匈奴人的眼皮子低下大模大样的打到了龙城,把龙城留守的几百个人杀了个干净,等到匈奴大军得知这一消息开始回救的时候,卫青早已扬长而去。
匈奴人之所以会吃这么大一个亏,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想到卫青这样一个靠裙带关系起来的皇帝小舅子会有这种胆量和决心带着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另一方面也是低估了汉武帝培养出来的汉军新型骑兵的机动力。
从长城快速杀到龙城然后快速撤离,这种移动速度是汉朝之前的军队绝对没有的,卫青是汉军第一个真正的骑兵兵团将领,他能够把骑兵速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甚至不比匈奴人差。
当然,后来的霍去病比卫青还要快,胆子比卫青还大,所以更加让匈奴人受不了。
汉武帝的这次出击虽然最终三路失败一路成功,但考虑到卫青、龙城以及此次胜利的意义,一般还是称这次出击为“龙城大捷”。
这是汉武帝一生对匈奴十五次主动出击的第一次,虽然论解除匈奴威胁的意义比不上卫青收复河朔,论扩大疆土的意义比不上霍去病攻破河西,论杀敌人数比不上卫青击破右贤王、霍去病受降白羊、楼烦王,论出兵人数更比不上漠北大战,但它是无与伦比的第一战,也是中原政权继秦将蒙恬之后八十年来对匈奴的第一胜,非同小可。
这一战捧红了卫青,也给了汉武帝信心继续倾全国之力与匈奴开战,之后他连续给匈奴打击,直到十几年后卫青和霍去病各带五万骑兵还有五十万步兵保障供给,越过漠北和匈奴最后进行大决战为止。曾经无比强大、横行无忌的匈奴人最终还是被汉朝彻底打衰落了,后来分为南北两支,东汉的时候北匈奴被窦宪赶得无影无踪西迁到欧洲,而南匈奴也开始依附中原,王族们纷纷改姓为刘。
西晋时期,虽然匈奴的后人刘聪发动永嘉之变,杀晋朝的皇帝建立了匈奴政权,但是他所带来的五胡乱华造成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最终让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融入了其他各民族的血液中。
“龙城大捷”后卫青自然是高升,其他三位将军也没有多罚,公孙敖和李广虽然都因为损失军队过多而被判了死罪,但汉武帝也不想真杀他们,让他们交钱赎了死罪,成为平民。
汉朝的死罪只要不是上一级长官执意要杀你,一般都是可以拿钱来赎的,这是官方所允许,也不是徇私枉法。汉朝爵位有三十级,可以用钱买,买三十级爵的钱就可以买一条命,不过由于实在太贵,所以一般人哪怕是官员都绝对买不起的。只有那种高官或者经常打仗有不少奖金的将军才能赎的起自己的命。
另外在汉代,将军被贬为平民也不是什么大事,皇帝只要还记得你,一遇到点儿什么事就还会想起你,马上让你官复原职。李广和公孙敖都是多次被贬为庶民,然后又重新启用的。
李广闲居之后经常和灌英的孙子灌强在蓝田南山打猎。汉武帝在上林苑打猎,所以当时其他的大臣闲居之后都经常到蓝田南山隐居打猎,一方面悠闲一方面也离长安不远,方便随时回去复职。
李广有一回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汉代晚上会有宵禁,就是晚上过了一个点之后,所有的城门都关闭,不许通行,只有白天鸡叫后才可以开门。这个习俗战国时期就有,齐国孟尝君“鸡鸣狗盗”典故中,那个学鸡叫的门客就是用鸡叫骗守关的人早点儿开门让人通行,才让孟尝君逃出秦国的。
此时已经夜间宵禁,霸陵亭尉喝醉了酒,就大声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那个亭尉就说:“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
不久,匈奴攻入辽西,击败了屯兵渔阳的韩安国。汉武帝重新找回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后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
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汉武帝当然很不喜欢,但他也还算比较爱惜李广,顺着他就没多说什么。虽然当时没事,但李广的心胸狭隘肯定也是在汉武帝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所以,李广一辈子的悲剧其实和他自己的性格也有一点儿关系,他和霍去病一样,虽然有本事,但仗着自己的本事就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和一生低调谨慎谦虚的卫青有些差距。
汉兴八十年,到此基本就讲完了。“龙城大捷”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汉朝的盛世正式到来,不但内部富庶,对外也开始扬眉吐气。中年的汉武帝继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让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国矗立在世界的东方,也让汉这个国号以后成为整个民族的称号。
从此以后,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基本上是创造了汉朝最为强盛的八十年,汉元帝之后才开始慢慢衰落,如果有一天汉兴八十年会有一个续集的话,一定是汉盛八十年。
第十一节 汉兴八十年
秦赵同族,俱出大费,高阳苗裔,zhuān顼之后。非子畜马,以为诸侯,襄公勤王,方有嬴秦。穆公霸西戎,商君变国法,强秦乃显。而后张仪连横以破合纵,范雎远交而近攻,及至长平一战,诸侯皆服,虽有魏公子联军kòu函谷,亦是一时气尽。
始皇一统,海内大同,轻以马上得天下,而妄欲以马上治之。当是时,秦人收天下之兵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四海长安,万世无忧。然而沙丘之变祸起,不过须臾。扶苏见弑,二世遂篡天下,而后有阉人赵高指鹿为马,祸乱朝纲。
暴秦无道,其势不可久。陈王首义,大泽乡之奋起;刘项承业,楚三户欲亡秦;是以十八路诸侯争相起事,坑灰未冷而山东大乱。
少府章邯,秦之遗将,以骊山徒人,博嬴氏之回光。其出函谷,一败周文于关下,二屠陈王于荥阳,三斩项梁于定陶,致使山东诸侯,望其风而披靡,一时风光无两,震慑天下。
然亡秦之大势不可逆,遂有旷世项王之惊现,破釜成舟,一战而定。其时赵高弑主,将帅心寒,章邯畏己之诛也,故而举军献降。邯之降矣,项王坑秦军二十万于野,其罪尤大。
初,高帝与项王约为兄弟,戮力向秦。后项王与章邯战巨鹿,而高帝间入函谷,遂入咸阳,降秦王子婴。
暴秦亡而刘项争锋起,关东复乱五年。
田氏兄弟乱山东,怨项王分封之不公,项王往战,一年乃平,而高帝间隙还定三秦,西出函谷。
项王篡弑义帝,高帝领诸侯联军六十二万入彭城,为项王精兵三万所劫。项王追亡逐北,联军溃败,一时睢水为之不流。
继而高帝退保荥阳,据险要,食敖仓粟,守成皋。是时项王患梁地彭越,多乏食,故而亦难西进。楚汉遂成相持之势。
楚人韩信,本淮阴少年,尝属项王,无所知名,亡楚归汉,高帝初亦不识,信几欲复亡,幸萧丞相追之而返,荐为大将。
韩信将兵,背水破赵,继而连下魏、齐,而与楚将龙且大战,尽数灭之。
其时天下三分,楚、汉、韩信各得其一。
蒯彻说韩信以自立,自此楚汉齐鼎足而三,天下尽在股掌,然信念高帝旧德,不忍背弃,终不发。
高帝五年,楚汉鸿沟划界,中分天下。然高帝食言,集天下群雄并力,围项王于垓下。一时楚歌四起,项王以天不佑楚,竟自刎于乌江。
高皇帝享天下之初,外姓封王者为八数,然后七年,尽皆屠戮。先有车前力士擒韩信,后有平定黥布于淮南,至于卢绾之属,亦入匈奴。
安得猛士守四方,高皇帝提三尺剑斩白蛇而起,戎马半生,大定中原,其功不可谓不大,然亦有一耻。彼时精兵三十二万出塞,为匈奴冒顿所败,困于白登七日,几欲丧生,后惊惶亡归,遂行和亲之事,开百年羞辱之先河,“以女子易安定”者之谓也。
高帝崩而吕后临朝,其志不在小。囚戚夫人为“人彘”,鸩如意于榻前,得牧朝堂十五载,大封诸吕,残害刘氏。高帝诸子多遭毒手,惠帝亦复早崩,一时江山易主,大势难当。
及吕后崩,吕氏欲为乱,其时北军在手,势大滔天。
幸刘氏有齐燕大国兴兵于外,朱虚东牟强权于内,诸吕忌惮,一时未决。及至陈平奇计出,绛侯只身定北军,朝局逆转,诸吕见屠。
绛侯迎代王,是为文帝。
文帝即位之初,以宋昌监南北军,拔群臣有册立之功者,以周勃、陈平为相,大将军灌英为太尉,复封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为王。
齐王襄本意自为帝,忽而群臣迎立文帝,郁郁不得志,未久病薨,文帝分齐国为七,遍享齐王兄弟,以彰大功,亦自安之策也。
文帝清明,恭俭持国,与民休息,二十余载大汉国力复兴;其轻徭薄赋、重农抑商亦为善举;至于废肉刑、行孝道,开百世之先河,其功尤大。
贾谊弱冠登朝,岁而三迁,以其绝慧震慑朝堂,然为公卿大夫所忌,遂有外放长沙之恨,竟至早逝。其进言,论天下朝局,字字珠玑,其时局势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皆为乱天下治安者。
谊谓诸侯国之危,刻不容缓,削藩一策,势在必行,文帝不决,虽布置二三,然终为实行。
景帝即位,以原太子家令晁错为御史大夫,始行削藩之事。
错为人峭直刻深,行之太急,朝臣无不怨,继而诸侯乱起,竟至于腰斩。
吴王刘濞坐镇东南数十年,其子幼时为景帝误杀,怀怨已久,素有反意。
其治吴国,铸铜山为钱,煮海水为盐,聚养死士,私练兵士,妄承天下之变。晁错削吴会稽、豫章郡,吴王遂反,以“诛晁错,清君侧”兴兵。
其时吴楚西进战于梁国,胶西、胶东、淄川、济北四国围齐,而赵发于邯郸。汉以将军栾布东定齐,以曲周侯郦寄北定赵,以大将军窦婴据荥阳,监齐赵兵。太尉周亚夫将汉军主力往迎吴楚。
吴楚行军,其锋至,皆下,所向披靡,无能与其匹敌者,直至梁都睢阳。
梁王刘武,景帝同母弟也,英武过人,誓守睢阳,以张羽、韩安国为将,拒吴楚兵三月。吴楚方攻急,梁王请周亚夫往救,亦告景帝及窦后,然亚夫坚守不出,抗命再三,几使睢阳为破。
后,亚夫使弓高侯韩颓当袭淮泗口。颓当,故韩王信子,幼时在匈奴,善将骑兵,出其不意,断吴楚粮道。
吴楚乏食,溃乱,为亚夫所破,濞亦不得生,其后三月乱军尽灭。
七国既破,天下大定,景帝立太子刘荣,以窦婴为傅。
后三年,景帝以刘荣不堪废之,鸩杀其母栗妃,复以胶东王刘彻为太子,以其母王夫人为皇后。
苍鹰郅都,汉之酷吏,亲贵见其皆侧目,匈奴亦不敢正视,其治废太子刘荣,竟至于死。其时刀笔吏横行,条侯亦不堪于此而绝于狱中,一时朝野皆惊。
后十年,刘彻即位,是为武帝。
武帝尚儒,召贤良方正于殿前,先后有董仲舒、严助、东方朔、赵绾、王臧任于驾下。然太皇太后窦氏好黄老之言,把持朝局,固步自封。
太皇太后既没,武帝亲政,太后王氏用事,武安侯田蚡弄权,与魏其侯窦婴争于东殿。后窦氏族诛,而武安亦病笃,田窦具衰。
武帝好大喜功,先伐闽越于会稽,后谋匈奴于马邑,遂开四方之事,至有唐蒙司马相如展拓西南,广地千里。
司马相如,蜀之词人,着有《子虚》、《上林》之赋,世所显名,文君当垆凤求凰之曲,亦自流传。
元光六年,汉军四路击胡,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军各万骑。青至龙城,斩首数百,大捷而还,破其圣地,一战而匈奴胆寒,扬国威于大漠。
至此则大汉盛世而至。
自始皇崩而至龙城大战,倏忽八十载,秦亡汉兴,多少英雄喟叹,云起云落,尽在笑谈中。
赞曰: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而后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孝文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孝景遵业,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承百王之弊;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有三代之风。(赞的部分摘选自《汉书》)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193)
1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三章 汉景帝前四年至前五年 公元前153至152年阅读 (180)
2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八章 汉景帝后二年至后三年 公元前142至141年阅读 (173)
3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五章 汉景帝中元年至中二年 公元前149至148年阅读 (131)
4 《汉兴八十年》第八卷 武帝出征>第一章 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二年 公元前140至139阅读 (159)
5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二章 汉景帝前三年 公元前154年阅读 (146)
6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七章 汉景帝后元年 公元前143年阅读 (182)
7 《汉兴八十年》第七卷 景帝启后>第一章 汉景帝前元年至前二年 公元前156至155年阅读 (131)
8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七章 汉文帝后三年至后七年 公元前161年至157年阅读 (184)
9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五章 汉文帝前九年至前十二年 公元前171至168年阅读 (154)
10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四章 汉文帝前六年至前八年 公元前174年1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