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音乐 汉族民歌是怎样发展的汉族音乐 汉族民歌是怎样发展的

汉族音乐 汉族民歌是怎样发展的

因为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所以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劳动人民被人看不起,他们的歌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即使在元、明、清三代,皇帝也一再禁止他们唱歌。关于它的历史很少有书面记录。从出土文物调查来看,古代乐器较多,但歌唱活动较少。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带有歌舞图像的陶盆极具价值,反映了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和舞蹈活动。在原始时代,歌舞是结合在一起的。至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古老的歌舞传统。《淮南子》中提到古人在抬柴时唱劳动号子,这说明早期民歌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兄弟的角度来看,如银山岩画上的歌舞意象、瑶族的王磐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可以看出原始民歌与巫女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就古代民歌而言,真实的声音是不可能再现的,只有歌词才能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至于乐谱,没有乐谱,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唱的,即使有了乐谱,劳动人民也不用。直到19世纪末,民俗学家才能够用音阶录制几首民歌。只有在新中国,全面、有计划地收集、整理、记录和出版民歌才会成为现实。历史上,民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小曲、民歌、小令、民歌、时间词和明清民歌。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歌词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15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显著特点是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的各种生活。在形式和语言的统一性上,不难看出它已经被选择和加工。

公元前4世纪,长江流域又出现了另一部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以长江中游古代巫歌为基础,经伟大诗人屈原加工而成的歌词集。其突出特点是充满古代神话和传说,充满想象,并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将《诗经》中的四言民歌发展成为一种句式自由、用韵多变、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骚”型歌曲。

六朝民歌大多保存在乐府中,汉乐府民歌实际上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和黄河中下游民歌的交汇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孔雀东南飞》、《奔兰参军》等故事歌曲,主要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封建伦理下的家庭悲剧。这种故事从公元初一直流传到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不仅以民歌的形式演唱,而且成为一部著名的戏剧,显示出它的深远影响。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对歌词进行了整理,而且音乐由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在丝竹乐器的伴奏下加工而成,称为香河歌。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早期。它们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表现力已经相当完美了。可以想象,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漫长的原始时代。

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没有特殊性,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有音乐奴隶供他们享用,然后他们开始分化。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的,是在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为皇帝和贵族的祭祀、仪式、宴会和娱乐而表演和演唱的人,尤其是记谱法和专业作曲家,这逐渐形成了文学和艺术之间明显的界限。

在中国,有从汉代到浙江的专业和民间音乐。汉代以后,官方机构编纂的民歌很少。很难确定早期民歌的音调今天是否仍然存在,但龙舟曲的音调(包括“桨”、“河游”、“赛渡”)和古代船歌的音调(包括“沙英”和“拉西安”等)。)在湖北省秭归县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许这是一份永恒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