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之役,胜利来之不易淮西之役,胜利来之不易

淮西之役,胜利来之不易

安史之乱之后,安禄山的造势,让整个唐朝王室和朝廷上上下下老是心有余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无法从这样一次失败的经历中摆脱出来。然而,事 实上,安史之乱之后的唐王朝政局,远远比这严重。王室衰微、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无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威胁,都能断送了它的前程。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导致了中央政权的衰落。而这时候的藩镇,已经不能够用膨胀一词来形容他们的嚣张。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领土;但事实上,对于朝廷来说, 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虚荣,藩镇已经近乎独立了。他们有相对独立的领土,军队基本由藩镇领导,甚至可以决定自己的继承权问题。
当然,这些情况对于一个庸碌的皇帝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然而,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帝王来说,藩镇犹如身上的一块恶疾,欲去之而后快,这唐宪宗便是这样的想法。 唐中后期,伫立在大唐领土上的藩镇很多,除了著名的“河北三镇”之外,还有各个大大小小的藩镇存在,淮西便是其中的一个。要说这淮西藩镇,虽不是直接影 响到中原的政权,然而它位于漕运险要之处,而漕运作为朝廷的物资来源,在大唐政权的地位可想而知。因此,唐宪宗一直对于淮西藩镇的存在而耿耿于怀,更是想 利用个机会让淮西彻底放弃独立的念头归顺朝廷。
如同成德问题一样,宪宗一直等待机会让自己能够名正言顺插手淮西事务,并收复这个藩 镇。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他的儿子吴元济密不发丧,却矫饰他父亲的手笔,称传节度使位给自己。吴元济的这种做法严重的伤害了宪宗 本已十分不满的感情。于是,趁此机会,宪宗决定出兵淮西以长其大唐朝廷的威风。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宪宗想像的那样简单和顺利。3年过去了,朝廷派赴淮西的元 帅换了几任,但收效却是甚微。原来这几个先前派出去的元帅,不是利益熏心,便是胆小怕死,更不提他们的军事才能如何。自从元和九年十月至元和十二年,朝廷 已聚兵淮右4年。宪宗先以严绶为讨吴诸军督军,严绶到军后,不料这个家伙竟然将累年之积,一朝而尽。他不但在战场上毫无进展,他又厚赂宦官,以结声援,拥 兵自重而无尺寸之功。无奈宪宗只好换兵,后又以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这一次倒好,又来了个光吃饭不干活的,韩弘乐于自擅,想倚赖吴元济的力量自重,不愿淮 西速平。因此,虽用兵数年,淮西仍不得平定。不管怎么说,3年过去了,宪宗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反倒损失了大量的财力和将兵。耗了这么久,双方现在都只 是在观望。反正谁也不比谁有优势,干脆耗着吧,看谁有耐心。
现在,宪宗的朝廷里关于淮西战事也是各持己见,大家争了个天翻地覆。保守 派认为,对淮西的战事已经持续了3年,而到现在仍然没有任何进展。朝廷应该就此收手,以免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失。而大臣裴度却认为,淮西的战事已经开始了, 如果朝廷现在停下来的话,这么多年的努力算是白费了。但更严重的后果是,朝廷退出对峙,不但不能完成统一大业,更是损坏朝廷的威信。以后藩镇会更加肆无忌 惮的,到时朝廷要想收复就更加困难了。这一点正说到了宪宗的心坎。而这之前的另一件事,也让宪宗十分愤怒。原来在这3年的讨伐过程中,成德的王承宗的人也 相继为吴元济向宪宗求情,但宪宗未予采纳。于是,这胆大包天的几个藩镇节度使竟然刺杀了当今宰相武元衡。在大唐的天子脚下,几个藩镇节度使竟然能将堂堂大 唐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刺杀,可见他们的气焰已经甚嚣尘上。
宪宗自己也明白,是可忍,孰不可忍?宪宗决定拜裴度为相,并将任命他为大元帅,再次出征淮西。元和十二年,宪宗正式任命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使,出征淮西藩镇。并委任李担任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让其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 再说,这出征淮西的将士,3年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也挺残酷的。他们舍家弃子来到这里打仗,但到现在仍旧没有一个了结,不但士气低落,更是已经身心俱疲 了。要说这李,是个懂政治的人。他一到军营,并没有忙着马上布置打仗的事。相反,他每天都到军营去看看战士,跟他们唠唠家常。对于受伤的战士,他不但亲 自去探望,还极力嘱咐,一定要给他们最好的优抚。士兵中终于忍不住了,就问李道,“将军这次来淮西,打算怎么样进行这场战争呢?”李不紧不慢地回答 到:“我这次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的秩序,考察你们的状况。至于如何攻打吴元济,那不是我的事。”
这边吴元济,在这过去的几年里,他 的日子并不难过。官兵虽然来势凶猛,但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自己很是好好灭了一些朝廷的威风。此外,其他的几个藩镇头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但最起码现在还 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再说了现在自己领土上的民众都很团结,军队又很争气,再加上一些外来的帮助,自己还有什么可怕的?听说这次朝廷又派了一个大元帅过 来,但据说不会打仗。也不知道这大唐的皇帝和朝廷是怎么想的,到底是跟我吴元济打还是不打?也没个确数。吴元济的脑袋这几天倒没有因为这李的到来有任何 紧张,反正自己的实力就在这,现在他的原则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什么可怕的。
这么一晃都过了半年。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李照旧 每日到兵营中慰问士兵,或者到营帐外去看看那个吴元济的方向,双方平静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李并不是没有任何动静,只是他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暗地里进 行而已。他一面积极抚慰士兵,一面向朝廷请求增援,力求在发动总攻之前能够知己知彼。
有一次,李的士兵在双方的边界巡逻,正好碰到 一小股淮西兵士,双方展开了争斗。这一次官兵表现十分出色,不但打退了这伙淮西将士,而且还俘获了淮西军的一个小军官丁士良。这丁士良原是吴元济手下的一 名勇将,非常勇猛,很多官兵都见识过他的厉害。将士们把丁士良押到李跟前。李吩咐兵士松了他的绑,态度十分和蔼可亲,就像对待自己的士兵一般。丁士良 本来不是淮西兵士,是被吴元济俘虏过去的,见李这样宽待他,就直接投诚了。李也不把他当作外人,经常跟他商量作战的方案。丁士良之后又协助李擒获了 吴秀琳。这一次,李又给了他和丁士良一样的待遇。之后,他们又设计俘获了吴元济的得力助手李,还有另外一个将领李宪。李给了他们同样高的礼遇,并给 李宪改名为李忠义,表明自己对这两位将领的信任和期望。其实,聪明的李知道,这两个将领都是有勇有谋的人。如果能够争得他们的协助,自己的出战计划必能 马到成功。当然,要能拉拢他们,就必然要先委以百分之百的信任。于是李经常跟他们密谋攻夺蔡州的计划,甚至有的时候讨论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