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亡羊补牢的故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 ...

阅读(123)

成语典故

豺狼当道的故事

豺狼当道的故事:东汉时期,皇帝有个亲戚叫梁冀,他总是用自己的权力代皇帝管理国家。所有的大臣都听他的话,国家变得很腐败和黑暗,人们生活得很苦。皇帝于是派出八个大臣去 ...

阅读(126)

成语典故

一言九鼎的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

阅读(134)

成语典故

一意孤行的故事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 公聊相造清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行一意而已。 释义:“意”,意见想法“孤”,一个人。原意为谢绝请托,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案件。 ...

阅读(113)

成语典故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 语出《宋史·杨时传》: 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都是北宋哲 ...

阅读(144)

成语典故

暴虎冯河的故事

仲由,字子路,年轻时就以勇力闻名。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孔子曾对别人说:“此从我有了子路后,再也没有人敢当面恶言恶语中伤我了。” 子路不好读书。孔子劝他,他说:“ ...

阅读(82)

成语典故

痴人说梦的故事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 ...

阅读(98)

成语典故

至死不悟的故事

至死不悟 出处《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喜且怒,共 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释义 “悟”.醒悟。一直到死仍不醒悟 ...

阅读(133)

成语典故

一字千金的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 ...

阅读(139)

成语典故

车载斗量的故事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 ...

阅读(128)

成语典故

划粥割齑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

阅读(115)

成语典故

一衣带水的故事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释义 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

阅读(110)

成语典故

以貌取人的故事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 ...

阅读(109)

成语典故

一丝不苟的故事

出处:《儒林外史》见世叔—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释义: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好细。 故事: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

阅读(118)

成语典故

怒发冲冠的故事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壁,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 ...

阅读(133)

成语典故

一窍不通的故事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来自成语大全 释义:“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 ...

阅读(147)

成语典故

生吞活剥的故事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 ...

阅读(122)

成语典故

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 ...

阅读(87)

成语典故

天之骄子的故事

西汉时,匈奴常侵扰边郡。汉武帝派兵出击,多次得胜。 公元90年,匈奴骑兵又侵占五原、酒泉,杀掠当地百姓。汉武帝派大将李广利等率军反击匈奴。匈奴单于(最高首领)丢弃了粮草 ...

阅读(126)

成语典故

不知所云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南部彝族头领孟获,兴兵反蜀。诸葛亮为了维持安定局面,积聚力量,派人前去安抚。经过几年,蜀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 ...

阅读(130)

成语典故

莫须有的故事

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宋高宗时期,金兀术(zhú)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 ...

阅读(129)

成语典故

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

陶渊明是晋代著名文学家,《桃花源记》是他的传世之作。 文章写道:有个渔夫划着小船来到桃花林。小船钻过山洞,洞外竟是一片桃源乐土。这儿男耕女织,日作夜息。 处处牛羊欢 ...

阅读(137)

成语典故

胶柱鼓瑟的故事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 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 ...

阅读(129)

成语典故

一丘之貉的故事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 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 惮最 ...

阅读(114)

成语典故

赴汤蹈火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 ...

阅读(109)

成语典故

郑人买履的故事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 ...

阅读(130)

成语典故

铁杵成针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 ...

阅读(133)

成语典故

蓝田生玉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 ...

阅读(102)

成语典故

分崩离析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来自chengyu.itlearner.com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 ...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