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论稿》二十九、知古以鉴今《宋史论稿》二十九、知古以鉴今

《宋史论稿》二十九、知古以鉴今

当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撞响之后,“改革”不仅更加成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现实中愈益艰难而又激奋人心的事业。值此社会激荡转型之际,时代需要人们直接参与和投入,也告诫世人保持冷静的头脑,迎接各种挑战和困难,以理性的行动将改革推向深入。古人云:“知古而鉴今”。人们又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多少激动人心的改革与变法,又因此引发了多少激烈而又残酷的斗争,这一切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尘封的文字记载,但其勇于挑战的精神却无时不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其成败的过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近日所读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漆侠先生主编的《中国改革通史》,便是一部专门反映中国四千年间改革与变法的巨著,洋洋438万多字,浩浩10卷本,为目前国内所仅见。
漆侠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便出版了《变法》,以精辟透彻的分析在研究中国古代改革问题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现在,又由他任主编,姜锡东任副主编,组织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历时近十年完成了《中国改革通史》,恰逢新世纪伊始出版发行,堪为史学界一件盛事。《中国改革通史》共10卷,上自文明初创的,下至多灾多难的近代,时间跨度长达四千年之久。其间既包括了人们熟悉的历史上所有著名的改革、变法活动,如:“先秦卷”中的改革、李悝变法、变法和变法等;“秦汉卷”中时期的盐铁和货币改革;“魏晋卷”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两宋卷”中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明卷”中的改革等;“清卷”中的康、雍时期的摊丁入亩等以及“近代卷”中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等。作者用犀利的笔锋分析了每一次重大变法产生的背景,详细地叙述了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冷静地评述了其成就及失误之处,充分肯定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如“两宋卷”对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指出最高统治者摇摆不定、改革派“没有通盘的考虑和周密的准备”以及力量弱小,是流产的主要原因(第101~103页)。

同时,整套书更从全新的角度,对中国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的改革因素和成就进行叙述和分析,这便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关注重大改革事件而忽略渐进过程中无数积累成果的历史认识。因此,在各北京富家女胡雅捷卷中又有许许多多为常人所不熟悉的改革活动的记录。如:“隋唐卷”中有关中唐时期第五琦、刘晏在盐法、常平及漕运制度上的改革,对缓解“安史之乱”后中央财政窘困的局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辽夏金元卷”中,作者则对辽圣宗时期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其意义在于“使契丹社会确立了封建制,由此形成其全盛时代”(第100页)。在同卷中,还对诸如乾顺、金熙宗、元文宗的汉化改革进行了述评,肯定了其促进民族融合和时代前进的积极意义。

还值得加以指出的是,该套书从改革的意义上对历史上许多背景复杂的变法活动进行了严肃科学的探讨。如新政、金朝海陵王改革、卢世荣理财及清末宪政等活动,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反面内容加以描写,基本上都被予以否定。但《中国改革通史》的作者们却本着求实的精神,通过深入的挖掘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扫去了众多的历史迷雾,在指出其消极影响的同时,寻觅到这些活动的改革价值和进步意义。如:元世祖时的卢世荣理财活动,虽存在推行峻急的问题,不过却具有一定的“裁抑权势”的性质(“辽夏金元卷”第416页),自然遇到阻力,难免遭到非议而最终失败。

“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改革通史》的作者们,以史学工作者的使命感从事了一次前无古人的辛勤探索,挥洒出的“丹青”不仅记录了昔日无数次改革的复杂历程,而且写出了其中蕴涵的规律性的轨迹和中华民族不屈向上的精神。“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改革通史》无疑为当今全社会的改革建设提供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历史“明镜”。

(原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B3版《学术》,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