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的故事——华严宗的创始人
法藏的出世,给家人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当时,身为父亲的康谧,已官拜左卫中郎将,一想到法藏是个男孩,他就身心俱爽,希望法藏今后能为康家光宗耀祖,干出一番大事业。
康谧的想法不是一时的激动和心血来潮,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时代,男子是一家的中心和支柱。况且康家又不是普通人家,属于上流社会家庭,上流社会当然有自己的观念和抱负。康谧回想本家族光辉的历史,感到肩上的担子更沉了,责任更大了,对未来的憧憬更坚定了。
康家祖籍康居国。康居国是古西域一个城国,地址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从康谧上推四代,即他的曾祖父曾是康居国的宰相,英名远扬。到他父亲这一 代,因向往中原文化及长安的富饶美丽,举家迁到长安,康家可谓深受中印文化的影响和浩荡的皇恩。所以,康谧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法藏培养成人。
法藏出生之日,正是佛教在中国迅猛发展之时。当时 佛、法、僧 三宝备受顶礼膜拜,崇佛、信佛已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善男信女们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群众, 而且上达文人雅士、王公贵族以至皇室帝王。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在他统一全国、清除割据时,就曾得到僧兵的帮助。即位之后,他采取道佛并行政策,在 各地广建寺刹,培养出大批高僧和佛教学者。高宗、武周时代,佛教僧人更是备受礼遇,赏赐有加。所以,整个有唐一代,中国名僧辈出,佛学宗派林立。况且此时 中外僧侣、学者往来交流切磋,传教译经,交相辉映,建树很多。人们常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为事物成功的重大因素,法藏恰值这三大因素都已具备的时代。时 势造英雄,接下来就是看英雄如何造时势。
以康家的祖籍来看,康居国接近今巴基斯坦一带,属于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当地语言以梵语为主, 信仰佛教。康家迁到内地以后,始终未忘故土的语言与文化,几代人都是既说汉语,又习梵话。法藏也不例外,在他咿哑学语的时候,家人就分别用梵、汉两种语言 和他对话。说来奇怪,他小小年纪,学习语言的能力竟如此之高,短时间就能记住某个词或某句话,并能流利地表达出来。康谧不禁喜上心头,他认为这孩子是个读 书学习的料。自古以来, 学而优则仕 ,他也期待法藏这个官宦子弟,能一路升迁,官运亨通。
正如前文所说,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 时期,社会各阶层深受佛风佛雨的影响,康家自然不会超然于局外,况且这个家族早就有佛教信仰的习俗,内迁之后,仍念念不忘。法藏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 徒,她的所作所为对法藏影响很大。在法藏三岁时,她以如来佛为题,作诗一首,教法藏背诵,没想到法藏听了两三遍后,就全部记下来了。这首诗是:
真如如来佛,能救世间苦。
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真如如来佛,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早期的启蒙教育,在大人看来,可能属于一种游戏和消遣,但它对法藏却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此以后,法藏在言谈举止、游戏娱乐上,常以佛为念,自比法师高 僧。康谧对此常常感叹,但他是一个看得开的人。累世做官,当然位高势大,受人敬慕,可是能成为一代名僧大师,又未尝不能出人头地,况且这孩子又天资聪颖, 堪成大器。想到这里,康谧也就顺其自然了。
贞观二十年(646)七月,玄奘奉太宗之命,以他西行的种种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法藏从大人的谈话中,略微知道了玄奘的事迹,表示他长大后也要去西天取经。这件事,大人很快就遗忘了,可法藏却一直牢记在心。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为法藏请来私塾先生,教他学习 子日诗云 等儒家经典。从此,法藏开始正规地学习并接受儒家文化,这为他后来学经、讲经、译经和著述立说,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和语言文字功底。
十岁左右时,法藏已长成一个英俊潇洒、谈吐得体的小少年。他宽额方脸,长眉大眼,大耳垂肩,很是召人喜欢。他在和弟弟等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很强,发疑提 问,思路敏捷。老师认为,法藏是他一生教学过程中,极为难得的一个聪慧弟子,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金榜题名,取得状元第一的功名。老师的这种想法 和预见,诚然不错,可是他没有预见到法藏思慕佛祖的另一种前途。倒是法藏的弟弟宝藏,不负众望,博得功名,成为唐中宗时的朝议郎,行统万监。所以,世事推 移,万物演化,人未能尽料。法藏 及生而慕无上 ,岂非天意!
英雄少年,苦读于私塾,躬行于实践。法藏除了在学堂接受儒家经典伦理的 训戒外,还常常游览长安的佛院寺刹,搜集整理佛教资料。如此一来,他对佛法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慢慢地他对三宝已是依依不舍了。十四岁这年,法藏向家人提 出出家修行的愿望,其态度之坚决,几乎没有一丝动摇的余地。这件事,既出家人的预料,又尽在预料之中。说在预料之外,是由于法藏还尚未成年,这个年纪就要 离开父母,总是让人依依不舍。尽管自古言:好男儿志在四方,可是作为父母的,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内心的柔情和牵肠挂肚的思念。说在预料之中,是由于法藏自 小就有依佛的志向,及至少年,更是对佛情有独钟。父母亲对此看到眼里,记在心上,早知有这么一天。这一天真正到来时,又感到太早、太突然。哎!无论如何, 总要在孩子今后的前途和命运方面,做出一个决择。法藏的父母在犹豫、思考之后,终于得出一致结论,那就是同意儿子皈依佛门,以弘扬这源远流长的千年圣教。
康谧夫妻的决定,不光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包涵着一种神秘的因缘在内。据说有法藏胎孕的那一夜,他的母亲睡得很香很甜,睡梦之中,只觉有光明照体,日光 人口,甘美异常。此梦对深信佛法的康谧夫妻来说,着实是僚喜不小。因为这种瑞相预示着腹中的孩子,不是人间奇才,就是法门龙象。如今,法藏的决心已定,立 场不变,他发下了无上菩提之心,立誓观尽一切法,感悟万佛乘,父母对此还怎能拦阻呢?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法藏十六岁,他辞别 双亲,去岐山法门寺,求学佛法。先暂不论他和双亲道别时的感人情景,单就西安至岐山几百里路程,就足以证明他的勇敢及排除万难的意志、毅力。那时,交通落 后,河流险阻,原野广袤,几十里地不见人烟,且野兽出没异常。可是,法藏对此不以为意,他不畏路途遥远艰辛,终于到达岐山法门寺。法藏伫立在巍巍的阿育王 塔下,想到佛的真身就在塔下,而自己又能拿什么来供养呢?忽然,他想到真身宝塔下供奉的是佛的手指,自己以手指来供养不是更为恰当吗?对佛的无限虔诚,使 他得出了这样一个决定:炼指供佛。法藏将随身带来的各种上等妙香绑在自己的手指上,然后毅然点燃了它。香在燃烧,他的手指也在燃烧,可法藏心中只有佛的无 限伟大,并没有疼痛的难熬。
香烟萦绕于塔下,法藏的虔诚由此昭著于天下。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59)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16)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31)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72)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14)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43)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32)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90)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43)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7)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