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四朝不倒翁,官场“长乐老”冯道:四朝不倒翁,官场“长乐老”

冯道:四朝不倒翁,官场“长乐老”

常言道:“为官难”。伴君如伴虎,朝臣与皇帝相处,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要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但是官场如此之险恶,仍然有一个人能在四个朝代,八位皇帝手下高居宰相之位而岿然不动,这的确是中国仕宦史上的一个奇迹。 冯道,字可道,生于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瀛州景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东北)人。冯道自幼性格纯厚,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不以穿破衣服、吃粗 劣的饭食为耻。他的祖先也不是名门士族,据查,连一个县令以上的先人也找不出来。可见,冯道在这样的家庭出身条件下,想跻身官场,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冯道在唐末时期在幽州节豫使刘守光手下做橡史。当时,幽州军阀刘守光十分凶残,杀人成性,对于属下,也是一言不合,即加诛戮,甚至杀了之后,还叫人“割其肉而生啖之”,冯道与这样的人相处,自然是很危险的。
刘守光兵败后冯道经人帮助,投奔太原监督使张承业的门下,后经张承业的推荐,冯道成为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仕途。
李存勖的文亲李克用曾割据晋阳,独霸一方。李存勖自己也是一个颇有作为的人。 冯道善于洞悉主子的心思。是在消灭后梁的军队时,晋王的军饷十分匮乏,每天陪李存勖吃饭的将领太多,主管膳食的人往往操办不周感到十分为难。中门使郭崇 韬对李存勖说:“供应紧张,能不能少几个陪着吃饭的人?”本来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不料李存勖听后勃然大怒,气哼哼地说:“我想为那些替我卖命的 人弄顿饭吃都不能随心所欲,哪里还能当主帅呢?请你们另外去找一个三军统帅来吧。我要回太原了!”郭崇韬吓得不敢作声,冯道这时在一边说:“大王(李存勖 当时为晋王)您屡建大功,而且刚刚平了南寇,怎么可以就这样一走了之呢?郭韬所谏,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您如觉不妥,可以拒绝他的进谏,但不应该说这样 让大家气馁的话。要是敌人知道了,岂不要认为大王君臣不和而有机可乘了。”冯道一席话,就平息了这场风波。
但冯道真正发迹还是在后明宗时期。明宗鉴于前朝的教训,比较用有文才的人,想以文治国。冯道这时便被任命为宰相。 冯道生性谨慎,从来不正面顶撞皇帝,而总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让皇帝了解自己的意思。一天,明宗问臣下年景如何,臣下们大多说了些粉饰太平的话,但冯道 却给明宗讲了一个故事。冯道说:“我当年在晋王府的时候,奉命到河北中山一代公干,途中要路过井陉。我早就听说过井陉是个很难走的地方,人马到了那里,多 发生被绊倒摔伤的事,我就十分小心,平安地走过了井陉。没想到过了井陉,到了平地,却被从马上摔了下来,差点摔死,我这才明白要处处小心,时时提防。我的 事虽小,却可以用来比喻大的事情,望陛下不要以为五谷丰登、河清海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兢兢业业,不要放纵享乐,这是我们臣下所希望的呀!” 还有一次,有人在临河县发现了一只玉环,上面有“传国宝万岁杯“的字样,此人将玉杯献给了明宗。明宗对这只玉杯爱不释手,特地拿出来给冯道观赏,冯道看 过后不但没有啧啧称奇,反而意味深长对明宗说:“这玉杯不过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有形之玉,而对作君王的人来说,更重要的却是无形之宝”。明宗便问冯道什么是 无形之宝。冯道说:“仁义道德便是帝王的无形之宝。”冯道借玉杯来暗示明宗应该抱着仁义之心来治理国家,有的放矢,也见用心良苦。
后唐明宗去世以后,闵帝李从厚即位。在五代那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单凭一腔正直向上之气显然不行了,要想保住官位,还得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凭着这些冯道终于成了一个历经数朝而荣宠不减的不倒翁。 清泰元年(公元943年)同宗李从珂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匆忙出逃魏州。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 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皇帝出逃。冯道这时的做法真是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按常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 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所想的是李从珂拥有大军,且性格刚愎,而李从厚不过是个小孩子,即位以来尚未掌握实权, 为人又过于宽和犹柔,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入朝承继大位。
中书舍人卢导认为闵帝既没有死亡又没有宣布变权,匆 匆另立新皇帝不妥。丞相李愚等人也随声附和。但冯道却要大家认清当前的形势,不要固执己见。加之冯道身为宰相,权位为诸官之首,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 拔,他一倡仪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 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只可惜,李从珂只当了两年皇帝,河东节度史北面总管石敬塘便起兵造反。石敬塘起兵时,因自感力量不 足,不一定能打败李从珂,就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缓并上表称契丹首领为“父皇帝”,自己做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塘不久攻入洛阳,自 立为帝。后唐重臣石敬塘便摇身一变成了晋高祖。
石敬塘在当皇帝后,以恢复明宗为号召,就把原明宗朝的官吏大多复了职,冯道也被任命为宰相。不知石敬塘对冯道奉事李从珂这段历史怎么考虑,也许是因为冯道未受李从珂重用的缘故吧,反正石敬塘来了个既往不咎,冯道更是乐得当官。 石敬塘夺取政权的第二年,他就急不可待地要履行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否则,王朝就有倾覆的危险。但是自称“儿皇帝”,上尊号于契丹皇帝与皇后,实在是 一个说不出口的事。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 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塘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塘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 这真使石敬塘喜出望外。出行前,他还假惺惺地对冯道表示慰问,劝他不要深入沙漠,冯道却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指契丹)厚恩,我受陛下恩庞,为陛下 出使北朝,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