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宗李昂15、文宗李昂

15、文宗李昂

唐文宗李昂(809~840),穆宗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元和四年十月十日生,长庆元年封江王,初名涵。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敬宗被害,宦官刘克 明等矫旨,命翰林学士路隋起草遗诏,以绛王李悟权勾当军国事。刘克明等还想更置掌权的宦官,也就是宦官中的“四贵”: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中尉魏从简、 梁守谦。眼见涉及自己的权势,王守澄等四人商议决定,以卫兵迎江王李涵入宫,发神策军、飞龙兵进讨贼党。他们杀了刘克明等,绛王李悟为乱兵所杀。王守澄等 与翰林学士韦处厚商议,并采用韦处厚建议:江王李涵以“教”布告中外,已平定内乱,群臣对江王劝进,以太皇太后令册立江王即皇帝位。十二日江王李涵即皇帝 位,更名李昂,是为文宗。第二年二月,改元太和。
文宗为亲王时,深知穆、敬两朝的问题,即位后,他,去奢从俭。出宫女三千; 五坊鹰犬,留猎用外,均放之;供宫中物品,按贞元规制;裁省教坊、翰林、总监的冗员1200多人;停各衙新加衣粮;御马坊场及近年别贮钱谷所占陂田,均归 之于有关官府;敬宗时向各地索要的组绣、雕镂之物,悉罢之。敬宗时,每月坐朝不过一二次,文宗恢复旧制,单日都上朝,召宰相群臣延访政事,召对待制官,辍 朝、放朝都在偶日。文宗的初政,颇有起色,朝野相贺,以为太平有望。但是,文宗面临的是一个国势下降、问题众多的局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始 终困扰着他。
宝历二年三月,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擅领留后,贿赂邻镇,以求继承节帅之位。朝廷一年不闻不问,太和元年 (827)五月,朝廷以天平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以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七月,李同捷不受诏。武宁节度使王智兴请讨李同捷,朝同意。八月,文宗削李 同捷官爵,命乌重胤、王智兴等率军讨之。成德节度使王庭凑、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均助李同捷。直至太和三年四月才平定李同捷。此乱刚平,六月,魏博又发生兵 变,杀节度使史宪诚,奉都知吾马使何进滔为留后,朝廷任命的魏博节度使李听被拒。何进滔在七月兵击李听,李听大败。朝廷用兵河北三年,馈运不给,只好妥 协,八月,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将相、卫、澶三州归予。
太和四年二月,兴元兵乱,节度使李绎、推官赵存约、牙将王景延、判官薛齐,均被杀,并屠李绎家。三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温造赴任,至兴元所属褒城,遇兴元都将卫志忠军还,温造与之密谋诛乱军,流倡乱者杨元及处死杀李绎的凶手。 太和五年正月,卢龙军在副兵马使杨志诚煽动下作乱,节度使李载义父子逃至易州,莫州刺史被杀,宰相牛僧孺一味姑息,认为卢龙从安史以来就非国家所有,今 天杨志诚得到,就像以前李载义得到一样,不必管他们对朝廷的逆顺。于是,二月便以杨志诚为卢龙留后,四月以杨志诚为幽州节度使。太和八年十月,杨志诚又被 乱军逐出,兵马使史元忠主军务,十二月,以史元忠为卢龙留后。
太和八年十一月,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死,军中奉其子王元逵知留后,王元逵与其父不同,对朝廷甚为礼谨。九年正月,以王元逵为成德节度使。 开成二年(837)六月,河阳军乱,节度使李泳逃奔怀州。此是内地藩镇,朝廷命左金吾将军李执方为河阳节度使,八月,李执方平定兵乱。开成三年九月,义 武节度使张潘死,军中要立其子张元益,观察留后不同意,被杀,又杀大将十余人。朝廷命李仲迁为义武节度使,但军中不接受。朝廷为之罢李仲迁。在最后处理义 武问题上,文宗举措较妥:宰相主张用兵,文宗认为,义武地狭人贫,军资一半依靠国家,对义武“急之则靡所不为,缓之则自生变”(《资治通鉴》卷246,唐 文宗开成三年)。并授张元益代州刺史,下诏只要张元益出定州(义武镇治地),义武兵变者赦不问。十一月,张元益出定州,事变遂平。
由此可见,文宗时,藩镇之乱不断,朝廷对内地藩镇还有指挥之力,对河北藩镇完全无力控制,只有妥协、姑息,以至加官晋爵以笼络。 文宗是宦官拥立的,他深知宦官擅权之害。太和二年三月,文宗亲策制举之士,刘贲对策,极言宦官之害。他认为:“陛下宜先忧者,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 将倾、海内将乱。”指出“阍寺持废立之权,陷先君不得正其终,致陛下不得正其始。”这些话,直刺宦官,对文宗之触动尤深。对于宪宗、敬宗被弑、逆党犹在, 文宗始终于怀;对宦官擅权、势力膨胀,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守澄特别专横,招权纳贿,文宗无法制止而十分痛心,力图解决宦官问题。文宗曾私下同翰林学士宋申锡 谈到宦官擅权跋扈问题。宋申锡进士出身,在朝“清慎介洁,不趋党与”(《旧唐书》卷167《宋申锡传》)。文宗见宋申锡忠厚谨慎,可以信赖,便问宋申锡该 如何对王守澄等宦官。宋申锡主张,可以将权大位高、逼迫皇上的宦官,逐渐除去。文宗让宋申锡与朝臣谋议除去权宦。
太和四年六月,文宗 擢宋申锡为尚书右丞,七月,加平章事。宋申锡引吏部侍郎王为京兆尹,并将文宗诛权宦的密旨告之。王泄漏其谋,王守澄及其党郑注知道后,开始作准备。太 和五年二月,郑注唆使神策都虞侯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漳王李凑,是文宗之弟,有贤名。二十九日,王守澄便将此诬告奏于文宗。文宗本来就忌漳王,相信 所奏,并发怒。王守澄要发200骑去屠杀宋申锡全家。被飞龙军使、宦官马存亮劝阻。当天是官员旬休(每月三旬,每旬休假一日),文宗派中使召宰相,独不召 宋申锡。在延英殿,文宗出示王守澄奏,众宰相一时惊愕。文宗命王守澄捕豆卢著及宋申锡的亲近侍从王师文,在禁中审讯。王师文逃逸。三月初二,宋申锡罢相为 右庶子。宰相大臣无人敢为辩冤,只有大理卿王正雅等要求交外廷核实此案。三月初四,狱成,众臣要求将狱事交外廷复查。文宗不许,大臣不退,认为宋申锡已为 宰相,不至于此!郑注怕诬告被发觉,给王守澄出主意,贬宋申锡和漳王李凑。文宗对人不信任,毫无洞察力,由此可见。
贬宋申锡后,宦官 更专横了,文宗表面上包容,而实际不堪忍受,也知宋申锡之冤,仍准备诛杀权宦。依靠王守澄而接近文宗的郑注(以医术进)、李训(以口辩、权数进),揣知文 宗的意思,李训多次露出对宦官的不满。文宗认为李训、郑注有才,可以与谋大事;二人又是因王守澄亲近皇帝的,宦官不会怀疑,于是与二人谋。李训、郑注便以 诛杀宦官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