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宦官甚嚣甘露之变,宦官甚嚣

甘露之变,宦官甚嚣

据史籍记载,唐文宗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作为、有抱负的帝王。可惜,在他即位的这几年中,整个大唐帝国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当时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跋扈、财政匮乏等等问题,足以让这个起初还满腔热血的青年束手无策。 对于宦官的问题,唐文宗曾经这样说过,自己连古代的周赧王、汉献帝都不如,自己竟然被自己的家奴控制。就拿文宗朝的大宦官头目仇士良来说,他一生曾弑二 主、杀一妃和四位宰相,可见其势力之大。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奴才,竟然在官场纵横达20余年而恩宠不衰。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他因年老退职时。他竟然教授自 己的那些养子们一套服侍君王的招数。他得意地说到,一定要记得,不要给天子任何的闲暇事件,如有皇帝一有空闲,他一定会阅读古今书籍、思考朝政大事,将注 意力转移到自己的治国方略之上。而如果皇帝的政治经验丰富了,他们就会深谋远虑,而宦官的待遇自然会下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给皇帝找一些乐子,让皇 帝对我们的游戏沉迷,他自然会以来我们。这样我们不但能够控制皇帝,朝中大事也自然等待我们去处理。这样宦官的权势才能经久不衰。这些宦官完全为了自己的 私利,竟将国家大事也搭了进去。愈演愈烈的宦官篡权问题,已经成为皇帝一块心头大病。
唐文宗还说,对于宦官问题的处理还有这么一个妨碍。当时唐宪宗死后的好几任皇帝,包括他自己,都是由宦官拥立而登基的。所以也许对于唐文宗来说,宦官才是决定他继任的根本原因。正是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这些奴才更是居功自傲起来。 但之所以认为唐文宗还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正是因为即使在这样的局势之下,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斗争,相反,在他在位的这些年间,他一直在寻求这样一个机 会,铲除宦官,树立皇室权威。发生在太和九年的“甘露之变”便是其为树立帝王的威严而所作的努力之一。不管结局如何,毕竟,这位年轻的帝王一直没有忘记为 争取自己李姓家族的利益。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文宗即位后,当年拥戴他即位的王守澄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垄断了朝中大部分的军政大 权。文宗登基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只是拥有了一个皇帝名号,实际并没有多少权力。他这时才清楚地明白,并不是当上皇帝就拥有了一切,所有的东西还得要靠自己 去争取。而且在他前面已经有过宦官当权乱政的例子,这都应当引以为戒。况且,这些宦官当初能够拥立他,以后照样可以不费任何力气就能废立他。有了这么一层 担忧之后,文宗心里明白自己的皇位要想坐稳,就得要让这些奴才彻底服贴于他。
文宗的第一次努力是在他即位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太和五 年,他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准备剪除宦官。宋申锡在朝野口碑极好,在朝臣之中以清介廉明,不结朋党著称。可是这次的行动却并不顺利,在他们尚未来得及采取行动 之前,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计划失败。事后宋申锡被贬,而王守澄他们更为变本加厉,不断给皇帝身边安插自己的心腹手下,对文宗也开始了更为严密的监视。 如果当初王守澄他们拥立他即位后还给文宗一些自由,那现在即使明面上看不出来,但以王为首的这些宦官也清楚了文宗并不是一个吃软饭的家伙,因此处处提防着 文宗,以防他再有任何变数。
这样一晃又过了两年,一日文宗忽然患病。王守澄乘机推荐他的心腹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要说这郑注,他早 年以行医为业。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使用郑注开的偏方才得以治愈。后来李正留郑注做官,军政之事也都让他残余定夺。通过这一层关系,郑 注又认识了王守澄。后来王守澄调到长安的内廷之后,郑注也跟随来到京师。要说这郑注也真是幸运,这一次文宗服了他的药,也很有效,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大大的 赞赏和宠幸。于是便将郑注收在自己身边。再说这王守澄看到自己给皇帝推荐的郑注得到了皇帝的大大赞赏,连自己也跟着得到了皇帝恩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 又安排了自己另一个手下李训到皇帝的身边。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况且这帝王的心机,还真不能就那么轻易的加以揣测,其实很多时候事情 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王守澄便是犯了这么一个错误。关于文宗起用郑注和李训的想法,其实除了对抗宦官权力以外,还有那么一层考虑。文宗的忧患并不 仅仅来自表面还算和顺的宦官,朝中另一桩让他忧心的便是这倨傲不逊的朋党之争。他如果想要撤除这两党头目的官职,就必须先有接替他们官职的人选。而现在, 郑注和李训两人颇得他的欢心,这两人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对政治相当敏感,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两个家伙十分聪明,对于事情的尺度拿捏的十分准确。于是, 皇帝和这两人之间一拍即合。
这李训、郑注因在官场也混迹多日,他们心里很清楚皇帝的真实想法,所以平时的言论深得皇帝喜爱,他们也日 益得到皇帝的信任。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们开始协同皇帝密谋铲除宦官的事情。现在宦官的势力很大,单靠皇帝并不能办到。但是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 取离间的办法让他们之间去斗,从而瓦解宦官的势力。
这里要说明一下,当年拥戴文宗即位的宦官中,比较有计谋的除了王守澄以外,还有一 个前文曾经提起过的仇士良。但仇士良毕竟还是势力不及王守澄,所以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从而一直郁郁不得志,因此也十分痛恨王守澄,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代而 取之。而李训和郑注的主意便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首先让他们先来个窝里斗灭掉一方,然后再找机会扫除余下的势力。这样分步瓦解的方法一方面符合皇帝现在 的局势,同时也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这个做法让王守澄很不高兴,但他也没有太在意,毕竟李训 和郑注是自己派过去的,怎么着也都能算是自己的党羽,他们应该不会算计到王守澄的头上。但文宗他们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王守澄麻痹大意的状况下一步步地 解除了他的权力。李训当了宰相后,马上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虽然官阶比过去高,但他的军权却完全上交了。只要王守澄手中的权力一解除,他的气 焰马上就消失了,后来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这个著名的宦官头目自此终于被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