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一行:子午线的测量僧一行:子午线的测量

僧一行:子午线的测量

开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724年,上下一片忙碌景象。这并不是平日的皇帝出征、帝后封仪。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活动中的指挥者,也不是威严高贵的 皇帝,而是一名打扮平常的光头和尚。可是,请别小看了这名出家僧侣,他可是皇帝亲自钦点来到宫中的。来此所为何事?其实也只是一件如今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 了的事,即重新为国家制作历法。但在当时,这的的确确是一件很是不简单的浩大工程。
在这之前,我国古代都沿用西汉时期《周髀算经》中 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测量方法;但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这种原始的测量方法已经日渐暴露弊端。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渐渐发现了这种测量方 法的错误。于是,人们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小规模的测量。当历史进入到唐代开元年间后,开始下定决心重新测量子午线,并据此更定历法,于是便开始了 上文的那一幕情景。
这名僧侣,乃是我国古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僧一行俗名张遂,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683)。他自 小博览群书,对于历象、阴阳五行尤其感兴趣。后来,他因不愿与的侄子武三思交往,来到会善寺,遇到高僧普寂,一行佩服普寂渊博的学问,于是剃度出 家,拜普寂为师,取法名一行。僧一行出家之后,开始游方讲学,借此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刹,因此很系统地学习了各家的佛学经义,以及天文、地理、阴阳五 行、数学等,渐成一名博学之士。
唐玄宗即位后,接连下达求贤诏书。而唐玄宗更是久闻僧一行的大名,有意想要召见他,于是屡屡下 达诏令接见僧一行,均被其拒绝。于是,公元717年,唐玄宗特地派族叔张洽来到僧一行隐居地——荆州当阳山寺院,强迫他进京。据后人传闻,当初僧一行一到 京城就很快被唐玄宗召见,问及有何特长时,僧一行说只是记忆力好些。于是,唐玄宗当即让太监取宫人名册,一行看一遍后,就将宫里所有的人的姓名、年龄、职 责依次背出。唐玄宗听后大为叹服,当即走下御座,恭恭敬敬的连称僧一行为“圣人”,自此挽留僧一行住在兴庆宫中的光太殿,成为了唐玄宗的顾问。 而唐玄宗要重新测量子午线,却又因何而起呢?且说,唐代自高宗开始即采用采用《麟德历》,到唐玄宗时期已用了50多年。而至开元九年,根据《麟德历》推 算,九月巳日应发生日食,但观测结果却有较大误差,于是唐玄宗下令改历,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一行。开元十二年(724),僧一行开始着手准备这事,首先他 开始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子午线即地球的经度线,测量子午线长度可以确知地球的大小。子午线长度是地理学、测地学和天文学上一项重要的 基本数据。史料记载,当初僧一行在全国的测量地点达12处,具体的测量范围则是以今河南省为中心,北起铁勒(今内蒙古自治区以北),南达林邑(今越南中 部),测量范围之大前所未有。测量内容包括每个测量地点的北极高度,以及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那天正午八尺之竿(表)的日影长度。这次测量活动,以太史 监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滑县、浚仪(今开封)、扶沟和上蔡四处的测量最为重要,因为这4个地点的地理经度比较接近,大致是在同一经度上。他们除了测出四处的北 极高度和日影长度外,还测出了这4个地点之间的距离。一行从南宫说等人的测量数据中,计算出南北两地相差351里80步(唐朝尺度,合现代长度 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而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同现代测量子午线一度的长111.2公里相比,一行的数据虽然有较大的误 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的记录。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评论道:“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事实上,国外最初实测子午线长度,是公元 814年阿拉伯天文学家进行的,这比我国要晚了90年。
在完成大规模实地测量工作之后,僧一行等人开始使用天文仪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 情况,据此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公元725年,僧一行开始正式着手制订新的历法——《大衍历》,然而由于多年积劳成疾,僧一行只在完成初稿就去世,最后 由张说和陈玄景等人完成历法的制订。公元729年,《大衍历》颁布执行;公元733年,《大衍历》传入日本,又在日本使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