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最终赢家是谁?相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最终胜利者是李世民。
洛阳战役与玄武门之变
初唐一统天下之战的洛阳战役,发生在武德三年到武德四年。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的六月,这中间整整相差了五年。难道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之初就开始策划玄武门之变了?肯定不是的,恐怕那会儿他都没有想到。
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不单单要把它当成故事来看,还应该带有一种格局的眼光。毕竟在当时它是一个事实,是由无数这样那样的事件组成的,最终才导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一件影响中国历史的历史事实。
这里我们先大略的说说李世民这个人。相信大家,在电视上和历史课本中,都对李世民都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在现在的一些学者中间,对李世民那都是分成两派看法的。一是说李世民那是千古一帝,明君典范,是后世所有帝王学习的楷模。另一说李世民实际上没什么功劳,是一个阴谋家,一个阴暗的帝王,因为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逼着自己的父亲让位,最终才夺得的皇帝位嘛。
这些都先不说,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李世民非常有个人魅力,有出众的谋略和胆识。不然像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这些个人精又怎么可能顺服于他,还传出千古佳话。难道他们都知道李世民以后会当皇帝?他们都能加官进爵?要知道秦琼,尉迟敬德,程知节这些人都是他从敌对势力收服来的。而且,李世民还有一点非常难得,除了对下属的宽厚以外,就是打仗的时候,每一次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每次都是领着几十个骑兵,在敌方的军阵大营内杀进杀出,不然他怎么可能在中国军事史上有近乎军神的地位。
而洛阳战役,就是李世民谋略胆识的又一次重要发挥。也因为洛阳战役的胜利,李世民最终成为人生赢家,登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在此之前因为军功,他授封亲王为秦王,还是文官的最高领袖尚书令。
洛阳战役发生之前,在当时的中国北方有三股最大的势力。其一,就是实力最为雄厚,据关中建立唐国的李渊。其二,是占据河南,建立郑国的王世充。其三,是据河北,建立夏国的窦建德。
虽然这三人都称了帝,地盘都还不小。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就是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嘛。可既然都称了帝,那只能死磕到底。为啥?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这三股势力,必有一场决战。
而战略上的主动权,似乎是掌握在李唐手里面的。为啥?因为前面说了嘛,李唐的实力最强。当然,强也没强到可以同时发动两场战争的地步。可仗还要打啊,既然要打就得先挑软柿子捏。所以,李唐内部经过讨论之后,最终选择了进攻实力相对较弱的王世充。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领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潼关,开始了对王世充的战略进攻。而居于洛阳的王世充,一见李世民来势汹汹,就想啊硬碰硬那是不可能的。可咱毕竟是主场作战啊,有那么多的城池。就算你李世民再厉害,一座城一座城的攻破,等你打到洛阳的时候,八万军队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吧,到是咱以逸待劳不是更好。
所以王世充就采取了节节撤退,节节防守的策略。可他忘了,他的敌人是李世民,这家伙打仗那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战争刚一开始,第一战,李世民就用了他的老打法。一个人领着几十名骑兵唰一下就冲到了王世充的千军万马中,还杀了个对穿。可李世民毕竟只带了几十人,打是肯定打不赢的只能边打边逃。王世充一看乐了,呀呀呸的,让你装,看我这次不活捉了你。于是就领着无数的大兵跟在李世民后面追。结果了,中了李世民的埋伏,一下子搭了不少军队进去。
这下子可不得了,王世充手底下那些个将领一看,这李世民还是人嘛!一个主帅啊,竟然以肉身以身犯险,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你想啊,主帅都那么猛,手底下的士兵打起仗来还能差喽,那些个将领干脆就开城投降了。李世民这一打就打到了洛阳城下。
虽然与王世充就隔了一堵厚厚的洛阳城墙,可要想强攻下洛阳城那不是明智之举。要知道,洛阳是东都。洛阳在中国古代的战略地理位置上,那是相当重要。如果一个王朝建立在关内,那它对中国东边大部分土地是鞭长莫及的。所以自周一直到唐,都会在潼关以东的洛阳建立东都。这样一座可以作为都城的城池,又岂是区区几万人可以攻下来的。再加上隋炀帝在洛阳的建设上往海了投银子,用固若金汤来形容洛阳城一点儿都不为过。
没办法,强攻不可能,李世民对洛阳城只能采取围而不打的笨办法。就是在洛阳城周围挖壕沟,让军队围着。既然咱攻不进来,你也别想从洛阳城出来,看你能撑多久。
就这样李世民和王世充一围一守,很快就到了武德四年。这一年的时间,双方啥也没干,就这样大眼瞪小眼。李世民没招儿,王世充也没办法。可这样下去久了毕竟不是回事儿啊。王世充在洛阳城,一年的时间粮食消耗的也差不多了,从他开始到下面的公卿尚书,一个个都只能吃糟糠。而李世民了,虽然吃的不怎么缺,可久攻不下洛阳,还得防着王世充突然的偷袭,这对他手下将士士气的打击,那也不是闹着玩的。
就在这时了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困守洛阳的王世充,眼见着粮食越来越少,就想着是不是派个人和北边的窦建德商量下,让他派人过来解洛阳之围。没成想窦建德还真答应了,真就点齐十万大军一路南下而来。这窦建德在河北那也是兵强马壮,还有贤王的称号,在民间那威望很高啊。
这下子困守洛阳的王世充高兴了。可围着洛阳的李世民身边的那些将领却急了,就连远在长安的李渊也是眉头紧皱,派人和李世民商量说,是不是先把军队撤回关内,反正王世充也被打得差不多了,等有机会再进攻也不迟,说不定窦建德和王世充还会互相的掐起来。李世民身边的将领也是劝说李世民撤兵,因为一旦窦建德大军救援王世充成功,那他们和这八万将士都将成为瓮中之鳖,到时窦建德和王世充来个里应外合,他们可就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反而让窦建德捡了个大便宜。
可李世民了,却直接拒绝了撤兵,并对李渊说,他有办法将窦建德和王世充在这洛阳之地毕其功于一役。他身边的那些个将领都不相信,毕竟窦建德十万人马。而他们只有八万人,还要围困洛阳城,哪还有军队防守窦建德。
而李世民,二话没说就领了一部人马,去了洛阳城外不远的虎牢关,在那里建立防御阻挡窦建德救援洛阳。这李世民带了多少军队去防守虎牢关了,不多也就3500人。3500人对阵十万,恐怕挡不住窦建德一次冲锋就全军覆没了。
李世民了,望着列阵整齐的窦建德大军,没有丝毫的慌张,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和窦建德一张牌一张牌的出。同样的打法,李世民领着几十个人就冲向了窦建德的阵营,这次他没想着要在窦建德军阵中杀个对穿,只要能冲到窦建德阵营前,并且安全撤回就行了。他要的就是吓傻窦建德,让他们几天不敢进攻就可以。
李世民的策略再次成功,窦建德还真就被吓到了。他真没想到李世民竟敢以身犯险,领着几十个骑兵就来进攻大营。像李世民这样的人,在窦建德看来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会随随便便就硬闯自己的阵营,说不定有什么阴谋。窦建德没敢出兵,在虎牢关下和李世民僵持着。
而李世民了,一见自己的计策成功,立马点齐三千五百骑兵,一下子朝着窦建德大营杀了过去。三千五百人,竟然将窦建德十万大军打得全盘崩溃,连窦建德本人都被李世民活捉。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听到窦建德惨败的消息,一时悲上心头,知道洛阳守不住也就开城像李世民投降了。
远在长安的李渊得到李世民大胜的消息,既高兴也有些犯愁。高兴的是,窦建德,王世充覆灭,大唐一统天下的阻碍再也没有了。犯愁的是,如今的李世民已经是亲王了,还是尚书令,已经封无可封了,在往上就只能给太子位了,可这不是李渊的所要的。在他心里,李建成就是未来大唐的皇帝,不管李世民多大的功劳,将来都只能是辅佐李建成的。
李世民押着窦建德,王世充回到长安,李渊毫不犹豫的下令将窦建德杀了而留下王世充。窦建德名声太好留不得,王世充嘛名声不咋滴,留着没有太大关系。处理完这些,李渊就和身边的大臣们商量如何封赏李世明。商量几个月之后,李渊终于给李世民封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官,天策上将。
这天策上将实际上就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可是有一点却是让李世民高兴的。那就是天策上将可以开府,啥意思了?就是李世民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班子。要知道,不论是尚书,还是中书令,虽然官职很高,可他们身边的班底都是属于国家的。而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的官员,那就是他的私人班底。在他的天策上将府,有一套独立于国家之外的行政班子和幕僚机构。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王府十八学士大多都是李世民开府之后招进去的。
封了李世民天策上将之后,李渊也知道李世民已经功高震主了,特别是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位。当时的李唐王朝还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就是地方官员在执行某一件事的时候,会同时收到三条命令,一条是皇帝的诏书,一条是太子令,还有一条是秦王教和齐王教。当时的官员刚开始的时候都有些懵,不知道该执行谁的命令,后来地方官员都达成了一致,就是谁的命令先来就执行谁的命令。
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政治决策这块要出现大变局的时候。所以越到后来,李渊越是淡化李世民的权利,特别是在军事上,很多时候都没有让李世民参与兵事的决策,都是李建成领兵出征。李建成也知道,他和他的弟弟比起来,在威望上已经差了一大截,虽然后面的征战比起洛阳战役来都不算什么但他必须做,不然就真的要出大问题了。而当时李世民的处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李渊雪藏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身处在天策上将府的那些个文人,将领们肯定不干了。如果李世民在这次的斗争中失败了,李建成做了皇帝,可能到最后李世民不会有什么事。可他们这些个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天策上将府的官员,幕僚到最后恐怕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皇帝不杀自己的弟弟那是开恩,可没说不杀那些蛊惑弟弟的乱臣贼子啊。所以才会有后来天策上将府的这些个官员,幕僚背着李世民精心设计的杨文干事件,这也直接导致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间的决裂,才有了后来影响 中国历史 的玄武门之变。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59)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18)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31)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73)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15)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43)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32)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90)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43)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7)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