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争霸战争魏国的争霸战争

魏国的争霸战争

魏文侯是战国时著名的英主,他重用李克、翟璜、吴起、李悝一批贤臣,较早地实行了变法,推行封建化运动,在战国初期国力发展很快,成为当时的霸国。魏国的争霸战争,还带有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文侯争霸的战略是团结韩、赵,使三晋力量汇合为一。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以创建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周威烈王十三年(公元前413年),魏国开始向秦国进攻,在郑(今陕西省华县)大败秦军。

次年,魏又派公子击攻取了秦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东南)。周威烈王十七年,魏文侯又任吴起为将,率军攻秦,在两年当中先后夺取秦在河西的列城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南)、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等,并把各城寨连结起来,筑为魏西境之长城。在魏军的连续打击下,秦的河西领土全部落入了魏国手中。秦被迫退守洛水(今陕西北部)。

周威烈王十八年,魏文侯又派将军乐羊率军越过赵国进攻中山。经过三年战争,终于把中山灭掉。魏国东向击齐,南向击楚的军事行动,是联合了韩、赵一道进行的。三晋联合作战军事力量无疑较春秋时晋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连战皆捷,所向披靡。周威烈王二十一年,齐公孙会带廪丘(在今山东郓城县境)叛归赵,齐军伐赵。魏率韩、赵与齐大战,三晋获胜,“得车二千,得尸三万”。第二年,魏、赵、韩联军又攻入齐国长城,齐国为之震动。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魏、韩、赵为抑制楚国势力北进,又联兵在乘丘打击楚国。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文侯又与韩、赵联兵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大败楚军,乘胜追至榆关(今河南舞阳县),再败楚军,并进占了襄陵(今河南睢县),使楚国在中原受到严重挫折。大梁从此成为魏国领地。周烈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魏又攻夺了楚的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扩大了魏在黄河以南的领地。

周安王十五年魏武侯即位。武侯的才智较之文侯相去甚远。在内政上,不善于任用贤人,致使吴起离魏去楚,痛失栋梁。在外交上一改文侯团结韩、赵的方针,经常与韩、赵磨擦,三晋关系出现裂痕。周安王十九年,魏为争夺卫国与赵国冲突,在兔台大败赵军。两年后,赵联合楚国战胜魏军,攻取了魏的棘蒲(今山东魏县南)、黄城(今河南内黄县西)。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魏、楚在榆关交战时,韩乘机灭了魏的与国郑。

周烈王六年魏武侯死,国内发生了公仲缓与公子莹的争位之战,引起韩、赵两国干涉。赵企图杀公子莹,韩要杀公仲缓并肢解魏国。韩国因与赵国意见不和退了兵。公子莹得以打败公仲缓与赵国,夺得君位,即位为魏惠王。惠王在位时,也未能修复与韩、赵的关系。虽然他们有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暂时采取联合行动,但由于他们自身根本利益的冲突,互相争夺、互相斗争迫使他们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

三晋分裂以后,魏因隔着赵国无力控制中山,于是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乘机复国。

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魏、韩联军在洛阴败于秦。两年以后,秦攻魏石门(今山西运城县西南),魏又战败,损失兵力达六万多人。

周显王七年,魏为扩展领土再与韩、赵冲突。魏相公叔痤在浍水北岸大败韩、赵联军,俘虏赵将乐祚,夺取了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

同年,秦庶长国率兵攻魏大梁(今陕西韩城县西南),大败魏军,俘获魏相公叔痤,攻占了庞城(即吴起夺取秦的繁庞)。魏在秦、赵、韩的夹击下,于周易王八年迁都到大梁。魏迁都到大梁后,与赵、韩交换了一些土地。魏把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浮水一带交给赵,而赵把伸入魏国境内的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交给魏。

魏把鹿地交给韩,而从韩取得了平丘(今河南封丘县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县北)、首垣(今河南长垣县东北)、轵首(今河南济源县西北)。这样魏在中原的土地连成一片,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地位。但是,由于魏惠王不听相国公叔痤之计,未能信用卫鞅,又凭借祖父余威向秦、齐、韩、赵、楚四邻挑战,“致四邻洶洶自卫,环起与之为难”,终于导致桂陵之战,使魏在中原的霸业走上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