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刘秀为何要改奉汉元帝为父亲,而不追尊生父为帝汉朝历史:刘秀为何要改奉汉元帝为父亲,而不追尊生父为帝

汉朝历史:刘秀为何要改奉汉元帝为父亲,而不追尊生父为帝

  通常来说,开国皇帝都会追尊自己的先祖几代为帝(通常追尊三代)。比如曹丕建立曹魏,就追尊了三代先祖为帝,始自宦官曹腾(曹操名义上的祖父,被追尊为魏高帝)。晋朝建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也都被追尊为帝。明朝建立,朱元璋把祖上四代贫民追尊为皇帝。

  但汉光武帝刘秀,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改奉了西汉元帝为父。也就是说,刘秀当了皇帝之后,已经不认其生父为爸爸了,而是另找了一位符合其身份的爸爸,刘秀找的这位爸爸就是西汉元帝刘奭。

  刘秀虽为西汉宗室之后,但却是旁支的旁支,甚至可以说已经算是旁支之旁支的落叶了。比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也好不了多少,早已无任何承继皇位的名分,就连长沙王的分支舂陵侯的爵位都与刘秀无任何关系(从继承上讲,嫡系无继承人为绝嗣,爵位与封国要被废除。只有极为重要的宗支,才会遴选旁支继承)。只不过刘秀在血脉上比刘备离汉室正支要近些,刘备的族系已经彻底无从考证了,而刘秀与汉室正支的血脉只隔了五代。

  从宗法上讲,血缘隔了五代,已经出五服了(意指不需要为对方服丧,难听地讲被诛九族都轮不上)。但是,刘秀是打着中兴汉室的旗帜,却无承继皇位的名分,这就比较尴尬。于是,大臣们就替刘秀想办法。

  据《东汉书·张纯传》:(张)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刘秀生父)以上尽于舂陵节侯(刘秀的高祖)。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

  张纯与朱浮的意思是说:陛下的江山虽是陛下自己打下来的,可在名义上又是继承(中兴)的。国家宗庙,奉祠高帝(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皆如旧制。可陛下又为自己的祖上四代立了宗庙,身为人子,这本无可厚非。但陛下既然承继了汉室的皇位(既事大宗),就不该这么做(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

  于是,刘秀下诏让公卿们讨论,其最终讨论的结果,据《东汉书》记载: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从之。是时宗庙未备,自元帝以上,祭于洛阳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其南顿四世,随所在而祭焉。

  也就是说,刘秀最终把汉宣帝到汉平帝这四世五位皇帝,当成是自己宗法上的家人,而尊汉宣帝为祖父,汉元帝为父亲,得由刘秀自己祭祀。而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都是刘秀的平辈与晚辈,则让相关主管部门去祭祀。至于刘秀的血亲,则另立宗庙,由大臣们去祭祀。

  虽然,这在今人看起来有几分令人啼笑,可这就是过去宗法继承的必要礼法,这在过去被称为“大礼仪”。当皇帝无嗣,从旁支遴选继承人也得遵循这一套礼法。西汉哀帝与西汉平帝在宗法上,也是过继过了汉成帝。直到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光绪、溥仪,在宗法上也同样是被过继给了咸丰一脉。

  当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不愿意接受这一套礼法,明朝的嘉靖帝就因为过继宗法问题而与内阁大臣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便是明朝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以藩王承继大统,按宗法得尊明孝宗为父。可嘉靖一听就不乐意了,啥?让我尊我伯父为我爸,奉我爸为叔父。我爸也只有我这唯一儿子,让我爸没了香火继承,这嘉靖能轻易同意吗?)。但刘秀的脾气好,并不讲究这些,应该也有其家族繁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