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军马是怎么来的?清朝的养马制度解析!清朝的军马是怎么来的?清朝的养马制度解析!

清朝的军马是怎么来的?清朝的养马制度解析!

清军是怎么来的?清代养马制度探析!总编辑将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骑射一直是建国的根本大计,所以军马的管理一直受到重视。长江以南的气候炎热潮湿,人口众多,不适合养马。每年都有大量的军马死亡,导致购买马匹需要大量资金。

江南没有好马,通常是从外地买来的。因此,运输费用成为额外的军事负担,对士兵的生计产生负面影响。驻扎在江南的八旗和绿营都有一定的放牧制度。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粮食供应,清政府还严格要求同时放牧和耕作。然而,由于受江南当地环境的影响,军马的放牧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马匹消瘦、疾病和死亡。这些问题很难解决。

清代江南分为八旗和绿营。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不同的管理体系。所谓“八旗”是指驻扎在江宁和京口(镇江)的八旗。英勇的八旗军向来精于骑射,因此对马匹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高于绿营。

在八旗军中,马兵的比例远远高于绿营。康熙时期,江宁有4000骑兵、700步兵、2000骑兵和700步兵驻扎在京口。由于京口守军全部由汉军组成,因此京口守军的马兵比例低于江宁。

两地的马匹数量也有所不同:江宁官员1114匹,士兵12015匹,北京官员603匹,士兵6043匹。如果严格遵守这个数量,那么八旗中的每个士兵应该有3匹马以便于转移。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由于长江以南的自然环境,养马很难。人均3匹马的数量根本无法实现,也没有必要。

大概从康熙末年开始,江南八旗的每个士兵实际上只有一匹马叫真马,另外两匹马叫储值马。他们没有真的保存它们,而是把他们打算用来买马的钱存在国库里。不需要时不要购买,需要时补充。此外,江宁和京口的驻军士兵“除了应该拴马的情况外,还有五匹公马拴在每个士兵的一匹马上”,从而推算出两地共有12000匹公马。

从雍正到甘龙,江宁和京口的军马实际总数为7000匹。乾隆十六年,1200匹马被拴在公共场所。从今年开始,他们不再加注。甘龙二十八年,京口汉军撤旗,同时撤旗的还有原来的2000骑兵和军马。为了维护自己的军事实力,清政府在江宁增设了蒙古八旗。结果,驻扎在江南的八旗实际拥有的马匹数量急剧减少到4000匹。

清朝前期和中期,江南绿营的马兵与步兵之比保持在1: 9,马兵仅占总兵总数的十分之一。据史料记载,康熙时期江南各级官员拥有马匹1498匹,士兵4928匹。这是清朝军事人员最多的时候。后期逐渐减少,但幅度不大。到龙朝统治时,江南绿军估计的靴子数量为4040双。

从康熙中期到甘龙二十八年,江南八旗和绿营军的实际数量超过一万。大量军马死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从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到次年年底,仅一个单位就有433匹马死亡,远远超过官方公布的军马死亡率。结果,长江以南的军马数量供不应求,各军营的军马数量达不到额定标准。

为了不影响使用,法院及时下令购买。自那以后,每年购买军马的支出一直居高不下。在甘龙王朝早期,江南绿营的每个营每年需要购买1000多匹军马。在八旗,没有按价赔偿的制度,但也有大量死亡的问题,这也需要大量购买。京口驻防八旗储存了2000匹马,每年需要购买500或600匹马。据满族史书记载,甘龙十五年至十八年四年间,江宁驻军购买了1492匹马、1054匹马、1036匹马和998匹马。

据此,可以粗略估计,28年前在甘龙,江南的八旗和绿营的各部每年需要购买3000多匹军马,此后略有下降,约为2000至2500匹。江南地区每年购买的军马数量占额定总量的25%-30%,比例仍然很高。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江南人口多,人口少,不产骏马。从驻防八旗买来的军马大多来自其他地方,主要是张家口和北京西北长城上的其他港口。这种军马被称为“口马”。法院对军马的采购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当每年购买军马时,“每面旗帜任命一名军官,并敦促他们每个人都穿上盔甲来购买它们。”

这就是八旗军马的采购方式,绿营各部门的采购流程要复杂得多。康雍年间,江南绿营里只有京口将军、两江总督、总督和各营提督。官员们被指派在所有港口购买马匹。采购时,“都提”等分委会准备好化工、军事人员,经协商批准后,向军部登记,到张家口采购。商人和街上的其他人用货物交换蒙古马,并把它们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当调度员到达时,他们与小贩进行交易。”此外,宿松和狼山镇的标志“仍然可以购买,但其余的合作营地没有购买马匹的习惯,也没有标志营地陪同,或者它们是在当地购买的,或者它们是从商人那里转移过来的”。

直到雍正十一年,买马才统一起来。甘龙十八年,由于江南潮湿的气候和不习惯的养马,大量马匹患病死亡。即使当时没有死亡,也不能正常使用。因此,甘龙皇帝下令江南等南方省份停止购买马匹,并从附近性情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省份购买“本地马”。

与口述马相比,马图身材矮小,不够强壮,也不如口述马实用。此外,附近的山东、河南、浙江和江西省都不是养马的地方。只有湖广地区有少量的当地马匹,远远不足以满足军事供应。结果,江南八旗和青营都陷入了大量兵力不足的困境。

甘龙二十年间,江宁驻军八旗实际拥有蒙古马1702匹,汉马503匹。与额定的马匹数量相比,仍然短缺将近1800匹马,短缺将近额定数量的一半。南方各省的官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希望再次开放政策并购买马匹。形势如此严峻,清政府不得不再次调整,并命令各省暂停购买马匹,直到马匹数量足够一两年。从那以后,江南军队又一次回到了以前的采购体系,仍然以马匹为主。然而,短期内仍有一些本地马,质量不如蒙古马。此外,目前不可能购买足够的蒙古马,军用马的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除了自己的价格,江南的军马采购成本包括运输和饲料。由于市场形势多变,清政府无法确定马匹的价格,只能跟随市场。如果马匹数量多,供大于求,价格就低。如果马匹数量少,供不应求,价格就会高。根据记录,甘龙16年、17年和18年进口马的价格每年从82到92不等。

每匹马和军用物资数量之间的差异并不小。除了军官和士兵的旅费、雇人抓马和放马的费用以及途中一些马的死亡之外,每匹马的费用至少要增加两三两。根据实际计算,每匹马的价格大约是11或22英镑。张家口离这里很远,交通费用也很高。军事物资的激增也是清廷下令购买当地马匹的原因之一。

然而,马图不仅质量低劣,而且数量不足,所以价格反而更高。据记载,“四川产母马,每匹价值145两”。广西马图的价格高达每匹17两,这还不包括差旅费和其他杂费。因此,停止购买进口马匹不仅未能节省军费开支,反而大幅增加。这使得购买当地马匹的政策难以实施,并很快被废除。

至于如何分摊采购费用,绿营和江南八旗是不同的。当绿营士兵购买马匹时,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支付。然而,在实际执行中,支出往往远远高于配额。以甘龙20年为例,江南官员计算出每匹马的购买预算为132.9元7美分,但加上各种杂费后,单价实际达到22美分左右。额外的部分不是由政府承担的,而是由士兵自己解决的。

八旗购买军马的费用由士兵自己承担。一般来说,他们会把这件事交给船旗官,所以有一种把钱装进口袋的现象。价格提高了,马的质量下降了,因此获得了差价。雍正年间,杭州将军安泰“与掌管杭州的家族成员梁达和前将军诺罗宾的家族成员冬儿共事。他从河口把马卖给浙江,然后把它们分散给旗兵。每匹马要20两,19两到12两,每月的粮食被扣除。马大多精疲力尽,而且很瘦,它们是由可怜的士兵组成的。

这两种购买方式不同,但都有缺点。清廷的初衷是减少军费开支,但在这样的政策下,军费不但不能节省,反而急剧增加。此外,根据八旗军队的购买方法,购买的马又矮又瘦,这影响了它们的使用。

八旗驻军购买的军马可分为圈马和拴马两种。马匹围栏是为了建立一个官方区域,马匹可以在这里活动,士兵们会轮流喂它们。拴马的人被分配给士兵,个人自己拴马。因为知道如何养马的士兵太少,光靠自己养马并不能让他们变胖。此外,购买的外国马匹不能很快适应长江以南潮湿的气候,容易生病。因此,在八旗军中,囚禁是普遍采用的。

法院要求放牧应该考虑到农业,所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放牧地点成了一个难题。顺治初年,江南八旗曾允许八旗任意养马。结果,马践踏了农田,庄稼严重受损。当地人被迫放弃他们的农田。绿营的军马只有两个放牧地,陕西、甘肃和江南。春天和夏天是放牧的时间,但这也是耕作的时间。因此,马践踏食物也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