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后的宋朝是如何通过贸易战扭转局势的?“澶渊之盟”后的宋朝是如何通过贸易战扭转局势的?

“澶渊之盟”后的宋朝是如何通过贸易战扭转局势的?

最近看新闻,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贸易战。不知道的以为是个多新鲜的事儿,但如果你愿意去了解一下咱们中国的老祖宗就会发现,现在那些贸易战手段真的都是他们玩儿剩下的!

宋代宋真宗时,国家主要敌人是辽国。辽国没事就进犯边界,北宋能打的人又少,就有了百岁佘太君挂帅出征的故事。经过25年的战争,真宗皇帝在寇准的软硬兼施之下御驾亲征,在澶渊(今河南濮阳)用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大胜辽军。

宋朝因为丢了幽云十六州,造成几乎没有战马的结果,所以宋朝无论是对付辽国还是后面的金、元,都是步兵对骑兵。虽然并不是一直在输,但是一旦打输了,基本就是屠杀。

澶渊之战,宋赢了,但却和辽签署了著名的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宋朝看上去赢了还吃亏,实则不然。

第一,抵御辽国是个长期投资,与赔偿辽国的三十万银绢相比要多得多;

第二,宋辽和平之后开放了交易市场[榷[què]场],北宋的铁器、瓷器、丝绸、茶叶、稻米换辽国的原材料与羊、马、骆驼,带来巨大的贸易顺差,这贸易顺差远高于三十万的岁币与绢布。尤其是辽国向宋朝出口的优良马匹,反过来又装备了宋朝的骑兵。

澶渊之盟第一个功劳就是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宋辽战争,换来的是近百年的和平。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北宋经济安稳发展提供了条件。

实际上,打仗所需要的军费,可远比每年三十万岁币要高得多得多。

还有就是上供的三十万岁币对于北宋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可以看看当时签订岁币的情况:契丹求和心切,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几经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的数字。

其实,宋真宗压根没把这三十万当回事,因为签订澶渊之盟时候的北宋,GDP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折合成岁币是在一亿靠上。这就好比一个亿万富豪买个三十多万的手表一样。

澶渊之盟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融合,双方互市,得利的是北宋。

北宋有的是钱,用钱可以买大量的马匹和辽的特产,再卖给他们粮食、布匹和丝绸,每年获利近千万。

可以说,用三十分之一的钱换这更多的钱,稳赚不赔,又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北宋消费。

从积极意义上讲,,澶渊之盟换来了大宋百年盛世。但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

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总的来说,有了澶渊之盟,两国有一百来年没打仗,结果辽国在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中国力逐步被掏空,而宋则在不断地贸易顺差中提升着自己的军力,到最后,辽国竟然被宋联手新兴势力金国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