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日朝军事冲突与交往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对建都于王险城的卫氏朝鲜发动了战争。同年,汉军杀朝鲜王卫右渠,灭朝鲜,倭军增援被击溃,在其地设玄芜、乐浪、真番、临屯四郡,极大地便利了汉帝国和日本的交往。范哗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写道: 武帝灭之(指卫氏朝鲜),于是东夷始通上京。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曾颁发了三颗王印:一是倭王印(已在日本出土)、一是滇王印、一是夜郎王印,及至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赐 倭奴国王 以金印,继而东汉政府又与日本伊都国建交,而当时日本处于弥生时代,虽有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奴隶制国家,但并没有统一,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只是于其中的某个国家建立臣属关系,相比汉军征服过的滇地、夜郎地,日本从没有这种遭遇,所以汉代虽颁发给倭王印,但尚不在汉帝国真正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传说中日本是由秦始皇派去采取长生不老药的一支人马发展起来的。
从历史事实来说,日本自东汉光武帝授 汉倭奴国王印 开始就与中国发生了联系,距今已经打了近2000年的交道。
日本自古以来就与朝鲜半岛有着不解之缘。在记录日本远古先民历史的神话当中,以八千矛神为代表的许多神灵都是从新罗(今韩国庆尚道)渡海来到日本的。现实中,朝鲜半岛夹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中间,为大陆文明传播到日本起到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再者,日本与朝鲜半岛仅仅隔了一个对马海峡而已,来往较之直接前往中国也便利了许多。因此,朝鲜半岛在日本的国家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借朝鲜半岛三国内战之机,开始把势力伸展到半岛南部,建立起殖民地 任那 ,并设置 日本府 进行管辖,三国之一的百济成为日本的朝贡国。4世纪末,随着国土的统一,国力的增强,日本加紧了侵韩的步伐。但是新兴于北方的高句丽由于受到中国北方的打压,开始把扩张的矛头南移,这样就与日本成为竞争对手,并屡次发生战争。日本战败,势力基本被赶过对马海峡。与半岛诸国关系的恶化,使日本失去了从中国输丑女休夫入物品及先进技术文化的渠道,只得冒险开辟了一条跨越东海,直达中国南方的新航路,与作为 中华正统 的南北朝政权取得了联系,同时日本大和朝廷也想借助中国的政治权威来加强在半岛的势力,前后13次东晋、宋、梁朝贡。这一时代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 五王时代 。
中国于隋唐时期重新实现了大一统。中国政局的变动也深刻影响了东亚格局。统一后的中国开始把东北的高句丽视作心腹大患,隋朝曾经三次征伐。取而代之的唐王朝继承了这一政策,并进一步插手到半岛事务当中来。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因此恶化,双方各自支持新罗和百济,使得半岛内战迅速升级为东亚区域的 国际战争 。
公元655年,百济与高句丽各自从西、北两个方向攻打新罗。新罗向中国求援,唐朝在五年后派出了大军救援,并一举歼灭了百济,俘获了乙慈王。(这大概就是小说上所写的《薛仁贵征东》吧)百济残余势力先后两次向日本求救。日本亲征的齐明女皇于661年7月死于九州的大本营,救援一事暂时搁浅。待到663年五六月间,百济君臣内讧,唐军乘机联合新罗再次进攻百济,兵围都城,水师则封锁了白村江口,严阵以待。8月27日,唐军与来援的日军在白村江口发生遭遇战,中日之间首次直接军事对抗战打响了。
战争以中国全胜、日本惨败告终。日本势力迅速收回了国内。这次海战促使日本当局清醒地认识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唐王朝在东亚树立其霸主地位趋势的不可逆转性,并顺乎时势地修正了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继续派出 遣唐使 ,加强改善两国的关系,其执政的重点也转向国内。在未来的百年时间内,日本创造出堪与盛唐文明程度相当的 平安文明 ,并建立起稳定繁荣的国家。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大抵就这样确立下来。
1592-1598年中日朝鲜战争
16世纪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其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分水岭。早熟的中国文明到了这个时候虽然还能维持相当规模的国力,却已经呈现出衰败的迹象。此时的日本,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近世 。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是对其国内政治力量的一次大洗牌,新兴的战国大名取代了腐朽的守护大名,成为强有力的新力量。日本由此实现了数百年未见的统一局面,并且首次把北海道纳入版图,尽管统一局面还不是那么稳固。但就是在这种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日本的统一者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并且还将战刀指向中国。
此次战争为时7年,耗资巨大,损失惨重的中日朝鲜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终。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的失败,使得孤立的日本重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格局得以保全。
19世纪,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历史性地进入东方,原本内向封闭但是稳定的东亚文明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固有的 中华朝贡体系 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其中日本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1868年,日本就单方面把中国的附属琉球纳入其内政轨道;1871年又借口 牡丹社事件 开始染指台湾,并彻底侵占了琉球,改称 冲绳 。中国失去了第一个属国,但这只是开始,接着是越南和中亚,到最后只剩下朝鲜。
早在1873年,日本国内就曾经风行过所谓的 征韩论 。出于先发制人的考虑,日本感觉很有必要赶在俄国人之前占领朝鲜。尽管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征韩派在斗争中失败,但他们的主张却仍为撑权者的内治派所接受。1875年,日本导演了 云扬号事阴阳师富士山件 ,并于次年逼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江华条约》。至此,日本的一只脚再次踏进半岛,开始挑战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地位。这样中日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首次以中国失败告终。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于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失去了最后一个属国朝鲜。此外,割地赔款,开放内陆通商口岸,使得半殖民化程度和民族苦难进一步加深。至此,历经千年的中华朝贡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开始逐渐取代中国来扮演东亚国际格局的主角。
从古代到近代直至现代,中国都为朝鲜进行了多次战争,都付出了巨大牺牲。无论公元7世纪的白村江口海战还是16世纪的中日朝战争,以及19世纪的中日甲午战争,都是因为日本侵略朝鲜而发生的战争。20世纪的抗美援朝战争则是朝鲜南北内战因美国介入而使中国介入。将来是否还会发生日本或美国侵略朝鲜而让中国介入的朝鲜战争?一般来说,历史不会重演,但要是再次发生这样的战争,应该说,中国能够彻底打败侵略者,建立起新的国际格局。
日本再次从这里走向战争
二条城:转折在不经意间
日本京都,以 精美 的桃山时代建筑和巨大的银杏树著称的古代建筑二条城,在这座城堡建筑中的二之丸御殿,就是日本幕府统治终结、大政奉还天皇、明治维新兴起之城。
1867年10月24日上午,第15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在二之丸御殿的大广间向诸大臣发表了将大政奉还天皇的命令。这一年,大总督参谋西乡隆盛等人领军的萨摩、长川、安艺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民众性的动乱与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对于德川庆喜来说,还政于天皇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对于日本来说,却是决定性的,那是日本崛起,也是军国主义的源头。
天皇复位,资本主义化进程也立刻启动。德川幕府时期的300年快速发展,为明治维新做足了准备,又为日本全国形成了乐于进步、富有活力的民族性格。美国炮舰来的正是时候,外来武力对于日本来说是学习的最好机会。明治维新时距离1853年美国海军叩关仅有15年,日本以轻快的节奏,完成了整个民族的转向。
还在足利室町幕府时代的1543年,一艘葡萄牙船第一次漂流到九州种子岛,为日本带来了火枪,史称 铁炮传来 。仅仅6年后,日本 战国时代 特立独行、蔑视礼仪的枭雄织田信长,就开始大量订购西方火枪用于实战。
19世纪,在效法中国文明数百年之后,日本再次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愿望的能力。中国的《海国图志》一书流传到日本后,立即受到幕末维新人士的热捧,该书因而成为日本知识界的必修教材。
日本文化中的轻自我生死的信念,又在残忍的战争中推行为轻他人之生死。与此相关、互相衍生出的影响明治维新的主要思想,就是 脱亚论 和 亚细亚主义 。
长崎孔庙:从此由东入西
作为港口城市,长崎向来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在这里,中国文化的外在表征就是长崎孔庙。就建筑而言,用料、色彩、规制,长崎孔庙与中国国内的孔庙一模一样。
1885年,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脱亚论》。他在文章中说:选择西方文明的道路,选择靠近西方,脱离亚洲的落后国家,才是日本的正确选择。福泽谕吉又说: 与中国为伍,对日本形象不利。 日本对亚洲的态度,由福泽谕吉这一代精英确立,基调便是不加同情、攻击和征服。
就在第二年,1886年7月,中国北洋舰队在朝鲜东海岸釜山、元山一带巡游完毕,丁汝昌率领 定远 、 镇远 、 济远 和 威远 四艘军舰驶往日本长崎大修。8月13日,中国水兵上岸休假,在妓馆寻乐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15日,舰队放假,中国水失又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双方共死伤数十人。
日本海军从此认定, 一定要打胜 定远' 。在日本民间,对中国的战意渐浓,甚至连小学儿童游戏,孩子们也被分成两组,一组扮成中国舰队,另一组扮成日本舰队,进行捕捉 定远 、 镇远 的战斗游戏。
从此,无论是在长崎或其他海滨城市,已不再存有中国的友好之港了。
春帆楼:帝国交替
春帆楼,《马关条约》签署地,这是海边山坡上的一个小院子中的一幢不甚显眼的建筑。日本政府选择在这里会谈,是看中了山坡下深而狭窄的关门海峡。日本为威吓李鸿章,令军舰穿梭往来,以造成数量众多的印象。
春帆楼外有一条山坡小路,路牌上写着 李鸿章道 。小路宽不过一米半。当年,李鸿章原本每日均走大路,到春帆楼参加谈判,不料竟遭到日本浪人枪击受伤,其后只好改走这条小路。
此次会谈中提及的一个话题,对日本的 亚细亚主义 的真实性、合理理程度做出了意味深长的旁证。 亚细亚主义 ,也即日后日本发动中日战争时的 大东亚共荣圈 口号的思想基础。李鸿章在谈判中一再提出,中日近邻,同文同种,且同受欧美欺侮,应从长期友好来考虑双方关系, 应力维亚洲大局,庶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 。但伊藤博文对此并无共鸣,索要土地钱款如旧,并无分毫让步。
条约签订的前一年,日军进攻辽东,7万多清兵遭遇2万日军。尽管日军补给线太长而不能久战,但清军毫无斗志,不到十天就从辽河东岸全线溃败。中国朝廷在亚洲的权威尽失,而日本也在日益膨胀的野心中加快了侵略步伐。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217)
1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208)
2 菲德尔·卡斯特罗攻打蒙卡达兵营行动失败在受审的法庭上所作自我辩护词阅读 (167)
3 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历史将宣判我无罪》(全文)阅读 (229)
4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阅读 (235)
5 丘处机劝诫成吉思汗的历史真相阅读 (237)
6 北魏殇帝元姑娘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阅读 (179)
7 真实历史中的花木兰到底是什么人?阅读 (227)
8 《琅琊榜》梅长苏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阅读 (207)
9 被历史诱杀的“北魏第一谋士”崔浩阅读 (233)
10 《锦绣未央》中的李未央的历史原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