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朱熹?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家大师怎么评价朱熹?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家大师

怎么评价朱熹?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家大师

朱张会讲,朱是朱熹;张是张栻。乾道3年(1167年)这两个人一起在岳麓书院讲学两个多月,从此成为教育史上的千古绝唱。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家大师,和他同时代的大词人辛弃疾就说过: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国学大师钱穆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这两个人都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朱熹生于建炎4年(1130年),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他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并长期居住在福建崇安和建阳。所以他有时被说成安徽人,有时被说成江西人,有时被说成福建人。
据说朱熹出生前,他爸爸曾经找过一个山人选择风水宝地并问及将来富贵,这山人说:
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
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而朱熹一生下来脸上右眼角旁有7颗黑痣,排成北斗七星的样子,人们都说这预示着他将成为孔子之后的圣人。这些都为他的形象增添了几分神意,也反映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朱熹19岁中进士,当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之后,从学于学者李侗。李侗的老师是杨时,杨时的老师是二程。所以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属于理学一脉。后来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并集儒学之大成。不光超越了他的老师,也超越了他老师的老师,还超越了他老师的老师的老师。
朱熹一辈子主要时间都在讲学和著述,他写的书可以在书架上摆上好几层。后来人研究他的书则可以摆上好几架子,而且对他的研究永远也不会终结。
朱熹37岁这年,已经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了。但是在学术上的追求没有止境,他决定去湖南访问张栻,和他探讨学问。
张栻生于绍兴3年(1133年),比朱熹小4岁,四川绵竹人,他的爸爸就是著名的主战派领袖张浚。张栻幼承家学,后来从学于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胡宏是跟着他爸爸胡安国学习的,而胡安国的老师正是二程,所以张栻也是二程的三传弟子。
胡安国定居在湖南衡阳,开创了湖湘学派,他的儿子都是湖湘学派的重要传人,而胡宏在理学上的成就最为突出。张栻师从胡宏,得其真传,所以能够成为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
张栻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创办了城南书院,并主持岳麓书院。在湖南很多地方讲学,声名远播,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
在朱熹来湖南之前,二人已经书信交流,相互切磋学问。两个人求同存异,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朱熹在路上走了一个月才到了长沙,住进了城南书院。两个人在岳麓山下进行了学问交流,朱熹用诗句记录了这种相得甚欢的场面:
忆昔秋风里,寻盟湘水旁。
胜游朝挽袂,妙语夜连床。
别去多遗恨,归来识大方。
惟应微密处,犹欲细商量。
这段时间他俩都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讲学,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一江之隔。两个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这个渡口后来被称为 朱张渡 。
朱熹和张栻共同讲学,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听课。当时从四方赶来的人络绎不绝,讲堂人满为患,甚至听讲者骑来的马都把池水饮干了。可见知识和思想的号召力是多么强大,两位学者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
朱熹和张栻相互交流,并集中探讨了 中和 和 太极 等哲学问题,两个人学问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太极先天自古今,两贤曾此共推寻 ,这已经是哲学思想史上的美谈。
不过两个人不光是讨论理学上的问题,他们对当前的政治局势也十分关心。张浚一生主战抗金,结果壮志未酬。赍志而没,卒于淳熙2年(1164年),即在二人讲学时间的3年之前。张栻继承父志,对当时苟安的局面十分不满;朱熹对此也是深有同感。后来还写了《张魏公行状》,表达了对这位抗金志士的仰慕之情。
张栻和朱熹都是诸葛亮的崇拜者,诸葛亮在他们心目中成了恢复失地并中兴宋室的寄托。朱熹最爱的文章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他请著名词人及书法家张孝祥为自己书写了这篇文章,而张栻的书房之中也挂着阎立本所画的孔明画像。朱熹请张栻做一篇赞,张栻口占一首,表达了二人共同的思想:
惟忠武侯,识其大者。仗义履正,卓然不舍。
方卧南阳,若将终身。三顾而起,时哉屈伸。
难平者事,不昧者几。大纲既得,万目乃随。
我奉天讨,不震不竦。维其一心,而以时动。
噫侯此心,万世不泯。遗像有严,瞻者起敬。
两个多月的讲学,二人结下了难舍难分的友情。他们一起登山涉水,和诗酬唱。张栻请朱熹搬到长沙同住,但是朱熹又怎能割舍自己的故土?所以最终还是分别了,两个人写下了情谊深长的告别诗,张栻写道:
君侯起南服,豪气盖九州。顷登文石陛,忠言动宸旒。
坐令声利场,缩颈仍包羞。却来卧衡门,无愧知日休。
尽收湖海气,仰希洙泗游。不远关山阻,为我再月留。
遗经得紬绎,心事两绸缪。超然会太极,眼底无全牛。
惟兹断金友,出处宁殊谋。南山对床语,匪为林壑幽。
白云政在望,归袂风飕飀。朝来出别语,已抱离索忧。
妙质贵强矫,精微更穷搜。毫厘有弗察,体用岂周流。
驱车万里道,中途可停辀。勉哉共无斁,邈矣追前修。
朱熹答道: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
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月徂。
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州,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
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
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
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
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被横流吞。
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核,此语期相敦。
从此之后,岳麓就不再是从前那个岳麓了,它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坐标。史载 自南轩、晦庵两贤讲道于岳麓、城南两书院间,士子振振向往以千数,时称潭州为邹鲁 。宋以前的湖南本来还是蛮荒之地,但是自此之后,成了礼乐教化的文明中心。正如后人所讲: 自此以后,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