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承上启下,国富民强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承上启下,国富民强

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承上启下,国富民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立国之初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 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这首《咏史》诗中千秋疑案的发生地 陈桥驿,在开封城东二十里。后周显德七年(960),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中国历史在一个小小的驿站被彻底改写。一个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封建王朝于此肇端,一部既令人心驰神往又扼腕叹息的跌宕历史从此开始。
1.陈桥兵变 从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到藩镇之乱,一百五十年间,战事几乎是接连不停的。五代王朝总共五十四年,战争也连打了五十四年。换句话说,在这二百年间,中原地区几乎没有一天不打仗。
五代王朝的经营者,几乎全不顾人民生死,一律采行严刑峻法,加上层层重税,使中原地区已到了完全破产的地步。一直到后周王朝建立,郭威、柴荣连续两代的励精图治,民间的经济总算稍微有了复苏的机会。但由于战争并末结束,自然仍无法做到较有系统的复员工作,整个中国已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了。
宋皇朝的政权便是建立在这个废墟上面的。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世宗 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 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 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 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 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 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 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很快就拿下了京城。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 出为难的模样说: 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 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口下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2.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凭借自己手中的军权,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后周,成为中国北方的统治者。登基伊始,为了嘉奖参与 陈桥驿兵变 的将领,宋太祖分别任命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为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 这样一来,皇帝直辖的禁军分别由这些老将统率。如此安排固然在兵变之后迅速稳定了军情,然而这些禁军主要将领的威望与权力,很快就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禁军的阻碍。
出身军旅,又经过 黄袍披身 的皇帝深知兵权的重要性,在建隆二年(961),也就是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他看到国内局势已经得到控制,便决心解除这些禁军将领的兵权。这一年的闰三月,赵匡胤解除了慕容延钊与韩令坤等人的禁军统帅职务,让他们到外地出任藩镇节度使,并宣布殿前都检点一职不再设置。
在此之后,赵普几次建议赵匡胤进而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军职,宋太祖起初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于是赵普对他说: 如果石守信的部下有人贪图富贵,拥戴他们仿效陈桥驿兵变,将黄袍披到石守信的身上后,这些人还会继续忠于您吗? 这番话让宋太祖忧心重重,决心彻底解决禁军将领兵权问题。
同年七月,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 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铼,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 这酥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人连忙跪在地上说: 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 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 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 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 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各自回乡。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 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 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3.总揽威柄 武将这个最棘手的难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体制问题。为了让赵家王朝永延国祚,宋太祖精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官僚体系,层层叠加的政府部门,强干弱枝的军政制度与文人出身的官吏是这个体系的最大特色。然而在宋太祖看来,即使将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也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唐五代以来 君弱臣强 的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牵制和削弱文武百官的权力,使由地方集中到朝廷的权力,最后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以达到赵氏皇帝 总揽威柄 、 独制天下 的目的。
中国自秦朝以后,实行的政府体制是在皇帝独裁下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理论上说,皇帝应该对一切国家事务拥有决定权,但由于受个人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实际上这是办不到的。因此,皇帝必须依赖官僚群体的力量实行其统治。主要方法就是在他周围设置一些决策和执行的机构,以分担他的权力和各种事务。这些机构就成为 中枢权力圈 ,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宰相及其所辖的政府机构。宰相作为百官之长、群僚之首,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地位,为皇帝处理绝大部分日常事务。按照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说法,理想的政治格局就是所谓的 圣君贤相 。 圣君 善于择相, 贤相 竭诚事君; 圣君 垂拱而治, 贤相 负责处理一切政务。由此,天子不妨世袭,宰相永远传贤;皇位传子可以保证政权的稳定,宰相求贤则可保证国家大治;两者永远和衷共济,相辅相成。很可惜,这只能是儒家学者的一种理想和期待,而历史的事实却与之相去甚远。自中国有君相之分后,双方的龃龉和较量就从未间断过,只不过是冲突的缓激程度不同而已。商朝有伊尹放太甲,周代有成王疑周公,到君主专制时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就更不胜枚举了。因此,如何来限制相权,成为帝王权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几乎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全部政治史。这样,百官之中权力最重的宰相,就成为宋太祖首先开刀的 对象 。
宋太祖取代后周以后,以范质为侍中,称为昭文相;以王溥为司空,称为史馆相;以魏仁浦为右仆射,称为集贤相。三位宰相并设,而不置副宰相。以上几人都是五代的旧臣,早在后周就进人朝廷的权力中枢,范质更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托孤重臣。宋太祖对他们忌讳甚深,之所以使他们出任要职,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并趁机将其由要害部门调出而已。就在这一年,宋太祖的心腹赵普取代了范质、王溥;开始主持掌握军机的枢密院,朝廷政务实际上操纵在宋太祖和赵普等人手中。这一时期,宋朝中央机构的运作远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状态,担任枢密使的赵普所起到的是宰相的作用,地位比赵普更尊崇的范质等人反而类似副宰相;只是处理一般政务,只起辅助作用而已。
就算三位宰相的权力已经被巧妙的架空,他们百官之首的身份依旧让宋太祖觉得不安。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礼仪,宰相同皇帝商议重大事,隋时,皇帝必须赐予他们座位,君臣对坐讨论政事,这就是三公坐而论道的 坐论之礼 。这种待遇无疑是宰相地位崇高的体现,自然也是增强皇权的阻碍。
一天早朝,宋太祖忽然对范质和王溥说: 我眼睛有些昏花了,你们把奏疏送上来。 在范、王二人离开座位时,宫廷侍卫乘机将他们的凳子搬走。这一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久经官场的宰相们心领神会。从此在朝会的时候,他们便主动将奏折递交皇帝,不久又上疏要求废止 坐论之礼 。
宋太祖当然接受了这一建议,从此宰相们只能和寻常官员一样站立在朝堂之上。
4.兄终弟及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正值盛年的宋太祖忽然驾崩,时年50岁,死前并无任何暴疾的征兆。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并打破常例,即改当年为太平兴国元年。
即位以后,太宗下令太祖和皇弟廷美的子女,与自己的子女一样,都称皇子皇女;让弟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后改封秦王,表明自己沿用太祖时皇弟尹京的旧制;太祖之子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与廷美都位在宰相之上。然而这不过是稳定人心、巩固地位的权宜之举。等皇位稳固以后,他就碍难与太祖之子 共保富贵 了。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攻灭北汉以后,太宗乘胜北征契丹,不料受到辽军重创,他也中箭溃逃。宋军夜惊,不知太宗所在,便有人准备推戴随征的德昭。旋即知道了太宗的下落,这才作罢。太宗由此感受到怀念太祖的潜势力之可怕。回师以后,太宗因北征失利,对剪除北汉的功臣也久不行赏。德昭提醒他,他冲着德昭大怒道: 等你做了皇帝,赏也不晚! 这显然是扭住军中拥立之事不放,德昭回去就自刎而死。
太祖的儿子德昭和德芳一死,秦王廷美的准皇储地位就成为太宗的一大心病。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太宗的早年幕僚柴禹锡告发廷美 将有阴谋 。 将有 云云,即 莫须有 ,也表明太宗将对廷美下手。但时距德芳之死仅隔半年,倘再兴大狱,太宗惟恐压不住阵脚。于是,他断然召见了赵普,借助于这位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开国元勋。
赵普自从在太祖晚年罢相出朝,以同平章事任河阳三城节度使,给他一个使相的名义。太宗即位,对他宿恨未消,派与他有隙的高保寅出任其所属支郡怀州的知州,保寅一上任就说赵普抑制他,要求罢节镇领其支郡。赵普见自己提出的 削夺其权 的力 针被用来对付自己,便在太平兴国二年请求人京参加太祖入陵葬仪,太宗顺势罢其使相之职。其后,赵普虽以太子少保的荣衔留在于京师奉朝请,但形同高级寓公,备受太宗的冷落和宰相卢多逊的逼压,不仅尝够了失去权势以后的世态炎凉,再如此下去,恐怕连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普受到了太宗的召见,他当即表示 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退朝以后,赵普立即上了份密奏,说明自己早年曾有奏札论及皇位继承事,还受太祖、太宗之母杜太后的顾命,书写过一份金匮之盟,两者现都在宫中,希望太宗寻访。
按照民间的说法,太祖、太宗和秦玉赵廷美兄弟三人的生母杜太后,在临终前曾召当时的宰相赵普进宫听受遗命。杜太后问太祖道: 你自己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江山吗? 太祖呜咽哭啼不止,不能回答。杜太后见此;便责备太祖说: 我是自己老死的,你哭也没有用。我刚才跟你谈的是国家的大事,你怎么只知道哭泣呢?! 杜太后又问刚才的那个问题,太祖这次回答说: 我之所以得天下,全靠了祖先的余德,太后的庇荫。 杜太后说: 你说的不对!你能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儿即位做了皇帝,人心不附造成的。倘若周朝有一位年长的君主,你能得到天下做皇帝吗? 接着,杜太后又教训太祖,为了防止后周那种幼儿主天下而失天下的情况出现,宋朝要继立长君。她要求太祖死后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光义,光义死后要传位给小弟秦王廷美,廷美死后则传位给太祖之子德昭。最后杜太后说: 四海至广,万机至众,能立年长者为君主,实在是国家社稷的福分。 太祖叩谢母亲的临终教诲,哭着说: 我一定按照母亲的教导来办。 为了监督太祖实施;杜太后又让赵普把自己的话记 下来做为将来皇位继承的依据。赵普随即在杜太后床前按照太后的意思写好了誓书,并在誓书末尾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太祖便将誓书锁于金匮,交由谨慎可靠的宫人管理,秘藏宫中。
太宗果然都找到了,立即再召见赵普,当面致歉道: 人谁无过,朕不到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 他还就今后皇位继承试探赵普,赵普就回答了一句: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 太宗连连颔首。于是,赵普次日就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衔。至此,太宗与赵普这对昔日的冤家捐弃前嫌,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