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经历最奇特的皇帝——宋恭帝赵隰历史上经历最奇特的皇帝——宋恭帝赵隰

历史上经历最奇特的皇帝——宋恭帝赵隰

历代帝王中,经历最奇特的是南宋的宋恭帝赵隰。他生逢乱世,四岁时在临安(今杭州市)登上皇帝的龙位,其时,南宋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两年后他被元 军俘往大都(今北京),降为元朝的臣子。在大都被幽禁6年后,又被迁居于上都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在开平又幽禁6年后,再被遣入西藏为僧, 竟然成为佛门高僧和翻译家,最后却因文字狱被杀。其曲折的生命历程,令人无法不为之感慨人生之无常。
凄风苦雨中登基
宋恭帝赵隰(1271年-1323年),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 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之弟,宋末帝赵昺之兄,即位前封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谥号恭皇帝。
在宋理宗和宋度宗统治时期,南宋的灭亡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宋度宗更是昏庸无能,若不是早早死去,他才是南宋真正的亡国之君。宋度宗在位时整天声色犬马,很少打理朝政。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奸臣贾似道手中。
当时蒙古的势力已经深入四川、云南等地,而襄樊则成为宋朝最后的抗蒙堡垒。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古兵团进围襄阳(今湖北襄樊)。
此时的宋度宗,把贾似道当作的惟一救星,对之言听计从。贾似道嫉贤妒能,遂把有才干的将领一一排除,牢牢掌握住全国军权。又建立秘密警察制度,隔绝皇帝 的耳目,镇压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他对襄阳被围的消息,一开始就严加封锁。一年之后,度宗才恍恍惚惚问贾似道: 仿佛听说襄阳被围很久。 贾似道回答说: 蒙古兵早就被我们击退了,怎么会有这种谣言? 度宗说: 一个宫女这么讲。 贾似道不久就查出宫女姓名,随便找了个罪名就把她处死了。从此再没有人敢忧 虑国事,任凭贾似道一手遮天。
贾似道一面封锁襄阳被困的消息,一面暗地里派兵赴援襄阳,但他不断派出的援军,均被蒙古军队一批批地吞食了。最后他命他最亲信的大将范文虎前往驰援。范文虎在包围圈外扎营,偶尔截击一下蒙古的巡逻部队,大部分时间都在跟美女欢宴享乐。
朝廷如此腐败,自然难解襄阳之危。襄阳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竟然坚持了6年之久,最后粮尽援绝。到了咸淳九年(1273),蒙古兵团运来回回巨炮,一炮就把城楼轰碎,声如百万霹雳俱发。守将吕文焕望着临安痛哭,开城出降。
咸淳十年(1274年),蒙古军队在大将伯颜率领下,攻陷鄂州,顺长江东下,南宋社稷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宋度宗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赵隰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隰被立为帝,是为宋恭帝。
宋恭帝年幼,因此由其祖母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向元军投降后被掳去大都
攻陷鄂州后,蒙古军队主帅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元军得以顺利地突破长江防线,于德祐元年(1275年)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为之震惊,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要求他亲征。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 出征。蒙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 打算法 来排斥异己,刘整受 打算法 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 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听说刘整死后,他才高兴地说: 吾得天助也。 于是上表恭帝,请求出征。
奏表被恭帝批准后,贾似道便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到达前线之后,贾似道率后军 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3500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于是希望通过 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南宋,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 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如丧家之犬。
战场惨败的贾似道成了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太皇太后谢氏却 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 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罪恶生命。
鲁港之役后,伯颜率军继续沿江东下,德祐元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
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颜在此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奋勇抵抗。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 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 幸免于难。(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军第一次进攻常州时,常州人民诈降,放蒙古人进城,旋即来了个关门打狗把这些蒙古人全杀了。蒙古军第二次进攻,常州 军民英勇抵抗,城陷后依然拼死巷战,青壮男人几乎全部战死,老弱妇孺遭到屠杀,全城数万人幸存者仅几名工匠(蒙古人认为留着有用)。需要指出的是,马可波 罗游记中极力美化蒙古统治者,把忽必烈描写成世界上最英明仁慈的君主,而称常州为最邪恶、残忍、狡诈的城市,把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常州人民污蔑为暴徒。)
战争中最怕的就是摧垮人的意志,常州大屠杀果然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铁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德祐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 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南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徒唤奈何。
此时的南宋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正是这个陈宜中,使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走向了其生命的尽头。
陈宜中是一个外强中干、夸夸其谈之徒,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实际上却懦弱怕战,根本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 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 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皇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 南宋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再一次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之夭夭。
主持大局的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兵临城下,南宋败局已定。谢太皇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皇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二月初五,蒙古军队在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隰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奈的赵隰只好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皇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
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建、广东抗元。1279年,陆秀夫携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在崖山蹈海自尽,南宋最终灭亡。
历尽劫波后被杀
宋恭帝赵隰以及皇族的其他人员被掳到大都后,忽必烈召见了赵隰,并封他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也都被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 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灭掉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赵氏、皇亲投降了元朝后,都保全了性命。
在大都,赵隰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处处被监视着,寄人篱下的滋味很不好受。文天祥在谈判中被扣留后,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 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40万大军进剿。两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文天祥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 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只好把赵隰叫去劝降文天祥。
身陷囹圄的文天祥看到幼小的 先皇 来到,情不自禁地痛哭流 涕,跪倒在地,只说了四个字, 圣驾请回 。赵隰一看这情形,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连狱卒都为文天祥垂泪,招降之事只能不了了之。后来元朝丞相 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后被押解到柴市刑场,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47岁。文天祥死后,忽必烈曾惋惜说: 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 可惜也。
春去秋来,光阴荏苒。元至元十九年(1282),已经12岁的赵隰在北京被幽禁6年后,又被遣送到上都开平。在开平又幽禁6年后,至元二十五年(1288),忽必烈赏赐他 钞百锭 ,命令他出家,到遥远的吐番去学习佛法,其母全皇后也被令出家为尼。
吐番即西藏。赵隰正式在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 合尊 ,此后潜心学习藏文。由于天赋聪颖,赵隰很快就在藏佛界崭露头角,在佛学方面造诣颇深,并担任 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他还成为了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翻译了《百法明门论》与《因明入正理论》,且在译书的扉页留下了题 字,自称 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 ,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佛学宗师。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显写了一首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诗: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他想起了西湖孤山的梅花,想到了两百年前在那里栽种梅花的林和靖,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十字,似乎想说 明他是元人黄金台下的客人,受到的是礼貌的待遇,而并非是什么俘虏,不打算回临安去了,事实上是命中注定不可能回的去了,他这里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应是 不归来 的应是二字,包含着 无可奈何 的感情,二十个字平淡中隐含着无限的悲戚之意,读来令人百感交集。
此诗触犯了文字狱。被元朝 皇帝发现,大怒,遂下令于至治三年(1323)四月赐死赵隰,这一年53岁。从18岁到了西藏,至53岁身亡,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 有踏入魂牵梦绕的故园江南!关于宋恭帝赵隰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 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