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临终忏悔守内虚外政策实在误国宋太宗赵光义临终忏悔守内虚外政策实在误国

宋太宗赵光义临终忏悔守内虚外政策实在误国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腿疾恶性发作,危及生命了。他这腿疾几乎是年年发作的,但他,不愿意说明真相。直到后来他的重孙子宋神宗赵顼才说出了真相——那是当年兵溃燕京,辽皇追赶,中了两箭留下的后遗症。 此刻,五十九岁的宋太宗仍旧心有余悸,临死之际他无可奈何地想:“五代以来,我是第一个非武将出身的‘文人皇帝’。《战国策·赵策》上有段名言:‘人主 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尊也。’我以皇弟的身份继承神器,本欲建武功以塞天下之口,殊不知武运不昌,只能转而经营 ‘文治’,实在可悲可叹!”

他面对死神深感“无武功”之耻辱,反省导致这个结果的“守内虚外”政策,闭目深思产生这个“守内虚外”国策的过程。

那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他亲自征辽的事,他本想乘平定北汉的余威,一举夺回被石敬瑭出卖给契丹的燕幽十六少,ı。

却在小胜之后遭到高梁河大败。两员辽国大将:左翼耶律斜轸、右翼耶律休哥率大军分左右冲杀过来,直扑太宗坐骑。他宋太宗忙命左右护驾,可怎敌辽国铁骑在 善于用兵的大将指挥之下的左冲右突?因此顷刻之间便被分割得乱七八糟。人数虽然众多,但是兵找不到将,将也找不到兵。迭床架屋的指挥机构,临战时却只能将 众多的兵马变成一群“乌合之众”。他宋太宗这时算尝到了苦头,朱圣祎不雅照仓皇失措,眼看就要葬身在辽将铁蹄之下,幸亏有辅超、呼延赞两个勇士奋力掩护,他这才南奔至 涿州。这时,宋将也都陆续逃回。检点死卒,损缺达万余,天色已晚,只好人涿州。然而,马刚卸鞍,耶律休哥派的大军就又追到了。这时,宋军的指挥完全失灵带 兵的没有发兵之权;发兵的人又不知部将在哪里,云集的部队少来自州郡,更是编制不明,所以二临大敌,只有各自逃散,顷刻1句土崩瓦解,他来太宗也只得单人 匹马地拼命往南狂逃。由于天色昏暗,不明路径,马陷人了泥淖之中。这时真是喊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他宋太宗完全陷人了绝望之中,只好准备当辽国的俘虏 了。正在这危难之际,遇上了从太原押运军需粮草赶到的杨业,扬业将他救起,命部卒腾出装载饷械的一乘驴车,请他坐上,杨业及其子杨延朗杀退辽军追兵,这才 颠颠簸簸地返回了京城。

以后仍常常有“征辽”之举但总是屡战屡败。有人便趁机陷害主战的将领。宋太宗只好说:“恢复旧疆,不是别人的 主张,是朕的一贯志向。伐辽失败只是由于将帅军事指挥上的失误所致。”其实他心里明白,每次临阵都是他亲自拟定的“阵图”,所谓“失误”,实际上就是他的 “失误”。连续失败已使他完全失去了北伐的信心,只有此时,他才思索,自己没有功底,这种硬撑门面的征伐不行。

他对大臣说道:“朕向来用兵,是为民除暴,若是好兵黩武,那就把天下老百姓害苦了。”

想来想去,就变了国策,由外而内,从此,他就定下了“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对于辽军的人侵:“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遇敌则惟以闭垒塞门为上计。

对于这个国策,宋太宗可能还意识不到这是一种完全保守的国防思想。这种思想是十分被动、十分有害的,甚至会亡国。做“太平天子”的梦想是实现不了的。在 “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宋太守大谈什么“朕每读《》,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时,以为规戒。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 治。”

于是便弃武修文,而且颇有建树。他建立了国立图书馆——崇文院,精美壮观,不亚皇宫。他又派人到全国各地,广为搜求图书,数年 之后,藏书已十分丰富。他宣称:“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求,今方乃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他自己还是个经常的读者,不断率大臣光顾 崇文院,颇为自得地对大臣说:“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佞无自人。朕无他好,惟喜读书,多观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此而 已。”真中国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位“读书皇帝”:“朕每退朝,总是忘不了读书,意欲参酌前世成败而行之,以尽损益。”

宋太宗还十分重视文化积累,为后代留下了几部珍贵的大型图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

可是当死神降临时,在难以忍受的腿疾的剧痛中,他却意识到了一个国家仅有“文治”是不行的。他想:“不要武功,只会文治,只能给后代留下一个‘积弱’的 王朝。我不能收回幽燕十六州,我的子孙就更不行。这样辽国必成后患,而且后患无穷。一个‘积弱’的大宋王朝是再也不会涌现出像杨业那样的战将的。靠谁来保 卫国家,保卫朝廷呢?”

他就怀着这样的忏悔离开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