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宰相吕端:诸葛一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宋时宰相吕端:诸葛一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宋时宰相吕端:诸葛一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我们从小被大人灌输的思想便是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即所谓的“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但仔细想来,这句话并不十分可 靠,否则,大书生也不会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说的就是做大事不必拘于小的细节。二者针锋相对,给人以难以辨别事非之感,那么其中原 委该当如何呢?
吕端
有句俗话“诸葛一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就是有的人小事聪明,但是大事糊涂,而有的人小事不在乎,而大事却不糊涂。“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要想做大事,就要做到小事不在乎而大事讲原则。

吕端是的宰相之一。他深得宰相的赏识,赵普对他的评论是:“吕公奏女处长的厕奴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宋太宗赵光义也非常欣赏他的性格和办事作风,吕端自幼敏悟好学,宽厚大度,为官持重,小事不在乎,大事讲原则。

一次,宋军刚俘获李继迁的母亲,于是宋太宗上朝便单独召见枢密副使,与他商讨如何处理此事。

李继迁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党项族首领李继棒的族弟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棒表示愿归顺宋朝。宋太宗赵光义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把李氏 家族迁到东京开封。李继迁不愿随其族人迁往开封就率人马逃到夏州以北的地泽进行反抗。当时,北宋已经稳定下来,便对李继迁的反抗坚决镇压,宋军所到之处, 焚烧党项人的庐帐,劫掠财物,强迫其内迁,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党项人更激烈的反抗,他们便聚集到李继迁周围,奉他为首领,积极地反抗北宋的进攻。开始的时 候,李继迁由于势力弱小,便一方面积极与辽接触,寻求辽的支援和帮助;另一方面,他又对宋的大举进攻采取诈降之策,经常以投降的方式来取得北宋暂时的信 任,求得喘息的机会。李继迁时降时叛,非常难以对付,令宋太宗赵光义颇为头疼。宋太平兴国八年(986年),宋军在地泽打败李继迁的军队,李继迁逃走,他 的母亲与妻子却被宋军俘获。赵光义知道以后十分高兴,因李继迁为乱西北,不断袭扰边关,便想杀掉李继迁的母亲,以解心头之恨。

吕端猜想宋太宗赵光义一定要同寇准商议大事,而且要瞒着自己。身为宰相却没有参与决议朝政大事,按理说应该很气愤,但吕端只是不动声色地问寇准:“皇上告诫你有事不要对吕端说么?”

寇准装作没有事的样子回答说:“没有啊。”并解释说只是同皇上商议边境上的小事,不是什么大事。吕端说:“边境上的一般的小事,我不必全要知道,但往往 是关系重大的事,若事关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就应该知道。你说说看,是什么样的小事要皇上同你单独商议。”寇准便把宋军俘获李继迁母亲的事告诉了吕端。 吕端忙问:“皇上准备如何处理这件事?”寇准说:“皇上打算在保安军北门外把李继迁的母亲杀了,以此惩戒叛逆者李继迁。”

吕端听了他 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不妥,说:“这样做不好,你先在这儿等等,我去见皇上。”于是吕端去求见皇上。见到皇上后,吕端对宋太宗赵光义说:“从前楚汉相争 时,抓住了的父亲,便想把他煮了,目的是以此威胁刘邦。但项羽实际上是做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因为这样更容易激起别人的愤怒。汉高祖刘邦与项羽曾 是结义兄弟,所以他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你把我的父亲炖好了以后,希望你也分给我一碗肉汤喝。’结果弄得项羽毫无办法,那 些干大事业的人都不会顾念他们的亲人,何况像李继迁这样叛逆之人呢。陛下现在把他的母亲杀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那么杀了他的母亲就只能是 徒结仇怨,他的反叛之心则会更加坚决。”

宋太宗赵光义听了他的这一番活,恍然大悟,觉得十分有道理,说:“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这事该 如何处置呢?”吕端说:“以臣之愚见,最好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好好地看养起来,让李继迁知道我们在善待他的母亲,这样一来,就可诱使他来投降,即 使李继迁不来投降,也能让他始终牵挂着他的母亲。让他知道,他母亲生死命运全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最起码也是一种挟制。”赵光义听了吕端的话,十分赞成地 说:“要不是你来劝阻,就差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赵光义采纳了吕端的计策。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病死,李继迁不久也在攻打西凉府的战争中为吐蕃族所败而死。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任党项族的首领,他对宋朝采取了和好的政策,这种局面的出现便是得益于吕端当初的建议。

后来,宋真宗得以顺利即位也多亏于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当年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要宋太祖吸取周世宗柴荣使幼儿主天下,结果丧 失天下的教训。以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美等,然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赵光义即位后,为了巩固地位,先后使侄子赵德昭自杀,弟弟赵光美(为避 太宗讳,后改名赵廷美)死于谪居之地,并且久久不立太子,一次朝臣冯拯上书请求立储,宋太宗骂他多管闲事,把他贬到岭南。从此,宫中之事,没有人再敢说 话。

原来宋太宗有九个儿子。长子赵元佐小时候聪明机警,相貌又酷似太宗,所以很受庞爱,先被封为卫王,后又进封楚王。他与叔叔赵光美 关系很好,赵光美得罪宋太宗被谪居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时,赵元佐曾设法救他。雍熙元年(984年),赵光美死后,赵元佐竟患了精神病,又是持刀伤 人,又是纵火焚宫。太宗将他废为庶人,囚禁南宫,派人守护起来。次子就是襄王李元侃。他与哥哥赵元佐同为李夫人(真宗即位后追封为贤妃,后又进封为元德皇 后)所生,官拜开封尹,先被封为襄王,后又进封寿王。

宋太宗不许人提立储就因为他不知道哪个儿子是忠于自己的。但宰相寇准以敢于犯颜 直谏著称。一日,寇准从青州(今山东益都)被召回见太宗,当时太宗正患脚痛病,他揭开衣服,指着自己的脚对寇准说:“朕年老多病,不知以后如何是好?”接 着又问:“卿怎么过了这么长时间才回来呀?”寇准回答说:“臣没有陛下的诏命,不敢回京,今日既然回来了,想给陛下提一个建议,希望陛下能够采纳。”宋太 宗问是什么建议,寇准只说了“立储”二字。宋太宗接着说:“依卿看来,朕的几个儿里中,有谁能担当这一重任呢?”寇准回答:“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 中官(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宋史,寇准传》)。宋太宗低头细细想了一会,然后屏去左右,轻轻地问寇准:“襄王 可以吗?”寇准又回答说:“知子莫若父,既然陛下认为可以,就请决定吧!”太宗点头表示同意。至道元年中历八月壬辰(995年9月15日)寿王赵元侃终于 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