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与紫云砚的故事:端州墨砚天下闻名,百姓受苦包拯与紫云砚的故事:端州墨砚天下闻名,百姓受苦

包拯与紫云砚的故事:端州墨砚天下闻名,百姓受苦

端州墨砚天下闻名,端州砚中极品名紫云砚。紫云砚采自肇江千米峭壁的水岩磨制而成,水岩吸天地灵气,坚硬无比。岩石内质像书页一般层层叠叠。经过一番制作之后,砚显紫蓝色,砚池白云片片,砚架上为笔架山山峰。清雅呼之若出。一方紫云砚贵比黄金。 庆历元年(1041年)的春天,刚刚赴任还不到一个月的端州知州接到仁宗皇帝的圣旨,张贵妃三十寿辰于当年十月进行,要包拯搜寻三方上品紫云砚进贡。接到圣旨,包拯那墨黑的脸上像灌篮之唯一的三井寿涂上了一层淡墨,显得更黑。

包拯有一家仆包高,机灵敏捷,望着老爷那黑得怕人的脸,他满不在乎地对包拯说:“老爷宽心,这等小事交由包高去办吧!”

端州城有一制砚高手,名董奇封,董家从唐初开始造砚,经过一门数代几百年的摸索研制,董家找到了制砚的秘诀,名闻城内外。端州城的紫云砚除董奇封之外,无人能打造。

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傍晚,包高带着两人来到端州城北的董家,董奇封虽为造砚名匠,却住着低矮的小屋,家徒四壁。包高没有见到董奇封,董奇封的儿子董不扬接待了包高。

包高取出50两银子对董不扬说:“奉圣旨敬请董老先生为朝廷赶制三方紫云砚!”

董不扬闻言禁不住失声痛哭:“又是端砚!”从他的哭诉中,包高得知一个月前,董奇封已服毒自杀身亡。

端砚出名之后,朝廷把端砚列为贡品。端州每年须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额的端砚。景元五年,张尧佐的侄子张元卓任端州知州。张尧佐乃张贵妃的堂伯父。依靠这些 背景,张元卓到端州之后极力搜寻端砚。朝廷定额每年贡品为百方,张元卓却说成是三百方,他把余下的二百方截留以作巴结京城权贵之用。

这些进贡的端云砚都有一套严密的采制程序,要调集水工、砚匠去采石、磨制。端州懂制砚的工匠不超过百人,无力打三百方端砚。张元卓下令每家每户摊派人丁参加打造端砚,精壮劳力被调去制砚,土地荒芜,百姓生活艰难。端州城不少百姓为逃砚役而举家逃走。

看着百姓流离失所,董奇封悲愤莫名,他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愧疚:“端砚盛名,百姓却要遭害”。他选择以死谢罪百姓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

包拯听到董奇封自杀的事后,黑黑的脸上像抹上了一层浓墨,黑得怕人。

包高不敢看老爷的脸,带着两人离开了府门。

次日早上,心情郁闷的包拯听到有人击鼓喊冤。升堂一看,喊冤者是端州城大户朱银。

“朱银受何人所欺?”包拯黑着脸问。

朱银怒冲冲道:“小人乃是受老爷手下包高所欺!”

原来,昨天夜里,包高见包拯征集紫云砚没有着落心情郁闷,为替老爷分忧他带了两人到端州城打探消息,做古董生意的一位老板告诉他端州城大户朱银家中存有一方紫云砚。

包高怕夜长梦多,当即来到朱银府上,道明来意。取出50两银子要把那块紫云砚搬走。

朱银又气又急说:“这块极品砚我花了百两黄金购来的。已珍藏十年,哪有50两银子就让你搬去之理?”

包高说:“这是奉旨行事!端砚先搬回知州府,至于所需银两,待我报知老爷之后再由知州府衙补给!”

朱银很着急地说:“此砚我珍藏多年,视如命脉,就是千两黄金,我也不卖!”

包高找砚为老爷分忧心切,见朱银阻拦心中也生气,下令跟随去的两个手下动手搬砚。

包拯那寒黑的脸上像泼了一桶墨水刚干了一样,黑得骇人。

包拯传令将包高押上公堂。包拯还没来得及问话,包高见包拯那黑得骇人的黑脸,吓得连忙跪在地上,说:“包高只想为老爷分忧!”

“百姓已受端砚危害多年,包高所为对端州的百姓不亚于雪上加霜,不能宽恕!”传令将包高杖击三十,伤好之后,逐出包府。

包拯又贴出一份告示:端州的百姓连年为服砚役,苦不堪言。端州府衙当上书皇上,免除几年进贡。今年朝廷下达的进贡紫云砚,端州府也将奏明天子实情,请予免去此项进贡,百姓安心农事生产。

告示刚出,百姓奔走相告。流浪外地流离失所的那些百姓得知后又回到了端州城。

这一日,包拯正在府衙给皇上书写免除砚役的奏折,董奇封之子董不扬和朱银同时求见。

董不扬说:包大人爱民如子,端州城百姓担心包知州完不成进贡任务而遭革职。家父去世之前还秘制了两方紫云砚,草民决定送给包大人作贡礼。

朱银说:“朱某也感念包大人铁面无私的恩德,愿将多年收藏的一方紫云砚献上,和董不扬的两方加起来正好完成朝廷下达的进贡数目。”

“包拯不敢收两位的端砚!”包拯黑着脸说:“包拯即使遭朝廷革职,也不想完成进贡端砚的圣命,包拯要以此来断了朝廷下达的进贡任务,为百姓解除砚役!”

董不扬和朱银流着眼泪,默默无语地走出了知州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