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后大全:北宋都有哪些皇后北宋皇后大全:北宋都有哪些皇后

北宋皇后大全:北宋都有哪些皇后

杜氏——太祖皇太后 杜氏,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杜氏的父亲杜爽后梁贞明年冬季,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家住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杜家庄的杜爽老汉。热情款待了一位路过此地请求避雪的青年男子。主见来客相貌荚俊,手脚勤快,说话间又知他是官宦之后,便有心结纳,把杜氏许配给他。这位客人是的皇考赵弘殷,那杜家闺女便是生育了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位皇帝的昭宪杜太后。

赵弘殷婚后就到了赵王王的麾下,率军应援后唐庄宗李存勖有功,得到李存勖的赏识,成了李存勖军中的一员裨校。从这时起,杜氏就开始了随夫东征西讨的军旅生涯。

杜氏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开始时丈夫的官职较低,又处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灾荒严重,后唐政府发不出军粮,许多军士没有饭吃,他们的家属只好成群结队到野外寻点野菜充饥,往往冻饿而死。杜氏她的第一个儿子赵光济和一个女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直到婚后第十个年头,才在洛阳夹马营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赵匡胤。12年后又在浚仪(今开封)生下了三儿子赵光义。后又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杜氏性格坚毅,治家极有礼法,夫妇相敬如宾,对孩子的训导也很严格。匡胤,光义幼时顽皮好动,但长大后都能谨慎持重、敢作敢为。匡胤好舞刀弄枪,学习骑射,有一次他骑上一匹未勒绳索的烈马,顺着城墙斜道向上驰突,头颅猛然擅在门楣上,摔落地下,旁观者以为他脑袋必碎无疑,哪知他慢慢爬起。又追上烈马纵身腾上。杜氏并未因此限制匡胤习武,只是督促他在习武之余多渎些书。等到匡胤十几岁时,她就放手让他四处闯荡。光义嗜好读书,杜氏和赵弘殷就尽力为他创造学习条件,赵弘殷在后周时领兵征伐淮南,每破州县,对金银财宝一概不问,只搜求各类古书捎给光义,因此光义学识渊博,精于谋略。

青年时期的赵匡胤很得周太祖郭威的赏识,补为东西班行首。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因屡建功勋,职位提升很快。被任命为定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后周最高军事将领之一。杜氏也被封为南阳郡太夫人。此时杜氏已54岁。同年,赵弘殷去世。杜氏跟随儿子匡胤。生活在军旅之中。几年后,当赵匡胤准备发动兵变时,杜氏不仅是儿子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且参与了政变的决策。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7岁的太子即位。赵匡胤重兵在手,准备利用离京御敌之机发动政变。赵匡胤率军出城之前,为防意外,把杜氏与夫人王氏等家眷老小全都秘密安置到了僧寺定力院之内,桂氏在定力院焚香拜佛,祈祷儿子成功。当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并还军京师的消息传来时,赵匡胤的夫人王氏尚不免有些紧张,而杜氏则神态自若。

建隆元年(960)二月赵匡胤登上皇位,尊母杜氏为皇太后。赵匡胤率百官行朝贺礼,杜氏脸上没有欣喜的神情,却显得忧心忡忡。几个大臣连忙趋前问道:“为臣听说自古就有‘母以子贵’的道理,现在您的儿子贵为天子,这是陛下的齐天洪福,太后为什么闷闷不乐?”杜氏说道:“我知道圣人说过,位于万民之上,若治理国家有方,自可博取万民拥戴,皇帝自然尊贵无比。一旦出现失误,恐怕想要做一个普通百姓也很难。你们说这是不是值得担忧。”这番话使侍立一旁的赵匡胤怦然心动,急忙向太后拜谢:“母亲的教诲,儿定铭记在心,不敢有违!”

赵匡胤称帝后,杜太后以聪明才智经常与儿子共同讨论国家大事,参与一些重大决策。常对被赵匡胤倚为股肱的说:“赵书记(赵普曾在赵匡胤手下担任掌书记),我儿子阅历还很少,以后你还要多费心啊!”赵普对杜太后的信任非常感激。赵匡胤本来就很佩服赵普,母训更增强了他对赵普的信任,长期用为宰相。杜太后对赵普的信任,密切了宋初的君臣关系,使宋初的政治平稳安定。

杜氏建隆二年(961),身染重病,赵匡胤为她煎药侍汤不离左右。后来病情加重,便召赵普进宫,安排后事。太后同赵匡胤:“你知道你能得天下的原因吗?”赵匡胤呜咽着说不出话来。杜氏说:“我年纪大了,难免一死,你哭有什么用呢?我正要向你嘱咐大事!”赵匡胤说:“我能当上皇帝,是依靠祖宗在天之灵和母亲您的恩德。”杜氏严肃地说:“不对,你当皇帝只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如果柴家朝廷有年长的人坐江山,不把大权交给你,皇位哪能到你的手上?我们不能重蹈柴氏的覆辙,你百年之后,帝位先传给光义,以后由光义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长子德昭。治理幅员辽阔的天下,安定百姓,需要一个年长的皇帝,这才是社稷的福分呐。”赵匡胤一面哭,一面叩头说:“儿怎敢不遵从母亲的教诲。”杜氏又对赵普说:“你要把我的话记下来。不可违背。”赵普当着杜氏的面记下了她的遗嘱,并在后面写上“臣普书”的字样,然后把它放进一金匣里,交给谨慎老成的宫女掌管。这在历史上被称为“金匮之盟”。

杜氏建隆二年(961)六月,于滋德殿病故。终年60岁,谥号明宪,葬于安陵。乾德二年(964),改谥号日“昭宪”。

宋氏——太祖赵匡胤皇后

宋氏,河南洛阳人。宋氏的父亲宋渥官至左卫上将军,母亲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乾德元年,宋氏随母亲进宫拜贺长春节,与太祖有一面之缘。赵匡胤于显德五年(958)原配夫人贺氏病亡的当年,匆忙将王氏、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聘为继室,赵匡胤建隆元年(960)称帝后册封王氏为皇后。王氏为赵匡胤所生三个女儿都不幸夭折。乾德元年(963)。年仅21岁的王氏只做了三年皇后,于广二月因病去世。谥号为孝明。乾德五年(967),孝明王皇后去世已有几年。太祖想要再立皇后,召宋氏和她的母亲入宫,便将16岁的宋氏迎入宫中,立为皇后。

宋氏礼仪周全,42岁的赵匡胤每次退朝回宫,她总是穿戴整齐前往迎接。所有御膳均要亲自品尝后,才可请皇帝食用。因此愈发得到太祖的喜爱。宋氏一直未生育,因此对赵匡胤前妻们留下的两个儿子赵德诏和赵德芳十分关心,常常过问他们的饮食起居,显出母爱之心。

赵匡胤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深夜,就寝前还与弟弟赵光义密谈,不明不白地猝死。突然传来的噩耗,使宋氏的手足无惜,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宋氏悲痛欲绝之时,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却喜形于色地入宫,宣布由他即位登基。宋氏听后更加哀伤,只有哭泣地对新皇帝恳请道:“我母子的性命,全托付于官家(唐宋时宫中称皇帝为官家)啦!”赵光义倒显倒十分开通地说:“咱们共保富贵,你不必担忧。”

赵光义第二天正式即位。封宋氏“开宝皇后”,迁到西宫居住,不久又让她迁至东宫。太祖的过早谢世,宋氏只得亲眼看着太祖的儿子一个个不是自杀,就是不明不白地暴病而死,却不能为力。时年43岁的至道元年(995)四月二十八日去世。她的遗体在普济佛舍中停放了将近三年之后,才被拊葬于永昌陵的北面。谥号为“孝章皇后”。

李氏——太宗赵光义皇后

李氏,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李氏的父亲李处耘,是宋朝的开国元勋,足在陈桥兵变中协助赵匡胤成就帝业的重要角色之一。后又带兵攻取荆湖,立有大功。但后来遭到同僚的诽谤,被贬为淄州刺史,忧郁得病而死。赵匡胤感到有愧于这位功臣,便将他的女儿李氏聘为赵光义的夫人。太平兴国二年(977),赵光义把李氏迎人宫中,封为德妃,雍熙元年(984)十二月立为皇后。

李氏因父亲身世不幸的缘故,进宫后,曾生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对赵光义的儿子及嫔妃十分宽厚,对那些遭遇坎坷的人怀有恻隐之心。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是位聪明英俊的少年,只因替叔叔廷美求过情,就被父亲疏远,息上了癫狂之症。李氏对元佐深表同情。赵光义病死后,宣政使王继恩等人企图废除已被封为皇太子的赵恒拥立元佐,李氏向宰相吕端说:“皇帝刚刚驾崩,按年龄长幼拥立嗣君。这是顺天应人的事,你看如何?”吕端断然回答:“先帝之所以设立呈太子,不正是为了今大吗?这是为了江山社棱,岂可再有异议!”李氏听后,深感立君大事不可感情用事,对吕端说:“先帝曾言,宰相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关键时刻果然名不虚传,愿拥皇太子赵恒为帝。”李氏关键时刻,也能照应大局的。

赵恒(真宗)即位后,尊李氏为皇太后,居住西宫殿。赵恒对李氏十分孝敬,专为她建造了一座万安宫。李氏生病,赵恒亲手调剂药饵。升朝的时侯也露出忧伤的神情。李氏病重,赵恒连说话都带上了哭腔,屡次下诏悬重赏求请民间名医。年仅43岁的李氏景德元年(1004)三月十五日,病死于万安宫,谥号“明德”。

刘氏——真宗赵恒皇后

刘氏出身低微,父亲刘通在宋初掌禁军,以军功迁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刺史。父亲刘通阵亡。家境衰落,由母亲带到娘家抚养。年龄稍长。后来嫁给银匠龚美。龚美剐20岁,便领着刘氏到京师开封谋生。龚美进京后。结识了在襄王府当差的张耆。

襄王赵恒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恒正值年少风流,有一次对左右侍从说:“久闻川蜀一带的女子才貌极佳,我想得到个蜀姬,你们可留心查访。”张耆立刻想到龚美那位颇为标致的妻子,连忙跑去告知龚美。

龚美夫妇正一筹莫展,进京后一直找不到活儿干,已经三餐不济了。这意外的消息,使龚美颇费思量,如果送刘氏进王府,做丈夫的脸面往哪里放;若不送去,又放走了一个发财晋爵的大好机会。刘娥在一旁暗自欢喜,这是她摆脱贫贱,享一世富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放过。她说服了龚美。

刘氏进府后,极得赵恒宠爱。两人年龄相当,互相爱恋。刘氏凭着她击小鼓的绝技,将赵恒迷得神魂颠倒。宋太宗觉察到儿子面容憔悴,神色反常,召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问她近期有什么人在儿子身边侍候。秦国夫人便如实告知刘氏进府之事。太宗大为恼火,召来赵恒,训斥一番,并勒令马上把刘氏赶出去。赵恒迫于父皇的压力。不得不让刘娥出府,秘密藏在张耆家中,另建宅院由刘氏居住。两人不断暗中幽会,交往持续了15年。

太宗至道三年(997)三月去世。赵恒即位为真宗。咸平元年(998)召刘氏进宫,封为美人。从进宫之日起,刘氏就得到真宗的专宠。因刘氏别无亲戚。乃把前夫龚美改姓刘,作为兄长。

人宫之后,与赵恒感情更胜于以往,两人形影不离,赵恒出外巡,相随身边的总是刘氏。真宗初做皇帝。经常把大臣奏章带回去深夜审阅,刘娥始终陪伴,两人不断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凡刘娥听说过的事情。一般都能记住主要情节。真宗遇到疑难问题,刘娥往往引证一些史书中的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性意见,这就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郭氏,太原人。是宣徽南院使郭守义的次女。淳化四年(993),嫁给襄王赵恒,封鲁国夫人。郭氏为秦国夫人。赵恒继位,被封为皇后。郭氏生活简朴,厌恶奢侈,赵恒赐给她珠宝,她推辞不要。亲戚通过她向赵恒要求,她婉辞拒绝,从未不询私情。赵恒对她十分尊重。郭氏曾生本个儿子,两个夭折。不料唯一的儿子赵祜九岁时暴病而死。郭氏悲痛伤心得重病。时年31岁的她于景德四年(1007)病故。谥号庄穆,后改为章穆。郭氏死后,同年赵恒有意立刘氏为皇后,大臣群起反对,参知政事赵安仁公然提议册封出身相门的沈才人为皇后。为此,赵恒暂时不立皇后。刘娥由美人升为修仪,再封为德妃,得到妃嫔中的最高地位。

赵恒曾有过5个儿子,都相继夭折了。他已40多岁。膝下依然无子,每日里忧心忡忡。如果刘氏能生下一位皇子。既解了赵恒之忧。又为社稷立了大功。刘氏与赵恒30年的夫妻,却没生过一个儿子。刘氏左恩右想,想出一个借腹怀胎之计,她命自己的侍女李氏服侍皇上。刘氏要借李氏之腹帮她登上皇后宝座。

李氏果然生下一位皇子,取名受益,后改名赵祯。李氏刚生了儿子,刘娥便赶到了。威胁加利诱,迫使李氏交出儿子,并告诫绝对不许声张,又嘱咐所有知情人不许走漏一丝消息。

赵恒自然也希望增加刘氏做皇后的资本,于是对外宣称赵桢为刘氏所生。刘氏便将受益托付给杨淑妃照顾。

有了皇上惟一的儿子,刘氏便有了当皇后的资本。真宗认为皇后之事不应再拖,决计不再顾及大臣反对正式册立刘娥为皇后。他怕节外生枝,一切礼仪简,不让地方藩臣进贺,也不宣制于外廷。只令学士院起草制词降付中书省就算完事。刘氏43岁正式册封为皇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

刘氏做了皇后,赵恒退朝回宫,批阅奏章常常忙到半夜,所有重大问题的处理。刘氏几乎都要参与。宫闱事务归她管辖的,她处理得有板有眼。赵恒对刘氏越来越倚重,刘氏渐渐地干预起朝政。翰林学士钱惟演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银匠出身的龚美,以乞求得到刘氏的庇护,钱惟演又与参知政事丁谓联姻,丁谓也因而成为皇后的间接亲戚。丁、钱又与朝中大臣曹利用、冯拯等人交结,形成一派重要政治势力。

赵恒天禧四年(1020)得病,不能主持日常政务,刘氏开始直接掌握大权。当时朝中明显分为两派势力。一是以刘氏为首的一派,包括丁谓、钱惟演、曹利用、冯拯和宦官雷允恭等,他们想借真宗生病,直接控制朝政。另一派以宰相李迪、为首,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立刘氏为皇后。

赵恒病,担心不久于人世,想命皇太子赵祯监国。一次,他对亲信宦官周怀政说出了这个打算。周怀政便跑去告诉了寇准。寇准遂出面向赵恒密奏请皇太子监国。并建议罢免丁谓。不料被丁谓昕到风声,丁谓密谋刘氏合力免除了寇准宰相职务。周怀政见事不妙,与宦官杨崇勋等商议发动政变杀死丁谓,复相寇准,废黜刘氏,奉赵恒为太上皇,传位于太子。此事竟被杨崇勋告发,周怀政转眼身首异处。刘氏乘机再次与丁谓合谋,将寇准再贬为道州司马,朝廷中与寇准关系密切的人几乎全遭到排挤。寇准被罢,丁谓升为宰相,擅权用事,很快又与另一位宰相李迪发生了矛盾。赵恒因病情加重,竟怒气冲冲地对前来问安的大臣说:“昨夜宫中嫔妃全让皇后唤去了,剩下朕孤身一人独守空房!”旁人都不说话,李迪上前奏道:“果真这样,何不以法治之?”当时刘氏躲在屏风后,她决计新账旧账一齐算。不几天李迪在与丁谓大吵一场后被赶出了朝廷。丁谓、冯拯、曹利用共居相府。

赵恒的病情敷益加重,召见大臣说:“朕的疾病近几日越发不见好转,今皇太子年德渐成,皇后素来贤明,处事平允,完全可以托付大事。此后凡有重大事务。可由太子在资善堂处置,内廷由皇后辅化宣行,文武大臣皆尽忠翊赞,我自可以放心无忧了。”太子赵祯这时才11岁,少不更事。

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曾,深为赵氏江山旁落而担忧。他通过钱惟演劝告刘氏:“太子年幼,非皇后挟持不能立足。皇后若不倚仗太子,人心也不会归附。皇后只有加恩于太子,太子才会平安,太子平安了皇后自然也就平安了。”刘氏原来就有此意。于是对赵祯更加亲厚。她不只是表面上以母后自居。亲自过问赵祯生活中的一切,赵祯偶尔离开身边,她也不断派人前去看护。侍奉赵祯的乳母、内侍虽全是她亲手挑选的谨慎老成之人,还时常对这些人严加训诫。她拿出自己宫中全都的妆奁费用,派遣的使者遍及天下的佛寺、道观、名山胜境,为赵恒祈福消灾。

赵恒乾兴元年(1022)二月病逝,刘氏向大臣宣谕了赵恒的遗诏:太子赵祯即位,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事权取皇太后处理。丁谓为讨好刘氏,在王曾起草遗制时想把“权”字去掉,即由刘氏直接处理朝政。

刘氏便对原来阻挠自己做皇后和参与政治的官员再次实行报复,寇准被眨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司户参军。李迪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团练副使。

垂帘不久,丁谓、雷允恭这班权臣逐让她觉着心烦。丁谓确实曾为刘氏当权立下功劳,刘氏一度放手渐让他捞权也正是为了报答他的这些功劳,但他与雷允恭勾结专恣,瞒上欺下独揽朝纲。对刘氏奏事,他声称已于朝中大臣们商议过:与大臣们议事,动辄称自宫中得旨,任意而为。渐渐地丁谓想要挟持刘氏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赵桢年幼贪睡,常常赶不上卯时御殿,刘氏便令内侍传旨中书,想单独御殿接受群臣朝拜。参知政事冯拯等人因丁谓休假不敢擅决,可丁谓还朝却极力反对,而且一再诘问冯拯等人为何不当即回绝。刘氏见丁谓如此专横,掣肘于己,大为不满。刘氏自垂帘听政以后地位完全巩固,不再需要丁、雷等人支持。不久,王曾揭发丁谓担任园陵使时勾结雷允恭擅自迁移真宗陵寝。刘氏更加震怒,借机下令诛杀雷允恭,贬丁谓为崖州(今海南)司户参军,丁、雷同党也相继被逐出朝廷。

刘氏垂帘初期,号令严明,处事较为公道,内外的赏赐也有所节制。京西路转运使刘绰想讨好刘氏,借进京朝见之机说:“臣那里有余粮千余斛,准备上缴三司。”刘氏不客气地说:“你认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吧?这些人是靠进献余粮当上官的吗?”说得刘绰汗颜而退。刘氏自己的亲戚入宫,每逢赐予御膳,她总令把餐具换成铅器,说:“尚方的金银器皿不能进入我家。”

刘氏本人也不讲究华丽装束。她的侍婢看到赵祯的宫女都有贵重饰品,便请太后也赐给她们一些,刘氏便说:“那些是皇帝妃嫔的独有用品,你们没有那种资格。”

刘氏管制群臣用于心计。一天,她两眼含泪,满怀感情地对左右大臣说:“国家多难,若非诸公同心协力,何以至此!眼下大行皇帝的丧事已操持完毕。卿等可以把子孙亲属的姓名开具给我,我要尽数予以破例推恩。”大臣们信以为真,纷纷把自己三族亲戚的姓名一一呈上。刘氏将这些名字列成图表。贴到寝宫墙上,每逢大臣推荐官员必先观图。只有图上无名者她才同意任命。她是在用这种办法防范大臣任人唯亲,形成过于强大的个人势力。

刘氏立为皇太后不久,就一再为其三代祖宗加赠封号,曾祖刘维岳成了镇宁军节度使兼侍中,祖父刘延庆成了建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父亲刘通成了魏王,母亲庞氏成了晋国太大人。刘氏培植娘家势力,也使那位先是丈夫后成哥哥的刘美一家得到了想象不到的荣宠。刘氏曾授予刘美掌管马军的要职,待刘美的儿婿们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刘美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死的时侯,长子刘从德年方14岁就升任供备库副使。次子刘从广尚在襁褓,也迁为内殿崇班。后来刘从德历任地方长官,刘氏不管对方能否胜任,必然加官,刘美的女婿马季良。出身茶商。刘氏偏让他担任史官。一时间,凡与刘美家沾亲带故的人就连巴结上刘家的奴婢也能升官。凡是亲戚们仗势欺人、横行不法,刘氏也极力包庇袒护。

刘氏不想让赵祯过早治理朝政。她对赵桢的要求十分严格,生活上也尽量使之俭朴。就连虾蟹海鲜等物也很少让这位小皇帝受用。刘氏特地命人选择了如《孝经》、谢偃的《惟皇诫德赋》、的《帝范》、时所撰的《圣典》、《君臣致理论》等书,让赵祯反复阅览,以丰富赵祯的知识。增加才干。

明道元年(1032)二月,赵祯的生母李氏病死,刘氏怕赵祯知道底细,想以普通宫嫔的葬礼草草埋葬了事,宰相吕夷当着刘氏和赵桢的面提起这件事,刘氏大惊,忙宣布退朝。然后单独召见吕夷简,责问道:“一个宫女病死。当宰相的有过问的必要吗?”吕夷简从容回答:“臣待罪宰相,自然事无内外,皆当与闻。”刘氏勃然怒道:“你难道想离间我母子不成?”吕夷简说:“太后难道不想保全刘家吗?要想保全刘家,丧礼就该一切从厚。”刘氏听罢。怒气稍减,但仍不想大张旗鼓,便派宦官罗崇勋向吕夷简说:“本年岁月不利就葬,所以棺木不能通过宫门,只能在宫墙凿个洞运出去。”吕夷简坚持道:“李宸妃乃皇上生母,理应穿皇后的衣冠人殓,还应该在棺内盛满水银。若太后不听此言,丧不成礼,将来必定有人因此受罪,到那时别怪我吕夷简事先没说!”刘氏明白这话的厉害,只好依言而行,按一品夫人的规格礼仪埋葬李氏。由于监护得周密,赵祯对此事毫不知晓,刘氏悬着的心多少放下一点。

刘氏垂帘听政,曾一再表示等皇帝年龄稍大自己就还政引退。赵祯20岁,刘氏不但没有还政的意思,对权力的热衷越强烈。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建议,依照先天年间处理朝政的办法,由刘氏5日一受朝,裁决军国重务,赵祯每日临朝。处理一般事情。请刘氏多少分点权力给赵祯,刘氏也大为不满,将宋绶贬知应天府。

刘氏不但没有还政的意愿,甚至产生过想做真皇帝的念头。她问参知政事鲁宗:“是个什么样的人?”鲁宗道回答:“唐朝的罪人!几乎危及社稷。”有个小官奏请依照武则天宗庙的做法也给刘家立七座宗庙。鲁宗道说:“若立刘氏庙,将来的皇帝如何处置?”刘氏明白了。武则天的历史是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再现的,所以当她看见另一个马屁精三司使程琳献上的《武后临朝图》时,便断然掷到地下,高声说:“我不干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

明道二年(1033)二月将要举行祭太庙大典的时,人们纷纷劝谏,参知政事薛奎甚至说:“太后若穿皇帝的衣冠,有何面目进太庙见祖宗?”刘氏执意要穿,大臣无奈,只好将皇帝衮服的样子稍作变通。典礼这天,刘氏在提前斋戒沐浴之后,乘玉辂来到太庙,她身着特制衮衣,由内侍扶导着行初献之礼,虽然并不完全与皇帝的服饰相一致,但仍俨然一副天子的派头。礼毕,刘氏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新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刘氏几天之后突发重病,卧床不起,赵祯遍募天下名医,医治终归无效。于三月二十九日,65岁刘氏病亡。谥号章献明肃。

杨氏——仁宗赵祯皇太后

杨氏,益州郫(今四川成都)人。祖父、父亲是布衣,只有叔叔杨知信在禁军中谋了个天武副指挥使的职位。杨氏12岁进皇子赵恒的府中当小妾,一直很讨赵恒欢心,即使后来刘氏入府得到专宠,杨氏也未因此而失宠。在赵恒的心中,她的地位仅次子刘氏。

赵恒即位,是为真宗。杨氏被封才人、又进为婉仪。在刘氏做皇后前,她们几乎是比肩齐名的。真宗无论巡幸到哪里,总有她俩相伴。

两个女人同样得宠而不争风吃醋,这是很难做得到的。杨氏偏偏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她明白,自己虽与刘氏同为妃嫔,但刘氏的真实地位是她望尘莫及的。杨氏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只能去讨好刘氏。她靠着嘴巴甜、手脚勤周旋在刘氏身边,奉承得刘氏喜笑颜开,再加上一层同乡关系,刘氏不但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争宠的敌手,反而热乎得简直同胞姐妹。

刘氏策划借腹怀胎之事。并没有瞒杨氏。她把孩子从李氏那儿夺来后。就得照顾孩子的事情交给了杨氏,可见她对杨氏是多么信任。随后刘氏被立为皇后,杨氏也升为淑妃。

杨氏心地善良,又没有刘氏那样的政治野心。加之自己没有孩子。便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赵桢身上,赵祯的饮食起居,全由她一手操办,同吃、同住、同起居,从不离开身边。赵桢在宫中便称刘氏为大娘娘,称杨氏为小娘娘。赵祯体质较差,动不动就感冒咳嗽,刘氏大概为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连虾蟹之类的海鲜都不让他吃。杨氏偷偷烹制了喂给赵桢。刘氏秉性严毅,在赵祯面前也总是板着面孔,杨氏慈祥。因此。赵祯更为亲近。刘氏死后,赵祯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他对杨氏仍然十分尊重和孝顾。

真宗赵恒死后,38岁的杨氏按遗诏被尊为皇太妃,刘皇后自然被尊为皇太后。赵祯为了报答她的哺育之恩,召杨氏的侄子杨永节、杨永德,想授予诸司副使之官。杨氏闻讯后辞谢说:“小儿岂能胜此大恩?给他个小官就满够了。”赵桢遂命杨氏二侄为左右侍禁。杨氏做事比较谦谨,没有为她娘家亲戚要求过多的恩赏。

真宗赵恒去世时,赵桢才13岁,不能处理朝政,便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处理军国大事。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临终之际。她还不愿把权力交给22岁的皇帝赵祯,遗命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和皇帝同议军国大事。遗诏宣布之后,赵桢遂遂颁布诏令,只尊杨氏为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名叫保庆宫,被称为保庆皇太后。

时年52岁的杨氏景祜三年(1036)十一月四日,无疾而终,谥号庄惠。

曹氏——仁宗赵祯皇后

曹氏,河北真定人(今河北正定),祖父赠尚书令冀王曹彬。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枢密使。一直深得太祖、太宗,真宗的倚重和尊敬。曹氏的父亲曹阁就官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赵祯第一皇后是郭氏天元二年(1024),在太后主指下,年仅14岁的郭氏为皇后、赵祯二人婚后不和眭。赵祯看上了张氏待寝。天圣六年(1028),赵被封张氏由才人到美人。张氏不几天就病世。赵被明道二年(1033)亲帝后,把早死的张氏尊为皇后。郭氏被放在一边。赵祯又与尚氏、杨氏待寝在一起,冷淡了郭氏。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一天,赵祯与尚、杨二人亲热一团,郭氏骂了几声。尚氏反唇机咒。杨氏叛助威,郭氏举手打了杨氏两耳光,又举手再打时,杨氏一闪,正打在赵祯脖子上,划出两道血迹。赵祯便脑怒于明道二年(1043)十二月二十三日下诏,因郭氏长年无子,特封净妃。玉宗神仙师赐名清悟迁居长宁宫。郭氏被废后,于次年距刘太后去世九个月之后,因病而死。被追册为皇后。

仁宗赵祯没有正式立曹氏为皇后之前,想立茶商陈子城的女儿陈氏为后。虽然赵桢在尚氏、杨氏两位美人被驱逐出宫后,很想纳聘一位贤德的皇后,来整肃宫闱。他也曾当着参知政事宋绶的面表示:“选皇后当求德门,以正内治。”然而,赵桢唯美是求的秉性,始终没有变。他择后的目光总是在那些漂亮窈窕的姑娘身上打转。新皇后选来选去,最后确定了曹氏,景祜元年(1034)九月诏立曹氏为皇后,十一月正式册封曹氏正式为皇后。一门显宦。

赵祯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元宵节,赵桢很想于十五日夜再次在宫中张灯结彩,热闹一番。曹氏觉得每年一度的元宵节已花费不少,近来连年与交战,军需浩繁,财政人不敷出,开始出现亏空,宫中应带头节俭才是,所以极力劝阻。赵祯听她一说,倒也没再坚持。

过了三天,晚上赵桢宿于曹氏寝殿,半夜时分,一阵呼喊声打破了宫中往昔的宁静。曹氏从梦中惊醒,连忙披衣起床,赵祯也穿起衣服,想出外看个究竟。曹氏抢前一步关上房门,抱住赵祯急急地说:“宫中夜惊,只怕是有人作乱,官家万万不可轻易出去。”她一面令侍从速去召都知王守忠引兵人卫,一面命身边的宦官紧紧地守住殿门。这时喊叫之声愈来愈近,还伴有悲号声和呼救声。有一宦官说道:“这或许是宫中哪个夫人殴打小女子。”曹氏厉声训斥:“乱贼在杀人,陛下正想出去,你还敢胡说么?”曹氏估计乱贼可能会放火,便分派宦官宫女提水,曹氏每派一个人就亲手剪掉其一缕头发,嘱咐说:“你们好好效力,贼平之后,就看你的头发加赏。”所以宦官,宫女们都争先恐后齐到门前防守。忽见门外火炬齐明,乱贼已到。乱贼见打不开门,要放火毁门。曹氏急命将所提的水移近门边,等乱贼举火烧门,就用水扑救,火即随扑随灭。两下正在相持。王守忠领兵来到,将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谋反,杀死军校,劫夺武器,攀过延和殿屋顶,杀进内宫。乱贼擒住。

一场猝发变乱,曹氏临危不惧。措置有方,才没酿成大祸,可谓功在社稷。赵祯对此有看法:为什么偶尔到曹氏殿中就遇上了变乱的事,曹氏怎么知道乱党会放火?难道是她与乱党事先勾结?她会不会借这事来抬高自己。这些念头在赵祯头脑里转瞬即逝,却使他在原先就对曹氏不怎么欣赏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层疑心。后来在向大臣们介绍变乱情况时,他只字不提曹氏的功劳,而是把护陛之功全栽到了他宠爱的张美人的头上。赵祯觉着对曹氏的猜疑确实是捕风捉影,把曹氏的功劳掠为张美人已属过分,若再反功为过,毫无道理地把曹氏废掉,更觉理亏,所以打消了废黜曹氏的念头。

赵祯的这些鬼胎,曹氏也有所觉察。更加谦谨清静,即使赵祯或张氏有些明显的不合礼法的做法,她也不再与之较真。这时张氏已升为贵妃,在宫中,她的地位实际早已超过了名为皇后的曹氏。有一天张氏居然向曹氏借皇后用的伞盖仪仗,想出宫去风光一番,曹氏非常痛快地借给了她,丝毫没有一点不满的神情。张氏喜气洋洋地告诉赵祯,这时赵桢反觉着不太合适,好言劝道:“国家的仪仗礼仪,上上下下都是各有等级的,你打着皇后的伞盖出去,外朝怎么议论?”张贵妃讨了个没趣,只得作罢。

至和二年(1055)除夕,赵桢受了严重的风寒,动不动就说胡话。一天,宰相们到内东门小殿问安,只听赵祯指着侍立一旁的曹氏大喊:“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你们快把她抓砍了!”张茂则是个一直不被赵祯喜欢的宦官,一昕此话,吓得魂不附体,立即回到住处上吊自杀,多亏被人发觉救下。文彦博把他找来训斥说:“皇上有病说胡话罢了,你若死了,让皇后何以自容?”曹氏虽然没有吓得像张茂则一样自杀,但也是心惊肉眺,惊恐万状,再也不敢出现在赵祯面前。直到赵桢痊愈,她才与赵祯恢复了例行的往来。

赵桢膝下无子,他曾有过16个孩子,其中的3个男孩和9个女孩出生不久就相继夭折,现在他膝下只有4位公主,在大臣们的一再要求下,赵祯于八月把宗室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宗实立为太子,赐名曙。赵曙被立为皇子。

赵祯因为没有儿子,在景祜二年(1035)把刚刚三岁的赵曙收养到宫里,一直未曾生育的曹氏也把自己姐姐的女儿高氏接来带在身边,高氏与赵曙常常在一起玩耍。很讨赵祯喜欢,曹氏对他俩十分疼爱。两个孩子在宫中生活了五年各自回到父母身边。后来赵祯和曹氏亲自主婚,把他俩偕为伉俪。现在外甥女嫣成了储君,曹氏自然高兴。赵桢渴望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当赵曙以皇子的身份住进庆宁宫后,赵祯对他的感情不如小时侯了,就连赵曙及其家人的一日三餐,有时都供应不上,曹氏也不敢公开替他做主,只能偷偷地经常送些食物。

赵曙当皇子刚过了半年,嘉八年(1063)二月,赵祯再次生病,经医宫多方诊治稍见好转。岂料辛末日半夜,赵祯突然病情复发,派人速召曹氏。曹氏急赶到福宁殿,赵祯已不能说话,只是用手指心脏便病故。曹氏恐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宫会发生意外变敌,就令宦官秘不发丧,把各处宫门的钥匙全都收缴来归自己掌握。御医不准离去,由专人看守。同时秘密派人去庆宁宫请来了赵曙。四月初一清晨,曹氏传宰相韩琦、等,告知皇帝去世井当众宣读遗诏,令皇子赵曙嗣位。赵曙在东楹接见百官,正式即位,是为英宗。

赵曙刚当上皇帝,就下令把赵祯遗下的当时未出嫁的三个小公主从原先的住处迁走,安置自己的三个女儿。赵曙在即位的第四天夜里突然息上了怪病,不省人事,无法上朝视事。宰相韩琦与宰执大臣一起求见曹氏,提议请曹氏权同听政,曹氏当即答应下来。47岁的曹氏从这日开始听政。起初,她全身投入政治事务之中,对每天需要批阅的数十道中外奏章,都能一一记其纲要。对曹家亲戚及左右臣仆,严加管束,绝不假以丝毫颜色。曹氏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冷静胆识,大臣们天天向她奏事,遇有疑难问题。她总是说:“公等再议之。”一定要议到与所谓的祖宗法度完全吻合之后,才肯付诸实行。这些做法,固然基本维持了国家日常运转。

曹氏墨守陈规的做法与赵曙革除积弊、奋发有为的志向产生了矛盾,两人的关系上产生了一层阴云。赵曙私心深处,时刻关注着人们对他继承皇位所持的态度。他认为自己当皇帝是,曹氏一再告诫他不要忘本,当曹氏垂帘听政。一直不肯主动让出权力还政引退的时侯,赵曙对曹氏的不满。

在嘉八年(1063)四月赵曙病情最重的时侯,说了许多矛头直指曹氏的话。曹氏曾产生废黜赵曙的念头。宰相韩琦兼任园陵使十月护送赵祯的灵柩去河南巩县安葬。这时曹氏已对赵曙的无礼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她派一名宦官带着一封文书跑到巩县送给了韩琦。韩琦打开一看,上面抄满了赵曙平日谩骂曹氏的歌词和他在宫中的种种过失。韩琦当着宦官的面把文书烧掉。

十一月,韩琦刚一回朝,曹氏便呜咽流涕,详细数落了一通赵曙的过失。当韩琦等人来赵曙问安时,他劈头就是一句:“太后待我无恩!”经过韩琦大臣和翰林学士的劝解,曹氏与赵曙之间,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公开地互相责难,但内心的矛盾依然存在。

赵曙的病在嘉祜八年(1063)七月初已基本痊愈,并开始每天临朝坐殿听取中书、枢密奏事。可曹氏一直不肯还政引退。两人的关系不但没有和解的希望,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危险。

曹氏垂帘听政一年后被迫退居深宫,赵曙正式亲政,避免了两人关系进一步恶化。赵曙紧接着把曹氏的住所定名为慈寿宫,又把曹氏的弟弟已官任宣徽北院使、保平节度使的曹佾,加封为同平章事兼中书令,使他享有“使相”这一极其荣耀的官衔。然而,赵曙仍对曹氏心存余恨,他连曹氏所应享受的物质待遇,都要施加种种限制。这些事情曹氏更加愤懑心烦,两人的感情依旧冰冻三尺。

赵曙是作为赵祯的过继儿子被立为皇太子的,论理只有赵祯和曹氏才是他的皇父母,对于他的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只能按宗族辈分称皇伯。可赵曙认为自己当了皇帝,就该父因子贵,生父不应仍然处在皇伯和王的地位上。治平二年(1065)四月,他诏令礼官及待制以上的官员讨论应如何尊奉濮王。曹氏听说后,也坐不住了。她当即写了一封手书,痛斥韩琦、欧阳修的观点。太后的懿旨中竟是有相当分量的,赵曙迫于压力,只得宣布暂停讨论。

治平三年(1066)正月,争论再次掀起了高潮,韩琦与宰执大臣经过一番密谋,定下了先以曹氏的名义下懿旨,尊濮安懿王为皇、夫人为后,皇帝称亲,然后再由赵曙下诏谦让不受尊号、只称亲的路子。二十日,宫中照例举行天章阁赏小桃的庆宴,曹氏经不住左右轮番劝敬,喝得醉醺醺,回寝殿后正迷迷糊糊瞌睡时,那名宦官拜倒榻前,捧着一道文书请她签字。曹氏醉眼蠓咙,也没看清上面写了些什么,顺手签上姓名就又昏昏睡去。宦官按规矩密封停当。一溜烟送到了中书。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韩琦、欧阳修等见诡计得逞。只见上面写道:“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溃安懿王,吾载阅前史,才知此事自有先例。搂安懿王及其夫人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赵曙的生母),可令皇帝称亲。并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襄国、仙游并尊为后。”后面的落款赫然是曹氏的亲笔签名!太后的签名一盗到手,赵曙的腰板顿时硬了起来。第二天,曹氏的手书公布出来,同时降下了赵曙的手诏,煞有介事地宣称:“朕奉皇太后懿旨,已见手书。称亲之礼,谨遵慈训,追崇之典,实不敢当。姑且仍称濮王。建园立庙。期望皇太后能体谅朕的诚恳,即赐允从。”黑白就这样被赵曙、韩琦,欧阳修等人颠倒了过来:原本强烈反对称皇考的曹氏不但一下子变成了积极支持者,而且进一步提出要尊崇濮王夫妇为帝后。

朝中另外一些大臣却激怒,首先是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以更加激切的言辞上书反对。于是赵曙下诏,眨吕诲知蕲州,范纯仁为安州通判,吕大防知休宁县,就连替吕诲等辩解的赵鼎、赵瞻、傅尧俞也被贬斥。而曹氏再次遭到大臣的暗算和愚弄。

赵曙治平四年(1067)正月初八日因病逝世,20岁的赵顼继位,是为神宗。曹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居住的慈寿宫也改名为庆寿宫。赵顼对待曹氏极其孝敬,凡是能让曹氏娱悦的事,他无所不做。曹氏对赵顼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有时赵顼退朝稍晚,她就站在寝宫门外等侯,甚至亲手端饭给赵顼。有一年清明节,赵项陪曹氏闲聊。偶尔说起好久无人能制作珠子鞍辔了。曹氏却记在心中,她私下令人从内库中要来一副玉饰鞍辔送到后苑装饰上珠玑,送给了赵顼。赵顼既高兴又感动,立即亲手设计了一乘小轿,着人制作得极其精致小巧,通体用珠玉黄金装饰,进呈给曹氏。曹氏感慨万千。满面春风,心中无比温暖。

曹氏做了太皇太后,依然克谦克谨,对各种规矩和礼法严格遵守。随着曹氏年事日高,曹氏在宫中常常思念娘家的亲人,赵顼多次提出让她的弟弟现在已成了老人的曹佾进宫与曹氏叙叙亲情,曹氏都拒绝了。一天。赵顼又提出这一要求,曹氏才勉强应允,赵顼便领着曹佾来到了庆寿宫。陪着坐了一会儿,寒暄几句,赵顼想让他姐弟单独在一块儿好好聊聊,便先站起身来,曹氏也赶紧对曹佾说:“这不是你应该逗留的地方。”忙不迭地叫他出宫去。曹氏这样做并不是不念姐弟的亲情,而是不想让自己破坏祖宗确立的任何一项规矩。

元丰元年(1078)正月,年逾花甲的曹氏患上了牙病,无法进食。赵顼十分焦急,诏令各地访求牙科名医进京治疗。闰正月十五,为了让曹氏高兴,还特地命令再次在宫中搭设露台张灯结彩,过第二个元宵节。元丰二年(1079)初秋,曹氏又添了一种称做“水疾”的新病。

曹氏的病情却日渐加重。赵顼十月初开始,就停止上朝视事,10多天衣不解带在庆寿宫伺侯曹氏,晚上就睡在那里,同时派宰相祈祷天地、宗庙、社稷,减天下囚犯死罪一等,判了徒刑的释放,并大作善事,以回天意。曹氏十月二日去世,终年63岁,次年二月葬于永昭陵。

高氏——英宗赵曙皇后

高氏,乳名滔滔,毫州蒙城(今属安徽)人。她的曾祖父是高琼太宗时以武功起家封忠武军节度使祖父高继勋有功于王室,官至节度使,父亲高遵甫任北作坊使,她的母亲是北宋开国元勋大将曹彬的孙女,母亲的胞妹就是仁宗的慈圣光献曹皇后。曹皇后把3岁高氏接进宫,带在自己身边。仁宗赵祯因没有儿子,也把3岁的侄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养到宫里。高氏与宗实同岁,青梅竹马,嬉闹玩耍,形影不离,亲热得像同胞兄妹一样,宫中上下部习惯地将宗实称为官家儿,滔滔为皇后女。赵桢与曹后非常喜欢这两个孩子,宗实和高氏在宫中生活了五六年后,各自回到了父母身边。转眼十载,赵祯想起昔日的情景,有天对曹皇后说:“咱们老而无子,过去收养的十三(赵宗实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13子)、滔滔,都已长大成人了,我为十三、你为滔滔主婚,让他俩成婚吧。”庆历七年(1047)初,由赵祯、曹氏做主,高氏嫁到濮王府,封为京兆郡君,宫中称此事为“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一时传为佳话。小两口情投意合,相敬如宾,感情比孩童时更加亲密。次年四月,他们的长子出生,取名赵仲针,后改名赵顼。以后的十几年间,到赵曙登基时,高氏已有4个儿子(颍王赵顼,岐王赵颢,润王赵颜、嘉王赵)和一个女儿(后封寿康公主)。嘉祜八年(1063)四月初一,赵曙当上了皇帝,二十五日,高氏正位中宫,成了皇后。

高氏自幼在宫中住过几年,做皇后和皇太后时长期在宫中和曹后共同生活,各方面都深受曹后的影响。她事事效仿曹后,生活俭朴,约束本家,严守封建礼教的妇德,不干预朝政:在政治观点上,两人更是惊人地一致,而且高氏比曹皇后更为保守。

赵顼从即位开始,针对宋朝的社会弊端。尤其是冗兵、冗官、冗费带来的社会危机,启用实行变法。曹后与高后都不赞成神宗的变法活动,劝说过赵顼不要轻易变革祖宗法度。

元丰七年(1064)冬,赵顼生病,病情日见沉重,连话都说不清楚了。还在初病之时,赵顼就有了立太子的打算,说准备在来年春天把长子延安郡王赵佣立为太子,并延请、吕公著做赵佣的师傅。眼看赵顼的病情日趋恶化,立太子更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了。皇太后高氏、皇后向氏、左相(首相)王硅等人都很赞成赵顼的想法,于是决定立赵佣为太子。

三月初一,王等人再到内东门同疾,高氏垂帘坐在一边,赵佣站在帘外,高氏说:“相公们立的这个孩儿很好,清俊好学,已能背诵七卷《论语》了,平时不贪玩,只是学书,他非常孝顺,自官家服药,从未离开左右。还吃素、写经为官家祈福。”说罢从帘内递出两本《延寿经》和《消灾经》,王叩拜称贺。接着就到前廷宣读了起草好的制词: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煦。令有司备礼册命。同时公布诏命:所有军国政事,由皇太后权同处理,直到皇帝康复为止。高氏还考虑得非常周到,她暗中对宦官梁惟简说:“你去找人赶制一袭10岁小儿穿戴的黄袍,秘密带给我。”为神宗死后赵煦即位做好应急准备。

元丰八年(1085)二月五日,赵顼在福宁殿去世。当天,刚满10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哲宗,他穿的就是高氏为他秘密制作的那套黄袍。

年幼的赵煦当了皇帝,高氏被尊为太皇太后,继续听政,掌握了最高决策权。经常和她来往的宦官内侍,那些在变法过程中受到抑制的皇亲国戚、贵族、宦官及一部分朝臣组成的旧党,高氏就实际扮演起了旧党领袖的角色。赵顼死后由高氏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一场彻底清算新法的运动展开。高氏在元祜年间(1086~1094)。

高后没有与大臣商议,甚至宰相王硅也不知道,便采取遣散修筑京城的民夫,裁减皇城司的察事兵卒,停止宫廷工技制造,废导洛司,驱逐尤无善行的宦官宋用臣等人,告诫中外官员不得苛暴聚敛,放宽民间保户马之规定。

从元丰八年(1085)五月五日,高氏在朝堂贴出诏令,让百官言朝政阙失。但是新党人物利用自己的权力在诏令中做了6条规定加以限制,朝中大臣仍是神宗任用的人,在朝廷的各要害部门掌权的也多是新党人物。高氏全面废除新法,把原先遭受排挤的旧党干将重新拉回到朝廷中来,增强自己一方的势力。在贴出求谏诏令的同时,派出驿车接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元老旧臣回京。

司马光和吕公著来到汴京,分别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和尚书左丞(都是副宰相)。司马光下车伊始,高氏就把五月五日求谏诏令盒给他看,授意他先从舆论上打开缺口。司马光心领神会。立即把矛头首先指向求谏诏令,他接连上了三道奏章要求修改,说诏中规定的6条限制,使得人们除非不言,一言必犯6条,6条必须去掉,新诏不但要贴于朝堂,还要颁诸天卜。新的求谏诏令很快颁布,限制全部取消,反对派的言论立刻像火山喷发一样咆哮起来,不山一个月,上书者就数以千计,其中光是所谓农民所上的奏疏就达150道之多。到十二月间,新法中的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免役法、保马法相继被废。旧党中的主要人物刘挚、范纯仁、王岩叟、李常、孙觉、、等人陆续招回朝中委以要职。

当时变法派首领蔡确、章悼、韩缜仍身居相位,要想进一步废除新法,除了积聚,扩大自己的势力之外,必须排挤打击变法派。高氏决定首先加强旧党在御史台、谏院中的力量。

的御史台、谏院(合称台谏)具有纠察百官、肃正纲纪的职能,它控制言路,权力气势几与宰相抗衡,而且有“风闻奏事”的特权,即不一定需要真凭实据。只要抓住的传闻,就可以用来弹劾大臣,这一职能无疑大大强化了皇权,而使宰相的权力受到限制。

高氏在把王岩叟、刘挚、孙觉等人分别任命为监察御史、侍御史、谏议大夫之后,又在元丰八年十月,不经过正规程序即(谏宫须由知制诰以上官员荐举,然后由宰执大臣进奏)直接令任命唐淑向为左司谏,朱光庭为右正言,苏辙为右司谏。一班旧党的干将接连被安插进台谏之后,对变法派的参劾顿时掀起了更高的声浪。

赵顼死后,蔡确按惯例担任山陵使,主持丧葬事宜,当时规定在赵顼灵柩起程前的5天夜里,宰执大臣必须人宿宫中守灵。但蔡确没有来,刘挚就说是“慢废典礼,有不恭之心”。又说蔡担任山陵使回朝,就应该引咎自劾,但他不顾廉耻,仍然赖着不退。以此为首共列有十大罪状。朱光庭也揭发说:灵柩出发时,蔡确不跟在后面,却先骑马跑出去数十里之远白图方便,“为臣不恭,莫大于此”。朱光庭进一步扩大攻击面说,蔡确、章悼、韩缜是三奸,不恭、不忠、不耻。到元祜元年(1086)二月,谏官们弹劾蔡确,要求将他罢黜的奏章已上了几十道,言词越来越激烈,罪名也越加越多,蔡确终于坐不住了,开始下表辞职,但他仍不甘心就此下台,表章中罗列了一些自己当宰相以来的功劳。哪知这更惹起了谏官们的不满,在所有的罪名用尽之后,他们竞将天旱也怪贵到蔡确头上,说是朝中有蔡确这样的大奸小丑,所以天才旱。曹氏将蔡确罢相,贬知陈州。后被曹氏迫害得病而死。司马光就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首相),这时司马光早已因病休假在家,在接到当宰相的诰词之后,他的病却奇迹般地好了。高氏特别照顾他,免其入朝觐见,让他坐着轿子,三天一次到朝堂议事,他坚持说:“不见君,不可以视事。”每天让儿子司马康扶着上朝论事。司马光当了宰相后,立即加快了废新法的步伐,同时也加紧了对新党的排挤。司马光连上两道奏章,要求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却没想到这两道奏章竟,隐瞒事实。司马光前后不相照应,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漏洞和弄虚作假的伎俩,被任知枢密院事的变法派首领章悼一一捉住,敲点出来。司马光恼羞成怒,与章悼把官司打到了高氏帘前,章自恃有理,对司马光冷讽热嘲,大加挖苦。原来对章悖就十分反感的高氏这下子火冒三丈,立即部署台谏上书讨伐章悖。

章悼被贬至汝州(河南临汝)。一个月后,韩缜也被贬到颍昌府。元三年(1088)底,新法已废黜净尽,新党分子基本上全部扫地出朝。有的被贬为地方官,有的被逐出朝廷,赶回老家闲住,有的被“编管”到偏远州县,失去迁居自由。高氏仍不放松对他们的迫害打击。一些旧党中的重要成员,只因替变法派说过好话。也被高氏赶出朝廷。

高氏为使变法派永无翻身之日,特授意粱焘开具了一份新党分子的黑名单,把安焘、邢恕等47人列为蔡确的亲党,将章、吕惠卿、等30人列为王安石的亲党。高氏拿着这份名单对宰执大臣说:“蔡确奸党仍有不少窃居朝官。”范纯仁进旨:“朋党难辨。可别误伤好人。”高氏很不高兴,梁焘就借机弹劫范纯仁也是蔡确之党。高氏遂将范纯仁罢相,眨知颍昌府。“亲党”的黑名单在朝堂张贴出来,告诫人们永远不准这些人再做官。

赵煦元二年(1087)八月,生了一场麻疹,好几天没有上朝,宰执大臣们连同都没问,高氏也照旧上殿视事。程颐看不下去,就站出来问宰相吕公著:“皇上没上朝坐殿,什么原因你知道吗?”吕公著回答:“不知道。”程颐说:“二圣(即赵煦和高氏)临朝,皇上不坐殿,太皇太后就不应该自己坐在那里,而且皇上生病,宰相居然不知道,说得过去吗?”第二天吕公著等才去向赵煦问疾。程颐则因这番话得罪了高氏,不久就被罢官,贬回洛阳老家。贾易一个月后,也被加上“谄事程颐。默受教戒,背公死党”的罪名,被贬出朝。到了元祜七年(1092)宰相又建议任命程颐担任馆职,高氏仍怀恨在心,不肯答应。

商氏无论是在做皇后、皇太后还是垂帘听政、独揽大权的时期,对待个人名利和高氏家族的地位待遇始终保持了谦虚的美德,并严守宫中的礼仪规矩。

高氏立为皇后之前,她的弟弟高士林已在宫中担任内殿崇班多年了。士林做的虽是武官,但对儒学很是喜爱,广泛涉猎经史,能通大义,尤有巧智。赵曙登基后见他是个人才,又是内弟,多次想提拔他,高氏都主动阻拦,在她的阻拦下,直至治平三年(1066)高士林死后,赵曙才追赠他为德州刺史。

赵顼即位后,多次想为高家建造一处大的宅第,高氏不许,过了很久,才勉强同意赵顼把望春门外的一块空地赐给高家作宅基。按规定,太后家营造新居的所有花费,都可以从大农寺公款中支取,但高氏却坚持只使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私房钱,自始至终没有动用过大农寺一文钱。

高氏的伯父高遵裕,自英宗时起一直在西北边疆与西夏作战,曾因几次赢得胜利。升任庆州知州。元丰四年(1081),神宗赵顼派宦官李宪为统帅向西夏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五路大进攻,高遵裕率领一路攻打灵州,在即将夺取胜利的关键时刻,高遵裕怕战功被别人独得,命令停止进攻。延误了战机,使敌人有时间决开黄河堤,水淹宋军,造成全军溃败。他率领的8,7万人,只剩下1,3万人,其他各路被水淹后也损兵折将,狼狈撤回。高遵裕因此被贬为郢州团练副使。高氏垂帘听政后,蔡确讨好高氏,提议恢复高遵裕的官职,高氏板着面孔说:“遵裕灵武之役,涂炭百万生灵,先帝半夜得到战报,焦虑得起床踱步,达旦不寐,精神受了很大刺激,终于病故,遵裕惹下如此大祸未免于一死,就已是万幸了。先帝尸骨未寒,我岂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蔡确悚然而止。

高氏对高家的其他亲戚,包括自己的母亲,同样不肯顾私恩。有一年元宵节举行灯宴,按规定高氏的母亲曹氏可以人宫观览,但高氏说:“夫人若登楼观灯,皇上必定对她加礼致敬,这样就会因我的缘故越犯典制,我于心不安。”只是命人给母亲送去几盏宫灯,请她在自己家里观赏。后,年年如此。高氏的侄子高公绘、高公纪做小官多年,按规定可以升为观察使,高氏也极力阻拦。赵煦请求了几次,高氏只同意提升一级,以后在整个垂帘期间,再没升过。

高氏本人谦虚俭朴。有年殿试举人,依照章献明肃刘皇后天圣年间的做法,请赵煦和高氏一同御殿,高氏不同意,她认为殿度是国家录用人才的最高规格,被录取的人将是天子门生,这是皇帝的特权,任何人不得涉足。后来大臣又请求她在文德殿举行册封太皇太后的典礼,高氏也说:“文德殿是天子的正堂,岂是女主应当临御的?我只在一偏殿就可以了。”文恩院每年进贡给皇帝御用的物品,无论大小,她始终不取一件。高氏对于宫中的宦官、宫女,控制得更是严格,不准他们干预政治。

高氏元八年(1093)七月初一,再次任命为宰相,高氏认为范纯仁能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中采取符合自己意愿的行动。

八月,高氏病重。她把范纯仁,吕大防召到榻前无限凄怆地交代后事。高氏经历了英宗、神宗哲家三朝。议太皇太后身份听政。将神宗赵顼改革成果于毁一旦,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留下党派之争后患。时年61岁的高氏在天佑八年九月病逝。谥号宣仁圣烈。葬于永厚陵。

向氏——神宗赵顼皇后

在治平三年(1066)春,宫中派出了一些使者到大臣之家访求,为英宗赵曙长子。15岁的颍王赵顼纳妃。经过各方面比较审查,真宗时任过宰相的向敏中的曾孙女。比赵顼大三岁的向氏被选取中。

经过太常礼院的认真研究,制定了纳彩、问名、纳吉、纳成、请期、亲迎、同牢之礼,以及每项仪式需要送给女方家的彩礼数和礼节仪仗。仪式全部进行完后,三月壬戌这天,向氏乘一顶涂金银装小轿,被热热闹闹地迎进了颍王府,正式成子赵顼的发妻,封为安国夫人。

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赵曙去世,赵顼继位,是为神宗。二月,向氏被立为皇后。此后不久,她便生下了一生中惟一的孩子燕国公主。赵顼年富力强。在政治上锐意革新,在宫内他所亲幸宠爱的嫔御之多,人所共知。向氏年龄较大,相貌平平。元丰元年(1078)二月,年仅12岁的燕国公主病死对她刺激很大,刚刚30岁出头,就已显得老气横秋了。但赵顼不仅治国有方,而且极善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对待向氏,他照顾得十分周到,千方百计不使她感到冷落孤寂。而向氏也秉性谦恭,心地宽厚,对丈夫的私生活从不横加干涉。所以夫妇间从来没有红过脸、拌过嘴,宫中嫔妃在她的影响下也一团和气,从未因争风吃醋闹过纠纷。

向氏谦恭的脾性,不只表现在夫妻关系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赵顼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贵族,官僚成了受抑制的对象。向氏的父亲向经控制一批行户,向他无偿供应各种物品的事被市易司揭发禁止。官府给向经盖房子,御史和一些军土也认为盖得太奢华,甚至冷言风语地说一些怪话。对这些事。向氏心里虽然有些不满,但她一直保持着沉默。太祖忌辰时,酉官列于开元殿下举行祭典仪式,她把父亲请到帘前再三劝勉他尽忠朝廷,有关家事的话一个字都没说。哲宗赵煦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向氏被尊为皇太后。她的表现依然是谦恭自律的。

高太后命人将曹太后原先居住的庆寿宫修葺一下,作为向氏的住所,向氏推辞不肯搬。最后只好把庆寿富的后殿改名为隆裕宫,后又改名为慈德宫,供向氏居住。元两七年(1092),赵煦要选皇后,其他亲王也到了纳妃的年龄,向氏告诫向家族里的人不得把女儿参入应选,以免因她的裙带关系入选而遭人非议。亲族中有人想攀援先例通过恩荫升为阁职,还有的想由小官向上升一级,并说已得到皇帝特批的圣旨。向氏一概不准。

向氏的政治观点是保守的,而她从皇后到皇太后的20多年间,对朝政很少发表意见。高太后死后,赵煦改元绍圣,正式打出继承神宗变法事业的旗号,政局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法派分子接踵回到朝廷。章悖被任命为宰相,曾布,蔡京等分居要职,新法全部恢复实施,并以更加无情的方式展开了对元年间得势的旧党大臣们的清算,旧党中的吕大防、刘挚、范纯仁、苏轼等人被贬到最荒僻的地区加以编管,已死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的官职被追夺干净,有人恨不得挖开两人的坟墓开棺暴尸。矛头便指向了旧党的总首领高太后。中书舍人林希起草贬贲苏辙的制词。元符元年(1098)竟进一步想把高太后打成策划废黜赵煦的主谋。

邢恕买通高氏伯父高遵裕的儿子高士京,让他杜撰其父临死前说过太后曾主张立神宗的弟弟岐王为帝,以此激起哲宗对高后的反感。

蔡京、章等人又勾结宦官郝随,说高氏宫中主事的陈衍,张士良曾参与了高后阻挠哲宗继位的计划。陈衍已因他事流放海南岛,张士良被逮捕审讯。蔡京摆出鼎、锅、刀、锯等刑具,威胁张士良:“你说声有。就恢复旧职,说无就用刑!”张士良仲天大哭,说:“太皇太后不可诬,天地神祗不可欺,你把我杀了吧!”抵死不认。蔡京、章等人无奈,只好随意杜撰了一些证据,并为哲宗起草了废高后为庶人的诏书,让哲宗签署。

向氏突然听到这一消息,连忙找到赵煦哭诉说:“太皇太后生前,我每天都在宫中相伴,老天在上,哪里来的这种话?假若皇上执意这样做,你将置我于何地。”赵煦的生母朱太妃也力争高太后在此事上无可非议,赵煦这才相信高后冤枉,拿过章的奏章在灯烛上烧掉。第二天。章、蔡京又递上奏状,坚持己见,赵煦勃然大怒,扯过奏状,撕成碎片扔到地上。

赵煦元符二年(1099),赵煦也身患疾病且愈加沉重赵煦惟一的儿子出生仅两个月就夭折了,向氏就暗暗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感情好恶出发,开始从神宗的几个儿子中为大宋朝寻找自以为靠得住的皇位继承人。

神宗赵顼生前共生了14个儿子,其中8个早死,这时在世的只有申王赵、端王、成国公赵俣、简王赵似、祁国公赵俣5人。赵估异常聪明,天赋极佳,蹴鞠骑射、笔墨丹青样样精通。他对向氏极其敬重孝顺,每天都到向氏居住的慈德宫问侯起居。虽说赵佶轻佻浮浪的坏名声早已远播千里,但在向氏的眼里却是个聪明好学、孝顺知礼的好孩子,对他的钟爱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诸王。赵煦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八日病故。需要由向氏主持确定新天子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把赵信当成了可以继承皇位的最合适的人选。赵煦去世当天,向氏垂帘。

17岁的赵佶即位后,章等人仍对他轻佻浮浪的睥性不放心,紧接着就奏请向氏垂帘听政,权同处理军国事,向氏说皇帝年龄不小了,不便再由母后干政,再三推辞。赵估却哭拜在地乞求。向氏只好答应下来。

向氏开始执政,立即学着高太后的样子,展开了摧新复旧的行动,提拔韩忠彦为宰相。恢复或逭复范纯仁、文彦博、司马光等30余人的官职,苏轼等人也从荒僻之地召回内地。而新党中的章蔡卞等人陆续遭到贬逐。邢恕因诬陷高太后,更为向氏所不容,被谪居均州,一些被认为扰民害国的新法再被废除。朝廷上的政治气氛很快呈现出了元祜初年的样子。

向氏看着朝政纳入到了符合自己愿望的轨道,而赵佶对自己更加孝敬,言听计从,便觉得后事有托、前途有望。向氏七月初一,垂帘听政不满六个月,她便放心满意地回到了内宫。

向氏十二月身得重病。时年63岁的向氏于第二年(1101)正月十三日,在慈宁殿病逝。

孟氏——哲宗赵煦皇后

孟氏,眉州(今四川乐山)人。防御使兼马军都虞侯孟元的孙女。元祜七年(1092),高皇后和向太后见皇上哲宗赵煦已17岁,令有关人员物色了百余名世家少女人宫备选。经过认真挑选,高氏看中了比赵煦小一岁的孟氏。她和向后见孟氏出自名门世家,端庄贤淑,生得文静,都非常喜欢她。四月间,高太后为了把婚事办得隆重热闹,命翰林、台谏会同礼官议定一套正规的册皇后的六礼仪制。专门组建了主持六仪的使者班。经过慎重研究,大喜之日定在五月十六日。

在高太后的安排下,大婚典礼卤簿仪仗导舆簇拥。百宫宗室列班拜迎,在笙乐喧天、钟鼓鸣声中,赵煦御文德殿册立孟氏为皇后。

新婚不久,皇帝和孟氏不太融洽。当年十一月,赵煦前往南郊祀天,苏轼担任卤簿使,正行进间,前面路上突然出现了十余辆红伞青盖的牛车(宋朝时宫人乘坐牛车),不避皇上的仪仗挡住去路。苏轼派御营巡检使上去查问,看看是谁如此大胆无礼,原来是孟氏和高太后的女儿韩魏国大长公主。赵煦觉得皇后和大长公主不把他放在眼里,胆敢争道,很是气愤,就命苏轼在车中草拟了一道奏疏。立即派人骑马把奏疏呈给了商太后,第二天便下诏整肃仪卫。一年后,孟氏生了一个女儿,唤做福庆公主。此时赵煦已另有所爱,与盂氏就更加疏远了,孟氏只得与女儿厮守空房,然而。这样的日子孟氏也没能安安静静地过上几天。赵煦宠爱的是一个姓刘的美女。刘氏天祜初年,高太后为了便于管束赵煦比赵煦小3岁的刘氏以“乳母”的身份入宫。刘氏元符二年(1099)八月生了一个儿子,赵煦大喜过望,先废孟氏皇后。赵煦于九月立刘氏为皇后。刘氏当了29天皇后,她的儿子生病夭折,赵煦悲痛万分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1101)正月病死于福宁殿。赵佑即位,向太后垂帘。31岁的刘氏称为元符皇后。向太后又把孟氏接回宫复立为皇后。刘氏于荣宗元年(1102)九月上疏矛头指向孟氏,孟氏两次被废后,居瑶华宫。崇宗二年(1103)三月刘氏被尊为皇太后,住崇恩宫。刘氏于矛朝政,时赵佑及大臣指手划脚,赵佑对刘氏行为大为反感。想废掉她职位。刘氏听说后,吓得于政和三年(1113)二月在卧室的窗钩上自溢身亡。此人姿色绝伦,善于揣摩哲宗的心意,她很快便升为婕好。划氏仗着赵煦的宠幸,不把孟皇后放在眼里,孟氏通情达理,为顾全大局不与她计较。绍圣三年(1096)九月间,福庆公主生病,多方医治不见好转,孟氏的姐姐颇懂医道,以前曾冶好过孟氏的急症。孟氏就召她入宫。她见公主用药无效,情急之下,便拿来了道士治病的符水,连忙把符子收藏起来。等赵煦难得地来看望女儿时,盂氏向他详纸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孟氏当着他的面把符子烧掉。

刘氏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人把死人用的纸钱偷偷撒在福庆公主的床边,没几天,福庆公主病死。孟氏万分悲痛,于是孟氏的养母燕氏、尼姑法端与供奉宦官王坚做佛事为孟氏词祈福。

刘氏报告赵煦,诬称孟氏居心险恶,说用道符,诅咒赵煦,做佛事是为了把五月十六日结婚触犯忌讳而可能招致的折寿灾祸免除掉,并把灾祸集中到赵煦头上,鼓动皇上废掉孟氏。赵煦原本就对结婚的日子心存余忌。听到这些话后大怒,命人内押班粱从政,勾当御药院苏,到皇城司立案审查。在刘氏指挥下,他们逮捕了30余名宦官、宫女,严刑拷打,有的折断肢体,有的舌头都割掉了,几经折腾,屈打成招。赵煦又命侍御史董敦逸复审,当董敦逸再次过堂时,只见宦官、宫女们都是气息奄奄,没一个能说出话来的。董敦逸颇觉疑惑,秉笔难下,刘氏的亲信郝随等人就向他施加压力,威胁恫吓。董敦逸害怕祸及自身,只好将原案奏呈上去。宰相章得知此事后坚决支持废掉孟氏。赵煦立即降诏说:“皇后孟氏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诏令一公布,立刻在朝廷上激起了轩然大波,正直的大臣议论纷纷,为孟氏鸣不平。不少臣僚上书劝谏,殿中侍御史陈次并请皇上收回他的复审批文,另请大臣复审,以免皇后蒙冤。赵煦见他,反复无常,十分气愤,欲加重贬,宰相曾布赵煦只得作罢,同时他也觉得如此神秘地废撺皇后毕竟过于轻率难以服人,后来想起,有些悔意孟氏被废当时以章为首的变法派大臣在重新得势后,一方面力主恢复新法,另一方面对元裙时期的呔臣极力打击,务求。后来矛头直指高氏,孟氏是高太后所立,又为高太后所厚爱,她像高太后一样有预政临朝之时,则旧党的大臣未必不章等人才坚决支持废黜孟氏。

孟氏居住的瑶华宫,是坐落在汴京街坊内只有几间破屋的一处小院子。孟氏从母仪天下的皇后宝座上跌落到这里,心中的冤屈、加之日常生活也受到严密的监视,没有人敢同她来往。生活寂苦凄清。连普通庶人的自由都没有。

赵煦4年后,病死,徽宗赵估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又展开了摧新复旧的行动,朝廷上再次出现了类似元裙的政治气氛。有个太学生叫何大正,上书为盂氏鸣冤叫屈,向太后早就对孟氏的遭遇不满,于是借着这个引子在元符三年(1100)五月下诏接孟氏回宫,恢复皇后位号。向太后死后赵估改元“崇宁”,臣蔡京当上了宰相。孟氏的地位再次受到了冲击,昌州判官冯首先上书说不应该恢复孟氏的位号。蔡京和执政大臣都支持台谏官员的论调,刘氏更是从旁煽风点火,赵佶遂于崇宁元年(1102)十月把复位两年的孟氏再次赶回瑶华宫。所有参与复立孟氏的官员皆被治罪,有的被降职,有的则被安置到远僻州县。

截宗在位期间。宠信奸臣,奢侈腐化。金国于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大举南下,进攻宋朝。徽宗慷恐之下,匆忙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改号靖康。而徽宗作为太上皇跑去见经修道。

靖康元年(1126),瑶华宫被一场大火烧毁,孟氏迁居到延宁宫,不久延宁宫发生火灾,她徒步回到了弟弟孟忠厚家居住。靖康二年(1127),钦宗赵桓与近臣商议,想把她接回宫里,尊为元茚皇后,诏令还没下达,汴京就被金兵攻陷。

靖康二年二月,金人废掉赵佶、赵桓两个宋朝皇帝,三月七日册立原先力主投降求和的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金兵押着赵佶,赵桓及宋朝的所有后妃、皇子、皇女、皇孙、宗室,外戚、近臣总共3000多入撤退北去,只有孟氏因被废出宫,钦宗的弟弟康王出使在外,幸运地留了下来。

张邦昌做皇帝,除了几个卖国奸臣乐意为金人和他效劳外,宋朝的官员、军民都反对他,张邦昌本人心虚胆战,不敢称孤道寡,不敢改年号。此时赵构在河北就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下有8万余兵。张邦昌却只有几个人支持,张邦昌把孟氏迎接到延福宫,尊为宋太后。监察御史马伸上书要求张邦昌脱下皇袍仍当宰相,国事全听从孟氏的命令,张邦昌只当了33天伪皇帝就滚下了台。十一日,盂氏登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接受群臣朝拜。

孟氏听政届第一件事就是派尚书左丞冯去济州迎接赵构,并送去了“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接着降手书请赵构即位。五月初一,赵构使用孟氏送来的圭宝、乘舆、服御,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历史上称为南宋。当天孟氏在汴京撤帘,赵构尊她为元祜太后。因为“元”字犯孟氏祖父孟元的名讳,赵构又改尊她为隆祜太后。此次,孟氏垂帘听政不满一个月。

这年七月,高宗赵构命孟忠厚负责迎奉隆太后,杨迈负责沿途粮草、船只的接应。八月二日,孟氏离开了生活50余年的开封故乡,踏上南去流亡的路途。赵构害怕金兵,不敢抗金,从南京跑到扬州,又跑到镇江。孟氏只好随着他南逃,于建炎二年(1128)十二月到达杭州。

赵构建炎三年(1129),迫于朝野舆论。将奸臣黄潜善,汪伯彦罢相,三月初,任命朱胜非为宰相,王渊主持枢密院(相当于副宰相)。高宗用人不当,提拔平庸无能的王渊。王渊原任御营都统制,大军渡江时,他指挥不力,几万士兵没能渡江,高宗反而将他提升。将官苗傅、刘正彦屡立战功,反而赏赐微薄,众大臣内心愤愤不平。

苗傅、刘正彦等人见张浚,、刘光世诸大将都领兵在外。杭州城内兵少将寡,就与将官王世修、张逵等人密谋,策动兵变。三月九日,是神宗赵顼的忌辰,百官人朝行香,苗傅命王世修在城北桥下设伏兵,把退朝路过的王渊拖下马来,砍下他的脑袋。接着包围了康履的住宅,康履不在,苗傅、刘正彦就挑着王渊的脑袋领兵杀到了行宫门外。

杭州知府康允之闻变,忙率属官叩开宫门,请赵构登门楼宣谕军民,百官也跟随上楼。赵构问苗、刘二人为何如此,苗傅厉声说:“陛下信任宦官,军士有功者不赏,黄潜善、汪伯颜误国。仍未流放。王渊遇敌不战,首先渡江,只因讨好康履就官升枢密。臣等立功极多,只当了个远方团练,现巳杀死王渊,还请斩康履以谢三军!”赵构惊得魂不附体,地说:“这些人可以流放海岛,卿等应与士兵回营。”苗、刘说:“不杀康履,决不回营!”赵构只好派人从清漏阁把康履搜出,交与苗、刘,苗傅立即在楼下将他腰斩。割下脑袋与王渊之头挑在一起。赵构又任命苗傅、刘正彦为御营都统制,令他们回营。苗傅却说:“陛下不该即大位,假若钦宗归来,如何安排?”宰相朱胜非只好下楼,婉言相劝。苗傅又进一步提出请隆太后同听政,并遣使与金人议和,赵构当即应允,下诏请孟氏垂帘听政。苗傅等仍不罢休,坚持赵构禅让朱胜非上楼禀报,赵构愣了半晌。慢慢地说:“我可以退位,但需太后下令。”接着就派人去请孟氏。

孟氏早已听到了兵变的消息,见有人来请,忙坐上一乘黑竹肩舆在4名老太监陪同下来到楼前。赵构不敢再坐,起身站在堂柱旁边。苗、刘向孟氏下拜,早已吓破胆的赵构,坐在竹椅上亲笔写下禅位诏书,宣布完毕,苗傅等人喊着“天下太平了!”呼啸退去。

孟氏第二天与赵构年仅3岁的儿子赵垂帘听政,颁布大赦令,称赵构为睿圣仁孝皇帝,显忠寺改名睿圣宫,只留15名宦官在身边。

镇守在外的大将张浚、韩世忠、吕颐浩等接到赦诏,怀疑朝廷有变,密谋起兵勤王。孟氏按朱胜非的计策,首先把叛党稳住,每逢接见苗、刘时总要好言劝慰,打消他们的疑心。哄得苗、刘十分高兴。接着朱胜非请来苗、刘同党王世修,苗傅想改变年号,刘正彦想迁都建康(今南京市)。

苗傅听说韩世忠在秀州准备起兵,就把韩世忠居住在杭州的妻子梁红玉及儿子韩亮扣押起来当人质,盂氏召见梁红玉,封为安国夫人,给予诸多赏赐。梁氏骑马驰去,一天一夜就到秀州。

孟氏四月初一垂帘,百官朝见,太后下诏,还政高宗,恢复建炎年号。朱胜非乃率百官呈上第一表,请赵构还宫,赵构不允。经过了例行的三奏不允之后,赵构答复然后回到宫中,与孟氏一接见群臣。勤王兵第二天在城外击溃叛军,苗傅、刘正彦连夜出逃,后相继被歼。韩世忠、刘光世、吕颐浩、张浚勤王之兵人城,盂氏四日撤帘。

赵构同年去建康部署防秋,孟氏随后也到。自从南宋建立之后,金兵每年秋天都要大举南侵,春暖后退兵歇夏,成了规律。这年,兀术任统师,又领兵杀过来了。赵构并无抵抗的决心和勇气,心里怕得很,布防的事没讨论妥当,就急不可耐地寻找起了退路,他打算逃往东南海滨,为了转移敌人的目标。以便自己安全撤退,安排孟氏和后宫嫔妃向西南去洪州(今南昌),公开说是为了让孟氏更为安全些。八月,孟氏在滕康、刘珏、杨惟忠等人率领的1万军队护送下,乘船离开建康,向洪州退去。经过落星寺时,由于人多船少,船翻,宫女淹死十几人,幸亏孟氏的坐舟安然无恙,平安到了洪州。金兵得知孟氏在洪州,便不去追高宗,而是改变计划,进兵江西,想生擒孟太后等人作为人质,以更苛刻的条件,逼高宗求和。

滕康、刘珏慌忙保着孟氏逃往吉州(今江西吉安)。金兵日夜追赶而来,孟氏顾不上喘息,连夜乘船再向南跑,黎明前抵达太和县(今江西泰和)。船夫耿信叛逃,杨惟忠率领的1万扈卫兵哗变。四散而去,一些将领当了土匪,随带的数百万内藏金帛全被劫掠盗走,宫女也失踪了160人,孟氏身边只剩下不到100人。这时金兵已追到太和,孟氏和赵构的潘贤妃只好舍舟登岸,雇农夫用小轿抬着走山路向虔州(今江西赣州)逃去。

到达虔州时,虔州的府库资财早巳被人抢掠一空,孟氏等人寄居的州衙也是破敞不堪。卫兵得到的给养只是一些不能流通的小铜钱,拿到市上买不到东西,就与百姓争斗起来,四处放火抢劫,大大激起民愤。当地土豪陈新率众包围州城,幸亏杨惟忠部将胡友领兵从城外击败陈新,民众才退走。

赵构乘船在海上躲避了一段时间,金兵北退之后回到陆地,住在越州(今绍兴),惊魂甫定,这才想起了孟氏,以为她到了闽、广,派人四下打听,得知仍在虔州,于是遣御营都统辛企宗到虔州迎接孟氏。几经周折,整整花了七八个月,于建炎四年(1130)八月,接孟氏到越州,赵构亲自到行宫门外迎接。

从此孟氏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宫中当起了太后,可以安安静静地贻养天年了。她的生活十分节俭,她本可以从有司随意支取钱帛,但每月只肯领1000缗。她惟一的嗜好就是饮酒,这是屡遭不幸。被迫养成了以酒浇愁的习惯。在越州时,赵构说越州的酒不好喝,可以让外地贡来,孟氏就自己派人拿钱去买,不肯惊动地方。孟氏在亲戚的待遇上也较为谦虚,赵构要诏令朝廷文书奏章都避她父亲孟彦弼的名讳,她不让这样做,群臣请尊她为太皇太后,她也谦辞不肯。赵构封她弟弟孟忠厚任显谟阁直学士。台谏官员认为他不称职,交章论列,赵构碍于孟氏的情面不予理会,孟氏闻知,请赵构改任孟忠厚为武官,并令学士院降诏,告诫孟忠厚等不得预闻朝政、交通贵近、到私宅谒见宰执大臣。亲戚中有80多人可以靠她的恩荫当官,她从不向高宗陈请封官,也不让高宗这样做。

赵构对孟氏也较为孝顺,连卧室中的幄帐他都亲自检查。只要得到时新果品,必定先献孟氏,然后自己才肯品尝。孟氏对赵构也很关心,孟氏经常买来做好送给赵构。

绍兴元年(1131)春,盂氏患风疾,赵构从早到晚不离左右,接连几夜衣不解带的服侍。四月,盂氏病死,终年54岁。盂氏遗命先择地暂殡,侯军事宁息,再归葬河南巩县陵园。上尊号昭慈献烈皇太后,殡于会稽(今绍兴)上皇村,灵牌于哲宗之室,位居元符皇后刘氏之上。后来改谥号昭慈圣献。

孟氏。哲宗赵煦的皇后。她在被册为皇后时,举行了北宋最为隆重的婚礼,但这并没有改变她多难的命运。她一生两次被废,又在宋朝最危急的时刻,两度垂帘,为南宋的建立立下了功中央办公厅则她自己也在饱尝艰辛之后,安详平静地度过了晚年。孟氏历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4个朝代,历经磨难。

年仅54岁的孟氏在绍兴元年(1131)4月病故。上尊号昭慈献烈皇太后。谥号昭慈圣献。

郑氏——徽宗赵佶皇后

郑氏是开封人,直省官郑绅之女,容止雅丽,秀外慧中,自入宫以后,赵佶自命儒雅,还经常写些情词艳曲赐给郑氏,郑氏也每生和韵酬答,两人的作品传到宫外,人们竟相传唱。郑氏没有像嫔妃那样逐级慢慢提升,而是在几个月部就从贤妃晋封为淑妃,又晋封为贵妃,王皇后(王氏开封人,其父王藻德州刺史。元符二年(1099),十五岁的王氏嫁给了端王赵信,封顺国夫人。元符三年(1100)正月,赵佶继位,王氏被立为皇后。王氏先后为赵佶生育了赵恒,崇国公主一儿一女。王氏自为皇后,从不作威作福。她不与人争,反被人反诬。遭奇耻大辱,对赵佶面前不提此事。年仅25岁的王氏于大观二年(1108)十月一气之下病亡。初谥号靖和后谥号惠恭。葬于裕陵。)郑氏于大观四年(1110)十月正位中宫,成了皇后。

郑氏出身寒微,在京师中无靠山,她很想在朝臣中找个依靠,抬高自己的地位。有个叫郑居中的开封人刚考中进士,当了都官礼部员外郎,他与郑氏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同力向赵佶引荐,很快使郑居中升为同知枢密院事。郑氏宠冠后宫,不再需要郑居中当靠山,生怕连累自己,就按照亲信宦官黄经臣的计策,向赵佶奏本。郑居中被罢为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官使兼侍读。

郑居中大观四年(1110),因与蔡京勾斗角,一度得到赵佶的赏识,晋升为知枢密院事,蔡京罢相后,郑居中巴望着当宰相,赵佶察觉其意,有些不太高兴。郑氏便摆出公正无私的样子。结果。郑居中宰相没当上,反而被罢为观文殿学士。

赵佶爱恋的女子数不清,擅一时之宠。郑氏对此不但毫不予干涉,而且多方给赵佶提供方便,赵佶得以随心所欲,自然对她更加满意。至于赵佶在政治上的昏聩荒唐,郑氏更是视而不见,从来不置一辞,听之任之。即使赵佶宠幸的人再多,也不会把她冷落在一边。

政和七年(1125)冬,金兵南犯,北宋危在旦夕,赵佶害怕金兵,就禅位于太子赵恒,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退居龙德宫,郑氏被尊为道君太上皇后,迁居撷景西园。

金兵靖康元年(1125)正月初三日,渡过黄河,当天夜里,赵佶顾不上通知郑氏,只带着几名随从乘船沿汴向东南逃去。次日郑氏闻知,也慌了手脚,急忙出京追赶赵佶,怎奈赵佶跑得太快,等郑我追到扬州,赵佶已渡过了镇江,郑氏只好暂时住在扬州。

金兵二月初,从汴京城下撤走,郑氏决定回京,由于随从赵佶跑到镇江的宦官童贯等人企图在镇江重新把赵佶捧上台,所以当郑氏临近汴京时,有人就说她可以要从端门直接进入内宫,纷纷要求赵桓加强戒备。赵桓没有听,而是亲自到郊外迎接郑氏,将她安置到了撷景园改名的宁德宫,称为宁德太后。郑氏非常感动,写信告诉了赵佶,赵佶遂打消了顾虑,回到汴京,依旧住在龙德宫。

金兵当年闰十一月,攻破汴京。慢性翌年二月六日,宣布废掉赵佶、赵桓两个皇帝。第二天郑氏和赵佶就被抓到了青城,从皇太后一下子变成了阶下囚。金兵把皇子、皇孙、后妃、公主、外戚大臣等共3000多人全部扣押起来,要解往金国,郑氏的父亲绅在押。郑氏不愿意父亲受自已连累,找到金帅粘罕。粘罕派人把郑绅送回了城中。

自三月二十九日,郑氏与赵佶等一班后妃皇亲被押解北去。经过忍饥挨饿、担惊受怕的数月旅程,徽宗一行抵达五国城/郑氏在金国凄惨地生活了5年,51岁的郑氏于建炎四年(1130)九月死于五国城。南宋知她的死讯后,上谥号显萧。

朱氏——钦宗赵桓皇后
水净网
朱氏,开封祥符人,父亲朱伯材,官任武康军节度使。政和六年(1124)六月,赵桓当太子,徽宗赵佶亲自主婚,册封朱氏为皇太子妃。次年十月,朱氏生子名谌。

赵桓政和七年(1125)底,赵桓即位,是为钦宗,册朱氏为皇后,追封朱作材为恩平郡王。靖康元年(1126)底,在金兵第二次包围汴京时,赵桓每天都驾临城墙视察战况。当是天气奇寒,在妻纷纷,朔风澶冽,经常可以看见冻死的兵卒被抬下城来。朱氏知道这件事后为彭舞士气,就在宫中率众嫔妃亲手缝制棉围脖,赐给将士。汴京终于失陷。朱氏、赵桓等全部被金兵俘虏北去。何时死于金国却无详细记载。南宋宋宗庆元三年(1197),上尊号、谥号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