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概述:引言《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概述:引言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概述:引言

公元10-14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从辽、宋、夏、金诸政权分立共存,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甘肃历史发展既受全国局势的影响,又因地处西北一隅,因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与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一、河西地区政权并立

北宋初期的河西地区,诸民族政权分立共存。

1.甘州回鹘政权

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后,回鹘人分三支向西南迁徙,其中一支南下迁入河西走廊,役属于吐蕃,并散处甘、凉、瓜、沙间,各立君长,分领族帐。这支迁到河西走廊的回鹘人,后以甘州为牙帐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甘州回鹘曾一度活跃在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与党项竞争的一股重要力量。宋天圣六年(1028年),甘州回鹘被党项攻灭。

2.沙州回鹘政权

居住在瓜、沙州的回鹘人,先为吐蕃所奴役,后又成为沙州归义军政权的藩属。自公元10世纪初开始,沙州回鹘势力逐步壮大,并逐渐控制了沙州。甘州回鹘灭亡后,其残部向西迁徙,又有一部分迁居瓜、沙州地区,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沙州回鹘的势力。宋景三年(1036年),回鹘人攻占沙州,并建立了沙州回鹘政权。公元11世纪60年代末,瓜、沙二州相继被占据,沙州回鹘政权消亡。

3.曹氏归义军政权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领民众在沙州起义,推翻吐蕃统治,并遣使奉瓜、沙等十一州图籍归唐,在沙州置归义军。大中五年(851年),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至北宋皇(1049-1053)年间,曹贤顺领归义军事,前后百余年间,归义军政权可分为张氏归义军政权、张承奉西汉金山国、曹氏归义军政权三个时期。北宋立国初期,甘肃河西瓜、沙地区正是曹氏归义军统治时期。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张承奉卒,州人奉长史曹议金为主。继张承奉之后,执掌瓜沙政权的曹仁贵(议金)开始了归义军的曹氏时代,直至景三年(1036年)前被沙州回鹘所灭。

4.西凉府吐蕃政权

大约在五代、后唐时期,西凉府吐蕃已经形成以六谷蕃部为核心的集团,众多分散的部落已渐趋结盟,形成六谷吐蕃联盟,至潘罗支时达到鼎盛,而潘罗支被杀则成为六谷联盟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六月,党项首领李德明再次遣兵,攻下西凉府,一部分蕃部投奔河湟厮,六谷吐蕃联盟灭亡。

四个政权的并立共存,使北宋初期河西地区这一局部地域的历史复杂多变。

二、活动地域分属不同

这一时期,在甘肃有甘州回鹘、沙州回鹘、曹氏归义军、凉州吐蕃、西夏、北宋、金、南宋、元朝等诸多政权,他们活动地域及其统治、管辖方式各不相同。

1.辽、宋、夏对峙阶段(960-1127)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2月3日),后周禁军统帅在开封东北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东南26里陈桥乡)发动兵变,建立,史称北宋。北宋初期,甘州回鹘、沙州回鹘、凉州吐蕃、瓜沙曹氏等民族政权仍以河西地区作为他们的活动、生息、繁衍之地。

甘州回鹘以甘州为中心,其活动地域包括整个河西地区,甘州已成为整个河西回鹘牙帐所在地,而合罗川(今甘肃金塔县北)等地的回鹘,则各自分成数个小部落,每一部落有分封的小领主。其官职已借用都督等汉官称号。其他散处于瓜、沙、凉州的回鹘也各立首领,分领族帐。

西凉府吐蕃以六谷蕃部为中心,组成了西北吐蕃的第一次联盟。他们居住在凉州城南及发源于祁连山的古浪河(洪源谷)、黄羊河、杂木河(闸渠河)、金塔河(阳晖谷)、西营河、东大河等河所流经的谷地。因凉州居民的构成以吐蕃人为主体,凉州吐蕃联盟的首领大部分是以吐蕃人来担任,但在初期,是蕃汉联盟,汉人也曾担任过主帅、首领。在六谷吐蕃联盟中有各级首领,世袭首领与册封首领并存是其具有的政治特色。

曹氏归义军与甘州、沙州回鹘并存于瓜、沙地区。为了加强统治,曹议金废除“西汉金山国”号,奉中原王朝正朔,恢复归义军旧称,实行中原地区的州县乡里制度,恢复坊巷的称谓,设立与中原相同的文武官吏。曹氏兄弟及后任者基本遵行曹议金时确定的内外政策,守土保境。

夏州党项政权崛起后,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便西向扩张,于是河西地区成为党项与河西诸民族政权争夺的重要地区。经过殊死搏斗,河西地区终被党项占据。公元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国后,河西地区纳入西夏的版图之中,成为西夏的疆土,河西成为西夏右厢之地,设立了府、州行政建制。在凉州置西凉府,甘州置镇夷郡,肃州置番和郡,并在河西地区设置监军司,进行有效的统治与管辖。

北宋建立后,河西走廊以东、以南地区成为北宋的管辖区,系陕西沿边。庆历四年(1044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延四路,除延一路在今陕西北部地区外,陇东、陇南地区则分属秦凤、泾原、环庆、熙河四路管辖。熙丰、绍圣年间,又拓边开疆,经营熙河地区,设立熙河路。而遍布秦陇地区的堡寨,则成为北宋御夏的“藩篱”和进攻的基地。这里的居民除汉族外,还有众多党项、吐蕃生熟户,其中一些吐蕃部落受青唐吐蕃政权控制。在宋夏战争中,西北沿边建制的演变,使甘肃所在的陕西沿边既成为行政区,又成为御夏的军事区。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级行政系统包括府、州、军、监,县以下的城镇则设镇。在甘肃地区的行政设置中,既有府、州、军、监,也有县、镇建制。

2.宋、夏、金对峙阶段(1127-1279)

宋政和五年(1115年、金收国元年)正月,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即金太祖,建国号“大金”,年号收国,都会宁府(治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子)。金建立后,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五月,灭辽朝,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天会五年)四月,金军攻陷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二年五月一日,北宋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在南京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县南)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全国局势处于宋、夏、金对峙阶段,此时的河西走廊地区仍是西夏的领地。

河西走廊以东地区即原北宋在秦陇的辖区,成为金朝的疆土。金朝疆域的划界,确定了除陇南一小块地区系南宋辖区外,大部地区系金朝领地,主要归属庆原、临洮二路管辖。金朝在北宋原有行政设置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有效的治理,路设总管府,各州军设节度使、防御使、刺史,领军兵兼管民政。县一级不专设军兵,县令只管民政。州县以下基层组织为村社。金制的特点是京、路、府、州、军的军事、行政统由各京、路官员管理,这是在采用汉制的同时,还保持了女真军政一体的旧俗。

南宋建立后,在绍兴年间,与金朝划界,其境土主要在江南地区,只有陇南一隅仍属南宋利州路管辖。在利州东、西两路的屡屡分合中,其中文、阶、西和、成四州,凤州、两当、河池地区以及天水军,属利州西路辖区。南宋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路之下置州、县进行有效的管辖。南宋初,陕西沿边地区成为金朝的进攻重点之一,宋秦凤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吴与弟吴率领秦陇军民与金军激战,进行了和尚原、饶风关、仙人关、扶风、凤翔、百通坊、陇州刘家圈、剡湾、腊家城等战役,使陇南成为抗金的重要前沿阵地。

此时,甘肃地区一分为三,分属西夏、金、南宋三个不同的政权。

3.元朝统一阶段(1234-1368)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铁木真建大蒙古国。建国后,在进行西征的同时,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宋宝庆三年(1227年、西夏宝义元年)灭西夏,宋端平元年(1234年、金天兴三年)灭金,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3月19日),宋军与元军在山激战,宋军战败,南宋灭亡。

随着蒙古族的崛起及其统一全国,甘肃地区诸政权分立共存的局面得以终结,甘肃地区处于元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下。由于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原属西夏疆域的河西地区系甘肃行省管辖,原属金朝辖区的河西以东地区系陕西行省管辖,甘肃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则系宣政院所属的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元朝在甘肃设置的行政机构既与全国相一致,又凸现了甘肃地域、民族的特点。

元朝在甘肃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有路、直隶州、属州共14处。属于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的管辖范围在今甘肃境内主要有甘州、肃州、沙州、永昌府四路,山丹一直隶州,西凉州、瓜州二属州。元代的甘肃行省,除上述路、直隶州、属州的行政建制外,还在甘肃行省所辖的河西地区,设置了脱脱禾孙马站六处,专职稽查出入河西的乘驿人员,这充分证明甘肃行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陕西行省东起黄河,西迄兰州,北至今内蒙古杭锦旗,南倚大巴山,所辖地域包括今陕西全部与甘肃、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据《元史・地理志三》所载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二,属县八十八”。现今甘肃省所辖的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在元代分别属于陕西行省和宣政院所属的河州路和脱思麻路管辖,是陕西行省直隶泾州、开成州、庄浪州与巩昌等处总帅府、吐蕃等处宣慰司的辖区。

三、多民族共聚一地

甘肃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诸多民族在这里错居杂处。这一时期的河西走廊地区,分布有回鹘、党项、吐蕃、汉族等众多民族部落。

甘州回鹘以甘州为中心,回鹘部族散布在肃州、凉州、合罗川乃至秦州等地;沙州回鹘则以沙州为其活动的主要根据地。

曹氏归义军政权则是汉族建立的政权,活动在瓜、沙地区,他们与甘州、沙州回鹘关系密切。

凉州是吐蕃六谷部活动的主要地区,有折逋族、六谷部吐蕃大族,也有宗家、当尊、阎藏、潘毒石鸡、觅诺、的流、样丹、督六、咩逋、卑宁、没暇拽于、吴福圣腊、马家、周家、赵家、日姜等众多吐蕃部族居住、活动在这里。而甘肃东、南部的秦、渭、泾、原、熙、河、兰、会、巩、洮、岷、叠、宕、阶州等地,更是散布着大量吐蕃部族。

经过隋唐时期的大迁徙,至五代、辽、宋时期,党项族分布格局已基本形成。《宋史・党项传》谓“今灵、夏、绥、麟、府、环、庆、丰州,镇戎、天德、振武军并其族帐”。党项族分布在凉州、庆州、环州与镇戎军境内。

金朝建立后,在金军的频频南下西进的军事征伐中,必然有女真人进入并留居陇右,他们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错居杂处。

在蒙古的统一战争及对甘肃地区行使的有效管辖中,大量蒙古人也来到甘肃地区,他们也成为甘肃地区民族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区域经济特点鲜明

这一时期,在甘肃地区形成的“诸政权并存”的政治格局使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甘州回鹘、凉州吐蕃充分利用河西走廊地区宜农宜牧的良好自然条件,以畜牧经济为主要经济支柱,同时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农业经济也有一定发展。

西夏据有河西地区后,历代统治者都把河西地区作为与宋、辽、金各朝抗衡的基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经营,使河西地区畜牧、农业、冶金铸造、盐业、建筑、毛棉织业、商贸、交通等有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受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与中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北宋所辖陇东、陇西、陇南地区的经济,仅是北宋经济发展的一个局部。自宋初至晚期,这里是北宋屯田的重要区域之一,农业、畜牧、商业、手工业等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丰富的水利、森林、矿藏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金朝占领陇东、陇西地区后,采取赈灾免税、招集逃亡、兴修水利我的灿烂人生吻戏、设置榷场、实行屯田等诸多措施,加强对甘肃的经营治理。

南宋辖区陇南一隅,其地为入蜀通道,吴、弟吴及其子吴挺父子两代坚守,并采取节冗费、恤灾民、兴水利、立屯田、互市羌马等诸多措施,恢复与发展生产,加强战备。

元朝统治时期,实行重农政策,迁徙人口、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设置屯田等措施在甘肃地区得到贯彻执行。灾害频繁发生时,元朝政府大力赈灾,抚恤救治。分属甘肃、陕西二省及宣政院的不同辖区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等有所恢复与发展;甘肃吐蕃地区经济有所进步。甘肃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由于诸多政权分立共存的格局,使各政权辖区内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甘州回鹘境内形成始于甘、凉州的交通网络,有甘州至天德军、青海路,凉州至灵州、州路。西夏时期,河西走廊仍是传统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以凉州、甘州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将西夏与中原、西域联为一体。而曾在公元四五世纪繁荣的青海道,也在此时再度兴起。宋朝西北边境延、环庆、泾原、秦凤、熙河五路有南北两道贯通,皆可至炳灵寺通青唐(今青海西宁市)。元朝时,河西走廊境内驿站系统完备,长行站道、纳怜道、两兀鲁思驿道并存,河西走廊成为联结中外的重要咽喉通道。

五、民族文化多元汇萃

宋夏金元时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诸多政权分立共存的政治格局,使甘肃成为社会历史发展、人类文化频繁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地区。

甘肃境内的民族宗教信仰各有特色。党项、吐蕃、回鹘、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均以佛教信仰为主,而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景教、萨满教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信奉。特别是萨班与八思巴等高僧大德在甘肃的频繁往来,使藏传佛教在甘肃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

以传统儒学思想文化为内容的学校教育在甘肃地区得到发展。西夏在河西地区设州县学,行庙学制,推广使用蕃书;北宋重视在西北地区兴办学校,加强对蕃部子弟的教育;金朝崇儒重学;元朝兴学重文。

由于历史演变,政权更替,沿丝绸之路,甘肃境内有诸多不同时代开凿或重修的石窟,石窟中的壁画、题记、供养人像、塑像等蕴有丰富珍贵的民族、历史资料。这一时期,甘肃文学以诗词、碑志文较突出;石窟作品大多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融为一体;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等形式多样;天文历法知识得到充分认识;造纸与印刷技术有所进步;金银铜瓷玉器制作技艺有较高水平;居住、饮食、服饰、丧葬等习俗风情各异。

生活在这一地域的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使甘肃文化内涵深刻,绚丽多彩,多元荟萃,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

宋夏金元时期的甘肃,由于诸政权分立共存的政治格局的特殊性,使得准确反映出各政权在全国局势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撰写本书的重要思路。

为了客观、真实、准确、科学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甘肃历史发展特点与民族文化风貌,使历史发展脉络清楚,本卷根据甘肃这一局部地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着眼于民族、地域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全书的体例与结构。在论述多民族政权共存的甘肃历史时,采取从西向东的顺序,凸现甘肃民族政权分立共存的特点。全书分为“北宋河西地区的民族政权”,“西夏对河西地区的统治与经营”,“北宋对秦陇地区的统治与经营”,“北宋时期秦陇地区的经济”,“金朝、南宋时期的甘肃秦陇地区”,“元朝时期的甘肃”,“宋夏金元时期的甘肃文化”七章。首先论述河西地区的民族政权,然后再依次论述以河西地区为领地的西夏、北宋、金、南宋、元朝在甘肃的历史发展进程,最后综合论述甘肃文化的多元荟萃与绚丽多彩。总之,本卷的撰写,力求使全书体例结构体现出全局与局部的有机统一,反映出这一时期甘肃历史的风貌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