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对秦陇地区的统治与经营:秦陇地区堡寨北宋对秦陇地区的统治与经营:秦陇地区堡寨

北宋对秦陇地区的统治与经营:秦陇地区堡寨

自统一中国后,历代封建王朝均将修筑长城、设置关隘、据险扼守,作为固边御敌的重要措施。北宋立国后,由于党项的崛起,北宋王朝与党项的矛盾逐渐激化,对党项的防御,使北宋战区不断扩大,因而在沿边地区修筑许多城、寨、堡。据《宋史・地理志》所载,北宋时期,陕西沿边秦凤、泾原、环庆、延、熙河五路所辖州军,所建堡寨最多。秦陇一带地处御夏前沿,因而成为北宋边防御守的重地。
一、堡寨的兴筑

北宋将修筑堡寨作为御夏的主要举措与设施,是随着宋夏战争的日益激化而逐渐实施的。

据《宋史・地理志》所载,河东、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都是北宋与西夏经常作战的地区。沿边各路的州、军都统辖着许多堡、寨、关、城,它们均为该地的防守重心。哲宗元七年(1092年),游师雄请求自兰州李诺平东抵通远、定西、通渭之间,建汝遮、纳迷、结珠三寨及置护耕七堡,亦称“以固藩篱”。显然堡寨有保障边境的职能,而西夏犯边,攻击目标亦常为堡寨。

由于北宋王朝对修筑堡寨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加之堡寨在抵御西夏进攻上有明显的效果,因而自庆历(1041-1048)年间起至北宋末年,宋政府在陕西沿边掀起了三次修筑堡寨的高潮,即在庆历至嘉(1041-1063)、熙宁至元丰(1068-1085)、绍圣至崇宁(1094-1106)年间。从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奏折可知,秦凤、泾原、环庆、延、并代(河东)五路,“嘉之间,城堡一百一十有二,熙宁二百一十有二,元丰二百七十有四。熙宁较于嘉为一倍,元丰较于嘉为再倍,而熙河城堡又三十有一”。《元丰理戎碑》则谓,五路边防自熙宁“十年至元丰三年凡三期,乃具凡城之授守者所一百六十有六,兵之备战者,其将八十有四”。军士只是戍守所筑城寨的一部分,众多城寨是由蕃民、寨户、弓箭手戍守。

秦凤、泾原、环庆三路所辖的陇山东西地区是北宋抵御西夏的前沿阵地。而这一地区边防线漫长曲折,又无山海峻深之险,只能靠在众多的控扼要冲之地构筑城关堡寨。北宋160余年的历史中,在西北沿边一带构筑了近五百个城关堡寨,其分布受军事形势与地理条件的影响。

二、堡寨的分布

秦陇地处御夏的前沿,众多堡寨分属环庆、秦凤、泾原、熙河诸路。

(一)环庆路堡寨

北宋时,庆(治今甘肃庆阳市西峰区)、环(治今甘肃环县)、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在今甘肃东部境内,系环庆路辖区。

庆州所辖安化县(今甘肃庆阳县)下辖淮安、业乐、五交、景山四镇,有大顺一城,东谷、西谷、柔远、人顺四寨。元丰四年(1081年),废府城、金村堡、平戎镇。五年,收复礓诈寨,赐名安疆寨。元元年(1086年),复平戎镇,有虐泥、美泥二堡。合水县(今甘肃合水县北),省业乐、华池二县为镇,领金□、凤川、华池三镇。熙宁七年(1074年),改华池镇为华池寨,领东、西华池二寨,荔原一堡。彭原县(今甘肃合水县西),熙宁三年(1070年),自宁州来隶,领董志、萧京、赤城、宁羌四镇。

环州所辖通远县(今甘肃环县),领木波、马岭、石昌、合道四镇,兴平城、安边城、清平关,乌仑、肃远、洪德、方渠、安塞、永和、平远、定边、团堡等寨以及罗沟、朱台、流井、归德、木瓜、麝香、通归、惠丁等堡。

宁州所辖定安、襄乐、真宁、定平四县,领交城、枣社、永昌、泥阳、山河、显圣六镇。

(二)秦凤路堡寨

秦凤路原管辖地域广。庆历元年(1041年),秦凤路改置,一些州析出,其辖区缩小,除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及凤州(治今陕西凤县)部分辖地外,其大部均在今甘肃东部地区。

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所领成纪县,下辖董城、道口务、夕阳三镇,辖太平一监,伏羌、甘谷二城。有渭水、三阳、上蜗牛、下蜗牛、堡子、伏归、小三阳、照川、土门、四顾、平戎、赤崖湫、西青、远近湫、定西、小定西、下硖、注鹿原、上硖、圆川、伏羌、得胜、榆林、大像、菜园、探长、新水谷、旧水谷、柽林、丙龙、石人铺、□项、永宁、盐泉、小永宁、冷水泉、双泉、新土、旧土三十九寨。

陇城县(治今甘肃天水县南)辖陇城、安夷二镇,领静戎、永固、定平、长山、白榆林、郭马、安塞七寨。

清水县(治今甘肃清水县)辖白沙、百家、清水三镇,领弓门、铁窟、斫鞍、堡子、小弓门、坐交、得铁、冶坊、桥子、李子、古道、永安、四顾、威塞、□穰、镇边、和戎、安远、挟河、定川、中城、东城、西城、静边、临川、德威、广武、宁远、长樵二十九寨。

天水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天水乡)辖铁冶、艾蒿、米谷三镇。

成州(治今甘肃成县),属县同谷辖二乡,府城、西安二镇,骨鹿、马邑、赤土、平泉、滔山、胡桃六寨。栗亭县辖二乡,泥阳一镇。

阶州(治今甘肃陇南市阶州区),属县福津(今甘肃武都县)辖三乡,安化、利亭、石门、角弓、河口、故城六镇,领峰贴硖、武平、沙滩三寨。属县将利(今甘肃康县)辖四乡,兰皋、平落、新安、故城四镇。

凤州(治今陕西凤县),属县梁泉、河池、两当三县,梁泉(今陕西凤县)在陕西境内,河池(今甘肃徽县)县辖二乡,领河池、高桥、固三镇,两当(今甘肃两当县)县辖二乡,领两当、广乡二镇。

(三)泾原路堡寨

庆历(1041-1048)年间,从秦凤路析出而成的泾原路,其辖区多在今甘肃境内,城镇堡寨众多。

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所属平凉(今甘肃平凉县)县,有四乡,领安国、耀武二镇,瓦亭一寨。潘原(今甘肃平凉市东)县,有二乡。安化(今宁夏泾源县)县,有三乡,领安化、白岩河二镇法大mpa兼职教授何侨。崇信(今甘肃崇信)县,有四乡、西赤城镇。华亭(今甘肃华亭)县,有四乡、黄石河镇,铜场、铁冶、茶场、盐场各一。有靖夏城、甘泉堡。

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所辖保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县,领十乡,有长武寨。灵台(今甘肃灵台县)县,领五乡、百里镇。良原(今甘肃泾川县西南),领五乡。长武(今陕西长武)县,宋咸平(998-1003)年间,由镇为县,又改为寨,大观二年(1108年),又以长武寨为县。

原州(治今甘肃镇原县),所辖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县,领四乡。有新城、柳泉二镇,柳泉镇领耳朵城一堡。有西壕、开边、平安、绥宁、靖安五寨。绥宁寨领羌城、南山、颠倒三堡;靖安寨领中郭普、吃罗岔、中岭、张□、常理、新勒、鸡川、立马城、杀獐川九堡。还有安羌、新城二堡。

会州(治今甘肃靖远县),属县敷文,下领三城:安西城,旧名汝遮城,宋绍圣三年(1096年)进筑,赐名,属熙河路;会川城,旧名青南讷心,元符二年(1099年)进筑,赐名会川;德威城,政和六年(1116年),筑清水河新城,赐名德威。会宁关,旧名颠耳关(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元符元年(1098年)进筑,赐名通会关,不久,即改为会宁关。领三寨:平西寨,绍圣四年(1097年)赐名,本青石峡,属熙河路;新泉寨,旧名东北冷牟,元符元年(1098年)赐名。怀戎堡,崇宁二年(1103年)进筑。静胜堡,政和六年(1116年),赐清水河新城接应堡名为静胜堡,系会川城管辖。水泉堡,系怀戎堡管辖。正川堡,系德威城管辖,不系守御处。

德顺军(治今甘肃静宁县),所辖有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县),庆历四年(1044年)置,在德顺军西南一百里,领王家城、石门堡。辖静边、德胜、隆德、通边、治平五寨。中安堡,庆历三年(1043年)置,在德顺军东北三十五里。威戎堡,在德顺军南。

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市),领彭阳城与东山、乾兴、天圣、三川、高平、宁川、熙宁七寨,开远、张义二堡。天圣寨,领信岔、凉棚二堡,治平二年(1065年)置。高平寨,领故寨堡,熙宁六年(1073年)置。熙宁寨,熙宁元年(1068)置。开远堡,熙宁四年(1071),废安边堡入开远。熙宁五年(1072年),置张义堡。镇戎军部分辖区在今甘肃境内。

(四)熙河路堡寨

熙河路是在熙河开边中设置的新行政区。除湟、鄯、廓三州及积石、震武二军外,其余辖区多在今甘肃境内。

熙州(治今甘肃临洮县),所辖康乐寨,熙宁六年(1073年),置康乐城为寨。安羌城,宋宣和六年(1124年),“赐熙河兰廓路新建溢机堡名为安羌城”。熙宁五年,置通谷、庆平、渭源、北关四堡。熙宁六年,改刘家川堡为当川堡,置南川、南关堡。熙宁七年,置结河堡。元丰七年(1084年),置临洮堡。另有广平堡。

河州(治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属县宁河(今甘肃和政县),原为香子城(今甘肃和政县治),崇宁四年(1105年),升宁河寨为县,领有定羌、循化、大通、怀羌、来羌、讲朱、错凿、当标、彤撒、东迎、踏白十一城,堡七、关二。熙宁七年,改阿诺城为定羌城。循化城(今甘肃夏河县北),原一公城,崇宁二年(1103年)收复后,改为循化城。大通城(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黄河南岸),原达南城,崇宁二年收复后改为今名。怀羌城,崇宁三年(1104年),王厚收复。安疆寨(今青海循化境内),旧名当标城,崇宁二年收复,改为今名。来羌城,崇宁三年,王厚收复。讲朱、一公、错凿、当标、彤撒、东迎六城,均为元符二年(1099年)洮西安抚司收复,后放弃,崇宁二年,再收复。踏白城,在河州西。领有七堡。南川寨,熙宁七年(1074年),置南山堡,不久改为南川寨。熙宁七年,置东谷堡。熙宁八年,置阎净堡。元丰三年,置西原、北河二堡。来同堡,旧名甘扑堡,崇宁三年(1104年)筑,赐今名。通津堡,旧名南达堡,崇宁三年,赐今名。在踏白城东北还有临滩堡。领有二关:安乡关,旧城桥关,元符三年(1100年)赐名。通会关,熙宁七年置。

洮州(治今甘肃临潭县),领叠州城(今甘肃迭部县)、通岷寨。

岷州(治今甘肃岷县),领有马务、故城、盐官、白石、滔山五镇。临江寨,原属秦州,熙宁六年(1073年),隶属岷州。熙宁七年(1074年),置荔川、□川、闾川、宕昌四寨,遮羊、谷藏二堡,后遮羊堡改为镇,元丰元年(1078年),复隶于岷州。熙宁十年,置铁城堡。

兰州(治今甘肃兰州市),领龛谷一寨,元丰四年(1081年),置龛谷、吹龙二寨,元丰七年(1084年),割吹龙寨属阿干堡(今甘肃兰州市南阿干镇),元七年(1092年)废,绍圣三年(1096年),复修为堡。元丰四年,置皋兰堡,七年,废皋兰堡;元丰四年,置巩哥关,元丰六年(1083年),改巩哥关为东关堡;元丰六年,置阿干堡;元丰五年(1082年),置西关、胜如、质孤堡,元丰六年,废此三堡;元五年(1090年),复修胜如、质孤二堡,寻废。元七年,筑定远城,旧名李诺平,本龛谷寨,因地窄无水,故废,改筑为定远军城。金城关(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黄河北岸),绍圣四年(1097年)进筑,崇宁三年(1104年),王厚乞移置斫龙谷口,未允。京玉关(今甘肃兰州市西北45里),元符三年(1100年)赐名,本号把拶桥。通川堡,元符三年(1100年),自京玉关(今甘肃兰州市西北45里)至兀抹通城中路镪厮狐川新筑堡,赐名通川堡,寻废弃。崇宁二年(1103年),再复。

巩州(治今甘肃陇西县),本通远军,元丰四年(1081年),以兰州西使城为定西城,五年,改定西城为通远军,以汝遮堡为定西城,属通远军。崇宁二年(1103年),废定西城管下熨斗平堡,通西寨管下榆木岔堡,并安西城。所辖六寨:永宁寨,原属秦州,熙宁五年(1072年),割秦州永宁寨属通远军。八年,废威远寨为镇。七年,废来远寨为镇,属永宁。宁远寨,原属秦州,熙宁五年,割宁远寨属通远军,崇宁三年,与永宁寨同升为县。通渭寨,原属秦州,熙宁五年,割通渭寨隶通远军,崇宁五年(1106年),复为通渭县。熟羊寨,原属秦州,熙宁五年,割熟羊寨隶通远军。熙宁六年(1073)九月,置盐川寨,后改为镇。元丰五年(1082年),收通西寨。领有七堡:熙宁五年,割原属秦州的三岔、乜羊、广吴、渭川、哑儿五堡隶通远军,元丰五年,置榆木岔、熨斗平二堡,崇宁二年废。者达、本当、七麻堡,均原属秦州,熙宁五年,改古渭寨为通远军后,废此三堡。

三、特点与作用

(一)堡寨特点

北宋秦陇的堡寨一般兴筑在具有战略地位的形胜控扼之地,各据险要。正如泾原安抚使王尧臣所说:泾原一路五州军城寨,“控扼要害及贼径交通之处”。

这些堡寨大小规模不等,堡寨外有围墙,依山带水,随宜增展,尽量利用山水形胜之便。其规模“寨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元七年(1092年),守臣范育屡请在努扎谷修“八百步大寨”。元符元年(1098年),北宋在泾原、秦凤、熙河三路根据地形险要修筑“一千步,次八百步至六百步,以旬日内工毕”的若干大小寨子。堡子周围三百步至六百步之间,有护耕堡拱围在周围。

这些堡寨升降隶属时有变化。堡、寨或属于州、军,或属于县,甚至有属于较大城寨的,故许多大城寨之下领有若干堡。大抵是城最大,寨次之,堡又次之。城、寨、堡是同类型的军事地区,故城、堡可改为寨,寨、堡亦可改为城,寨亦可改为堡。这些城、关、堡、寨虽大小不同,名称各异,但均为性质相同的军事关寨,并无严格的区分。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以及这些关、寨边防重要性的增减,其隶属升降时有变化。

(二)堡寨的作用

秦陇地区的堡寨与蕃部关系密切,成为宋政府实施“以夷制夷”政策的据点,起着招纳与安抚蕃民的效能。

北宋政府为抵御西夏,保护沿边安宁,在甘肃地区所构筑的诸多堡寨,最突出的功能便是聚集兵力,加强防守。游师雄曾建议:“宜于定西、通渭之间建汝遮、纳迷、结珠三栅,及护耕七堡,以固藩篱,此无穷之利也。”显然堡寨成为宋防御的“藩篱”,进攻的基地。

宋朝以堡寨为沿边地方的“藩篱”,而以蕃兵为“藩篱之兵”,所以蕃兵皆驻守在堡寨之内。蕃兵成为北宋日益重视的一种力量,宋政府经常依靠这支劲旅对付西夏,威慑缘边生、熟户。总之,堡寨成为聚集兵力,抵御西夏的阵地,成为北宋整个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堡寨是组建蕃兵的基本单位,蕃兵的来源皆为“塞下内属部落”,是以堡寨为单位招募。蕃兵是宋朝西北边防军中的一支劲旅,沿边蕃部素质优良,耐苦寒,善骑射,“使习险阻,利其田产,乐其室家,以战若守,一可当正兵之十,敌惮之”。如对他们统御有术,不仅可防守边界,为宋所用,还可以减屯戍,省供馈。由于蕃兵受到政府的重视,城寨皆有蕃兵屯戍,故甘肃境内的堡寨,积聚了大量兵马。据《宋史》卷191《兵志五》所载:秦凤路寨十三,强人四万一千一百九十四,壮马七千九百九十一。泾原路:镇、寨、城、堡二十一,强人一万二千四百六十六,壮马四千五百八十六,为一百一十甲,总五百零五队。环庆路:镇、寨二十八,强人三万一千七百二十三,壮马三千四百九十五,总一千一百八十二队。以上记载不包括熙河路堡寨屯聚的兵力数量。

北宋的堡寨有守御、照护、耕种、护耕等不同名称,这众多堡寨安抚熟户蕃部。遇敌抄掠,则人畜进入堡寨隐蔽,敌退,则各堡寨人马一齐出动,拦截追击,使敌进无所得,退有所失。堡寨周围环绕可耕田地,附近的田地拨给蕃部耕种以安定他们的生活,因而堡寨又成为寨户、蕃民的庇护所,具有庇护民众耕种作用。熙宁二年(1069年)三月,宋政府下诏,令孙永去修筑秦州甘谷城、通渭堡至古渭寨一带弓箭手护耕堡子。元符二年(1099年),宋政府下诏秦凤路经略司将新归顺的部族安置在甘谷城西堡之外居住,并根据远近修置护耕堡及展筑烽台遮护耕种安置。捺吴川、青鸡川土地肥沃,但皆为荒芜。治平四年(1067年),修筑捺吴川、青鸡川二堡,捺吴川赐名治平寨,青鸡川赐名鸡川寨,并下令招募弓箭手,人受田百亩,马五十匹,旬日得壮士千人,骑千匹。这些人马屯聚在此,耕种捺吴川、青鸡川土地。堡寨既成为蕃民的居住点,也是生产的基地,大量人口的聚集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开发甘肃作出了贡献。

因这些堡寨地处沿边,且又屯驻大量军队,加之众多沿边蕃汉户及内地浮浪之人生息其间,因而堡寨又成为商品贸易集散地。北宋把东南地区的茶叶转运至西北以获厚利以及市马贸易,均离不开这些沿边堡寨。

众多堡寨也促使蕃市的发展。大顺城管下的蕃部,“数持生绢、白布、杂色罗锦、被褥、腊茶等物至西界辣浪和市,复于地名黑山岭与首领岁美泥咩匕悖讹等交易”,其交易物大多是青盐、乳香、羊货等。马衔山后锡丹族蕃部达克博诱洮州巴凌酋首居岷州城北,此地便成蕃市。北宋政府的博马场就设在秦州永宁寨(今甘肃甘谷县西40里铺附近),蕃部马至,径鬻秦州。永宁寨交易场所规模也很大,宋政府曾给永宁寨诏书,“以官屋五十间给厮收贮财物”。这些成为交易场所的堡寨,在甘肃地区的商业活动中,起着一种促进贸易交流、互通有无的作用。

北宋时期,遍布秦陇地区的堡寨,主要设置在北宋初、中、晚三个不同时期,且以中、晚期居多。由其设置的时间及分布地区,充分说明澶渊之盟后,宋辽结好,北方息兵,而西夏的崛起,边塞烽火重燃,边防重心西移,秦陇地区成为北宋御夏的重要边防前沿。秦陇地区的堡寨与蕃部关系密切,互为依存,构成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堡寨的兴筑与蕃部的归附同步增长,与蕃部的招纳互为因果,这正是宋王朝“以夷制夷”政策的贯彻与体现,也是对西夏防御策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