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之贪:“奸臣”之奸不在包子蔡京之贪:“奸臣”之奸不在包子

蔡京之贪:“奸臣”之奸不在包子

脱脱的《宋史》中有蔡京传。不过,这位的都总裁官,毫不客气地将蔡京打入“奸臣”之列。 称蔡京为奸臣是否合理,不容易用一句话讲清楚。好在本文所关注的焦点是蔡京之贪,而不涉及蔡京之“奸”,可以不必顾及怎样是奸,奸与环境的关系,等等。

提起蔡京之贪,人们在感情上恨恨不已。确实,一个人,倘贪、奸占据一方,就已经失却了道德品格,“人将不人”了,应该受到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蔡氏竟然既奸又贪,岂有不被唾骂之理?然而,我们倘

若再追问一句:蔡京贪了多少?人们未必能回答出来。称严嵩贪污受贿,官方有严嵩被抄家时的家产名录,说为巨贪,有一份《查抄和家产清单》。可是,我们仅知道蔡京贪,至于贪多少,如何贪的,毫无所知。

也就是,只有结论,没有证据。谁了解证据?是皇帝还是监察部门?天知道!总之平民百姓不清楚。当年陈东指斥蔡京为“六贼”之首,并不是完全因为蔡京贪墨,与国家危殆的形势大有关系。皇帝将蔡氏贬出京城,也不完全因其贪贿,同时皇帝并未抄其家没收其财产。

这给鉴别清浊出了一道难题。说到底,牵扯到谁能知情的问题。对一些问题,在当局允许议论的情势下,老百姓可能议论纷纷,但因不知情,极容易捕风捉影,情感宣泄代替理性分析。这不能怪老百姓缺乏理性。因为信息流向是背向平民的,除了神仙或谍报人员,谁能了解真凭实据?只有同僚和帝王比较清楚蔡京的所作所为,可在党争激烈的朝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极其明显,宋神宗当朝是一伙大臣,宋哲宗当朝又是一伙大臣,轮到的时候,本想平息党争,走不偏不倚之路,特意改元为建中靖国。可是积重难返,经过数十年党争的薰染,朝臣或多或少存有党争的痕迹,最后,宋徽宗时期的党争激烈程度与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蔡京上下盘桓,徽宗时期最厉害。

如此环境,蔡京便像得水之鱼,十分活泼。蔡京是什么样的人呢?

《宋史》曰:蔡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就是说,这个蔡京,聪明能干,工于心计,善于玩弄权术。

人的品质是重要的,除了战争时代之类提出过“唯才是举”,百年老店裁员1.2万人建立了稳固政权后的帝王,一般把“德才兼备”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不过,一个官员最后究竟成为什么样子,和是否“工于心计”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一句话,个人品格不是永远靠得住的。

蔡京未登官场之时,定无劣迹,否则科举的资格审查这一关也难通过。事实上,做了官以后也是无什么瑕疵的,一直到宋神宗去世,蔡京都是一个有能力又称职的官员。以木兰陂水利工程为例,没有蔡京的努力,筑成也难。虽然《宋史》说:蔡京“托言灌田而决水,以符兴化之谶。”元代林亨的《螺江风物赋》却赞美此事:“丞相为陂,千顷之神渊跃龙。”一事兴起,仁智各见,是正常状态,关键在于老百姓是否获得了利益。当时蔡京只是钱塘的县尉,林亨称“丞相为陂”,大概与后人述某人贫贱时旧事却呼其显贵后之名,同一理。

蔡京展现投机取巧、无孔不入的钻营手段,是宋神宗去世、旧党还朝以后。此时他已在官场历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尤其对北宋王朝的党争,不仅适应,而且积极投身其中。他是变法派,不停地整人,也不停被别人整。然而,他为官几十年,人们不知道他究竟贪污了多少,宋王朝也没有衡量清浊的标准。当然有考绩之类,但那些官员皆为蔡京所选任,能奈他何?

于是人们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贪墨还是清廉。于是人们至今还在乱猜。于是人们更不知道蔡京何时变得贪贿了。于是人们常觉得蔡京从来不怎么样。于是人们慨叹:用人要“德才兼备”。却对本有德,因疏于监督变成无德现象懒得研究。于是人们常引用的是《鹤林玉露》中的文字:“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

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

噫嘻吁!真奢侈得可以。然而,这与贪污毕竟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