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儒学概说
然而,唐末藩镇割据以来长期君臣不分、不讲三纲五常的分裂战乱局面,已经使忽略主体道德自觉性的汉唐外王之学失去存在的依据,这决定了儒学要向内在化的 道德主体自觉发展,使伦理建设不仅表现在外在规范上,更植根于人们的自觉追求上。从而,一心要治国平天下的儒生们继承了、李翱重振儒学的努力方 向。
当时儒学的流派众多政治主张,新学、蜀学、濂学、关学和洛学是当时的重要代表。他们主张用讲究和谐统一、注重纲常伦理的思想来指导现实的社会政治。其中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是北宋年间儒学发展的主流。
宋神宗熙宁年间,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主张用“内圣”治国,一方面通过变化君臣们的“气质”,造就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另一方 面着眼于收拾人心以杜绝人欲横流。由于它以天理为本体和至善,所以在儒学发展史上他们的思想主张被称为“理学”,也有称之为“宋学”,西方人为了将这些思 想区别于以前的儒学,直接称为“新儒家”(Neo-Confucianism),北宋时期,理学的理论的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概念已基本提出。
然而真正将理学构造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并真正使儒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是南宋朱熹开创的“闽学”。他以儒学为主体,大胆地吸取佛道,融摄三教,建构了 一个庞大的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祁宗政新书网朱子集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之大成,建构了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增加了儒家哲学的思辨性。朱熹的基本思路 是,把儒家道德规范上升为天理,确认天理是万物的规律,是人的价值目标,要求人们去人欲,存天理。
与汉唐相比,儒学的理论内容和特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儒家经典的推崇上,宋代儒家从汉唐儒者注重“五经”转而强调“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并列为“四书”,宋代理学家无不 重视对“四书”的注释,朱熹更是一生用功,精心结撰了《四书集注》。宋儒注经,不同于汉唐儒者之讲求家法师法,过分追求名物训诂,而主张以理解经,充分发 挥《大学》、《中庸》的心性义理。
2.在治民观上,宋儒由汉唐强调外在“礼”的强制性命令,转而将势的威慑内化为人心的臣服。汉代以 “天”作为要求人们服从统治的依据和强制力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形而上学思维的发展,粗陋的天人感应说已经不能为人们接受,“天”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产生了 动摇,统治者借天发布的强制性命令也就越来越难以实施。对人身的强制失去了效力,征服人心便被提上日程。社会需要更为精致的思想理论来收拾人心。为了适应 这个需要,宋代理学家发展了传统儒学中的心性学说,把汉儒推崇的强制命令内化为人的道德自觉,从而使儒学由外王之学转化为内圣之学。他们创造了一个客观 的、绝对精神的本体——“理”,来代替汉唐儒学里人格化的“天”,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套较为精致的伦理哲学。
在这里,“理”既是宇 宙万物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又是人类社会的必然法则和最高道德准则,更重要的,“理”在当时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规范。这样,三纲五常的伦理与宇宙万物 的规律合为一体,儒家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就上升到宇宙之理的本体地位,从而获得了形而上学的普遍性与至上性。由此,理学家们不再需要像汉儒那样去寻求外 在的权威来支持统治者对人民进行强制性管理,而是通过论证“性与天道合一”,“性即理”,肯定宇宙之理、伦理纲常是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人们只要向内挖 掘,“反求诸身”、“反躬自省”,就能恢复那被“气质之性”所遮盖了的“天地之性”,宋儒肯定了人的伦理自觉,为人们设计了一条从内在心性上下功夫以实现 其至善本性的道路,从而将封建伦理规范内化到人心,使人们自觉服从国家统治。这种重视人的伦理自觉,通过征服人心来稳定社会、实现国家治理的思想,在当时 起到了收拾人心的积极作用。
3.宋代理学家们将天理内化为人性,肯定了人的伦理自觉,十分强调自我修养功夫。把格物致知的道德认知活 动作为自我修养功夫的首要之点。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以“穷理”,意思是针对一事一物讲明、探究其中的天理,人心本身是存在着“知”,但是“知”在开始是肤浅 的,需要不断格物而深化。由于朱熹的修养论中涉及了认识的问题,因而,也引出了儒学思想上的“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就朱熹的认为,是:知先于行,行重 于知,知行依存。
从宋儒建立的理论体系来看,到朱熹为止,确实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精深的框架,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有了完整的总 结,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创造,从而使儒家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的困境,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但是,这些理学家在世之时,由于宋代政治上的朋党之 争,理学并没有成为官方的学说。直到朱熹死后,其学术地位才逐步得到提升,从宋代开始才逐渐受到官方的重视,成为官方的学说。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59)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16)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31)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72)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14)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43)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32)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90)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43)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7)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