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不仅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更表现在他的胸襟气度上。在《资治通鉴》记载了一段唐太宗李世民释放390名囚犯的故事:[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不仅被唐太宗的胸怀气度折服,更感叹死囚的诚信。
唐太宗准许死囚回家探亲,但必须按约定归期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长安城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拥堵得水泄不通,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集中到了大理寺司衙大门前,因为今天是一个谜底将要被揭开的日子。事情源起于9个月前唐太宗李世民同390名死刑犯定立的死亡之约,人们都很好奇,那些被释放的死囚们是不是真能履行最初的约定,自投罗网,主动送死。
原来,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腊月太宗视察朝廷大狱,那里有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即将被执行死刑。
唐太宗向来务求宽简,不主张严刑酷法。他对死刑的审核非常慎重,因为死刑事关人命,在死刑审核的程序上,规定要实行三复奏,向皇帝报告三次,反复核实,不能冤杀一个好人。后来,唐太宗觉得三复奏还不够,又规定了五复奏。
这些关在监狱里的死囚,都是经过了三复奏和五复奏程序,实际上他们都是罪无可恕,死无可冤的人。即使是这样,唐太宗还是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对这些人进行终极抚慰,因为他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悲,即使是应死之人,其悲苦状也是令人同情的。
通过亲自问话,死刑犯们对自己的罪责没有异议,但却表达出了对回家再次看望一次父母妻子的强烈愿望。唐太宗陷入了沉思之中,因为这件事有些冒险,不过他很快就有了主意,宣布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你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与亲人团聚,在亲情和关爱中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但必须遵守一个约定:来年九月初四准时自行返狱伏法!
死囚们难以置信,掐了掐自己的脸才知道这不是梦,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起来。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忍不住上前提醒道:[皇上,这些人都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人,没有信用可言,到时不回,您可怎么交待呀!要三思而后行啊!]
唐太宗露出一贯的坚定神情,回答说[朕不负卿,卿亦不负朕。]
遵守约定,390名死囚无一爽约
话虽这么说,可是所有人都将信将疑。这是一场豪赌,这可是死亡之约啊,回来就意味着死,反正左右是个死,逃得一时是一时,谁不想活着呢?可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到了约定的日子,这些死囚们真的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一个,两个,三个……约定的时辰到了,点了一下人数后,发现只有389名,还差一人。
狱吏们急忙找来花名册查看,只有家住京畿扶风的死囚徐福林迟迟未到。这下不仅官员们不满意了,连死囚们都愤怒起来,[徐福林的良心被狗吃了!若俺还有机会出去,非宰了这个狗杂种!][对!杀了这个不讲信用的小人!扒了他的皮!]死囚们仿佛受了奇耻大辱,他们忧心如焚,不是因为担心即将到来的处决,而是为一个同伴的爽约而痛心疾首。
目光又都转向了唐太宗,唐太宗镇定自若,挥挥手,下令说[再等等!]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都认为这最后一个囚犯可能不会来了。
就在这时,远远地传来了车轮转动的吱嘎声,一辆牛车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从牛车的车蓬里探出一个人的头,清瘦,蜡黄,一脸病态,正是那个叫徐福林的死囚犯。原来,徐福林在返回京城的路上病倒了,只好雇了一辆牛车赶路,结果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时辰赶到。
唐太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唐太宗被死囚们的诚信所感动,全部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因为惩罚从来不是目的。
390名死囚信守承诺,从容赴死。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信任。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59)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16)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31)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72)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14)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43)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32)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90)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43)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7)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