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理财家――刘晏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理财家――刘晏

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理财家――刘晏

刘晏(715~780年),字子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据说,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七八岁时就能诗善文,被誉为神童。开元十三年(725 年),到泰山封禅,行至曹州行宫,看到了刘晏写的歌颂他的《东封书》,很高兴。一问,才知道他年仅11岁,不禁又惊又喜,视为“国瑞?遂将他 带回长安,破格授予他一个小官。数年后,他改任地方官,先后做过夏县(今山县)县令、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接着升为彭原太守、陇州刺史、华州刺 史、河南尹。肃宗李亨即位后,刘晏先是担任了一段京兆尹,接着改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盐铁铸钱使等,开始负责财经工作。时至代宗李豫时,他曾一度担 任宰相,随后又被任命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分理天下财赋。此后,还两次出任吏部尚书。由于他对官员们的任免和考绩都比 较公道,史书上称他“久掌诠衡,时议公允”。待德宗李适登极之初,刘晏又开始统管全国财赋。
刘晏担任理财官长达20多年。其间,一向“以爱民为先”,勤政廉政,除弊兴利,政绩卓著,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理财家。
一 时代,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全国的首都,人口多达近百万,致使关中地区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得不从东南各地大批调入。当时,运粮主要靠水 路,其路线一直是从淮河进入汴水,再经黄河转渭水而进长安。然而,自安史乱起,传统的漕运路线被切断,只好溯长江,渡汉水,抵洋州,再转陆路运输。如此一 来,耗时过多,供不应求,造成了长安米价暴涨,一般平民常常没饭吃。刘晏分理财赋后,下决心解决漕运问题。为此,他顺着黄河,到三门峡、硖石、河阳、洛口 等许多地方详细勘察,找当地有关人员多次座谈,认真总结以往的漕运经验,亲自组织并指挥民工,迅速地疏浚了久已荒废的河道。接着,他又多方改善了航远办 法,改革了漕运组织,大大缩短了漕运时间,使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了长安,从而保证了长安的粮食需求和物价稳定。为此,老百姓无不欢天喜地,宗也 欣喜异常,十分高兴地称赞他:“卿,朕侯也!”将他比同汉时的名相。
自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一改当初开放盐 禁的作法,而实行了食盐专卖政策。在山海井灶产盐之地,设置监院,令专业产盐的亭户将所产之盐全部卖给盐官,再由盐官转运各地,由官府卖给老百姓。由于盐 官们贪赃枉法,处处敲诈勒索,使百姓深受其害。对此,刘晏首先裁汰了一批鱼肉百姓的盐官和盐政管理机构,并将原来的官产官销制改为官府“收盐户所煮之盐, 转鬻于商人”。即允许私人产盐,也允许商人销盐,官府只控制货源。这一措施充分调动了盐户和盐商的积极性,也节省了官府任用的产盐、运盐和销盐人员。与此 同时,刘晏奏请皇帝同意,严禁各地再对盐商增加税收,以免加重吃盐者的负担。随后,他又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设立“常平盐”,即将盐运到那儿储存起来,一 旦缺盐,就平价抛售,以免商人抬高盐价,坑害百姓。此外,他还在吴、越、扬、楚四地设置许多盐仓,以备食盐歉收时备用。
盐政改革后,国家的盐利收入明显增加,百姓用盐更加方便,史书上称之为“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 唐朝自初期开始,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交2石粮食,称为租;每年服徭役20天,不然则多交6丈绢或7.5丈布,称为庸;另交2丈绢,2.5丈布、3斤麻, 称为调。除租、庸、调之外,农民还须按户交户税,按地交地税,并负担多种杂项徭役。据史载,上元二年(761年)元月,“江淮大饥,人相食”,但官府依旧 横征暴敛。尤其是时任租庸使的权臣元载,总以为江淮虽经兵荒,仍比其他地区富足。所以,不仅强征当年租调,还要将安史之乱以来共8年的拖欠租调统统收上 来。在他的怂恿下,差吏们竟然包围民宅,强行搜夺,“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十取八九”。百姓们忍无可忍,不得不群起反抗,以至于震惊朝堂。 刘晏上任后,立即下令各州县停止元载时的作法,并将差吏搜夺的百姓财物,如数归还各家各户。接着,“罢无名之敛”,即取消一切“乱摊派”,适当减免了一 些税收,还赈济了一批贫困者。他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新制定了两项灵活的赋税政策。一是“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大率岁增十之一”。即按年成好坏收赋 税,但确保赋税额的持平。二是基于那儿手工业比较发达,其产品在当地又消耗不了,便让盛产铜器、漆器、瓷器和绫、锦及文房四宝的地方,以这些产品代替应交 的赋税。这样一来,既调剂了商品的余缺,又方便了百姓纳税,深受百姓的欢迎和拥戴。

在唐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手段的限制,旱、涝、蝗等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一旦受灾,最倒霉的显然还是老百姓。为应对自然灾害,刘晏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刘晏认为救灾如治病,应以预防为要。他说:“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要“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 然后赈之也”。为此,他要求设在诸道的巡院和院官,每旬每月都将所辖州县的雨、雪、露、霜等有关情况,及时报告给他,以便准确预测灾害的征兆,提前做出相 关的安排。
其次,在灾害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刘晏反对坐等国家赈济的消极办法,而是带领百姓开展积极的生产自救。他认为受灾地区“所乏粮耳,他产尚在”。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其他土特产品的加工生产。然后将产品运销到丰收地区,或者去满足官府之需,从而换回粮食之类。
第三,为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刘晏恢复了废弃多年的“常平仓”,即官府所设储粮备荒的仓库。在丰年粮贱时,由官府高价购粮存入仓内;待荒年歉收时,再以低价卖给百姓。为搞活市场,他还充分调动商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下乡收货粜粮,以方便灾民。 史书上还说:刘晏待人宽,对己严,品质高尚。在勤政方面更突出,常常是“质明视事,至夜分止”;“为人强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决之,不使留宿”。但非 常遗憾的是,他的忠君爱民之举得罪了一批贪官污吏。他们变着法儿陷害他,甚至诬告他蓄谋作乱,致使他最终蒙冤而死。奸佞们基于他多年掌握朝廷经济大权,都 猜测他家内有财无数,竭力主张抄他的家。但抄查的结果是:“惟杂书两乘,米麦数斛”,反而证明他是一位少有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