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域地方铸币唐代西域地方铸币

唐代西域地方铸币

“大历元宝”铸于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旧唐书》载:“大历四年正月,关内道铸钱使第五琦等上言,请与绛州汾阳铜源等处两监,增设五炉铸钱,许之。”这也是正史里对大历年间铸钱的仅有记载。作为一种国家货币,史料的记载竟然如此有限,更是给“大历元宝”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以致《中国货币史》将其称为一个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大历钱目前最受争议的地方便是它的铸地和铸造权的问题,这种钱几乎都是在西域新疆地区发现的,内地只是偶尔有零星出土,这就说明了在内地各处并没有正式流通,只是在西域新疆地区流通。据史载,唐代西域政务归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已经出现了地方私自铸钱的现象,加之吐蕃趁机大举入侵,朝廷已无力拨付军饷,在此情况下,朝廷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开铸“大历元宝”钱充当军饷,并只许在其管辖范围内流通,这从它出土的地域性特点可窥一斑。
据面世实物比较,“大历元宝”钱有大样、小样之分,一般大样直径23.5毫米左右,钱文清晰,铸造较为精好,当为前期所铸;小样直径20.5毫米左右,钱文多有漫漶,铸造也显得较为粗糙,应为后期所铸减重钱。其版别众多,钱文“元宝”二字与开元钱相仿,只是“大历”二字变化较大,如正样(图2)、大样(图3)、小样,短大(图4)、阔大(图5)、仰大,升历(图6)、斜历、短历,长宝(图7)、俯宝、短宝等。作为西域地方铸造的“大历元宝”钱,它们见证了一段动荡而神秘的历史。
责编 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