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据载出自嬴姓,五帝之一的颛顼为其始祖。颛顼的重孙皋陶在尧统治时期担任大理之职,主管刑法。他的子孙历 舜、夏、商,世代充任大理,以官命氏,遂称理氏。在商纣统治时期,理征因为得罪了纣王被处死,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利贞在逃亡途中饥饿无食,靠食木子(树 上结的果实)而得以生存,遂改理为李氏。李姓据说因此而来。
唐高祖自称是李耳的后裔。据载,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 (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吉善在羊角山遇到了一位骑白马的老人,仪容威严,对吉善说:“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唐会要》卷 50《尊崇道教》)吉善将此事上奏李渊,李渊感到十分惊异,于是在当地建庙祭祀。这位老人据说就是老子李耳。到了李渊的孙子李治当皇帝时,遂于乾封元年 (666)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二年(743),又改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后还多次给老子加上各种尊号,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
其实上面这个故事并不真实,完全是人为编造出来的。李渊当了皇帝之后,因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为了抬高自家的门第,遂编造了这个故事,附会为老子的后裔,其实并不可信。 关于李氏的世系问题,李渊自称是西凉武昭王李的后裔。李生十子,次子李歆即西凉后主。李歆生八子,其第三子李重耳在亡国后投奔南朝刘宋,任汝南太 守。北魏进攻刘宋,李重耳以城归降,遂又在北魏做官。李重耳生子李熙,任金门镇将,后改镇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其家也随着迁居于此。李氏兴起于武川 的说法即来源于此。李熙生李天赐,李天赐生三子,即李起头、李虎、李乞豆。李虎生李,李生李渊。
以上所述的这个家族世系情况完全 出于官修史籍的记载,并不完全可靠。通常认为李氏为西凉武昭王李之后的说法是伪托,李重耳在亡国之后并未南投刘宋。自李熙以来的世系情况则基本属 实,但其镇守武川的说法却不大可靠。由于李唐自称是西凉李后裔,通常都视其郡望为陇西李氏。据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其家很可能是赵郡李氏徙居 柏仁(今河北隆尧西南尧山镇)的“破落户”之后裔,或为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庶姓李氏之“假冒牌”。这样看来,李唐为陇西李氏的说法也不可靠。宇文泰在关 中建立西魏时,曾令诸功臣自撰其家谱牒,当时许多人都以关内诸州为其籍贯,李氏很可能是在这种风潮下才改其郡望为陇西李氏的。详见陈氏《唐代政治史述论 稿》、《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等论著。
关于李唐先世是汉族还是胡族,也是一个历史之谜。
认为李氏出自鲜卑之拓跋部者,主要根据是:僧人法琳曾当着的面,驳斥说他家并非西凉李之后裔,而是拓跋达的后人。当时唐太宗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手握生杀大权,法琳如无确凿根据绝不敢出此结论。
李氏先世中有人的名字不是汉名,如前面提到的李渊祖父李虎的兄长起头,弟乞豆,而起头的儿子名叫达摩。这些名字都是胡人的名字。
李氏家族中有人的容貌像胡人,如单雄信曾呼李渊之子李元吉为“胡儿”。宗室滕王李涉的容貌也和胡人相似。
李氏家族多与胡人通婚,如李渊的父亲李的妻子独孤氏、李渊的妻子窦氏(由鲜卑姓纥豆陵氏所改而来)、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等,均为胡姓。
李唐皇室中多次出现乱伦现象,如李世民杀其弟李元吉,纳其妻杨氏为自己的妃子。李世民之子李治即位后,又以其父的才人武氏为昭仪,后又立为皇后,即著名的。这些事均与鲜卑、乌桓、突厥等族的“妻后母”、“兄亡,妻其诸嫂”的习俗完全一致。 论者根据这些证据认为李唐先世本出于胡族,因此他们仍然保留了这些旧俗,并不以此等事为异。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刘盼遂、王桐龄等先生,他们先后在《女师 大学术季刊》和《燕京学报》上连续发表了《李唐为蕃姓考》、续考、三考及《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这些问题。
认为 李唐为汉族者的主要论点是:其先世以男系而论应为纯粹的汉人,无论是柏仁李氏或广阿李氏,均为汉族人。李熙妻张氏、李天赐妻贾氏、李虎妻梁氏,无一不是汉 人。李氏家族中有人“状貌类胡”,可能来自母系方面,并不能以此断定李氏祖先就一定是胡族。且独孤氏、窦氏、长孙氏虽属于胡族,然早已汉化,在隋唐时期没 有理由仍把其视为胡族。李唐从来都认为自己家族是汉族,没有也不愿承认出自胡姓。在民族迁徙频繁、胡汉交错杂居的历史时期,李氏家族受胡族影响,保 留一些胡族的习俗和风气也不足为怪,不能因此就一定认为其出自胡族。
这种观点详见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与胡如雷的《李世民传》一书。 全面地看,后一种观点理由更充分一些,但是李渊及其子孙具有胡族血缘的成分却是不争之事实。其实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这类情况非常普遍,很难说哪一个 家族是纯粹的汉族血统。隋唐时期的汉族实际上也是历史上许多民族不断融合、同化,从而繁衍壮大而形成的,这个过程在此后仍在不断地进行着。
(二)关陇大族
李氏家族的地位并非从一开始就非常高贵,在北魏统治时期,即使按李唐自撰的帝系,李熙也不过是一员镇将,李天赐则为幢主,地位反倒有所下降,为中级领兵军官。 李氏家族的地位自李虎始才有所提高。李虎追随宇文泰开拓关内局面,立有大功,在西魏时官至太尉,为八柱国之一,成为当时的显贵家族。所谓“柱国”,即柱 国大将军,是府兵制下的最高统兵大将。当时共置有八个柱国大将军,实际统兵者为六个,宇文泰与西魏宗室元欣虽然也是柱国大将军,但不直接统率府兵。六柱国 分统诸军,均为所谓“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充任,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基石。
李虎被封为赵郡公,后又改为陇西公,赐鲜卑姓大野氏。北周取代西魏后,因李虎有佐命之功,追封为唐国公,唐朝国号即源于此。在隋文帝任北周大丞相时,这个家族又恢复了李姓。
李虎之子李在北周时官拜御中正大夫,历任州(今陕西富县)刺史、安州(今湖北安陆)总管等职,“为政清简”(《册府元龟》卷1),声誉甚好。后又任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李虽然不如其父战功卓著、地位显赫,但作为勋臣之后,仍保持着较高的贵族官僚地位。
西魏、北周是以关陇贵族集团为骨干而支撑的政权,李氏家族虽不一定是陇西李氏,但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家族在关陇集团中地位也比较特殊。李渊的祖父李虎与隋炀帝的祖父杨忠在西魏时同为柱国大将军(李虎任此职还要稍早一些)。李渊的父亲李的妻子 独孤氏与隋文帝杨坚的皇后为同胞姊妹。独孤氏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也出身于权贵之家。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所以李和北周明 帝、隋文帝都是连襟关系。李渊与隋炀帝杨广为表兄弟关系。李渊的妻子窦氏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生,换句话说,窦氏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北周 武帝对窦氏非常宠爱,从小就养于宫中。因此,李氏家族无论在北周还是在都是皇亲国戚,在关陇集团中可算得上是地位显赫、门第尊贵。
(三)李渊的家庭关系 李渊于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生于长安,七岁时袭唐国公的爵位。隋朝取代北周后,以门荫补授千牛备身,即皇帝的侍卫小军官。由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 是李渊的姨母,所以对李渊特别关照,使其在仕途上比较顺利,历任谯、陇、岐等州刺史。当时有一个人名叫史世良,善于相面,他对李渊说:“公骨法非常,必为 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旧唐书·高祖本纪》)李渊因此也颇为自负,更加注意收买人心,所到之处,广树恩德,结纳豪杰,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扬之 声。
李渊建唐之前的家庭除了妻子窦氏外共有五男六女,其中为窦氏所生者四男一女,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一女即平阳公主。李渊建唐之前,由于窦氏早亡,兄弟之间并无利害关系,故关系尚比较和睦。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李渊奉命前往河东讨伐农民起义军时只带了次子李世民前往,将李建成、李元吉等安置在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南)居住,连同家 属都托付给河东县户曹任照看。任,庐州合肥人,为陈朝定远太守任七宝之子。陈灭亡后,他曾劝都督王勇起兵抗隋,不听,他弃官而去。隋文帝时一度任韩城 尉,后又被罢官,他所任的河东县户曹之职还是李渊承制所授的,因此任与李渊的关系非常亲密,是李渊的亲信,故将儿子及家属托其照管。 李渊还有一子李智云,排行第五,为李渊妾万氏所生。万氏在唐朝建立后被封为贵妃。万氏“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 (《旧唐书·楚王智云传》)。由于李渊怀念其妻窦氏,所以一直没有立她为皇后,但后宫之事却由她掌管,由于没有再立皇后,故万贵妃的地位与权力相当于皇 后。
大业十一年(615)时,李建成已经二十七岁,李元吉年仅十三岁,第三子李玄霸已于去年亡故。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太原 起兵反隋,派人密召建成与元吉赴太原。《旧唐书·楚王智云传》说:“以智云年小,委之而去。”结果被隋朝官吏捕获押到长安,被隋左翊卫将军阴世师杀害,年 仅十四岁。就此来看,李智云仅比李元吉小一岁,为什么李建成只带走了李元吉而未带上李智云?看来说其年龄幼小仅是借口,非一母同生,关系较疏,才是李建成 抛弃李智云的根本原因。当时李智云的亲母万氏很可能也不在河东,而是随李渊在太原任上,如其仍在河东,如何肯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不顾?还有一个证据证明 万氏不在河东,即建唐以后她仍然健在,并被封为贵妃,如果此时仍居于河东,必被隋朝官吏杀害。
李智云初名稚诠,死后于武德元年 (618)追赠楚王。由于其无子,在武德三年(620),唐高祖李渊命以李世民之子李宽为其子嗣。李宽死后,唐太宗于贞观二年(628)又命济南公李世都 之子李灵龟为其子嗣。李灵龟的孙子李承况在唐中宗时任右羽林将军,参与中宗第三子节愍太子李重俊讨伐武三思、韦后及安乐公主之事,失败被杀,李智云这一支 系的香火至此断绝。
在唐朝建立之前,李渊所生的女儿现能考知的为六人,其余大都为其建唐称帝后所生。除了第三女平阳公主的生母可考外,其余诸人的生母已很难考知了。
长女长沙公主,嫁给冯少师为妻。
次女襄阳公主,嫁给隋朝贵族窦诞为妻。 三女平阳公主,嫁给柴绍为妻。李渊太原起兵时,她在县(今陕西户县)散家财举兵响应李渊,拥兵七万,威震关中。武德六年(623)死,李渊颁诏以鼓吹 之乐葬之,太常认为鼓吹乃军乐,妇人不宜用,李渊说:“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
四女高密公主,先嫁长孙孝政,后嫁隋朝的左亲卫段纶为妻。段纶在蓝田(今陕西蓝田)聚兵万余人响应李渊,应该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此女在唐高宗时被封为高密大长公主,死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 五女长广公主,嫁给赵慈景为妻。太原起兵时,隋朝官吏四处搜捕李渊亲属,有人劝赵慈景逃去,赵慈景因母亲年老不忍离去,被捕获入狱。李渊攻入长安后赵慈 景才得以获释,后来在攻打河东时战死。于是公主又改嫁杨师道。杨师道在唐太宗贞观时期任中书令,位居宰相之职。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露,命杨师道与长孙无忌 共同审理此案。长广公主与赵慈景所生的儿子赵节也参与了此事,杨师道因公主故,对其有所庇护,被太宗降为吏部尚书。长广公主是太宗的姐姐,因此太宗亲至其 府百般安抚。史载:“(公主)聪悟有思,工为诗,豪侈自肆,晚稍折节,以寿薨。”(《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
六女万春公主,在隋朝 统治时期尚未出阁。李渊率军攻入长安时,隋朝贵族、隋文帝的外甥豆卢宽率众归附,李渊大喜,任其为殿中监,将万春公主嫁给了豆卢宽之子豆卢怀让,并将长安 城中延康坊的隋朝大臣杨素的旧宅赏给了万春公主居住。据《唐会要》卷48《寺》记载:此宅“贞观中,赐濮王泰。泰死乃立为寺”,即著名的西明寺。很可能因 为公主早亡才使得此宅转赐他人。
李渊共有二十二子、十九女,除了以上诸人为其称帝前所生外,其余多为称帝后所生,后面还会论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隋末恐怖的岁月
(一)曲折坎坷的仕途 隋炀帝即位初,李渊历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又被召回朝中任殿内少监。大业九年(613),任卫尉少卿。隋炀帝征伐高丽时,他负责督运粮草,不辞辛 劳,往返于各地。在这个时期李渊一直没有掌握过兵权,隋炀帝对他也比较放心。隋朝贵族杨玄感利用隋炀帝在高丽前线督战之机在洛阳发动叛乱,全国震动。为了 稳定关中局面,隋炀帝急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从而使李渊掌握了一定的兵权。隋炀帝令李渊掌管关右诸军事,说明此时的他对李渊尚 未有猜忌之心,但是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浪潮风起云涌,各地反隋活动此起彼伏,隋王朝统治的危机日趋严重,隋炀帝的猜忌之心也日益加重,李渊遂成为其猜疑的 对象之一了。
有一次,隋炀帝召李渊入京觐见,李渊因病未能成行。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宫中为宫嫔,隋炀帝问道:“汝舅何迟?”王氏回答 说因病未能及时入京。隋炀帝又说:“可得死否?”(《旧唐书·高祖本纪》)此话传到李渊那里后,使他更加忧惧。李渊遂收集金宝珍玩,频频向隋炀帝进献,一 面又纵情声色,混迹于赌博与酒宴之间,竭力装出一副酒色之徒的样子,以迷惑隋炀帝,希图免祸。
李渊的这种策略一时缓解了隋炀帝对他的猜忌,一度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大业十一年(615),李渊奉命镇压今山西一带的农民起义。李渊率军抵达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岸)时,农民军首领毋端儿率数千人来攻,被李渊击败。 因此功,次年李渊被任命为右骁卫大将军、太原道抚慰大使。当时山西一带最大的农民起义军是历山飞领导的军队,其本名魏刀儿,号历山飞。这支部队人数多达十 余万,主要活动在太原以南、上党(今山西长治)、西河(今山西汾阳)一带。李渊率军五六千人前往讨伐,与历山飞所率的二万余人大战于河西雀鼠谷口(今山西 介休与霍县之间)。农民军结阵十余里,首尾相接,向官军发动进攻。李渊将所率军队分成两部分,以老弱之兵居中,多张旌旗,辎重继其后;又把麾下精锐骑兵分 成左右两个小阵,由他本人亲自率领。农民军见中阵旌旗飘动,以为是李渊亲率的主力军队,遂集中兵力向其发动猛攻。官军不支,纷纷丢弃辎重后退,农民军争相 抢夺辎重,阵容大乱。李渊见时机成熟,亲率左右两阵的精锐骑兵从两翼向农民军冲击,斩获不计其数,取得了胜利。此役之后,农民军余部无力再战,李渊乘机收 编了残余义军数万,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期间,突厥仍是河东地区最大的威胁,李渊根据突厥军队长于骑射、居无定所的特点,选拔了部 分善于骑射的骑兵,像突厥兵一样居无定所,在边境一带游弋。每逢突厥的侦察骑兵,便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左右射猎,驰骋奔跃。李渊本人尤善骑射,与突厥 相遇,每发辄中,突厥骑兵甚是畏惧,不敢交战,往往退去。李渊的这些作为对稳定军心、解除将士对突厥的惧怕心理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次,他率军与突厥兵 相遇,遂主动发起攻击,将士们奋勇向前,大破突厥军队,斩首千余级,缴获了一批战马。自此突厥不敢再以小股骑兵骚扰。
李渊尽管在稳定 河东局势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并不能使隋炀帝放松对他的警惕。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这时隋炀帝已经移居江都(今江苏扬州), 农民起义的烈火已经燃遍全国。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击败隋朝名将张须陀,逼近东都洛阳。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林士弘连败隋军,南方豪杰纷纷杀隋朝官吏以 响应起义,北至九江(今江西九江),南达番禺(今广东广州),皆是其势力范围。江淮一带则有杜伏威起义军,河北有窦建德起义军,无不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在 这种局势下,隋炀帝对贵族官僚更加猜忌,一度使李渊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二)与隋室矛盾的加剧
在隋朝末年,有 一个谶语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所谓“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就是说李姓之人将要获得天下。当时有一 个名叫安伽陀的方士,劝隋炀帝尽杀海内李姓之人。隋炀帝首先怀疑的是大贵族李浑,遂指使人诬告李浑谋反,连同其宗族数十人全部杀死。接着将作监李敏也被杀 害。李渊作为李姓之人自然也在隋炀帝的猜忌之中,只是因为尚未获得任何证据,加之还要利用李渊来稳定河东地区的局势,所以一直隐忍不发。河东抚慰副使、李 渊的好友夏侯端看出了这一点,他对李渊说:“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 (《旧唐书·夏侯端传》)金才,是李浑的字。对于夏侯端的这番话,李渊深深地表示赞同。
不久,突厥围攻马邑郡(今山西朔州),李渊、 高君雅率军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抵御。高、王违背李渊授意的作战方针,被突厥击败。隋炀帝知悉后大怒,派使者到太原逮捕了李渊与王仁恭,打算押送江都处 置。李渊大惧,一时也无可奈何,遂被关入监狱之中。这时,次子李世民与晋阳宫监裴寂均劝说李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举兵造反。据《资治通鉴》卷183载: “世民与寂等复说渊曰:‘今主昏国乱,尽忠无益。偏裨失律,而罪及明公。事已迫矣,宜早定计。且晋阳士马精强,宫监蓄积巨万,以兹举事,何患无成!代王幼 冲,关中豪杰并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抚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奈何受单使之囚,坐取夷灭乎!’渊然之,密部勒,将发。”也就是说,李渊决心要孤 注一掷了。正在其紧锣密鼓准备起事时,隋炀帝又派来了一位使者,宣布赦免李渊与王仁恭,官复原职。大约隋炀帝认为此时如果杀了李渊,虽然铲除了心头之患, 然而势必会造成河东地区局势更加混乱,从维护隋朝统治的大局出发,只好释放李渊,让他继续主持太原军政,并不是真正信任李渊。
说来也 怪,自从隋炀帝居于江都之后,南北往来十分不便,使者在途中时常遭到抢掠或杀戮,“惟有使自江都至于太原,不逢劫掠,依程而至,众咸异焉”。当携带释放李 渊诏书的使者到达太原时恰是夜晚,李渊已经就寝,闻听这个消息后惊跳而起,说:“此后余年,实为天假。”又对李世民说:“吾闻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 速,此使之行,可谓神也。天其以此使促吾,吾当见机而作。”(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因此,可以说这一事件是促使李渊起兵的导火线,他决心在出狱 后着手起兵反隋了。
只是因为还没有做好起事的准备,所以在出狱后李渊并没有马上起兵,而是采取了一面做好起事的各项准备,一面等待最有利的时机。 为了能够保证起事的顺利进行,李渊并没有完全依靠驻太原的隋朝军队,而是另外招募了壮士数千人,屯驻于太原兴国寺内。这支军队被李渊视为其创业的基本部 队。为了不引起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怀疑,他一直没有去视察或检阅这支军队。他命令亲信刘弘基、长孙顺德统领这支部队。刘弘基因逃避征 伐高丽的战争而亡命于太原,长孙顺德则是李世民岳父长孙晟的弟弟,也因逃避征伐高丽的兵役藏匿在太原。
李渊把兵权交给这样两个没有合 法身份的人来统领,自然会引起别人的怀疑。高君雅对李渊的另一亲信武士说:“逃避兵役,按律当处死,如何能领兵呢!”并打算将两人扣押起来审问。武士 劝解说:“这二人都是唐公之客,如果扣押势必引起纠纷。”高君雅只好隐忍不发了。此事也引起了王威的怀疑,只是此人比较沉稳,不公开质询罢了。李渊也知道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于是加快了起兵的准备步伐,同时派人到河东郡催促李建成兄弟尽快赶往太原,共同参与起兵大业。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62)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22)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34)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77)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18)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44)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32)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90)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44)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8)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