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简介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西元558——638年),会稽余姚人,唐太宗时官至秘书监,封为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虞世南的书法早期与南北朝的智永禅师学书,智永禅师乃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所以说虞世南可以算是二王的嫡传弟子。他的书法严守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字规矩,其字的特色在于具有温润含蓄、不露锋芒而且外柔内刚的感觉。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性情沉静,学问渊博,唐太宗拜为弘文馆学士。

虞世南虽然外形文弱,但个性刚正。]

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

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

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张薄葬;

太宗晚年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

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唐太宗还说:虞世南一个身兼「五绝」,意思是说五个天下第一。其中博学天下第一,品德天下第一,书法天下第一,文章天下第一,正直也是天下第一。总共五个第一,一般人只要有一个第一就很了不起,而虞世南一个却包办了五个。

由于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受其亲传,妙得所以颇得王羲之的笔法。因此酷爱王羲之的唐太宗也对他十分敬重,更是把他为书法学习的对象。传说唐太宗的书法只要有「戈」脚的字他都写不好,有一次他要写一个「戬」字,唐太宗一看到右边的「戈」字就心凉了一半,突然心生一计,就把「戈」部空了下来,然后召来虞世南来补上「戈」字。写好后就很得意的拿去给大臣魏征看,没想到魏征看了看回答说:看来看去只有那个「戈」字写的好。唐太宗一听大笑一声,赞叹道:还是你有眼力。

还有一次皇帝下旨请虞世南抄写西汉刘向的烈女传共七篇七卷,只见虞世南连书都不看就直接把文章抄在屏风上,事后唐太宗还暗中核对一下,发现一字不差,非常佩服。

很可惜的是虞世南的书法目前只剩一篇就是「孔子庙堂碑」,当此碑于630 年建立时,千里迢迢来看的人是川流不息,当时记载「车马填集碑下」。盛况空前就好象我们在看偶像一样。后来唐太宗为了奖励他还送他一颗王羲之所使用的黄印,可谓贵重。

其实唐太宗即位时,虞已年近七十。当时他就请求告老还乡,未被批准。直到贞观十二年(638 )才同意他退下来,当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终年81 岁。唐太宗得知他的死讯还“哭之甚恸”,让他陪葬昭陵( 皇族的陵墓) ,赠他礼部尚书,赐他谥号文懿,还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 开国功臣专属) 上,虞世南真可说是“备极哀荣”的了。

唐代的书法盛行,是历代皆知之事实,尤其初唐太宗,对于「书圣」王羲之书法极为推崇,于是广为搜集,在从萧翼以计谋由辨才和尚处骗得「兰亭序」后,交由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临写,间接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其中以虞世南最得唐太宗器重,时与他探讨书法理论,几乎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虞世南的书法可说是上接魏晋,下启初唐的代表人物。

虞世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五五八——六三八年)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太宗时任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为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后做银青光录大夫,所以亦称虞永兴或虞秘监,其书法传世著名有「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唐贞观七年(六三三)作,碑文亦是虞世南撰写,传说仅拓数十本纸赐与王公贵臣,进呈给太宗获赐会稽内史印(此印是王羲之曾佩用) ,不久石碑破毁,在武后长安三年(七O三年)又重刻,但现在也遗失,不过有王彦超摹刻于宋代建隆至干德年间(九六O——九七六年)在陕西西安,俗称(陕本),另外在元朝至正年间(一二六四——一二九六年)重刻于山东城武俗称(城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