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李光弼

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人,祖先是契丹族酋长。天宝十三载(754)为朔方节度副使,不久,还京师。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命为朔方节度使,又让郭子仪推荐良将,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从此,李光弼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将。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以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与郭子仪一起经营河北。六月,郭子仪、李光弼在常山大败叛将蔡希德等,史思明光着脚狼狈 逃奔博陵。李光弼认为范阳是叛军巢穴,准备集中兵力北取范阳,断其根本。但这时叛军已攻占潼关,玄宗西奔,肃宗北上灵武即位。肃宗召郭子仪和李光弼到灵武 护驾,并商议下一步的战略。最后肃宗以李光弼为太原尹、北京留守,让他负责整个河东的防务。
至德二年(757),叛将史思明、蔡希德 等率军十几万来攻太原,这时李光弼原来的精兵都留在了灵武,身边只有乌合之众1万人。史思明对叛军说:[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图河 陇、朔方,无后顾矣!](《旧唐书》卷1l0《李光弼传》)李光弼部下军士都产生畏敌之心,认为应当赶紧加固城防,李光弼说:[城周四十里,敌垂至,今兴 功役,是未见敌而自疲矣。](《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于是李光弼亲自率领兵民在城外掘了一条长壕,大家都不明白有什么用。敌人来攻城,在城外百 般戏辱,李光弼派人从壕中挖地道将敌人擒获,从此敌军走路都先看地,不敢逼城。李光弼又用强弩和抛石攻击敌人,[贼骁将劲卒死者十二三。城中长幼咸伏其勤 智,懦兵增气而皆欲出战。]过了一个多月,唐军士气饱满而敌军已懈怠,于是李光弼[率敢死之士出击,大破之,斩首七万余级,军资器械一皆委弃。] (《旧 唐书》卷110《李光弼传》)终于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胜利,阻止了叛军的西进,这对于整个平叛战局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敌人围城到退走一共50多天, 李光弼一直住在城东南角的小帐篷里,临敌指挥,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敌人退走3天后,处理完军情,李光弼才回家。这体现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家的责任感。 乾元二年(759)三月,李光弼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于相州。八月,[史思明自范阳来救,屡绝粮道,光弼身先士卒,苦战胜之。](《旧唐书》卷 110《李光弼传》)但终因军无统帅,又赶上交战时大风障目,九节度大败。于是唐肃宗以李光弼为太尉、中书令,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把关东 的战事交给他负责。九月,史思明攻陷洛阳,李光弼据守河阳。叛军急攻河阳,李光弼与士卒,终将敌军击退,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上元二年(761)二月,宦官鱼朝恩多次对肃宗说东都可以收复,肃宗便催促李光弼进军取东都,李光弼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他上奏说:[贼锋尚锐,请候时而 动,不可轻进。](《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肃宗不听,李光弼无奈,率军5万攻东都,结果大败于北邙山,李光弼退保闻喜,鱼朝恩退保陕州,河阳失 守,京师戒严。李光弼请罪,于是以李光弼为河南、淮南、山南东道、荆南等副元帅,出镇临淮,负责阻挡叛军南下。宝应元年(762),进封临淮王,赐铁券, 图形凌烟阁。
宗广德二年(764)七月,李光弼病逝于徐州。应当说,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与郭 子仪的领兵风格不一样,郭子仪宽大得众,李光弼则[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至德元年 (756),李光弼到太原去接管御史崔众的军队,崔众对李光弼不够尊重,李光弼将其逮捕。正好这时肃宗派宦官来宣诏命,任崔众为御史中丞,宦官问崔众在哪 儿,李光弼说:[崔众有罪,已被关押。]宦官让李光弼看诏令,李光弼说:[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宦官不敢宣诏而逃 回。第二天,李光弼斩杀崔众,威震三军(《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