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交通15、交通

15、交通

国内水陆交通畅达。陆路交通主要有御道、贡道、驿道等诸种。
御道是专供皇帝出行的道路。陆行的御道有驰道、夹道。水行的御道 有御河。驰道专供皇帝及其侍从们车马奔驰之用,故称。它是全国规格最高、修建得最好的道路。夹道亦称复道,它是专供皇帝短途所用的秘密安全通道,建筑在京 城宫殿之间。它从大明宫沿东、西城墙逶迤而行,由宫城中的夹道东南行,可至兴庆宫,远可到达城南的游览胜地曲江。唐代在长安和洛阳,各筑有一条自宫殿门南 行直通南城门的直街,它贯通南北,专供皇帝出巡及举行大典礼时车马所经行的大道。唐西京承天门外直街道路宽广洁净,路面最宽处有150米之广。御道两旁种 植有槐、榆、柳等,每当盛夏,绿荫成行交映,四周环境十分雅致。
贡道亦称贡路、运路,即地方向朝廷输送各种进贡物资的水陆道路的通称,它是全国交通的大动脉。政府对贡道的畅通极其重视,凡贡道所经,均由政府官员负责进行维修和护理。运路紧要之处,常加开凿、疏浚,以便畅通。 驿道亦称驿路,是官民商旅的通行大道,也是全国交通的主干线。驿道是由于在水陆通途中置驿而得名,它以长安为中心,分布于全国各地。陆路主要有四条干 线:东路自长安经洛阳至汴州(河南开封市)、宋州(河南商丘市);西路自长安至岐州(陕西凤翔县)以至成都(中唐以来改由县经汉中入成都),沿路都有店 肆待客,酒食丰足,每店备驴供客租用,称为驿驴。南路自长安至荆州(湖北江陵县)、襄州(湖北襄樊襄阳),再南入长沙经广西达交州。北路自长安渡河至太原 (山西太原市)出娘子关至范阳(北京市),或沿黄河东进转北,沿现在的京广线至范阳。沿路也都有店肆供商人旅客住宿,远行数千里,无须带兵器。上列诸城市 都是西京以外的四方交通枢纽,从这些枢纽再到其他城市,同样安顺。例如出西京安远门,西到凉州(甘肃武威)再西到西域诸属国凡12000里,沿路有驿,供 行人酒肉。以上陆路交通是安、史作乱前情形,安史之乱后,行路有时会遇到危险,但交通并未阻塞。时,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唐宪宗时,陆庶开福建陆路 400余里,两条新路的开辟,主要是为商业上的便利,想见其他地方也会有新开辟的商路。
同时,唐代与周边国家之间的陆路交通也十分发达。唐与外国交通最重要的路线凡七条,其中五条是陆路:其一,自营州(河北昌黎)入安东道;其二,自夏州(陕西横山)通大同云中道;其三,自中受降城入回鹘道;其四,自安西入西域道;其五,自交州通天竺道。 水路交通国内以扬州为中心,通济渠是南北水路交通的总干线,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所有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都依靠通济渠。同时,唐朝前期 国势强盛,威力远被四方,中期以后仍保持大国声望,中外海上交通,畅达无阻。主要的海路有两条:即自登州(山东蓬莱县)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和自广州通海夷 道。所谓海夷道,就是从广州出航,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以至印度、锡兰,再西至阿拉伯(大食国)。它也是商业上最重要的道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 重要道路。另外,为保障交通顺畅,唐代专设水陆驿。兵部下有驾部,专管驿务,全国有官驿1639所,其中水驿260所,陆驿1297所,水陆相兼驿86 所。陆路一般是30里设一驿,每驿有长,管理本驿,招待旅客。不在通路上的驿称为则馆,官驿馆在全国交通线上普遍设立,给商业以极大的便利。
唐代主要的交通工具陆地为车、马,运载工具还有用人力扛抬的舆,牲畜有牛、驴以及驼、象等。水上交通工具主要为舟船,还有竹筏、皮筏等。 唐代的车在使用上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礼仪所用之车,它是礼法规定的,在举行大礼、祭祀时等不同场合时所用,其名目繁多,自皇帝、后妃、公主、王公大臣 以下各有不同等级。如天子所乘有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各有不同的形制、装潢、颜色及纹饰。它们大抵沿袭前代而来,成为惯例,平时收藏于 库中,天子出行备用而已。另一类是日常所用之车,通常所用有轻便的轺车和可载人、物件的形制较大的辎车。驾车的牲畜多用马、牛、驴。牛车亦称犊车,多为妇 女使用。高级的车饰以珠宝,形制美观。如姐妹所乘犊车,饰以金罩,间以珠玉,一车的费用不下于数十万贯。民间用车则尚简便。
乘 马在唐代有身份、等级的限制。大体上说王公百官才有资格骑乘,而界于官民之间的士、权贵富豪子弟也常乘马,至于一般庶民、工商屠贩、犯罪被流贬的官吏以及 奴仆是禁止乘马的。马亦为军用物资。唐自中期以后,为了应付战争,需要大量马匹,由此政府曾命令百官按品阶出马供军,还规定民间不许私自畜养马匹。家资清 贫备不起马而又不愿徒步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则乘牛、驴、骡等牲畜。也有一些孤傲自赏、视富贵如敝屣的高士、隐士们,亦往往不随时俗而乘驴,以显示自己的清 高。
唐代步舆也十分盛行。古代的舆用车,故称车舆,到了隋唐时期已是古今异制了。这时候的舆与汉魏以来的车舆不同,其形制较小,制作 也简便,用于挽舆的已不是过去的牲畜而是用人力肩抬手挽了,此种用人力的舆即后世所称的轿子。舆用肩抬称为肩舆,通常用于尊礼高年大臣体力衰弱或有疾病 者。为了不使坐在舆上的人颠簸,通常用锦绣褥子为坐垫,使座中之人感到柔软、舒适,故这类肩舆又称锦舆、软舆或软舁。如房玄龄晚年多病,入朝参见时,太宗 特令肩舆入殿。玄宗开元时,马怀素年老,每至阁门,令肩舆以进。
舆是总称,若就其使用材料而言,有板舆、篮舆、竹舆、藤舆等不同名 称。又有一种腰舆,是令夫役抬举到齐腰,行步稳便亦多用于老臣。如褚无量年老,玄宗特地命有司给他造腰舆,由内侍抬他入宫。板舆亦用于年老大臣。如唐初大 臣李纲有足疾,赐以板舆,听乘至阁门。但民间高年妇女亦有乘板舆。如元德秀在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赴京参加省试,舍不得离开母亲,“每行则自负 板舆,与母诣长安。”(《旧唐书》卷190下《元德秀传》)竹舆,用竹制,多用于江南产竹地区。如裴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其“妻乘竹舆,二侍婢,黄碧缣 服。”(《新唐书》卷110《裴玢传》)篮舆,亦作蓝舆。如唐末战乱时,牛僧孺之子牛蔚老病不能自行,其子孙“自扶篮舆,投窜山南。”(《旧唐书》卷 172《牛蔚传》)可见有轿厢的肩舆为高贵的人所乘,无轿厢的兜子只有座位,通常用两人肩抬,乃是庶民百姓等下层人物所乘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