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创新的启示唐代舞蹈创新的启示

唐代舞蹈创新的启示

关键词:舞蹈艺术;;艺术创作;创新;吸收;借鉴;舞蹈作品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45-02
有唐一代,舞蹈艺术家们继承前人,又不断创新,舞蹈艺术百花齐放,空前繁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是中国舞蹈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纵观唐代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在内容表达上,要更加注重主题意蕴
主题意蕴,是文艺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舞蹈是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有着教化的功能。唐代舞蹈十分重视主题意蕴的表达,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舞与政通。即以舞蹈体现“武攻文治”的思想。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曾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也说:“乐者本于声,声音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焉”。以唐代舞蹈《破阵乐》为例,在声震山谷的战鼓声中,舞者随着“和以咩发”的优雅歌声而起舞,将战鼓与歌舞喻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为政理念。唐德宗李适还在中和节亲自创作《中和舞》,以队形变换成八卦的形状,象征“中和”,表现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舞蹈《太平乐》,以舞狮子来表现驱除邪恶,保佑太平。舞蹈《庆善乐》,以舒缓的舞姿“以象文德洽”,表现天下太平,和谐安乐。二是主张“舞象功德”。即以舞蹈歌功绩,颂德行。白居易之弟、唐代文学家白行简曰:“卦为体德,舞以象功”。唐代天宝年间的殿中侍御史平冽在《开元字舞赋》中也说:“字以形言,舞以象德”。如唐代宫廷系列乐舞《十部乐》,主要表现的是王朝的声威远播,宣扬的是万邦归服,团结统一,国力强盛,八方来朝。舞蹈《破阵乐》,由一百二十名“被甲执戟”的舞者表演,在声震山谷的战鼓声中,左折右旋,摆出军士之列,战阵之形;往来疾徐,表现冲锋陷阵,击刺攻防。充分体现了战将指挥得当,士兵英勇善战的战斗场景;也充分体现了军队开疆拓土,统一神州的磅礴气势。三是倡导舞移风俗。即以舞蹈陶情冶性,修养良好品德。《开元字舞赋》还说:“礼以训俗,乐以移风”;“且歌者所以导志,舞者所以饰情,观其容也,或以移乎风俗。”双人舞《踏谣娘》,反映丑夫酗酒,醉殴美妻,遭到观众耻笑与遣责,实际上是对观众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宣传扬善抑恶,匡正人伦,和谐家庭与社会。男子独舞《苏中郎》,表演者面部涂为红色,步态踉跄,洋相出尽,象征酗酒成瘾,醉态毕现,没有德行。旨在教育民众变风易俗,摒除恶习,怡情养性,涵养美德。
二、在表现形式上,要更加体现丰富多彩
艺术表现形式,在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艺术形式,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唐代舞蹈家非常重视舞蹈形式的创新,所以,舞蹈作品也就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一是在舞蹈结构形式上,既有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如《踏谣娘》;也有篇章结构形式,如《上元乐》等。二是在演出规模上,既有独舞,如《春莺啭》;又有双人舞,如《解红舞》等。既有群舞,如《景云乐》,《兰陵王》等;又有大型歌舞,如《云韶乐》、《神宫大乐》等。《云韶乐》和《神宫大乐》的舞者分别达到300人和900人,可见规模之大。三是在舞蹈类型上,既有硬朗、奔放、潇洒、矫健,具有阳刚之气的“健舞”,如《黄獐》、《剑器舞》、《胡腾舞》等;亦有柔媚、婉转、舒缓、雅致,具有阴柔之韵的“软舞”,如《绿腰》、《屈柘》等。四是在音乐伴奏上,既有伴乐而舞,如《白鸠》、《前溪》等;亦有伴歌而舞,如《南诏奉圣乐》等,且伴歌既有独唱、也有合唱;还有边歌边舞,如《回波舞》等。可见,唐代舞蹈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既很好地表达了舞蹈的内涵,也给了观众新的感受。
三、在表演技巧上。要更加追求新颖独到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唯有创新才能突破,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唐代舞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表演技巧上不断求新求美,为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一是动作追求高难。如开元盛世时的舞者公孙兰(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把一柄宝剑舞得“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以致于“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公孙兰还创作了《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多种剑器舞,被誉为盛唐“第一舞人”。二是舞者组成文字。如创作的《圣寿乐》,舞者一百四十人,可以队形变化,分别组成“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十六个字。又如《南诏奉圣乐》,用五段乐舞,以进退、旋转、稽首、跪拜等舞姿动态,分别舞出“南、诏、奉、圣、乐”五个字。舞蹈舞出文字,是唐代舞蹈者的首创。三是舞蹈富于变化。如舞蹈《屈柘》,动作上既有矫健明快,又有轻盈婀娜;既有快速踏舞腾跃,又有缓慢舒袖折腰。有时如惊风弱柳,有时似傲雪青松;有时迅捷如惊雷激电,有时缥缈似游龙翔凤。这样的对比和变化,给人以崭新的美的享受。
四、在艺术风格上,要更加讲究借鉴融合
艺术需要借鉴,但借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吸取精华,融合创新。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唐代舞蹈在艺术风格上注重借鉴外来文化,注重借鉴其它艺术形式,因而,使人耳目一新。如舞蹈《西凉乐》,便是以中原汉族乐舞为基础,借鉴吸收西域“胡戎之声”,特别是融合龟兹乐舞的成份,通过腾踏跳跃、急速旋转、弹指击掌、扭腰出胯、扬眉运目等丰富的舞姿和表情,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又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裴将军满堂势》等舞蹈,则融合了武术、杂技的技巧,闪转腾挪、迅捷猛烈、风驰电掣、气势恢弘。再如千古名舞《霓裳羽衣舞》,其音乐以中原音乐为基本素材,吸收了印度《婆罗门曲》的音乐元素,使之非常优雅动听。舞蹈动作则吸取了佛教艺术和道教乐舞的某些姿容动态,俯仰回旋,飘飘欲仙。以致于大诗人白居易写诗赞美:“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此外,唐代舞蹈在舞美、服饰、道具上也有许多创新。如戴着狰狞面具而舞的《兰陵王》,用面具渲染了肃杀的战争气氛,强化了舞台氛围。又如,舞蹈《圣寿乐》,创造出边舞边变换服装的新颖方法,即在舞蹈瞬间抽去罩衫,藏于袖内,显出时尚、漂亮的绣花舞衣,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增强了艺术观赏性。
综上所述,唐代舞蹈之所以成就辉煌,关键就是主题表达、表现形式、表演技巧、艺术风格以及舞美服饰诸方面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不断创新,才能推进舞蹈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给舞蹈艺术宝库增添夺目的光彩,这便是唐代舞蹈创新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责任编辑:帅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