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哪些皇后唐代皇后历史故事大全唐朝有哪些皇后唐代皇后历史故事大全

唐朝有哪些皇后唐代皇后历史故事大全

窦氏——高祖皇后
窦氏是京兆平陵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窦毅,曾仕周为上柱国。窦氏的母亲襄阳长公主。窦氏刚降生,窦家见她头发到颈一片恐惧。窦氏父母却精心养育。窦氏长到3岁,一头乌黑的头发,与身同长,格外引入注意。年幼的窦氏有超人的记忆力。喜爱读书,窦氏的舅舅周武帝宇文邕见外甥女窦氏聪明好学,便留窦氏在宫中生活,每日读书、写字,生活得悠闲自得。置政元年(578)五月,因突厥骚扰边境,武帝率军讨伐,在途中不幸病倒,在返回长安的当天晚上便离开人世。窦氏得知武帝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在大象三年(581)二月,篡位改号为隋。
窦毅见窦氏已渐渐长大,便和襄阳长公主说:“咱们的女儿天生相貌非凡,一定有大福大贵,要仔细择婿,与她相配才行!”窦毅和襄阳长公主商议后,让人就屏间画两只孔雀,遇人求婚,射中孔雀中目者,将窦氏许配。当时,许多才子佳人王孙听说窦毅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招婿纷纷前来角射。结果,张弓发出,不能射中,败兴离去。官吏李渊,听说此事后,前去“应试”。连发两箭,结果,箭中孔雀右眼。窦见李渊举止不凡,心中暗喜,遂将爱女窦氏许配给李渊。
李渊窦氏,婚后相亲相爱。窦氏刚嫁到李家,恰逢李渊的母亲有病。李渊的母亲性格怪异,脾气暴躁,李渊家人都十分害怕她,没有愿意侍奉她。窦氏自幼熟读《女诫》之类的书籍。受家庭环境影响,刚入夫家,便承担起侍奉婆婆的琐碎之事。窦氏对婆婆尽心尽力,甚为孝顺。为了陪伴病中的婆婆,甚至整月不脱衣服和鞋,几乎没睡一个好觉。李渊一家为此非常感动。窦氏与李渊情投意合。两人时常在一起读书写字,探讨文章。窦氏的书法与李渊之书十分相似,一般人很难分辨。窦氏嫁给李渊不久,为李渊生下一子。取名李建成。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二十二日又生下次子。之后,窦氏又为李渊生下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和一女,平阳公主。李渊娶窦氏后可谓。岳丈窦毅乃隋朝定州总管,封为神武公,姨母又是。因此,朝廷十分重视李渊。李渊历任谯州(今安徽亳县)、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风翔县)刺史。窦氏随李渊的职务不断调动,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李渊喜好养马。窦氏便劝李渊说:“皇上也喜欢骑,”干脆全献给皇上。留下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李渊不听窦氏的劝告,炀帝听说后果然治罪于李渊,李渊后悔没有听窦氏的建议。窦氏教育子女言传身教,子女对她十分敬佩。李渊父子在外征战,窦氏牵肠挂肚,回来后对李渊关心备至,对子女谆谆教诲。对次子李世民尤为喜爱,对其他子女关心也就更多一些。
窦氏在四十五岁时辛苦操劳了一生,却没等到李渊登基称帝。便因病离开人间。李渊称帝后窦氏墓为寿宝陵。李世民在武德九年(626)继位后,封窦氏为太穆神皇后。
长孙氏——太宗李世民皇后
长孙氏是河南洛阳人,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氏自幼循规蹈矩,相貌出众,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右骁卫将军家出了美女,上门提亲的人很多,可长孙晟为长孙氏的婚嫁费了一番脑筋。能与之天生一对、地配一双的如意郎君实在难找。长孙一家托人四处打听,后来听说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一表人才,年龄与长孙氏相若,长孙晟请人提媒,把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李渊也听说长孙晟家的女儿天生丽质,博学,这桩婚姻一提就成。
长孙氏嫁到李世民家中,面临着李世民的母亲窦后去世后,后宫一时混乱。李家三兄弟的明争暗斗,给长孙氏在皇宫中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麻烦和苦涩,可长孙氏超人的处事的能力,赢得宫中大部分人的信任。她竭心尽孝地侍奉公公李渊,使他在丧妻之后,感受到儿女的亲情温暖。同那些争宠、相斗的妃嫔相比,李渊从心底里喜欢、信任这个贤惠的儿媳。在妯娌之间,她凡事忍让几分,尊敬顺从她们,从不顶撞、不怕吃亏,尽量让他们挑不出刺儿,找不到借口,以消除猜忌。
长孙氏昼夜焦思劳神,处处忍辱负重。玄武门兵变,兄弟之间真刀真抢地干起来的时候,她勇敢地帮助李世民激励将士。李世民于公元626年,成为开国皇帝,长孙氏被立为皇后。
长孙氏自封为皇后之后,尽量不让后宫事务影响皇帝李世民。后宫发生不顺心的事,也尽量不麻烦太宗,凡事都顺着太宗的心思。有时李世民下朝回到后宫,心情不畅,常会不明缘由地训斥宫中侍役者。每当这时,也附和太宗,命令把惹太宗生气的人抓起来。之后,她再问明情况,遇到冤枉好人的情况时,她总是替太宗道歉,等到太宗高兴时,她再慢慢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太宗。长孙后赏罚分明,人人竭力效忠,没有人整日提心吊胆,宫中气氛宽松和谐。只要是太宗的孩子,不管是嫡生庶出,长孙皇后待如己出,加以爱护。豫章公主出生后母亲去世,长孙氏主动收养。当妃嫔、宫女有病时,长孙皇后总是亲自去探望,把自己用的好药、食物送给她们,使之尽快痊愈,给以安慰。后宫都十分爱戴长孙皇后。宫内使唐太宗把整个身心投入到管理国家大事中。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曾在玄武门兵变中立了大功,唐太宗宗想封他为右仆射(宰相)。太宗把这个想法告诉长孙皇后时,听说要给自己的兄长加官,长孙后对太宗说:“妾位居三宫之首,家已贵宠至极,实不愿父兄之辈再位居显要。希望皇上矜察。”太宗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十分敬重,长孙无忌为太宗立下汗马功劳。太宗看中的是长孙无忌的才能。他从容地说:“皇后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我用长孙无忌是为社稷着想,惟才是用,并不因为他是你哥哥。右仆射这职位只有他才能胜任,别无佳选。请皇后不必过虑。”李世民公元627年任命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吏部尚书、武侯大将军。
长孙皇后见太宗不听她的劝阻,只好派人把长孙无忌叫到宫中,直言相劝:“皇上任命你为右仆射,我已向皇上表明,你不适合。长孙家的人最好不要再做高官,这样可以省却不少麻烦。你最好向皇上力辞右仆射之职。”“右仆射”的职位很有诱惑力,可是,长孙无忌理解妹妹的苦心,于是,亲自拜见太宗,坚决请求辞去职务。长孙皇后又极力劝说太宗接受。终于在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接受了长孙无忌的请求。
长孙皇后虽不干涉朝政,但遇到太宗做出不明智之事,有损江山社稷时,她却总是苦苦规劝。
有一次,太宗下朝归来,满面怒容地吼道:“到时侯,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氏大吃一惊,笑着闻:“皇上又跟谁生气了?”太宗李世民说:“魏徵这个老东西太不像话了,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使我,下不来台,真是可恨。”长孙氏听后默默退出,回到寝宫,穿上在册封、庆典、朝会仪式上穿的朝服,深深一拜。太宗一看,问:“皇后为何这样庄重严肃?”长孙氏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采纳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现;魏徵的确是少见的正直的忠臣。这是皇上贤明、能采纳忠言的缘故了。有这样的君和臣,国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太宗茅塞顿开,转怒为喜,说:“多亏皇后指点,给我敲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太宗上朝时,有魏徵这样的忠臣劝诫;下朝后,有长孙氏把关,勤政爱民,事事办得深得民心,才有大唐敏荣昌盛。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生得聪明伶俐,才貌出众,深得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喜爱。太宗李世民最喜爱的长乐公主终于到了出嫁的年龄。长乐公主出嫁时,皇宫上下都为此忙碌。太宗命长乐公主的嫁妆要超过永嘉长公主的一倍,永嘉长公主是高诅李渊的女儿。魏徽听说此事。马上劝谏太宗说:“从前汉明帝要分封他的儿子。明帝说:‘我的儿子决不能高于先帝的儿子,所以分封的领地只能是先帝儿子们的一半。’现在陛下您的女儿出嫁,论情感,您和公主是父女关系,更亲密一些:论道理、论地位,长乐公主就不能与永嘉长公主相比,可嫁妆反而超过永嘉长公主的一倍,道理何在呢?”李世民听后为了表明他的大度和圣明,还是下令资送公主的嫁妆按永嘉长公主的一半陪送。回到后宫,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氏,以为会招致长孙皇后的埋怨。谁知长孙皇后说:“魏徵能够引用古今道理说服皇上控制私人感情,把事办得公正、令人信服,这说明他真是一心为国的忠臣。魏徵能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犯皇上的威严,驳回不合理的决定,这是难得可贵的,皇上应该采纳他的忠言。”长孙氏一番话,太宗听完后,便得意洋洋,仿佛是自已做了善事,长孙氏看皇帝的高兴劲。心中十分舒坦。派人带着400缗钱、400匹绢去魏徵府上表示感谢,并捎话说:“很早听说魏公为人刚直不阿,从公主出嫁这件事上看得更清楚。希望魏公永远保持高尚的情操,对国家的忠心不要有丝毫改变。”
长孙氏不贪权也不贪钱,她一生崇尚节俭,一粒米、一寸布都视为有用之物,从不奢侈。
公元627年,长孙皇后亲自带领宫廷内外自贵妃到宫内女官,内、外命妇。去“亲蚕”——栽桑养蚕,体会男耕女织的艰难。如帮助丈夫治理好国家,就要谦恭、谨慎、节俭。在平时的生活中,长孙氏率先垂范,教育子女也是这样。一次,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启奏说,太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器具不够排场。长孙氏回答:“作为太子就怕将来继位时道德没有树立起来;勤政爱民,礼贤下士的美名别人不知晓,至于日常生活用品够用就行。你们应该多引导他,而不是替他要东西。”
长孙氏一直患有哮喘病,在贞观八年(634)旧病复发,卧病在床,太宗李世民经常亲临探视。太子承乾日夜守护。各地的名医都为皇后诊断过,用了很多好药,可是病情仍无好转。太子向她秘密请示说:“药都用遍了,母后病仍然没有起色。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大赦天下罪犯:二是奉劝更多的人加入佛道。做这样的善事,祓除灾祸,或许神仙能够保佑您早日康复呢。”长孙氏睁开眼,说:生死命中注定,我自忖一辈子行善不算少,从未做过恶事。况且,大赦有关国家大政,不到关键时刻不能随便用,怎能因为我一人就去破坏规定呢?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保留它们只是表示我们宽宏大量,照顾一部分人的信仰而已。你父皇从来不求助于这些东西,怎能因为我而让你父皇去干他所不愿干的事呢?“太子不愿违背母后的意愿,只是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原原本本地奏知太宗,太宗与大臣们听后莫不感动,一致请求太宗大赦天下。长孙氏知道后,对太宗说:大赦与劝人人佛道都是无济于事,只是让别人觉得皇上为了我什么规定都可以破坏,岂不误了国家大事。皇上着真那样办,我只求速死。长孙皇后在病重和生命垂危之际,更表现出非凡的高尚品质。”
长孙氏很病,觉得还有许多事情放心不下,于是派人把太宗氏请来。说:大臣房玄龄对皇上忠心耿耿。办事慎重细致,他与陛下谋划了许多奇谋秘计,却从未泄露他人,这样劳苦功高的人,应该继续重用才是。我自己富贵已达到了顶点,像我娘家的人无功无德,让他们掌握朝中大权,众臣难服,处境就危险了。皇上只给他们奉朝请就行。请皇上千万不要忘记,就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当时,房玄龄因与太宗意见不合,受到太宗责备罢官回家了。长孙皇后虽已处于弥留之际,对此事却深感不安。历史上,像长孙氏这样谦恭、节俭、克己为人的皇后真是屈指可数。
长孙皇后临终前紧紧拉着唐太宗的手,说:“我快不行了,皇上不必过于悲伤,我死后不要因为我的葬礼花很多的钱。干脆埋到山上,不用修陵墓。棺椁要用最简单的,陪葬物品只用木器、陶器足矣。皇上真能照我说的办,那就是对我最好的纪念。希望皇上永远重用魏徵、房玄龄那样的忠臣,采纳他们发自肺腑的忠言。清除那些谄媚奸佞之徒,不听信谗言。尽量少征发徭役、兵役,一心勤政为民,争取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国泰民安,我死也瞑目了……”太宗李世民泪流满面答应了长孙。
时年三十六岁的长孙氏在贞观十年(636)因病去逝。
——高宗李治皇后
武则天家世代务农,父亲武士靠卖木材发财,买了一个“鹰扬府队正”的低徽军职,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后来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武士出身低微。武士的原配夫人、文水乡下的相里氏武德三年(620),去世,唐高祖李渊看透了武士的心思,他亲自做媒把年已四十岁的杨氏嫁给武士为妻,杨氏并为他生下3个女儿。武则天排行第二。武则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家庭的寒门根底使她饱受世俗的鄙视攻击。
武士贞观元年(627)十二月,被任命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督。3岁多的武则天和兄姊们跟随父母来到利州。
武家来到利州不久,得知名闻遐迩的相术大师袁天纲奉旨自成都往长安觐见皇上,将途经利州。武士,立刻盛情相邀,请求袁天纲为他们全家看相。杨氏袁天纲端详杨氏的手和面说:“夫人骨相非凡,将来必生贵子。”
袁天纲仔细端详着武士身边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的相貌,脸上显出惊讶的表情,颤巍巍地说:“此郎君子龙睛凤颈,日角龙颜,贵人之极也。只可惜是个女孩,若是男孩,将来必为天子。”
袁天纲的惊人预言,盘旋在武家夫妇的脑子里。他们不相信一个女人会成为天下之主。充满野心的武士又想,我的女儿或许能够打破先例?即使不可能成为天子,册立为皇后也是可能的。
武士想到这里,又看了看身边的武则天。仪态万千、令人销魂的巧笑。他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你要成为绝代佳人,一定把你送进后宫。”他决定为武则天取个漂亮的名字——媚娘。
武士牢记相术大师袁天纲的预言,他把精力完全放在武则天身上,视其为掌上明珠,看着一天天渐渐长大的媚娘。暗想媚娘别说当皇帝,就是当皇后,我武士也是国丈啊!
贞观九年(635),媚娘刚满12岁时,武士就死在荆州任都督时去世。
武士死后,前妻相里氏的两个儿子元庆、元和他们的叔伯兄弟惟良、怀运等对杨氏刻薄无礼,孤女寡母在长安过了一段很不惬意的生活。这时的媚娘已长成亭亭玉立、身段纤细柔美,令人勾魂的丹凤眼醉人的柔情。媚娘的美貌终于传到了天子太宗的耳里。贤惠的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在抑郁中急于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于是,他下诏召媚娘入宫。贞观十一年(637)十一月,杨氏接到圣旨,惊恐万状。
抱着年仅14岁的媚娘,伤心地落泪。媚娘神情自若地对母亲说:“母亲何必这样难过呢?能见到天子,不是很幸运的事吗?或许这是女儿的福分。”
14岁的媚娘,怀着对宫廷神秘生活的憧憬,进入了掖庭。人宫后。立刻经由掖庭令赐给才人的地位。媚娘入宫,经过二三个月的训练,由宦官带领,来到甘露殿第一次为太宗侍寝。太宗看着烛光下这位比传闻中更美丽的人:有说不出的性感和魅力。
在这次欢愉之中。太宗赐给武则天“武媚”的赐号。武媚娘本能地感觉到。这是精心侍奉皇帝的结果,果然第二天大清早,送来了皇上的赏赐。从此经常得到皇帝的宠召,侍候皇上。
武媚娘在侍侯太宗的过程中,时常发觉有人在注视自己,她悄悄朝那个方望去,她知道,那是太宗第九皇子晋王李治。两个人的视线不期而接,又慌忙避开。晋王经常来向太宗问安。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七日正式宣布。立晋王治为皇太子。
这一夜,太宗召来太子李治和长孙无忌等几位重臣,在甘露殿内室,为太子举行小小的宴会。武媚娘和几位侍女在一旁侍侯。酒过数巡,太子李治悄悄起身。武媚娘见左右没人,立刻跟了过去。武媚娇声说道:“恭喜殿下立为太子!”
李治一看,淡淡的烛光下,一张如花似玉的面颊多情地望着他。这是期盼已久的武媚娘。他感到一阵燥热,贪婪地吸吮着她樱红的唇。柔软的身躯、淡淡的香味,使太子李治忘记了一切。
李世民贞观十九年(645)末,亲征高句丽失败后,大病不起。政务暂由太子李治代理。其实,实权操纵在长孙无忌手中。
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649)春,突然病情恶化,卧床不起。按唐制。皇帝死后,后宫凡是没有生育的宫女都要被送到尼姑庵,落发为尼。武媚娘决定抓住太子治这根救命草。在共同侍侯太宗的间隙,二人发生了关系。太宗李世民五月病故,葬于昭陵。武媚娘悄悄告别太子,和宫女们一起被送到长安的感业寺,落发为尼。
高宗李治在太宗李世民在世封做太子晋王时太宗李世民作主由太宗李世民作主,与王氏结为夫妻。李治在永徽二年(651)继位后封王氏为皇后,王氏没生育子女。在永徽六年(655)十月武则天为皇后,王氏被废庶人,后被武则天截去手足,装入酒翕中致死。
永徽元年(650)五月,太宗的周年忌日到了,武媚娘听说高宗李治要来感业进香,又惊又喜,她从远处偷窥,高宗李治又遇上武媚娘妩媚的眼神,顿时旧情复燃。他跟随武媚娘的身影独自叩开武媚娘的禅房,武媚娘早心急如焚,恭候皇帝的到来,高宗看到武媚娘苍白憔悴、哀怨的面容,心中一阵酸楚。武则天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投进高宗的怀抱。
武媚娘曾是太宗的宠妾。高宗来找皇后商量。皇后王氏竟十分痛快地答应把武媚娘接到皇后宫中,让她蓄发等待。永徽二年(651),已经28岁的武媚第二次入宫。
武媚娘入宫后,对王皇后卑躬屈膝,尽心侍候。很快就得到皇后的喜欢,同时,贿赂宦官,探听宫内外的情势,不久,她便熟悉后宫的一切。
武则天永徽三年(652)三月,为高宗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弘,高宗十分高兴,封武则天为昭仪。高宗这年七月,立王皇后10岁的养子陈王忠为太子。王皇后虽然不能生育,但高宗是个性情优柔的人,与王皇后10多年结发夫妻。
武则天永徽五年(654)初,生下一个长相酷似她的小公主。很讨人喜欢,尤其是高宗皇帝,下朝后总要看上几眼,满月之后,王皇后也忍不住来到武昭仪宫里,逗弄一番小公主。看着可爱的公主,王皇后想起自己眼前的境况,不禁潸然泪下,掩面跑出。武则天见这是扳倒皇后的绝好机会,于是下狠心掐死了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盖好被子。
一会儿,皇帝来了,武昭仪佯装欢笑,拉着皇帝来到床前看女儿。可是掀开被子一看,武则天失声痛哭起来。皇帝震惊,大喊:谁进过小公主的房间?宫女告诉他,王皇后刚才来过。
高宗李治听后愤怒地大叫:“后杀吾女!”。
武则天凄地嚎啕痛哭,向高宗诉说这些年来所受的种种委屈:皇后收容了她,是为了打倒萧淑妃,结果皇后强迫她报恩,却遭到如此的报应。生了皇子弘以后,皇后便和萧淑妃联合起来攻击她。高宗感到心碎。
自从皇宫内发生小公主夭折、木符事件后,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特制作一个桐木人,木人身上写着“武媚高”胸部和腹部还钉上钉子。汇报会人偷放在王皇后床上,武则天告知李治命官从王皇后宫中床下搜出桐木人,李治下令将王皇后的母亲柳氏驱出宫。母皇被贬职,王皇后受孤立。家高宗废后的决心已定,朝中拥护废后立武则天为后的人逐渐增多。一天,退朝后,高宗召长孙无忌、李、于志宁,褚遂良等四名重臣人内殿议事。高宗果然提出:“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朕要废王氏,立武昭仪为皇后,卿等意下如何?”
李治为立武则天皇后,褚遂良,长孙无忌发表不同意见,被贬降职。于志宁中间派李同情李治意见。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三日,颁诏将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将其亲族流放岭南。十九日,颁布立后诏书,武则天终于达到她废后立后的目的。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后大典,仪式颇为体面、壮观。大典完成后,宣布皇后将在肃仪门的城楼上接受文武百官及外国使节的受朝。皇后受朝的诏令,三十二岁的武则天后穿着大礼服出现肃仪门城楼上,文武百官一齐跪拜。山呼“皇后万寿无疆”。
武则天立后的大典之后,高宗李治忽然想带着一名侍从,偷偷来到别院,看望囚禁中的王皇后、萧淑妃一阵心痛。高宗看望王氏和萧氏的消息,马上传到武后的耳里,武后为断绝王氏和萧氏的后患。几天后,王氏和萧后被武则天指使的宦官各打100杖,又砍去手脚,折磨而死。
武则天从登上皇后宝座这天起,就开始注视自己的对手,寻求一切时机,清除李治周围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顾命老臣。显庆四年(659)春,武则天授意许敬宗,设计了一个朋党案,把长孙无忌牵扯了进去。
许敬宗奉命审理案子。太子韦季方实在不忍去严刑逼供,企图自杀。这样一来,许敬宗抓到了把柄,说他们和长孙无忌谋反,企图畏罪自杀。高宗见此奏疏,十分惊讶地说:“元舅怎么会谋反呢?”高宗命许敬宗再审。许敬宗又编造韦季方供词,嫁祸长孙无忌。
高宗李治还犹豫说:“我决不忍心加罪于元舅,让后代良史说我不能和亲戚和睦。”许敬宗又蛊惑说:无忌忘先朝之大德,舍陛下之至亲,听受邪谋,遂怀悖逆,意在涂炭生灵。……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若少迟延,恐即生变,惟请早决!
高宗李治被这耸人听闻的言辞吓昏了头,便下诏削去无忌官爵,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立即发兵遣送。许敬宗七月,遗同党袁公瑜往黔州,逼令长孙无忌自缢而死。在废后立后的过程中出大力的李义府、许敬宗等被擢为宰相,把持朝政,集结到武后周围。
高宗李治自显庆五年(660)以来,因病让武则天治理朝政,更助长了武则天的骄傲情绪。她对高宗横加牵制,恣意专行,而且还时常引道士到后宫做法术。
宰相上官仪对武后目空一切早就不满,这时他猜透了高宗的心思,便指使亲信宦官王伏胜控告皇后引道士郭行真入禁中为蛊祝,祈求非分之福。高宗听后,更加气愤,命令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武则天安插在高宗身边的亲信,赶快向武后报告了这一可怕的消息。武后闻讯,慌忙赶到手拿诏书的高宗皇帝身边,施展出惯用的手段,跪在高宗面前,痛哭流涕,边哭边诉说:“臣妾看陛下龙体欠安,想减轻陛下负担,帮陛下料理繁杂的国事。臣妾听说有个叫郭行真的道士技艺高超,专门请来为陛下祈祷,希望陛下早日康复。没想到臣妾一番好意。却换来如此的下场!”说完,嚎陶大哭。
高宗看到心爱的皇后哭得如此伤心,便内疚地说:“是朕冤枉了爱后。起初我并没有想废你,朕听了上官仪的一面之词,都是朕不好。”
武则天见高宗回心转意,立即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与李忠谋反,马上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处死。上官仪被杀后,朝廷中再也没有人敢与武后作对了。从此,武则天便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后宫主人。
武则天首先授意许敬宗修改《氏族志》。高宗准奏,命孔志约、杨仁卿等修订,改名为《姓氏录》,武后一族成为天下第一等的名门。以下按唐朝官品的高低,分为九等,李义府上奏收缴焚烧《氏族志》,强行推行《姓氏录》。
武则天显庆四年(659)六月,授意许敬宗向高宗提出了举行封禅大典的建议。
高宗采纳了许敬宗的建议,决定于乾封元年(666)元旦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武则天希望能改变制度,主持禅礼。只要能举行大典,她就是本朝第一个直接参加封禅的皇后。她要答谢上苍赋予自己的“天命”,要祈祷天命早日掌握天下大权。麟德二年(665)五月,任命李和许敬宗为封禅使,并决定御驾提前两个月出发。武则天十月,上表高宗:“封指封天,禅指祭地。而‘地’本来就属女性,因此祭地的‘禅’礼应当由女性主持。请准予由臣妾率内外命妇奠献。”
高宗李治马上应允下诏:“继天子之后,皇后可升禅坛主持亚献。”十月二十八日,封禅仪仗,千骑万乘,绵延数百里,浩浩荡荡开往泰山,盛况空前。武则天在典礼中争亚献,扮角色,足见其在政治上的活跃和笼络人心的本领。礼成,文武百官皆赐爵加封。这些受赐之臣对这位大唐开国以来第一次封禅大典中最出风头的武则天感恩戴德!
武则天为实现自己做大唐女皇的抱负,不断培植和更新拥戴自己的官僚队伍,为她一生成功奠定基础。到武后掌权后,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发展起来,大批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涌进官场,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唐高宗在世时,武则天就已经造就了一支有相当势力的亲信队伍,其核心是开始于乾封年间的武后以修书为名目入宫中的北门学士。文人墨客不仅完成了《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等一批著作,而且依仗武后的权势,直接参与朝政。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而成为武后控制外廷的重要御用打量。
李治自上元元年(674)称天皇,武则天进号天后。四个月后。天后提出了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十二条政台主张,即“建言十二事”,包括了劝农桑薄赋徭,息兵、广言路、父在为母服丧三年等,这是具有政纲性质的建议书,都由高宗诏令施行。
武则天为自己统揽大权做女皇做各种各样的准备,然而,偏偏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和她过不去,她又做出了令人瞠目的举措。武则天长子李弘显庆元年(656),被立为太子,李弘性情仁厚,谦虚谨上,深得父皇的厚爱和大臣们的信赖。咸亨二年(671)正月,皇帝出幸东都洛阳,命皇太子李弘留在京帅长安监国。李治咸亨四年(674),高宗因病又令太子受诸司奏事,屡次实习朝政。高宗感到自己无力承受国家政务的烦扰,产生了禅位太子的想法。这使天后忧心忡忡,眼看着自己将要丧失辅政的权力。太子监国时,他发现宫中幽禁着自己的两个异母姐姐——萧淑妃的义阳、宣城二公主。后来知道这都是以后所为,顿时,太子弘心里对母后的残酷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并向父皇奏本,要求释放被幽禁已久的两位公主。将她们下嫁给适当的朝臣。太子弘的指责,惹恼了武则天,她气愤地将她们配给了身份低微的士卒。此后,太子屡次违背天后的旨意。上元二年(675)四月,24岁的太子李弘与父母一起吃完饭后,传说是被武则天用药洒毒死,暴死在合璧宫。李弘死后一个月,上元二年六月,二十二岁的雍王李贤被立为太子。
李贤聪明好学,目幼熟读《尚书》、《论语》、《礼记》、《诗经》等,深受父皇钟爱。高宗竭力培养太子李贤。屡次命他监国。李贤处理政务,有条不紊。颇为能干。可见高宗要扶持李贤接替皇位。
仪凤四年(679)五月,再次命太子监国。武则天又一次面i临失去权力的危机。她加紧训诫,让太子熟读北门学十所撰《少阳正范》和《孝子传》,并责备太子贤不要无礼、不逊。可是李贤自有主张,并不顾从,武则天越来越不安,母子矛盾口益激烈,武则天决定废太子李贤,独揽皇宫大权。武则天唆使人向高宗告发太子,贤生活糜乱,有叛逆的企图。高宗命宰相薛元绍、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搜查东宫,竟在马厩里搜出了数日套武器。
高宗素爱太子贤,不相信是太子所为,想宽宥他。但武天执意要依法从事,说:“身为人子,阴谋造反,大地所不容。应当大义灭亲,决不可原凉他。”调露年(680)八月,太子贤被废为庶人,迁往巴卅I。武则天为斩除隐患,派人去巴州将李贤杀死,将李贤的三个儿光顺、守礼,守义幽禁宫中,武则天作为母亲,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竟如此残忍,可见,权力对她的诱惑高于一切。
永隆九年(683)十二月,56岁的唐高宗李治病逝,临终召来侍中裴炎,要他忠心辅佐太子,国家大事听从天后裁决。李显即帝位,号中宗,尊天后为皇太后,以裴炎为中书令。同时册太子妃韦氏为皇后。并拟升岳父韦玄贞为宰相。
韦玄贞刚从普州参军提为豫州刺史,又要拜侍中,无功受禄实有不妥。中书令裴炎断然反对。中宗十分气恼,摆出天子的架子说:“朕为天子,别说一个侍中。我要把天下都送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裴炎把这事向武太后一说,太后马上召集百官到乾元殿,让裴炎宣读太后敕令:“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李显愣愣地站在御座前。连声大叫:“我有什么罪?”武则天说:“你要把天下送给韦玄贞,还不算是大罪吗?”李显离开了皇位。接着。武则天四子李旦继了皇位,号睿宗。
改年号为文明元年,九月又改为光宅元年。把东都洛阳改称“神都”,准备作为新的京师。追尊武则天五世祖先,建武氏五代祠堂,更改唐朝官署和官职名称。武则天这一系列改朝换代的行动,惹恼了朝中一些大臣,导致了扬州的武装反叛。
他们请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为记事参军。为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墨檄》的檄文。武则天掩不住内心的恐慌。迅速调集30万大军平息了叛乱。武则天又安然地渡过一场重大的危机。
骆宾王谩骂攻击的檄文,不但没有引来杀身之祸,武则天却以爱才之心将其重用,曾被传为佳话。
还在平叛之际,宰相裴炎给武则天献策说:“如果太后把权力还给睿宗皇帝。那么叛乱将不讨自灭。”武则天恼羞成怒,转身而去。10天之后,裴炎被斩于洛阳的都亭。
裴炎死后。武则天调整宰相班子,重新建立自己的亲信辅臣。随后,她又为登基大造舆论,竭力渲染秉承天意的气氛。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垂拱四年(688)四月派雍州人康同泰向武则天献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
武则天接受了“瑞石”,把它命名为“宝图”,康同泰被提拔为游击将军。五月,下诏,表示要亲自拜洛水授宝图。举行告天仪式。并正式给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从此称“陛下”。六月,制作执掌国柄权力象征的神皇三玺。七月。又改“宝图”名为“天授圣图”,洛水改为“永昌洛水”,出图地点名为“圣图泉”,封洛水神为“显圣侯”。翌年,改年号“永昌”。
武则天肆无忌惮的行为,终于惹怒了李唐宗室王公。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首先起兵,与其子通州刺史黄公李颉高举“举兵唱天下,迎还中宗”的旗号。李贞,李冲父子率先在豫州、博州响应。武则天有上次平叛的经验,显得十分镇静,她任命心腹左金吾卫将军丘神为清平道大总管,左豹韬卫大将军鞠崇裕为中军大总管,率两路军马。轻而易举地平息了这次宗室起兵。豫、博事平后,太后用酷吏周兴审讯宗室诸王处死,参与谋划的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公李、常乐公主、东莞公李融,霍王李元轨等人。
武则天垂拱四年十二月二一卜日,计划在神都南郊“圣图泉”畔,举行拜洛授图仪式。第二年元月,在刚刚建成的明堂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武则天第一次穿上天子大礼服的衮冕,玉带下插着大圭,手拿镇圭。武则天先祭拜,睿宗和皇太子李成器悄悄跟在后面为亚献和终献。
垂拱二年(686)三月,侍御史鱼承晔的儿子鱼保家上奏:在朝堂门前设置铜匦,收受天下告密文书。太后采纳厂鱼保家的建议。
通过这一告密制度。武则天很快培养了一批酷史,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告密《罗织经》,作为培养酷吏的教材。并且放手任用酷吏。李唐宗室子孙和元老大臣们被杀,被流放者,动辄几十,甚至几百、几千人,遭到沉重打击。武则天通过酷史政治,终于打开了一条通向女皇宝座的通路。
67岁高龄的武则天天授元年(690)的重阳节,终于实现厂她的女皇梦,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为赤色,改元为天授。建立了大周王朝。
武则天从媚娘、才人、昭仪、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直到武周皇帝,历尽坎坷、艰辛,饱受了酸甜苫辣。极有耐心地折腾了36年,终于爬上权力的峰巅。武则天改唐为周后,长寿二年(693)元旦,在万象神官祭奠,武则天竟让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皇嗣李旦则站在一边。宰相,李昭德等人提醒武则天说:“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呢?”
武则天闻听此言,大吃一惊。细想确是如此。如果立本家侄子为皇储,的确可以保全她历经艰辛创立的武周政权,但继位的人能把她作为先祖供奉吗?如果立儿子,可以同夫君高宗共享子孙的香火,得到名正言顺的皇后位置。武则天经过反复权衡,终于作出立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的决断。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初,接庐陵王李显回神都。为防止日后太子与诸武再度纷争残杀,召集儿女们和武姓侄儿到明堂,祭告天地,宣誓永远和平相处,并立下铁券,藏于史馆。
武则天已人古稀之年,美貌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使她精神上和生理上得到满足,张氏兄弟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和宠爱,授之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然而,张氏兄弟借武则天的势力。在朝中飞扬跋扈,终于引来了朝臣们的诉诸武力。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玄帏,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右台中丞(御史中丞)袁恕己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将张氏兄弟处死,将病中的武则天被“请”下御座。拥立唐中宗李显登基,恢复李唐王朝。
武则天正月二十五日,被迫离开她做了15年皇帝的宫城,迁居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唐中宗率文武百官到上阳宫请安,井为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以示慰藉。临死前,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瑷、柳亲属。这一些冤家也终于在她临终前昭雪了。中国第一个女皇,也是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唐朝15年。武则天虽然采取鄙劣的手段一步步登上女皇的宝座,但是,在她统治的15年中,唐朝的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曾出现盛世。
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神龙元年十一月初,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死。灵柩运到长安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
韦氏——中宗李显皇后
韦氏出身高贵,自幼读书,天生丽质,妩媚诱人,李显为太子时,纳韦氏为太子妃。李显继位后,对韦氏的感情依然如故。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从普州参军升为豫州刺史。时隔不久,便到宫内当侍中。
韦玄贞依仗韦皇后的地位,无功而步步高升,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裴炎入朝劝谏,中宗十分反感地说:“我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何止一区区侍中呢?”裴炎当即把这话传给了太后武则天,武则天大怒,当下与裴炎商量,决定要挟中宗退位。这年二月,武氏密如中书侍刘之,羽林将军和务挺,张虔勋等率兵人宫,在乾元殿召集百官。武则天临朝。裴炎大声宣布太后敕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李显惊慌,问:“为什么,为什么。我有何罪?”武则天大声呵斥:“你把天下都要拱手送给韦玄贞。还能说无罪?”李显万万想不到一句气话,丢掉皇帝的宝座,韦氏更想不到丢了皇后之位。
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后,携永泰、永乐、长乐公主迁到房州(今属湖北)。在赴房州途中,韦氏分娩,李显脱衣做襁褓,于是起名裹儿。韦氏14年中一直陪伴中宗,备尝难苦。每次听说敕使到来,中宗免不了恐惧一场。因为中宗深知武则天的厉害,他怕落得兄长李弘,李贤的下场一每日提心吊胆地生活,真不如早早去死,韦后多次劝阻:“祸福没有长久的,敕使中来,未必是敕列。何必这般慌张呢?”时间长了。中宗完全相信韦后所言,精神上完全依赖韦氏。韦氏与他相依为命,他曾与韦氏发誓:“我若重皇位,只要是你要干的束,想要的东西。我定满足。”
武则天经过权衡利弊。终于圣历元年(698)三月将李显一家接回东都,立李显为皇太子,韦氏再次当了太子妃。唐高宗在世时为李显迭了赵氏为妃,京北长安人,祖父赵卓跟高祖转战南北,立下汗马功劳。右领军将军,父亲赵壤为定州刺史。母亲常乐公主与武则天有矛盾。李氏与李显婚后,王氏虽被封皇后,但李显卸情于韦氏武则天把与常乐公主怒恨用到赵氏身上,命人将赵氏囚于内侍省,每天送点牲畜吃的饲料,赵氏被折磨而死。
宰相张柬之和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等五大臣乘武则天患病之机,神龙元年(705)正月发动政变,杀张昌宗、张易之及武氏家族数人,迫使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李显,仍称中宗,恢复唐朝。
李显被武则天召回宫中时,韦氏房州路上生的裹儿已长至十几岁,被封为安乐公主,她天资聪慧,貌美秀丽,韦后、中宗特别宠爱。武则天见了裹儿,也爱她秀外慧中。甚至感到裹儿很像自己,于是,令她嫁给侄儿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李显复位后,召幸婉儿,封为婕妤。的祖父上官仪。父亲上官庭芝,高宗时因参与反对武后摄政一事,父子同被诛杀。母亲郑氏带着襁褓中的婉儿被罚到宫中做苦役。婉儿长在宫廷,长大后,容貌迷人,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武则天召到宫中参与政事。后来婉儿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勾搭成奸,中宗复位,婉儿为了巴结韦后。又把武三思介绍给了韦后。从此,二人常在中宗面前夸耀武三思的才能,极力推荐,中宗也就满足了这两个女人的愿望。任命武三思当了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韦氏重新被立为皇后,不接受以往的教训,韦氏曾上表,请求修服役制度,23岁为成丁,开始服役,59岁免役,减短服役时间。修改后的服役制度受到百姓的欢迎。每次朝廷议事,韦后像武则天那样,坐在殿上,干预朝政。许多大臣对韦氏干预朝政的做法不满,大臣桓彦范上表说:“自古帝王,凡与妇人共议政事的。最后没有不国破人亡的。”中宗不听,不久又追赠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左拾遗贾虚己上疏说:“自古的惯例对异姓人不封王,现在陛下中兴之日刚刚开始,千万百姓对大唐复兴拭目以待,您却先封后族为王,这可不是推广德行、实施仁政的行为。”中宗仍然执迷不悟,而且还把这些话告诉韦后,韦后怀恨在心!
韦氏与武三思私通的事宫廷内外人人皆知。张柬之、崔皎多次进谏,要李显压抑诸武势力。中宗哪里能听得进去?后来。中宗采纳上官婉儿明升暗降的建议。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肺为博陵王,把诸大臣赶出朝廷。武三思等人还怕有后患。武三思暗自令人写了皇后的肮脏事,要求废黜皇后,贴在皇宫附近的天津桥边。又让人通报给李显。李显得知后,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调查真相。孝承嘉是武三思的死党,不几天上奏中宗;“是张柬之等人所为,虽说是废皇后。实际是谋反,应当堡族。”李显再次下诏,把五王流放边州。韦后,武三思等人又篡改诏令,派人将张柬之五王分别杀害。
李显凡事都和韦氏、武三思商量,立太子之事,李显没和韦氏,武三思商量,为立太子事,韦氏因为她惟一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很早就夭折了。支持她爱女安乐公主为立太子之事找父皇,她想要像她的祖母武则天那样做女皇。李显在朝臣的再三要求下,才立李重俊为太子。
李重俊被立为太子后。韦后非常嫉妒,安乐公主更瞧不起他,丈夫武崇训时常教安乐公主如何欺辱太子,称太子为奴。太子李重俊生活在唾骂,白眼之中,时间久了,太子咽不下这口气。并在神龙三年(707)七月,伙同魏元忠,李多祚等大臣,密商斩杀诸武党羽和宫中淫妇。这天夜间,李多祚假托圣旨,率300多羽林军。随李重俊闯入武三思家。杀了武氏父子,接着率兵入禁宫。李显与韦氏、婉儿,安乐公主刚刚吃罢晚宴,悠闲自得地谈天,忽报太子谋反。正向皇宫杀来,中宗不觉胆战心惊,上官婉儿在武则天身旁多年,朝中发生的大小事情,风风雨雨,都经历,目睹过,所以她十分沉着,急令羽林军大将军刘景仁调兵保卫宫廷,守住玄武门。让皇上、皇后等,迅速上玄武门楼,那里坚固可守。一来可暂避锋芒,二来可向下宣布急诏。皇上与皇后在羽林军的保护下,登上玄武门,而且,援兵已埋伏玄武门楼周围,这时李多祚也率300多名羽林军来到玄武门楼下,中宗对着李多辜乍说:“我平时待你不薄,你为何谋反?”李多祚回答:“陛下您难道不知道武三思等在后宫淫乱吗?我等巳奉太子之令杀了武三思父子,宫闱还有乱贼,特来诛杀。”中宗知武三思父子被杀不由一惊。韦后、婉儿、安乐公主一听更受不了。忍不住泪币涟涟,牵着李显的衣襟。要李显报仇雪恨。李多祚又大声说:“上官婉儿勾引武三思人宫,理当处死。”这时李多祚的300多人马已悄悄被皇帝的羽林军团团包围,混战中,李多祚等将领被杀,太子李重俊率领几个人逃出京师,后又被左右随兵刺死。
李显下诏追赠武三思太尉粱宣王,武崇训赠开府仪同三司鲁忠王。安乐公主自称与崇训情深,为了将来同穴安葬。又要求把武崇训墓改赘陵,仿永泰陵墓。其实安乐公主早就与武崇训同族兄弟武延秀相好。武崇训一死,安乐公主干脆让父皇李显召武延秀入官。名目上帮助治丧,背地里陪侍枕席。李显得知后,令武延秀娶了安乐公丰。并授他太常卿兼右卫将军,封昌国公。两人名正言顺做了夫妻,延秀入朝谢恩,又拜见了韦后。韦后见他风度翩翩,欲火复燃。三思死后。韦皇后无可续欢,迫令爱婿侍寝,母女同欢。
李显天天与韦后等以嬉游、宴乐为事,很少关心国政。安乐公主趁中宗高兴时要求父皇把昆明池划为她的私池。景龙二年(708),宫中传闻说皇后衣裙上有五色云凝聚,是祥瑞。李显马上令宫监绘成图样,拿给朝中百官看。景龙三年(709)冬至。李显到南郊祠堂祭天。国子祭酒祝钦明等提议“皇后也应合祭”。李显准奏,结果中宗初献,韦后亚献。韦后景龙四年(710),随李显游春,赐宴群臣,当时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钧也在座,韦氏见他们二位年轻貌美,顿时欲火随起,散宴后,密令二人到宫中“待命”,趁中宗另幸别宫,即令二人轮流侍寝。韦氏的淫乱行为日益明日张胆,朝廷内外,几乎人人皆知。不久,定州入即及,许州参军燕欣融就韦后淫乱干政、图危社稷上疏中宗李显。中宗还未来得及处理,早被韦后探知,韦后立刻假传圣旨,将燕欣融他们捕杀。韦后想成为女皇,必须杀掉中宗。
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景龙四年(710)六月,合谋杀中宗。韦后把此事告诉了杨钧,杨钧,马秦客用毒药害死中宗。马秦客、杨钧第二天秘密把药带到宫中。中宗正在神龙殿闲坐,还没吃午饭,韦后亲自把放有毒药的三酥饼供上。笑嘻嘻地说:“奴知陛下近日日理万机,龙体欠安,特做了您喜食的饼,请您用餐。”李显一连吃了八九个,说:“味道美极了,味道美极了……”突然后,觉得腹胀,作痛,在坐榻上乱滚。韦氏佯装吃惊,连声询问,李显说不出话,手指韦氏的嘴,韦氏急呼内侍:“皇上想喝汤,快取人参汤来!”其实人参汤早已备好,韦后接过来灌入中宗口里,顿时,中宗双脚一伸,被他的爱妻夺去了性命。
李显死后,韦后秘不发丧。一面把各宰相召入禁宫,征集各府兵5万人屯守京城,让其家族人分领府兵,中书舍人韦元缴巡行京都六街;一面与太平公主,相王旦、上官婉儿议立太子一事。太平公主对韦氏族党在朝一直不满,极力拥立相王旦再次为皇帝,但遭到韦后、安乐公主强烈反对,她们草定遗诏。拥戴5岁的温王李重茂即位,温王非韦后亲生,韦后以皇太后自居,临朝执政。
正当韦后布置称帝的仪式时,中宗的侄子。相王旦的三儿子临淄王在太平公主里应外合的配合下,深夜三更,率领禁卫军。捕杀武延秀等韦氏族党杀害了,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杀进皇宫。将罪大恶极丧失人性的魔鬼韦氏外死。
窦氏——睿宗李旦皇后
窦氏是岐州平陆人。曾祖父窦抗乃唐高祖李渊的挚交。是高祖李渊的重臣,父亲窦孝谌是唐朝的重臣。窦氏聪明漂亮。深得家人的喜爱。随着时光的推移,窦氏已到了婚嫁的年龄。父母开始为其四处择婿。
武则天之子相王李旦需纳妾。武则天听说窦孝谌的女儿相貌端正,知书达理。于是,武则天便与高宗李治商量想给儿子李旦娶窦氏为妻。武则天便命人提亲,窦氏便与李旦结为夫妻,窦氏的父亲窦孝谌马上应允此事。
窦氏人相王府后,李旦对窦氏十分关心体贴,窦氏被纳为孺人。夫妻俩非常恩爱。李旦一心与窦氏及其他妃妾嬉戏,度日。窦氏与相王李旦有共同嗜好,就是读书写字,对宫中发生的事情尽量回避,过得也算如意。22岁的李旦嗣圣元年(684),被他的母后武则天立为皇帝,以取代他的哥哥中宗李显。李且即位后,名为皇帝,母后武则天为他下诏,改年号为文明。长子李成器被立为皇太子。刘氏(祖父刘德威,唐初名将。父亲刘延景为陕州刺史仪风三年(678)李旦封豫王皇后纳为儒人,后为豫王妃。与李旦婚后生育宁王李宪和寿昌代国难公主。嗣圣元年(684),武则天临朝,废李显、李旦为帝。刘氏为皇后,栽初元年(689)8月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李旦降为嗣。刘氏降为王妃。刘氏对武则天不满厌蛊咒武则天/刘氏在长寿二年(693)正月初二,朝见武则天时被武则天杀害。李旦在景衣元年(710)再次继位,追溢王氏。为萧明皇后。被立为皇后。窦氏尽管与李旦感情很好,而且志趣相投,因其无子,所以,仅被封为德妃。随后。李旦便被赶下皇帝宝座,与刘皇后、窦德妃及宫女,太监一起被软禁在皇宫,武则天总揽朝中一切大权。
李旦对做皇帝并没有兴趣,他与皇后,窦氏在一起并不感到寂寞和痛苦。李旦与窦氏一起读书写字,迷恋上了文字训诂。窦氏为睿宗李旦生了二女,李旦登基称帝后被封为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垂拱元年(685),李旦登基称帝的第二年,窦氏又为李旦生了一子,李隆基。武则天公元690年,改唐为周,自称神圣皇帝,将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武则天称帝后,将她的侄子武承嗣封为魏王。堂侄武懿宗等10余人均封郡王。李氏家族的入被处死的几乎数不清。最著名的有汝南郡王李玮,许王李素节及子李、南安郡王李颖近50余人都被处死。
武则天废摔儿子李旦,立武承嗣为太子,长寿二年(693),武承嗣想阴谋加害李旦、他暗地唆使武则天的宠婢团儿。诬告李旦的皇后刘氏和德妃窦氏每夜对天咒诅女皇,欲让李旦重新即位。武则天听后信以为真。立即下诏将刘氏和窦氏凌迟处死。武承嗣又进一步诬告李旦有谋反之心。武则天命来俊臣把李旦平日的侍役都抓到大堂,备齐刑具审讯。怎奈刑杖交加。血肉横飞。此事传到武则天处。武则天忙唤御医治疗。武则天并传谕。将李旦左右释放。武承嗣谋害李旦的企图再次失败。
宰相张柬之等人神龙元年(705)元月,发动政变。病榻中的武则天被迫逊位,中宗李显复位。同年,82岁的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
李旦景云元年(710),复位后,追谥窦氏为昭成皇后。因其尸骨不知下落,便招魂葬玄宗开元四年(716)。睿宗去世。李基即位,追尊窦氏为皇太后天宝八年(249)又封窦氏为昭成顺圣皇后。
王氏——玄宗李隆基皇后
王氏是同州下邦(今陕西渭南)人,出身士族,先祖王神念是梁朝冀州刺史。父亲王仁皎,曾任甘泉府果毅都尉。王氏聪明、好学。长得漂亮,体态丰腴。李隆基初封临淄郡王时,娶王氏为郡王妃。
李隆基面临朝内危机,与侍读张说密谋,联络太平公主,策动羽林军发动宫廷政变。包围太极殿,杀死了人人愤怒的韦皇后及其族人党羽,稳定李氏大统。
在这一场政治风波中王氏以政治上的胆识和见地,参与了密室谋划。劝李隆基铲除韦后及其党羽。以防后患。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即位,为睿宗。李隆基因匡扶大唐基业有功。被封为平王,随后立为太子。王氏亦晋册为太子妃。
李隆基先天元年(712),与王氏的挛生兄长王守一密谋杀掉太平公主,彻底铲除武氏的势力。睿宗李旦万分悲恸,宣布“退位”,禅让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皇帝位,号玄宗,王氏被册立为皇后。
王氏做了“母仪天下”的皇后。王氏的父亲王仁皎官拜邻国公。孪生兄长王守一尚靖阳公主,做了驸马,封国公。王皇后家族,大都得官升迁。
自从嫁给李隆基,一直没有生得一男半女。李隆基梦有神人告之:神佑此子。后来杨良嫒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李亨”。王氏将李亨接到后宫,收为己有,亲自抚养。杨氏无奈只得割爱。不久病逝。
李隆基做了皇帝后。一天,发现后宫中还藏有一位艳丽,娇媚、高雅的佳人,武惠妃。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自从见宠于玄宗,宫中礼遇,几乎与王氏平起平坐。武惠妃恃宠而骄,从不把王氏放在眼里。王氏时常在李隆基面前数落。由于玄宗对武惠妃的宠爱已经到了人痴入迷的境地。
对王氏所作所为非常厌恶,再加上武惠妃的挑拨:于是产生“废后”的念头。王守一将废后之事密告,王氏后。王氏十分恐慌,王氏的处境引起王氏家族的忧虑和恐慌。王氏的兄长、驸马王守一更为焦虑,王氏便与王守一商量。求助于符蛊左道,以求渡过危机。王皇后蛊咒作法之事便交由王守一具体操办。
王守一多方打探后听说左道僧人明悟精于蛊咒压胜之术。于是请明悟在府邸设坛作法。明悟教王守一沐浴祭拜“天枢”北斗,取块称做“霹雳木”的压胜神牌,刻上玄宗“李隆基”的名字。然后画符压住,念咒封固。然后,将“霹雳木”交给王守一,十分肯定地说:“皇后佩带此牌。定会早得贵子,大有作为,君临天下。”此话正符合王氏家族的意愿。所以,王守一万分高兴地接过“神牌”,悄悄携带人宫,交给王氏佩带。
王氏蛊咒压胜之事,被宫人告发。李隆基闻之。极为震惊。开元十二年(724)秋七月,亲自调查此案,李隆基颁布诏书,废除王氏的皇后名位,眨为庶人,迁出后宫。免去王氏族人所有品位。王氏在当年十月,身心憔悴,忧郁病死,葬于长安城外无相寺。宗李豫于宝应二年(762)继位后,宣诏为“废后”王氏昭雪,免去所有罪名。追复“皇后”尊位。
张氏——萧宗李亨皇后
张氏其祖母窦氏,是李隆基的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昭成皇太后被武则天赐死后。玄宗李隆基幼年丧母,十分可怜。于是,武则天诏宣窦氏入宫做李隆基的乳母,李隆基即皇帝位后,为报窦氏养育之恩,封她为邓国夫人。窦氏的5个子女也都封官晋爵,第四子张去逸生了女儿张氏。(李亨被立为太子后曾选吴氏、濮州(河南濮阳)人,其父吴令硅是鲜卑丞相,因犯罪被囚而死。吴氏初年入庭做宫女,后入东宫侍奉被李亨选为妃子。吴氏于开元十四年(726)生一子,取名李像,后改名李豫。可吴氏在十八岁时突患重病而死。宝应元年(762)四月李豫即位后追尊吴氏为皇后,谥予“章敬皇后”。天宝年间,唐玄宗又下诏宣张氏为太子李亨的东宫侍奉,册封为良娣。
太子李亨与张氏感情很好,尤其是太子妃韦氏被罢婚送人尼姑阉后,两人情投意合。安禄山举旗造反,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娣跟随唐玄宗李隆基向西逃去。
马嵬驿哗变后,李亨、张氏与玄宗。张氏已有孕在身。李亨一路上混入逃难百姓中。每晚住宿,张氏自己住在前厅,让李亨住到后室,以防不测。
抵达灵武以后,张氏便生下李怊。产后三天,不顾自己产后虚弱,亲自带领随军女眷,为前线将士赶制战袍军服。
李亨在公元756年,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萧宗。改年号为“至德”。遥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李亨继位后,立即诏令各部唐军,进剿叛军。很快主收复了京城长安。公元758年,李亨、张氏等回到长安,改年号“乾元”。
册晋张氏为“淑妃”。任张氏的父亲张去逸为尚书省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义章县县主,姐姐封清河郡主,妹妹封勋国夫人,弟弟张清尚大宁公主,晋升为太常侍卿,张潜尚延和公主,一家皆因张氏加爵升官。李亨又派人到成都于城南兴庆宫接回太上皇李隆基。李亨在乾元元年(758)四月,立张氏为皇后。
李亨、张氏返回长安,已是一片残破景象。此时,唐军和安史叛军在河南地区鏖战,急需粮草交援。为支援前线,张氏与李亨商量后诏令把后宫禁苑改为桑园,亲自率领宫女、太监一起植桑养蚕。又发布懿旨,令京城官员命妇,都在自家后院植桑养蚕,以救急国难。
李亨乾元二年(759),为了强调皇帝的权威,加强对各方镇的控制,几位大臣建议,李亨诏令群臣重议帝号。定尊号为“乾元大圣光天文武感皇帝”。张氏认为自己是拥戴辅佐皇帝的圣贤之人,要求自己尊号为“翊圣”。回到长安后,张氏伙同宦官李辅国干预朝政,对张氏要求为自己上尊号。自称“翊圣”,激起了朝臣的反对。李亨十分惊慌。诏令三省各部,禁止为张氏议上尊号。
张氏做了皇后。早在朔方灵武,李亨即皇帝位的同时,已立长子广平王李豫为太子。张氏曾恳请萧宗立她生的儿子李召为太子,遭到李亨第三子建宁王李侠的反对。李炎认为李召尚是襁褓婴儿,若立为太子,不能领兵平叛,与天下国家无利,况且广平李豫已被立为太子,在战乱期间,频繁改换太子,必然会引起混乱。不久,李召夭折。从此张氏和建宁王李炎,结下了很深的怨恨。
在蜀地的太上皇李隆基得知李亨于灵武即位,发兵讨伐叛军,十分高兴。李隆基深知多年来张氏对太子李亨的贤助,于是,派人将自己喜爱的嵌满珠宝的七宝马鞍赐给了张氏。张氏十分珍爱,收藏在自己箱箧之中。为彭舞将士的斗志,李侠秦请萧宗,让给氏交出七宝鞍,将鞍上珍宝分赏给禁军将士。这件事更加深了张氏与李侠之间的矛盾。张氏感到李炎处处与已作对,不除李炎,怨气难出。于是,张氏和宦官李辅国,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建宁王李炎军功远在李豫之上,却没有被任统兵元帅,常为此不服,万分恼怒。后来,张氏又面告萧宗,“陛下,现在朝延内外,传闻李炎企图谋害太子李豫,以武力夺取储君之位。”
李亨听后大怒,大敌面前,李炎不去奋力杀敌,却阴谋残害自己的兄长,图谋不轨。将即刻下诏,赐死李炎。
张氏一直以李豫非嫡出为由,恳请李亨改立她的小儿子李侗太子。李亨。李侗年幼,李豫屡立战功,尤其是太上皇李隆基,格外喜爱李豫,加上朝中文武大臣又强烈反对,萧宗一直未予应允。
李隆基回到长安,住在兴庆宫,虽然不再守问朝政,朝中大臣经常到兴庆宫走动,地方守吏入京办公之后都去朝觐太上皇,因此,李隆基对张氏伙同李辅国弄权、干预朝政之事也有所闻。他极力反对张氏改立太子,并且多次面嘱萧宗,决不能改立李侗。他认为,恢复大唐江山的重任,非李豫莫属。李亨有一天到兴庆宫问安。李隆基历数张氏上尊号、改立太子等事,让李亨提防张氏和宦官李辅国,以防内乱。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张氏、李辅国耳中。张氏疑心太上皇李隆基想恢复帝位。她认为。李隆基若复辟,皇后的怪冠将会被摘掉,她的儿子李侗为太子的事也就成为泡影。于是,她与李辅国密议,企图将太上皇李隆基迁出兴庆宫,软禁于西宫甘露殿。
于是,李辅国密奏萧宗道:“太上皇所住远离皇宫。百姓见到太上皇,皆呼之为‘万岁’。文武官员及地方长吏,也常去兴庆宫觐见太上皇。另外,还有高力士、陈玄礼等一班文臣武将在他身边,长此下去,恐怕对陛下不利。”
李辅国见唐萧宗低头无语,只得悄悄退下。不得已,张氏又亲自出面,向萧宗李亨晓以利害。当时,“安史安乱”尚未平息。皇宫内又是争权夺势,内忧外虑,唐萧守李亨抑郁成疾,一病不起。
唐萧宗病后,张氏明日张胆,假传圣旨,逼迫太上皇李隆基迁入西宫甘露殿,将高力士流放巫州(今四川巫山)。萧宗的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太上皇李隆基被软禁甘露殿以后,心情恶劣也染病不起。李亨碍于张氏,亦不敢亲去探视,只得在宫中刺破手指,蘸血誊写一卷佛经,偷偷派人面呈太上皇李隆基,以寄托自己的思念。
李隆基上元元年(760),病逝于甘露殿。李亨闻此噩耗,病势加重,临终前颁布诏令,命太子李豫主政监国,掌管一切军国政事。李辅国见太子李豫将即大统的局势已定,张氏大势已去,转而投靠太子李豫。
太子李豫对张氏所作所为早已胸中有数。所以,对张氏的阴谋不予理睬。张氏对此十争恼怒,又一阵后怕。她又与萧宗第二子、越王李系、和盘托出诛除李辅国的计划,而且还对李系许诺,立李系为太子,贬废李豫。李系欣然答应,之后张皇后令宦官段恒俊挑选200多名强壮的审卫太监,分发甲胃兵器,埋伏在萧宗李亨卧病的长生殿内外。然后,假传圣旨急召太子李豫到长生殿觐见。
程元振的心腹太监密报了张氏所作所为,李辅国迅速调集黄门侍卫封锁宫门,又派禁军包围了皇宫。李豫接到诏令,立即动身入宫谒见萧宗,行至凌霄门时,被早已等在那里的李辅国、程元振阻拦。李辅国将张氏的阴谋禀告了李豫。李豫不信说道:“父皇已经病危,才召我进宫相见,我怎能怕死不去呢?”
程元振劝说李豫:“殿下如果入宫,必死无疑了!”李辅国、程元振将李豫护送到宦官衙门飞龙厩保护起来。
当天夜里,李辅国、程元振亲自率领禁军冲入长生殿,杀越王李系、宦官段恒俊等,参与阴谋的百余名太监全部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