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整肃诸侯,奋力一博唐宪宗:整肃诸侯,奋力一博

唐宪宗:整肃诸侯,奋力一博

掐指算起来,暂且不提唐宪宗晚年如何宠幸奸人,但他在位期间在藩镇割据这方面还是作出了很多成绩。反过来说,这唐宪宗一生,跟藩镇的交往就占去了他的 大半生。关于他这些年对于藩镇的行动,其实说起说起来还有颇有成就的。从他祖父便开始的削藩计划,到他唐宪宗一代便大功告成,不管是拣吃前辈的功劳,还是 他自己的辛苦努力,他在大唐的史册上,着实应该大大书写一笔的。
要说唐宪宗即位,其实也是经历了诸多波折,当年他父亲是拖着带病之躯 登基的,仅仅在位一年但是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次改革。虽然成效不大,但是客观上还是给当时的朝政和民众归向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么说起来,自己也挺对不起 父皇他老人家的,当年他还未归西的时候,太监就强迫顺宗将皇太子的位置传给了自己,自己对此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反抗,相反却还觉得十分庆幸。而且宪宗一上台 首先一件事便是废除此前所有的改革,并将阻挠改革的进一步进行。
其实宪宗这么做,是有他自己的苦衷。当年王叔文他们搞改革,一开始有 父亲的撑腰,朝廷上下即使怨言重重也碍于皇帝的面子不便发作,只能在私底下采取不支持但也不反对的态度。但改革本来就要讲究谋略的,特别是当打击面过于庞 大的话,没有皇帝的支持绝对不能进行下去。但后来顺宗的身体已经无法打理朝政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改革派再那么蛮干下去,必然会引起内乱。当王叔文他们在 那种情况下还想武力夺取宦官们的兵权时,岂料他们已经打算叛乱了。
到现在宪宗还是觉得是庆幸的,太监们的叛乱已经势在必行,不同的是 他们将选择谁来继任这个皇帝的职位。所以当太监们拥立自己上台的时候,宪宗没有任何推辞便欣然同意。当然,如果宪宗拒绝的话,那太监自会选择另外一个候选 人登基。如果这个事实成为现实的话,不但自己的皇位没有了,还可能导致太监监国甚至灭国的危险。所以,唐宪宗表面上看,他是柔顺地在太监的安排下行事的。 这么说起来,唐宪宗还算是个有谋略的帝王。现在国家的情势是,内有太监参权弄权,外有藩镇虎视眈眈。事实上,不出意料的是,外部藩镇看到朝廷岌岌可危, 在他上位第一年便开始生事了。历史记载说,宪宗即位便开始削藩政策是因为在他祖父十多年的经营之后,国家已经储蓄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其实原因不是这么简单 的。其实,他的父亲即顺宗虽然在位不到一年,但他当时施行的王叔文改革,特别在财政方面还是给给国家带了一定的财政收益。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 是由太监拥立登基的,所以太监最起码现在应该算是自己的心腹,(事实上,在他以后的削藩行动中,确实借助了很多宦官的力量。)所以内忧暂时被平息下去了, 他要想有所作为,并且为自己的登基内幕翻案的话,他只有向外发展。而矛头,必然对准这些乘机作乱的藩镇。
上文所述的在宪宗登基第一年 便来生事的藩镇,是剑南西川。这一年,节度使韦皋卒、行军司马刘辟,竟然十分强势地要求中央让其继位,并且要求兼领三川。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后来遭贬的 王叔文还在位。当时王叔文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刘辟竟然十分狂妄地说,要报复王叔文和朝廷。刘辟在遭到朝廷的拒绝后,便开始发兵攻击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 宪宗即派高崇文并统帅神策军出征。这次出征异常顺利,他们之间的几次交锋,高崇文均获大胜,。其中在攻占鹿头关时,高崇文命骁将高霞雨亲自击鼓助威,鼓动 士兵冒着如雨的矢石猛烈前进,敢死队也奋勇攀墙,终于一举夺取攻克鹿头关城。不到9个月,宪宗上台后的第一次叛乱便被镇压下去了。
这 一年,朝廷捷报连连,他们还平定了杨惠琳的叛乱。这杨惠琳叛乱,经过是这样的,杨惠琳请为夏绥留后,遭到了朝廷的拒绝,重新任命了另外一位夏绥节度使。元 和元年(806),杨惠琳拥兵抗拒朝廷任命的新夏绥节度使上任。河东节度使上表皇帝,请求朝廷出兵征讨杨惠琳。可笑的是,当时朝廷的部队还在调遣之中,夏 绥将士已感到莫大的军事压力。不久夏绥内部发生兵变,杨惠琳被杀。这场叛乱,朝廷未损失一兵一卒,便毫不费力的结束了。
这两次战役结 束后,这么一年也便过去了。到了第二年,未曾料到镇海节度使老李又开始闹叛乱。对于这一次事件,宪宗已经比去年老练和老成了许多。当即,宪宗调淮南节度使 王锷带领众将前去讨伐。很快,老李被自己部将镇海军兵马使张子良所执,并被诛杀。这样,毫无悬念,宪宗的朝廷又赢得了一场提升自己威望的机会。这几次的藩 镇叛乱,也许本想给新任的皇帝一个下马威,岂料这次登基的皇帝是个相对有作为的帝王。总而言之,这几次战役的胜利,给宪宗和朝廷上下增强了不少自信,整个 帝国又开始了初唐之时的那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晃,宪宗已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4年。自从大前年的藩镇战争,朝廷得到了两次虽然不大, 但是很是顺利的胜利以来,这两年相对来说平稳了很多。但是宪宗自己也知道,这并不代表现在自己的帝位已经牢不可破了,相反,在这些表面夏的平静之下,各股 暗涌激荡,稍不注意就会被卷入其中。
果然不出所料,元和四年,著名的河北三镇即开始行动了。
公元808年,成德 节度使死去,他的儿子王承宗要求接替节度使职位。在朝廷军队出兵成德的最初,他们即遭到了本地精锐部队最强有力的抵抗,同时朝廷还面临着兵马协调不周的情 况,种种情况都预示着朝廷即将到来的失败局面。而最终的结果便是,公元810年,在朝廷财政即将枯竭的情况下,宪宗无奈地放弃了进攻,与成德达成妥协。赦 免王承宗之罪,承认他的节度使地位。但无论如何,朝廷在这次战争中既没有光荣的胜利,但也没有难堪的失败。
这样又平静地过了3年,魏 博节度使死,子怀谏继位。这次朝廷却未损一兵一卒,竟使魏博归顺,这一次的顺利让宪宗和全国上下大大自信了一把。朝廷看来正在慢慢崛起。九年,淮西节度使 吴少阳死,他的儿子吴元济要求自领军务。在对待淮西问题上,朝廷还是一如既往的有分歧。但是此时一心想要收复藩镇的宪宗最终还是选择了武力进攻。但由于平 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不力,战争竟拖了4年而毫无进展。但宪宗并没有因此动摇,他又决策以裴度为相,继续平叛。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十二年 十月,他命李趁天大雪疾驰二百里夜半奇袭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这一次战争最后终于宪宗的胜利告以完结。
吴元济败死之后,李师道开 始了事到临头的恐惧。他现在的情况,甚至连淮西的境况都不如,毕竟当时淮西还有平卢等地方的暗地支持。开始,他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将自己的长子送入宫中 为人质,并自动献出沂、密、海三州。这一年正月,宪宗派左常侍李逊去郓州宣旨并慰功。但当朝使到郓州后,李师道却又反悔,大陈兵迎接。李逊只好班师回朝回 朝奏明宪宗,宪宗大怒,决意兴兵讨伐他。元和十三年(818)五月,相继被任命为义成节度的忠武节度使李光颜、棣州刺史的河阳都知兵马使曹华为、横海节度 副使开始出征李师道。六月,宪宗又任命乌重胤领怀州刺史,让其坐镇河阳。七月,宪宗命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道兵马共同率领各自部将集中出兵,历 数李师道罪状。十二月,魏博、义成军将俘获的李师道部将多人送京。对于这些将领的处置,宪宗采取的是不但不加诛杀,却将他们交付行营效劳。对于其中想要回 家的士兵,则发给盘费释放回家。交战的结果是,李师道步步退兵,而朝廷军队这步步压至李师道领土。
这几次平叛藩镇的斗争虽然结果不 一,但也显示了宪宗执政的手段和决心。朝廷上下一改往日奄奄欲睡、毫无生气的局面。相反,现在全国上下都被宪宗的努力所鼓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些 胜利的促进下,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打淄青。不到一年的时间,其节度使李师道便被自己的部下杀死。唐王朝王气大振,各路诸侯见状纷纷自请归顺要求降服。至此, 中唐以来曾经离心叛离的藩镇在宪宗的手里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完结。地方政权也因此开始尊崇王室,当时对这一段时间曾有“中兴”之誉。
曾 经有人说过,只有悲伤才是有力量的,而快乐和喜悦只会让人倦怠并产生惰性。而唐宪宗却正是应证了这句话。正当王朝上下齐心协力想要一举推进了唐的复兴之 时,宪宗却中道驾崩。晚年的宪宗迷恋神仙,妄求长生不死,于是多方寻找方术之士,并在宫中日以继夜的炼制金丹。未曾想到,宪宗本想用此延缓生命的药丸,却 早早地为此断送了自己本应前程光明的帝王命程,仅仅43岁。天不佑唐,刚刚兴复的大唐霸业又迅速的回归宪宗登基前的原点,惋惜之余不免遗憾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