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事迹:裴矩随大流的生存方式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事迹:裴矩随大流的生存方式

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事迹:裴矩随大流的生存方式

怎样做,一个人才可以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除非品德特别高尚又是宁折不弯者,不少人会选择随大流的生存方式,就是明知对方错误,也加以附和,决不讲出自己的真心话。从根本上讲,他们虽然难说是好人,但他们却也是环境所迫,是复杂的形势和自我生存状态相互搏击产生的怪胎。
我每次读到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事迹,便要发出上述感慨。在隋炀帝手下为官时,裴矩虽然还不能站在祸国殃民的队列中,但也出了不少坏点子,比如大业六年(610 年),裴矩为谋划了不少劳民伤
财的点子,让万八千人一起演奏,“执丝竹者,声闻数十里”。未亡之时,裴大人使用了许多如此这般的“治国”方略。
裴矩先后在北周、隋、唐三个王朝中任职,阅人多矣,丰厚的政治经验使他个性全敛,养成“迎合”君主的生存策略。他不是个庸才,更不是只会点头的蠢才。《资治通鉴》云:“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指隋炀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这指的是公元 607 年的事情,现在此书虽已失传,想来内容翔实,否则杨广也不会亲自召见,详细询问西域情况,并对裴矩的功绩给予赞赏和嘉奖。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它会使天平失去平衡,垂向一个方向。裴矩能在皇帝面前出馊主意,主要还是帝王赏识,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有利于自己生存。果然,如此一来,隋炀帝称赞裴矩之能,对群臣说:“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尽心,孰能若是!”隋炀帝一朝,大臣多有谄媚者,考其行状,与裴矩相似者不少。
到了李氏,总结前朝的亡国教训,主张大臣开口讲真话,君主虚怀纳谏,裴矩原来的那一套没了市场,他便一改在隋朝为官时的作风,顺应了潮流。《大唐新语》载,唐太宗听说有的官吏忒爱受贿,暗地试验一下,果然有人受绢一匹,大怒,要杀那个人,民部尚书裴矩说:“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最后李世民放过了那个人。大有感慨:“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现在我们读了这些话,除感叹古人才智令今人无话可说外,不免想起一句老话:正人先正己。与其责备裴矩,不如改变环境,让人尝试新的生存体验,否则说一千道一万,裴矩也改变不了。裴矩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