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政治的影响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政治的影响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了攫取皇权,设伏兵于玄武门,森列刀弓,静 候自己的长兄和四弟入彀,又果断把侄儿们全部斩草除根,一个不留。然后逼迫老父高祖李 渊立自己为太子,三个月后把他一脚踢开,正式地“履至尊而制六合”,还笑纳了弟媳妇齐王 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对她百般宠爱。至此,江山在握,美人在抱,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人生 的得意,还能有逾于此的吗?太宗皇帝的魄力超越了前代所有帝王,做到了即便沾沾自喜如 秦始皇、汉武帝都不曾去做的事——利用攫取到的权力亲自督导修改“国史”,以便操纵后人 对他自己和唐初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评价。于是,太宗皇帝那楚楚可人的白莲花形象便巍巍然 出现于史册中,迄今屹立不倒。——这是玄武门之变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的正面作用,此 为了解唐史的人所熟知,无烦赘言,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说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本人和李 唐政治的负面影响。 一、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 李世民晚年颇为儿女们制造的麻烦所苦,最让他伤心劳神的,恐怕要数太子承乾和魏王 李泰的夺嫡之争了。李承乾和李泰都是长孙后所出,承乾地居嫡长,李泰颇得父宠,于是便 “潜怀夺嫡之意”(《旧唐书本传》)。

这看起来就很像是他自己和哥哥太子建成的翻版了,不 过既是谈玄武门之变对太宗皇帝的影响,那还得要说得具体一点。 承乾、李泰的夺嫡之争,到贞观十七年终于酿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旧唐书李承乾传》 不克而止。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纵兵入西宫。”黄永年先生评价其行为说:“承乾当时处境颇似武德时期的 建成,为保持帝位的继承权而结集私党。其办法则学习乃父李世民,想用壮士杀死魏王泰是 操李世民除建成、元吉的故智,‘将纵兵入西宫’及‘大内’,也是抄袭玄武门之变后威迫皇 帝内禅的老章法,而此时已成为他私党的侯君集又正是玄武门之变的干将。”(《论武德、贞观 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 这里暂且不论承乾此时的处境是否和当年的太子建成一样,但他所采取的应对之策,确 实是认真学习了父亲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好榜样,真乃世民之“肖子”也。侯君集曾是玄 武门之变的干将,在这个阴谋小集团里,免不了是煽风点火、出谋划策的骨干,其亲历玄武 门之变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总算有了用武之地。洋州刺史赵节,据《旧唐书杨师道传》 可知其为杨师道妻与前夫的儿子。杨师道的妻子是高祖之女桂阳公主。

桂阳公主初嫁赵慈景, 其夫在征尧君素时战死,之后改嫁杨师道。那么赵节就是桂阳公主和赵慈景之子,实际上也 就是李世民的外甥。杜荷,乃杜如晦之子,尚李世民之女城阳公主,也就是李世民的女婿。 杜如晦当年是玄武门之变的积极策划者,想必杜荷亦不肯相让老爹之“杜断”专美于史册, 故而奋发,有此作为。汉王李元昌,高祖李渊第七子,李世民的异母弟。承乾事败以后,李 世民又是“不忍”加诛,又是群臣“力谏”,痛斥其“恶”,李世民又是“事不获己”,乃赐元 昌自尽于家,妻子籍没。总之,坏人都是别人做,李世民真是好大的一朵白莲花! 左屯中郎将李安俨,两《唐书》无考。按《资治通鉴》:“太子(指李承乾)厚赂(侯) 之力战,上以为忠,故亲任之使典宿卫。安俨深自托于太子。”由此可知,李安俨原是太子建成的忠臣。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正因为他的“忠”而对其倍加宠信、拉拢,以期换得他 对太子建成那样的耿耿忠心。不过,李安俨似乎并不买账。虽然不能确定,在他如此积极地 参与到针对李世民的阴谋的行动背后,有没有为太子建成复仇的动机,不过,依情理推测, 很可能因为玄武门之变而对其深怀芥蒂。否则,何以同样的一个人,跟着太子建成的时候, 是个铁骨铮铮的忠贞之士,到了李世民手下就变成了潜行阴谋的叛乱分子?这只能说“近朱 再来看看魏王李泰这一边。

《旧唐书李泰传》:“时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 楚客相继摄泰府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臣,津通赂遗。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李 泰虽无明显的谋反情状,但和武德年间乃父李世民在朝中大肆结党营私、扩充实力以达到夺 嫡的目的,是何其相似的手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泰所纠集的这些党羽中,也没有真正的中正之士、栋梁之才。 其中,韦挺与李安俨的情况相似,原来都是太子建成的属臣,在玄武门之变以后为李世民所 拉拢重用,其实并未真正归心于他。而李世民之左膀右臂房玄龄与杜如晦的子弟,在李承乾 和李泰的夺嫡之争中占据了非常显眼的位置,即便他们背后没有其父兄预留后路、首鼠两端 的打算,房、杜二位在玄武门之变中所建立的“赫赫功业”,也必然会对后辈的所作所为大有 “激励”作用。在承乾的事件中,杜如晦之子杜荷已然“身先士卒”了,房遗爱又岂肯落于 人后?终于在永徽四年的叛乱中,赶上了杜荷的步伐,和老婆高阳公主——李世民最宠爱的 女儿一起,下了鬼门关。时房玄龄已死,也因为儿子的此番作为,被勒令停止配享太宗庙的 资格。

面对承乾和李泰的兄弟相争,作为父亲的李世民是如何处理的呢?史载:“承乾败,太宗 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 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 孙,以为永制。’”(《旧唐书李泰传》)对此,黄永年先生分析道:“实际这些只是表面文章,听了承乾这几句话就贸然作出‘两 从废黜’的决定,更不可能是李世民这种老谋深算的封建统治者的作风。所以‘两从废黜’ 者实另有其原因,这就是诏书中所说的承乾和泰都‘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 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而一分派系小集团欲罢难休,最后非危及皇帝本身不可。 隋文帝杨坚的结局,唐高祖李渊当太上皇的滋味,李世民是一清二楚的,他自己就是深于此 道的过来人,现在看到自己的儿子也向父辈学习,以承乾为首的小集团已准备向自己下手, 魏王泰的小集团也难保不来这一着,为自己免当杨坚、李渊起见,不如当机立断,忍痛割爱, 把这两个小集团同时粉碎。这完全是从自己的利害打算,绝非什么‘志存公道,义在无偏’。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事事为自己打算是很自然的事,要他出以公心倒反是不现实的。

”(《论武德、 贞观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有意思的是,若以太宗皇帝金口御定的:“自今太子不 道,藩王窥嗣者,两弃之”的“永则”,他将如何评价他本人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所作所为? 因无法穿越回去采访一下本人,这里只好存疑了。 最终,李承乾的下场是被废为庶人,徙黔州,贞观十九年死于贬所。同谋者赵节、杜荷、 李安俨等皆被杀。而李泰,先是被降为东莱郡王,后改封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三十五 岁(或言三十三岁)早逝。 这件事对李世民的打击颇大。《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载:“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 就像他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迫于安抚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旧部的压力,不得不在宜秋门表演一番“哭葬”的好戏一样,这次他为了替李治争取朝廷重臣的支持,又上演了一幕 似假还真的政治表演。不过,就如他本人所言:“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憀。”被自 己的骨肉血亲如此背叛、敌对,即使冷酷如李世民者,亦不能不感到痛苦吧。其实,又何止 “三子一弟” 呢,(除了承乾、李泰,另一子是齐王李佑,贞观十七年起兵谋反,事败被赐 死)至少还有外甥、女婿、深所信任的禁卫军将军,曾经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 民为此痛苦地要拔刀自尽,虽然夸张,恐怕也不无真情实感在内。

承乾和李泰既被“两弃”,那总得再弄一个太子吧。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好事便落到长 孙后的第三个儿子,诸子中排行第九的晋王李治头上。李治之所以得立,除了因为他是长孙 后所生的嫡子以外,还有就是年龄尚幼,性格较为软弱,不曾结党营私,自成派系。没有私 人势力,就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对李世民来说是大可瞩目的优点,因此最终舍弃了颇为“类 己”而“名望素高”的第三子吴王李恪。而李治登基以后对李唐王朝的政治所产生的负面影 响(正面影响这里不提),需要跟他的皇后武瞾联系起来才能看清楚。 武瞾虽然是贞观年间进入李世民后宫的,年才十四,但她本人和玄武门之变及齐王李元吉却颇有渊源。关于此,卞孝萱先生《与玄武门之变》中有段详考:“据《旧 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是谁向 太宗夸武瞾‘美’的呢?当然是太宗身边的人。从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 看出,武瞾父(武士彟)母(杨氏)结婚,是高祖女桂阳公主‘为婚主’。桂阳公主是杨师道 之妻。杨师道是杨雄之子,武瞾母杨氏是杨达之女。杨师道是武瞾母杨氏之从兄弟,关系甚 近。杨师道之从侄女,嫁给李元吉。元吉被杀后,太宗将她收继,很是得宠。

长孙皇后卒后, 太宗想立她为皇后,因魏征反对而中止。她是武瞾的姨姊。武瞾被太宗召进宫,立为才人, 我推测是出于这位姨姊的推荐。武瞾对姨姊的前夫元吉冤死有一种同情。为元吉鸣‘冤’的 《唐太宗入冥记》是迎合武瞾的产物。(据《新唐书》卷206《外戚传武士彟传(附士逸)》, ‘为齐王府户曹参军’,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决斗的关键时刻,武家是站在太子、齐王 一边的。)” 这就是说,齐王元吉曾是武瞾的表姐夫,武瞾的伯父武士逸曾为‘齐王府的户曹参军’, 玄武门之变时,武家是站在太子、齐王一边的;而她本人之所以能够入宫,很可能是由于齐 王妃杨氏的引荐! 作为从小接受科学教育的现代青年,我们自然是不能去相信什么因果报应之类的封建迷 信滴,但是面对历史如此惊人的巧合,恐怕任谁也不能不感叹一句冥冥中自有天意了。 武瞾在李世民那里不甚受宠,却很得太子李治的喜爱。李治的性格比较软懦,但在好美 色而无视基本人伦这方面,却是李世民诸子中唯一得到乃父真传的,为了武瞾,颇有点“虽 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不过,由于侍奉过李世民的原因,武瞾想要登上皇后之位,几乎是 不可能的;而以女子之身君临天下,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她果断采取了与太宗李世民类似 的铁血手腕:对任何威胁她登上权力巅峰的绊脚石,都以秋风扫落叶般的手段清除之,这其 中包括玄武门之变的首席功臣长孙无忌和很多李世民的子孙。

而李治“自显庆以后,多苦风 疾,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参豫国政。„„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 事,遂不能制。”那么就来看看这其中有多少人的死跟武瞾有关。 1、长孙无忌。玄武门之变的首席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列第一,长孙后的胞兄,李 世民之妻舅。其结局,合《许敬宗传》与《长孙无忌传》可见全貌。《旧唐书许敬宗传》: “(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而立武昭仪,敬宗特赞成其计。长孙无忌、褚遂良、 籍没其家。”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柳奭等死后,李世民贞观年间的政治影响,至此被清除殆尽。 2、蒋王李恽,李世民第七子。《旧唐书?蒋王李恽传》:“上元年间,有人诣阙诬告恽谋反, 惶惧自杀。”上元,是武瞾与李治并称天皇、天后的年号。 3、李炜,李恽之子,李世民之孙。《旧唐书?蒋王李恽传附》:“(李炜)垂拱中为则天所 史琅琊王冲等,密有匡复之志。„„官军进逼州城,„„贞乃饮药死。”5、琅琊王李冲,李贞长子,李世民之孙。《旧唐书?琅琊王李冲传》:“(李冲起兵后)则 天命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冲,兵未至,冲已死,传首东都,枭于阙下。” 6、常山公李蒨,李贞次子,李世民之孙。

《旧唐书?琅琊王李冲传附》:“坐与父兄连谋伏 7、纪王李慎。李世民第十子。《旧唐书?纪王李慎传》:“初,贞将起事,慎不肯同谋,及贞败,慎亦下狱。临刑免放,改姓虺氏,仍载以槛车,配流岭表,道至蒲州而卒。” 8、李慎五子。李世民之孙。《旧唐书?纪王李慎传附》:“次子沂州刺史义阳王琮、楚国公 10、李明二子。李世民之孙。《旧唐书?曹王李明传附》:“南州别驾零陵王俊、黎国公杰,垂拱中并遇害。” 11、高宗王皇后。李世民亲自为李治挑选的“佳妇”。《旧唐书废后王氏传》:“永徽六 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 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 12、李治与武瞾长女。李世民孙女。《资治通鉴》卷一九九:“(王)后宠虽衰,然上未有 13、孝敬皇帝李弘,李治与武瞾长子,李世民之孙。《资治通鉴》卷二百二:“(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14、章怀太子李贤,李治与武瞾次子,李世民之孙。《旧唐书章怀太子李贤传》:“调露 二年„„乃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 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

” 15、燕王李忠,李治长子,李世民之孙。《旧唐书燕王李忠传》:“(显庆)五年,废为 庶人,徙居黔州,囚于承乾之故宅。麟德元年,又诬忠与西台侍郎上官仪、宦者王伏胜谋反, 赐死于流所,年二十二。” 16、泽王李上金,李治第三子,李世民之孙。《旧唐书泽王李上金传》:“载元初年,武 承嗣使库里周兴诬告上金、素节谋反,召至都,系于御史台。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见杀于 都城南驿,因害其支党。上金恐惧,自缢死。子义珍、义玫、义璋、义环、义瑾、义璲并配 流显州而死。” 17、李上金六子,李世民重孙。结局见上。 18、许王李素节,李治与萧淑妃之子,李世民之孙。结局见上。 19、李素节九子,李世民重孙。《旧唐书许王李素节传》:“素节被杀之时,子瑛、琬、 玑等九人并为则天所杀。” 20、懿德太子李重润,李显与韦后长子,李世民重孙。《旧唐书懿德太子李重润传》: “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与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 天令杖杀,时年十九。” 21、永泰公主李仙蕙,李显女,李世民重孙女。《新唐书永泰公主传》:“大足中,忤张 羽十余人。„„帝令长上果毅赵思慎轻骑追之。重俊至鄠县西十余里,„„为左右所杀。

”23、李欣,李泰之子,李世民之孙。《旧唐书李泰传附》:“欣,则天初陷酷吏狱,贬昭 24、韩王李元嘉。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李世民弟。《旧唐书韩王李元嘉传》:“其后渐将诛戮宗室诸王不附己者,元嘉大惧,与其子通州刺史、黄公撰及越王贞父子谋起兵,于是皇 宗国戚内外相连者甚广,„„故其事不成,元嘉坐诛。” 25、霍王李元轨。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李世民弟。《旧唐书霍王李元轨传》:“四年,坐 与越王贞连谋起兵,事觉,徙居黔州,仍令载以槛车,行至陈仓而死。” 26、舒王李元名。高祖李渊第十八子,李世民弟。《旧唐书舒王李元名传》:“永昌年间, 与子亶俱为丘神绩所陷,被杀。”永昌,武后临朝年号。 27、鲁王李灵夔。高祖李渊第十九子,李世民弟。《旧唐书鲁王李灵夔传》:“四年,与 兄元嘉子黄公撰结谋,欲起兵应接越王贞父子,事泄,配流振州,自缢而死。” 28、常乐长公主,高祖李渊第七女,李世民妹。《旧唐书?越王李贞传》:“及贞等败,环 与公主亦伏诛。” 29、薛绍,城阳公主子,李世民外孙,太平公主婿。《新唐书城阳公主传》:“琅琊王冲 30、薛顗,城阳公主子,李世民外孙。结局见上。高宗李治死后,武瞾先让她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在皇位上打了几年的酱油,至690 公然践祚称帝,改国号为“周”。

李世民当年贪图美色,罔顾人伦,将弟媳妇齐王妃强纳入后宫时,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这一举动不仅会给他的骨肉血亲带来灭顶之灾,还将几乎断绝他 用沾满鲜血的双手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国祚。直到重孙临淄王李隆基清除韦、武势力,诛杀 太平公主之后,武瞾在李唐王朝遗留下的政治影响才算基本消失。如果从永徽六年(650)她 被立为皇后算起,这一场李唐王室的大劫难足足持续了六十三年。 三、初唐皇室中的保留节目——骨肉间的权力之争 按照古代宗法制度,皇帝的嫡长子是皇位的天然继承者,决定一个皇子日后为君或为臣 的唯一条件就是看他的血统和出生顺序。抽象地看,这种制度确实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是 为了一个封建王朝统治的长久稳定,它的存在还是利大于弊。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逼 父,破坏了游戏规则,虽然抢到了皇位,其恶劣影响很快就在贞观年间显现出来,——他和 长孙后的两个儿子,复制了他自己在武德年间的所作所为。处理完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以 后,为了重建皇位继承的秩序,李世民曾亲口定下一个传诸子孙的“永则”:“自今太子不道, 藩王窥嗣者,两弃之。”这个规则与被他亲手破坏的立嫡以长的传统规则相比,增加了一定的 弹性:若“太子不道”亦可“弃之”。

看上去似乎更为合理些了,有利于增加皇帝的权威,但 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害:为皇帝(或其他掌权者)按自己的心意废立储君,开了方便之门 (因为太子的“道”与“不道”,没有客观评价标准,往往还是谁有实权谁说了算),而储君 的轻易废立,大大增加了初唐政局的不稳定。何况,历来教育后代,“言传”终不如“身教” 来得的效果明显,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所获得的成功,不断刺激着他的儿孙们以武力向父 权、皇权发起挑战。(据李树桐《唐代帝位继承之研究》,唐代初期六帝,从太宗李世民到肃 宗李亨,都是以武力夺得皇位的。) 贞观年间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前已说明,现在来说说李世民另外两个因卷入权力之 争而被杀儿子——吴王李恪和齐王李佑。 史载,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以后,曾有意改立第三子吴王恪。因李恪有文武之才,声望 素高,李世民认为他很像自己。后来经过长孙无忌力争,才使李世民打消了这个念头。尽管 李恪本人并没有表现出觊觎皇位的意图,但这个颇类李世民的吴王,还是让亲自策划过玄武 门之变的长孙无忌时时如芒刺在背。为自己的亲外甥免于重蹈太子建成的覆辙,永徽年间, 他抓住平定房遗爱谋反的契机,诬其与之通谋,把李恪冤杀了事。

在那样一个充满野心的躁动、阴谋和猜忌的环境中,无论是积极谋划还是安分守己,都 不能保证这些皇子们有相对一个圆满的结局,被杀或被陷害都是常事,正常的善终反倒成为 偶然的特例了。 早在贞观十年,李佑的舅舅阴弘智就鼓动他为日后夺嫡计,要多赐金帛,潜募剑士以扩 充实力。当时李承乾的储位还稳如磐石,李佑、阴弘智如此作为,说明他们根本没把这个合 法的太子放在眼里,相信实力才能最终决定一切——这又是李世民的另一个翻版。到贞观十 七年正式起兵之前,李世民曾多次派遣“正人”前去辅导,又以父亲的身份亲自写信劝告, 但这些都如清风过耳,丝毫不能对他有所触动。李佑一意孤行的结果是,事败被废为庶人, 赐死于内省。 景龙四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安乐公主,迎接父亲睿宗李旦复位。中宗 李显的第二子李重福,受人鼓惑,认为自己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于是秘密潜回洛阳准备 起兵夺取皇位。但李重福其人既无德望,又无才略,这场动乱很快就被平定。李重福走投无 路,自投漕河而死。叔叔睿宗李旦下令将他碎尸示众三日。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在小说《幻灭》中写道:“拿破仑的榜样,使多少平凡的人狂妄自大, 成为十九世纪的致命伤。

”在唐朝,李世民成功的榜样,长久刺激着儿孙们蠢蠢欲动的野心。 他们只迷惑于皇权的绚烂光芒,并不度德量力,洞察形势,往往自取灭亡。即便其中有一二 个真有才干者,以武力行险着攫取到了皇位,也会面临着被儿子在自己身上重新复制一遍的 危险,李世民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现在再来看看另一位可与李世民齐名的唐朝 皇帝玄宗李隆基的故事。 自李世民以后,立嫡以长的传统被破坏殆尽,临淄王李隆基手握兵权,以诛杀韦后、安 乐公主,迎立睿宗之功,越过了两个哥哥李成器、李成义而为皇太子,兄弟之间都无异议。 睿宗李旦为人软弱,复位以后,朝中实权实际掌握在太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手里。景云 三年,李旦迫于李隆基的势力,不得不做出禅位于太子的决定,自为太上皇,但还是保留了 一部分最高权力。不过,李旦其实并不甘心,为了对抗自己的儿子,转而依靠妹妹太平公主。 先天二年,李隆基果断先发制人,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李旦至此失去依靠,不得不交出 全部权力,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李隆基虽非孝子,却的确是位有作为的英主,在他治下,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大唐盛世。 可皇帝当得久了,便逐渐生出骄奢倦怠之心来,不复登基早期的积极进取、清明有为,在“盛 世”的表象下,潜生着严重的危机。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做了四十二年 的天平天子后,整个大唐由盛而衰转捩点——“安史之乱”爆发了。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以及 一部分贵戚、大臣匆忙逃出长安。行至马嵬驿,禁军哗变,李隆基被迫杀死了心爱的贵妃以 自保。事后,禁军继续保护李隆基入蜀,而玄宗的太子李亨则分兵北上,行至灵武,就在朔 方军的拥护下自行登基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是为肃宗。等到来年李亨收复长安,李 隆基以太上皇的身份被迎接回朝,就彻底失去了权柄。已是风烛残年的李隆基,人生最后几 年过得颇为凄凉,他的儿子唯恐他还有复辟的野心,将他强行迁入太极宫的甘露殿,加以变 相的软禁。这里,也就是李世民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安置老爹李渊的地方,在当时已 是等于被废弃了的所在。李隆基死于肃宗宝应元年,据北宋人的杂记说,他是被儿子李亨身 边的大宦官李辅国派人刺死的。 中国古代是男权主导的社会,女子一般极少有机会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大唐的开放,给 了一些皇族女性以参政的机会,但在那种扭曲的环境下,她们表现出的对权力的贪婪和冷血, 并不逊色于她们的男性亲属。 高宗朝的中后期,大权落到了皇后武瞾手里,武瞾的为人、手腕颇类李世民。母亲要掌 权,势必要与不听话的儿子发生冲突。李弘和李贤先后立为太子,一个被武瞾鸩杀,另一个 被废为庶人后逼令自杀。 武瞾死后,中宗李显复位。他的妻子韦后有意模仿武瞾,再做一个女皇帝,女儿安乐公 主也骄纵无比,数次要求父皇母后将其立为“皇太女”。因不克逞志,“由是与(韦)后合谋 进鸩”(《旧唐书中宗本纪》),将父亲毒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