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盖世”的唐宣宗为何无法挽救自家天下“英名盖世”的唐宣宗为何无法挽救自家天下

“英名盖世”的唐宣宗为何无法挽救自家天下

英名盖世 的唐宣宗为何无法挽救自家天下

痴呆儿 成了 小太宗

谁都没有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之世,会冒出一个唐宣宗。

宣宗李忱,是大唐王朝倒数第五位皇帝。宣宗辞世后四十二年,唐即灭亡。可是史家对宣宗的评价却很高。《旧唐书》说他执政没几天,就把权贵、奸佞和宦官,全都镇住。结果,是 刑政不滥,贤能效用 ;五湖四海,如沐春风;官民朝野,一片赞颂。难怪《资治通鉴》说,晚唐的人都称他为 小太宗 。

但是这位 小李世民 ,却原本不可能当皇帝。

宣宗原名李怡,是宪宗皇帝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被封为光王。不过这位光王,却是庶出。依照 嫡长子继承制 ,接班人根本轮不到他。何况宪宗之后,已经有了四位皇帝。穆宗李恒,是宪宗的嫡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这叫 父死子继 。文宗李昂,是敬宗的弟弟。武宗李炎,是文宗的弟弟。这叫 兄终弟及 。父死子继最正规,兄终弟及也对付,宣宗却是前面三任皇帝的叔叔。叔叔接替侄子,这算哪门子事?更麻烦的是,这位皇叔被公认为智力有问题。《新唐书》的说法委婉一些,道是 宫中或以为不慧 。《资治通鉴》却不客气,竟云 宫中皆以为不慧 。其实, 不慧 已是客气话。话外音,是痴呆、智障,至少也是弱智。

然而正是这种印象,帮了宣宗的大忙。因为本朝自宪宗皇帝被谋杀后,谁当天子,就实际上是宦官说了算。不过宦官虽然能够废立,却不能代替。这就没谱了。比如文宗,居然打算剿灭宦官,宦官们只好把他软禁起来。又比如敬宗,简直是个魔王。宦官们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最后只好把他杀掉。这样看, 弱智 的光王,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让这样一个傻子坐在龙椅上,起码不必再担惊受怕。至于朝臣,尽管惊诧错愕,却也无可奈何。

一代英主小太宗,就这样走到了前台。这可真是帝国的惆怅!

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事实证明,宣宗不但不痴呆,而且聪明过人。他也很像一个皇帝,甚至很会当皇帝。他对帝国的政事,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态度。比方说,接到大臣的奏章,一定要焚香洗手,然后才阅读。每次临朝,无论事务何等繁杂,脸上也永无倦容。结果,尽管在御前会议上,皇帝陛下总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也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非常开明的样子,群臣仍然觉得他 威严不可仰视 。宰相令狐綯甚至说,我在政府十年,最受恩宠。但每次在延英殿奏事,没有一回不是汗流浃背。

其实,这恐怕也是所有臣僚的共同感受。《资治通鉴》说,有一次朝会,讲完正事,宣宗忽然轻松愉快地说,呵呵,可以说点闲话了吧?于是便家长里短地聊起来。等到群臣紧张的心情刚刚放松,准备 君臣同乐 时,宣宗忽然正色,严肃地说:众卿好自为之!朕最担心的,就是诸位辜负了朕,那可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玩的事,只怕是面都见不着了!说完,便起身退朝回宫,一任殿中猝不及防的大小臣工自己去细细玩味。

这样具有戏剧性的事,时有发生。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十月,建州刺史于延陵赴任前入京陛辞。宣宗问他,建州距离京师,有多远啊?于答:八千里。宣宗说,不要以为八千里很远。此刻阶前陛下,你我之间,就有一万里。你到任之后,工作是好是坏,朕都清楚,你明白吗?于延陵当时就吓得魂飞魄散,语无伦次,经宣宗好言劝慰,才算恢复正常。

还有一件事情也很能说明问题。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四月,宦官马元贽将宣宗御赐的玉带赠送给宰相马植。马植佩带去上朝,结果被宣宗认出。皇上所赐,岂能随便送人?朝臣与宦官勾结,更是犯了大忌。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马植就被取消宰相资格,其亲信董侔也被御史台 双规 ,结果 尽得植与元贽交通之状 。于是皇帝昭告天下,再贬马植为常州刺史。

宣宗这样做,显然经过了反复的掂量。马元贽官居神策军左军中尉,掌握着天子警卫队的部分兵权。宣宗自己,就是被马元贽等人拥戴上台的。这只能拿马植开刀,但效果并不差。宦官和朝臣,从此都各自收敛谨慎,不敢怠慢。《旧唐书》说,宣宗登基后 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 ,大约就因为他有这种 霹雳手段 吧!

不过,这位可以翻脸不认人的 铁腕皇帝 ,却还有内心柔软的另一面。前朝皇帝武宗病重的时候,曾经问宠姬王才人:朕死之后,你打算怎么样?王才人说:愿从陛下于九泉。武宗就递给她一条丝巾,王才人在武宗驾崩后也只好自缢。宣宗听说此事,十分同情。但人死不能复活,便赠王才人贵妃称号,葬在了端陵的柏城之内。

再比如,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九月,宣宗派出的某使者,在路过边远贫困地区驿站时,因为嫌饼太黑,竟把驿吏打得出血。宣宗接到地方官员举报,痛斥这个敕使说:深山之中,这样的饭食,又哪里是容易得到的?于是,将此人发配去守陵。

嫔妃之于皇帝,驿吏之于敕使,都要算是弱势,宣宗却站在了他们一边。

▲帝雅好儒士,留心贡举。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每山池曲宴,学士诗什属和,公卿出镇,亦赋诗饯行。凡对臣僚,肃然拱揖,鲜有轻易之言。大臣或献章疏,即烧香盥手而览之。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 《旧唐书 宣宗本纪》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 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惠。大中元年正月壬子 罢太常孝坊习乐,损百官食,出宫女五百人,放五坊鹰犬,停飞龙马粟 十二月戊午,贬太子少保李德裕为潮州司马。 《新唐书 本纪第八》

讲政治 与讲人情

同情弱者,可能与宣宗的身世有关。

我们现在无法确切地知道,宣宗在宪宗去世之后,自己登基之前,是怎样度过四朝二十七年的岁月。但可以肯定两点。第一,至少在文、武两朝,这位王爷和皇叔,很可能备受欺辱,甚至被人谋害。《资治通鉴》就说,拿 弱智 的他寻开心,是文宗与诸王聚会时的 保留节目 。甚至还有史料说,他曾经被武宗绑架,扔在厕所粪坑里。所以,当着诸帝诸王、皇亲国戚的面,他什么话都不说。即便拿他开涮,他也面无表情,沉默得像个聋哑人。好在,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光王李怡终于贵为天子。这是他的幸运。这位熬出头的 媳妇 ,并没有像某些 新婆婆 那样,用对 媳妇 的加倍虐待来找回心理上的平衡,反倒对弱者表示出同情,这是大唐臣民的幸运。

第二,他一定去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听到了很多故事,因此深知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民间的疾苦。比方说,他居然知道在边远贫困地区,有口饭吃就不容易。这就完全不像一个养尊处优的王子或王爷。

结果,宣宗在处理事务时,就比他的父兄和侄子高明,既讲政治,又讲人情。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十一月,驸马郑颢的弟弟郑顗病重。宣宗派人前去探视,得知公主居然在慈恩寺观戏场。宣宗大怒,立即把公主召回宫中痛斥说:哪有小叔子生病,做嫂子的不去探望,反倒去看戏的?公主流泪谢罪,然后乖乖地回到郑府。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然而却有着深刻的原因。我们知道,由于帝国政治的需要,从魏晋到隋唐,皇家都非常重视与士族的联姻。可惜这事一直就是 剃头的担子 ,只有 一头热 。皇家积极主动,士族并不热心。万寿公主的驸马郑颢,就一百个不乐意。所以,宣宗得知公主居然如此 没心没肺 ,第一反应就是喟然长叹说:我总怪士大夫不愿意跟我们家联姻,看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显然,宣宗训斥万寿公主,其实并非同情弱者,而是出于政治的考量。但宣宗的做法却很高明:既然是 家务事 ,那就按照 家规 来处理。做儿媳的,就该孝敬翁姑;做嫂子的,就该友爱兄弟。即便金枝玉叶,也不例外。

这当然是一种姿态,然而效果很好。从此,其他皇亲国戚、凤子龙孙,也都谨守礼法,夹起尾巴做人,谁都不敢端架子摆谱。

可惜,皇帝只管得了自家,管不了士族。驸马郑颢对于自己的婚姻就一直不满意,而且迁怒于代皇上择婿的宰相白敏中。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三月,白敏中以宰相身份出使前线,临行时对宣宗说,郑颢对臣,恨之入骨。臣在陛下眼前,他奈何不了臣。臣出使在外,他一定会告臣的刁状,臣恐怕死定了。宣宗听了却呵呵一笑:这事朕早就知道了,爱卿为什么现在才说?然后交给白敏中一个盒子,里面都是郑颢告状的文书。宣宗说,这个盒子你拿去吧!朕要是信这个,还能重用你到今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宣宗是个明白人。

皇帝也要守王法

说宣宗是个好皇帝,还因为他一不乱法,二不枉法。

其实,宣宗也曾有过 法外施恩 的想法。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三月,宣宗下诏,赐给右卫大将军郑光庄园,并免去其赋税。郑光,是宣宗生母郑氏的兄弟,不折不扣的 国舅爷 。何况郑氏原本只是宪宗皇帝的宫女,宣宗登基前又是不遭人待见的 痴呆儿 ,郑家应该并不富裕。宣宗希望给他们一点补贴,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这事却遭到宰相联席会议的抵制。唐代制度,宰相相当于 国务委员 ,不止一人。但有决议,由他们在政事堂开会讨论。皇帝的命令, 国务会议 如果同意,就由宰相副署,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如果不同意,就退给皇帝。本次宣宗的提案,就被宰相依法驳回。这当然很不给面子,宣宗却欣然接受。他给政府回话说:朕提此议,无非考虑到郑光以元舅之尊、国戚之贵,总得有些不同寻常的优异待遇。现在看来,倒是朕考虑不周了。何况亲戚之间,瓜田李下,难免徇私嫌疑,也难免招人物议。卿等若非真心爱我,哪里会有如此嘉言?凡事如果都能这样,天下又何愁不治?朕愿与众卿共勉:令行禁止,善始善终!

另一件事,也发生在郑光身上,时间则是在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这年五月,宣宗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为人正直,雷厉风行。刚一上任,权贵豪强都纷纷夹起尾巴。韦澳又查得郑光的庄园多年欠缴税款,管家的态度还极其蛮横无理。于是韦澳就将郑光管家捉拿归案。郑光闻讯,当然要走郑太后的 后门 。宣宗便在延英殿召见韦澳,询问他打算如何处置。

韦澳的回答很干脆:法办!宣宗说:可是郑光很喜欢这管家,怎么办?

韦澳说:陛下将臣从朝廷调到长安,就是为了清理京畿的积弊,使之真正成为首善之区。郑光的管家已是国家的蠹虫,如果居然逍遥法外,那就是陛下之法,只实行于 弱势群体 了。这样的圣旨,臣不敢听命!

宣宗说:你说得很对,道理也是这样。可是郑光那里,朕也不好交待。要不,爱卿将那罪人痛打一顿,饶他不死,你看行吗?

韦澳说:既然如此,臣不敢不奉诏。不过,也请陛下批准,什么时候郑光把欠税补足,臣什么时候放人。

宣宗听了,高兴地说:当然可以!朕因为郑光,妨碍了你执法,非常惭愧!

实话实说,我读史书至此,也不能不为之叹服。连身为皇帝的宣宗也只能请求执法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轻发落,还要再三道歉,表示 殊以为愧 。

谁主沉浮

不过,皇帝太 好 ,也麻烦。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怀州刺史一职空缺。宣宗给政府写了张条子,上面有个人名:李君奭。宰相们看了一头雾水,不知这李君奭是何方神圣,如何竟入圣上法眼。李君奭本人,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什么莫名其妙升了官。直到李君奭进宫面圣辞行,谜底才揭穿。原来,李君奭本是醴泉县令。宣宗打猎的时候,看见父老乡亲们在寺庙里烧香磕头,求佛祖保佑李君奭留任醴泉,因此知道他是好官,这才有了钦点之事。

这样的事,早就有过。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宣宗到泾阳打猎,遇到一个樵夫。那樵夫告诉宣宗,他们的县令李行言是个死心眼。县里抓了几个黑社会,天子的禁卫军来捞人,李县令居然不给,还把他们都杀了。宣宗马上就记住了李行言。回宫以后,又把他的名字写下来,贴在寝殿的柱子上。等到李行言升任海州刺史时,宣宗又赐他金鱼袋和紫色官服。李行言谢恩毕,宣宗问: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李行言答曰不知。宣宗就让左右把殿柱上的纸条拿给他看,这才恍然大悟。

醴泉和泾阳,都属于京兆。京兆的县令,级别是正六品。刺史,正四品。唐代官服,七品浅绿,六品深绿,五品浅绯,四品深绯。三品以上,才能衣紫。从县令升到刺史,由绿变绯,这就成了 红人 。如果还要赐紫衣,岂非 红得发紫 ?一个基层官员,因为偶然的机缘,被至尊天子发现赏识,就脱颖而出,扶摇直上,这就不能算是正常,只能叫做 侥幸 。

对此,朝臣们自然会有看法。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十一月,兵部侍郎蒋伸跟宣宗单独谈话时,就在不经意间冒出了一句:最近大家都觉得,官位好像很容易得到。因此上上下下,都心存侥幸。宣宗吓了一跳:是这样吗?那可就乱了!蒋伸赶快打圆场:乱倒没乱,只是侥幸之人多了。就算乱,也不是 难 (灾难)。

宣宗大为赞赏,称赞不已。蒋伸起身告辞,宣宗又再三挽留:爱卿再坐坐吧!以后你我君臣,怕是不能再单独见面了。

蒋伸听了,不得其解。其实宣宗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打算拜蒋伸为相。因为唐代的规矩,宰相只能在延英殿议事时,集体面见皇上。反倒是兵部侍郎这样的 次对官 ,可以单独跟皇帝见面。果然,没过多久,蒋伸 同平章事 (全称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代宰相。编者按。)。

哈!这实在太具有戏剧性,简直就是小说、电视剧的情节。惟其如此,才有问题。治国毕竟不是演戏,朝廷也不是剧场。国事倘若件件如此,政治也就成了儿戏。事实上,平淡无奇,才是太平之世;波澜不惊,才能长治久安。政局,还是不要太戏剧化的好。

何况由皇帝来过问安排人事,也未必就靠得住。那个被宣宗亲自敲打调教的建州刺史于延陵,最后还不是因为不称职,又被贬为復州司马?再说了,事无巨细,都是皇帝躬亲,大小官员,都由皇帝指定,要宰相干什么,要六部(唐代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编者按。)干什么?

终归还是 人治

但宣宗就好这一口,他甚至想把帝国所有的官员都管起来。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二月,宣宗曾为此事咨询时任翰林学士的令狐綯。令狐綯说,六品以下的,人数太多,宰相都管不过来,只能由吏部管。五品以上,宰相才管。

宣宗当然不便亲任 组织部长 ,就退而求其次,盯住五品以上的。他规定,所有的州刺史在赴任之前,都要跟他面谈,聆听圣训。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有个刺史转任他州时,没有进京面圣,宣宗问令狐綯是怎么回事。这时令狐綯已是宰相,就回答说,因为两州相邻,进京要绕路,就没让他来。宣宗说:朕要求新任刺史必须面君,是因为害怕用非其人,危害百姓,这才不厌其烦,一一见面,问清他们的施政纲领,考察他们的品质优劣。何况诏令既已颁布,就该令行禁止,怎么能不当回事?

讲完这些道理,宣宗又话里有话地说了一句:你们宰相,可真有权啊!

我们不知道宣宗说这话时的语气,是声色俱厉,还是半开玩笑。但任何官员听了,都会觉得五雷轰顶。据说,当时虽是数九寒天,令狐綯却大汗淋漓,重重裘衣都湿透了。

由此可见,宣宗虽然赞成 法治 ,却更喜欢 人治 ,尤其喜欢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 一人政治 ,这其实距离独裁,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宣宗还算开明。但是再开明,其权威也不容挑战。权力,就更是不容分享。难怪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五月周墀拜相,向韦澳征求意见,韦澳给出的建议,竟是 愿相公(指宰相。编者按。)无权 。

这就把帝国的前途命运,都维系在一个人身上了,这无疑是脆弱的,弄不好就会有两个严重后果:一是 人亡政息 ,二是 后继无人 。

历史证明,这两条在宣宗去世后,都得到了应验。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七日,宣宗撒手人寰。继位的懿宗,除了吃喝玩乐,什么正经事都不会。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七月十六日,懿宗驾崩,继位的僖宗只有十二岁,干脆管宦官田令孜叫 阿父 。他的弟弟昭宗更惨,最后落入野心家朱全忠(也就是后来的后梁太祖朱晃)手中,并被弑杀。这是天复四年(公元904年)的事,离大唐帝国的正式灭亡只有三年。显然,宣宗这位 小太宗 ,也终究未能挽回大败局。

顺便说一句,懿宗、僖宗和昭宗,都是宦官所立。

对此,宣宗其实是有责任的。因为尽管不断有人敦促他早立太子,宣宗却就是置若罔闻。为什么呢?宣宗在回答宰相裴休时已一语道破天机: 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

没错,执掌朝政这十三年,宣宗是没闲着。但他应该知道,自己总会有 闲下来 的时候,而且会 永远闲下去 。也许,他不会这样想。一个不顾前车之鉴,坚持要吃 长生不老药 ,最后因为服药中毒而死的人,怎么会想到自己有死的那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