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爱铸造“大钱”唐朝为何爱铸造“大钱”

唐朝为何爱铸造“大钱”

唐朝为何爱铸造 大钱

唐肃宗时,正值安史之乱,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铸 乾元重宝 ,以一当十与 开元通宝 并用,史称 乾元当十钱 。乾元二年,又铸了一种 乾元重宝 大钱,北面的外郭为重轮,所以又称 重轮乾元钱 ,又叫 重棱钱 ,对 开元通宝 的比价为一当五十,当时明确称铸此种虚价钱的目的是 用收十倍之利 。这样, 重轮乾元钱 、 乾元当十钱 、 开元钱 三钱并行。因比价不合理,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又因大钱有利可图,长安城中的 豪族 、 奸人 纷纷盗铸大钱,甚至寺庙中的钟鼎、铜像也被盗毁而铸钱。几个月内仅在长安因反盗铸钱而被诛死的就多达80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到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政府只好宣布 重轮钱 改为一当三十行用, 乾元当十钱 与 开元钱 等价使用。至公元762年代宗即位后,宣布 重轮大钱 以一当三, 乾元小钱 一当二。三天后又宣布,各种大小钱一律一当一,皆等价流通。这样,大钱无利可图,便自动销毁而退出了流通,又恢复了 开元钱 的流通。

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铸造过 大历元宝 。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铸造过 建中通宝 。这两种钱质量较差,小而次,数量少。唐代中期开始,钱的数量比较紧缺,出现通货回缩。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并省天下佛寺 ,毁佛像、钟鼎以铸钱,当时全国毁寺院四千五百余所。并允许各州就地毁佛像、钟鼎铸钱,在钱的背面铸明本州的州名,正面钱文仍然是 开元通宝 ,被称为 会昌开元钱 。背文 昌 字是年号,其余是地名简称,如 洛 、 兖 、 荆 、 潭 、 梁 等,目前已发现二十几个地名。武宗毁佛像以铸钱的措施,对缓解当时的货币不足还是起了一定作用。后武宗的儿子宣宗即位,又为会昌时期被毁的寺院和尚平反,和尚们都恨会昌钱,有的又把会昌钱销毁再铸佛像。但武宗以后各代多仿铸会昌开元钱,直至唐灭亡。唐开元钱出铜钱外,还有金、银、玳瑁开元钱。金、银开元钱应是唐宫廷特铸的赏赐用钱。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金开元钱30枚,银开元421枚。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玳瑁开元钱,是佛教徒刻制的供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