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如何完成转型,形成自己的治国理念唐太宗如何完成转型,形成自己的治国理念

唐太宗如何完成转型,形成自己的治国理念

  唐太宗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尤其是他以德治国的理念,是后世许多皇帝模仿和学习的榜样。那么,从武将转型的唐太宗,如何形成以德治国的思想呢?《贞观政要》中的三个小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他转变的轨迹。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玄武门之变时,故事的主要人物叫冯立,是太子卫队的首领,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建成被杀的消息传到东宫,很多人如飞鸟般散去。冯立没有跑,他觉得自己受太子恩惠,不能就这样无情无义地跑了。

  尽管当时的局势已经很明显,太子已死,秦王的气势正盛,但冯立还是做了抵抗。他把太子府的散兵集合起来,与秦王李世民的人展开激烈的斗争。

  冯立左突右冲,杀了对方的一个大将后,对身边人说,总算报答了太子的知遇之恩了。说完,他解散队伍,让他们自谋出路,他自己则跑到山里躲起来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冯立知道自己躲不过去,第二天又来到李世民面前请罪。唐太宗很生气地数落冯立:你昨天带兵杀了我很多人,说吧,你给自己找个什么不死的理由。

  冯立流着泪回答,昨天是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当时想就这些,没想别的。

  唐太宗正要树立忠君的榜样,看到冯立非常合适,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劝解他,勉励他,还让他做了左屯卫中郎将。这让冯立很感动,他对别人说,陛下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会以死相报。

  唐太宗对待冯立的故事,是一种质朴的以德化人的思想。他用宽容的态度显示了对人才的重视,这种宽容对唐太宗来说是个人品质,对冯立来说是君主的知遇之恩,对国家来说是以德育人的朴素版。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唐太宗刚当上皇帝不久。他听说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时经常收受贿赂,就派人拿着财物去试探。结果一试就准,官员收下礼物后答应办事。这让唐太宗很生气。原来坊间流传的官员受贿是真的!他决定严惩不贷,杀了受贿人。

  对于唐太宗的决定,大臣裴矩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受贿人是应该受到惩罚,但唐太宗拿物品试探的行为,属于诱导犯罪,说重了就是陷害,和我们倡导的[导德齐礼]相冲突,是不可取的。

  这个故事是以德治国的反面教材。唐太宗用钓鱼法则试探官员,本身就是错误的决定,对此,裴矩提出反对意见,提出以德治人。

  唐太宗因为有以德治国思想的朴素认识,又有现在的反面教材,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裴矩的理念,对以德治国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第三个小故事也发生在贞观初年。有人劝唐太宗,为了让君子满堂,一定要把朝廷里的小人赶出去,至于怎么区分君子与小人,劝告者提出一个方案,让唐太宗假装发雷霆之怒,害怕的就是小人,不怕的就是正人君子。

  史料中没有记载劝告者是谁,但我们猜测,此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物。而此时的唐太宗,已经有了一定的执政能力,对自己的执政方向和执政纲领也比较有信心,他有底气拒绝不合理的建议。

  从以德化人到以德治人,再到最后的以德治国,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已经成熟。

  每一种理念的形成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唐太宗以德治国理念也不例外。这种理念的形成轨迹,是唐太宗作为帝王的成长见证,从唐初最著名的武将,转型为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唐太宗的转变是虚心接受意见的结果,这也让他为后人尊敬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