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死敌,最后的结局如何忽必烈的死敌,最后的结局如何

忽必烈的死敌,最后的结局如何

前文中忽必烈派他的“心腹”去察合台汗国收拾残局,不想此人是反骨童子,提到了海都。

在由八个刺头领导的塔拉斯河联盟中,海都被选为“大汗”,但如前所述:

可汗的称号更多的是正义空,这是让当时最弱小最东端的海都成为宠溺忽必烈新秩序的“猫爪”的考虑,也是从海火中取栗的回报。

只有在巴拉被伊尔汗国打败后,海都才真正走到了前台。海都献出了巴拉的生命,拥戴巴拉的儿子都瓦为察合台汗国名义上的可汗,建立了以自己为首的窝阔台、察合台汗国联盟。他被尊称为“阿甘”(蒙古大哥),成为超越蒙古帝国概念的“家长”和“阿”。

海都(1235-1301)比忽必烈(1215-1294)小20岁。他一生都是忽必烈的死敌。

海都曾是第二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的孙子。他失去了儿子。他失去了第五个儿子。他是贵由大汗(第三蒙古帝国大汗)、阔端王子和阔太王子的兄弟。他被称为河套大王。他嗜酒如命,在海都4岁的时候就早逝了。海都,一个孤儿,在成吉思汗的泳耳中长大。没想到,历史选择了这个孤儿成为窝阔台可汗。

三子窝阔台成为成吉思汗的接班人,是成吉思汗的深思熟虑,但也有无奈的一面。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讨论接班人时,首先让长子术赤发表意见,次子察合台抨击术赤不是成吉思汗亲生的——很明显,察合台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真正的长子,很明显他对大汗的位置垂涎三尺。因为术赤和察合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窝阔台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针对窝阔台“怕后代不成功,无法继承”的谦(忧)(忧),成吉思汗也毫不隐瞒地发布命令:

只要窝阔台有一个乳儿后代,他就在继承祖先的王位、国家的旗帜、军队的指挥权等方面优于其他子子孙孙。

关于这个约定,《蒙古秘史》原文是只要有一个窝阔台的后代。

牛不吃草袋,狗不吃油袋。

只有成吉思汗的回答变成了:

我不吃草里的牛,油里的狗,我的子子孙孙都不会出生。

也可翻译为:

如果窝阔台的后代都是无能的,我的后代不会生出个好的吗?

显然,这是拖雷的后裔夺取大汗宝座并进入蒙古秘史后编造的“私货”。

当拖雷的蒙哥成为大汗时,窝阔台的孙子因“谋反”被处死或流放,而蒙哥则试图拉拢那些支持他的窝阔台家族成员。比如被窝阔台抢走送给阔端的三千户,仍然由阔端的后裔管理,海都被封在海中(今哈东南塔尔德库尔干),也是这一系列优惠政策之一,但海都并不领情。

 

一般认为,他与忽必烈世仇的由来是,在忽必烈与阿里巴巴兄弟的战斗中,海都支持阿里巴巴兄弟。但作为窝阔台家族的一员,海都对阿里巴巴兄弟未必有太多的爱,支持阿里巴巴兄弟归根结底也是自己策略的一部分。

胜利后,忽必烈多次召海都入朝朝觐,海都以马瘦为由拒绝。

忽必烈派巴拉去察合台汗国备战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希望巴拉控制察合台汗国,牵制海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反骨少年巴拉反而和海都结成了战略联盟。纯聂平原之战失败后,权威一落千丈的察合台汗国成了海都的囊中之物,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忽必烈派他的第四子、北平王那木汗率领的军队到察合台汗国总部阿里马里(今新疆伊犁霍城县阿里马里),威慑和镇压反对他的窝阔台和察合台家族联盟。

也是在这个时候,阿八哈的伊儿汗国的军队和韩牧的军队遥相呼应,形成了夹击之势,大海快要吃药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军队中,蒙哥汗的另一个儿子西里吉和阿里布格的儿子尧姆呼尔、梅里帖木儿反叛,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俘虏了忽必烈的儿子那木汗和侄子安通(前面提到的忽必烈谋士鲁的儿子)送到海都。

依靠强大军事实力碾压中亚的元皇军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忽必烈政权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叛军来说,忽必烈是兄弟,是叔叔,是敌人。他们的诉求是在拖雷建立新政权,这显然与海都的目标完全不同。因此,海都和金帐汗的忙哥帖木儿选择了袖手旁观。

 

南宋刚刚灭亡的大将伯颜,被忽必烈派往漠北蒙古高原,在西里集大败叛军。大部分叛军选择了投降忽必烈,只有尧姆呼尔和梅里帖木儿选择了去海都。

阿里布的儿子们仍然继承了拖雷最初的大部分领土,他们统治着阿尔泰地区。

就这样,以海都为首的窝阔台家族、海都的傀儡都瓦领导的察合台汗国、统治阿尔泰地区的阿里不哥家族自西向东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这就是波斯史书中记载为mamlakat-i Qaydui的集团,即“海都之国”。

这种局面在中亚维持了20多年,最后忽必烈也没有解决中亚问题。

之后,海都与东方三大皇族首领乃彦遥相呼应,不断给忽必烈和元朝制造麻烦和危机。

作为忽必烈一生的敌人,海都的覆灭是非常吊诡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认同忽必烈新制度或被驱逐的人都认为海都是最好的避难所,但忽必烈死后,这些人就不需要留在海都了。

与传统的游牧生活和海都、大元帝国统治下富裕的经济生活和奢华的贵族享受相比,以古人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为荣,他们选择了后者。1297年,阿里布格强大的派系率领大批蒙古骑兵向元成宗铁木尔(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的真子)进攻。元成宗喜出望外,改口称袁大德,表示热烈欢迎和罢免。

 

此时,海都不得不联合都瓦和梅里帖木儿,倾尽兵力,与元朝展开殊死一战。

为了对付海,元成宗命令晋国国王甘、长子铁木尔(后为太定帝)、安西国王阿难(忙哥腊次子)共同抗敌,同时将钦察、阿苏、等中央政府王牌精锐部队的各族军团(可以理解为元朝马木留克骑兵)交由侄子海山指挥,部署在阿尔泰最前线。

从1300年到1301年,蒙古历史上最大的战役发生在蒙古西部高原和阿尔泰之间。

战线之长,战斗半径之广,参战部队之精锐,战争之激烈,在蒙古历史上都是空之前。

王干马拉父子的军队被海都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战后逃亡的人被部署到云南,实际上是流放)。好在海山(后来的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身先士卒,带领元军扭转败局。

最终,元军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海都联军。海都自己膝盖中了一箭(字面意思),仓皇撤退。1301年,他因箭伤而死,结束了他与忽必烈及其后代的生命。

这一仗向世人证明,此时大汗淋漓的元朝皇帝,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即使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但他的政权在军事力量上仍然占有压倒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