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急剧变化?外国人眼中的清朝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清朝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急剧变化?外国人眼中的清朝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清朝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急剧变化?外国人眼中的清朝是怎么样的?

你知道清朝对外国人是什么样的吗?小编辑为每个人带来相关的内容,感兴趣的伙伴来看一看。

在中断了四个多世纪后,蒙古人的征服导致了中欧关系的恢复。中国和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直接接触开始了。

从元朝开始,欧洲国家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和官方使节。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更著名的人物包括利玛窦、汤若望和郎世宁。

图为利玛窦

清末,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人一步步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也从“中国的上王国”变成了“沉睡的狮子”和“东亚病夫”。

清朝是外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外国人眼中的清朝是什么样的?

清初,大洋彼岸的西方进入了启蒙时期(17世纪下半叶-18世纪中叶)。此时,欧洲延续了此前对中国的仰慕,迎来了“中国热”和“中国式”的高潮。以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为首的启蒙思想家渴望突破封建和宗教的束缚,建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

他们认为,中国代表着一种独特而优越的政治制度和伦理文化——中国开明的君主政治和儒家文化,这是欧洲改革的动力和目标。

这幅画展示了卢梭

因此,他们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并在倡导改革的过程中极力模仿和赞美中国。例如,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一年到头都在他的房间里挂着孔子的画像,以表达他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钦佩。

18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赞美达到了顶峰。在这一时期,对清朝的描述强化了中国乌托邦的形象,塑造了一个西方人梦想由哲学家统治的完美国家。

这幅画展示了伏尔泰

孔子:由白应理、殷多泽等四位神父编撰的《中国哲学家》,使欧洲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的全志》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被誉为“法国汉学三大奠基之作”和“欧洲中国知识标准著作”。

在《中国报告》中,葡萄牙人佩雷拉称赞中国人的理由,称这些所谓的异教徒在司法问题上比基督徒“讲更多的正义和真理”。另一位葡萄牙人克鲁兹在《中国纪事报》上说,“没有其他国家能超越他们,更不用说拥有类似的技能和才能了”。

西班牙人门多萨(Mendoza)在《大中华帝国志》中把中国变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乌托邦”:“他们的勤奋、精明和对和平的热爱使这片沃土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富有的国家”。

瑞典人彼得·奥斯本以牧师的身份随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卡尔王子来到中国,并写了一本关于他从1751年8月到1752年1月在广州的经历的书。

奥斯本在书中肯定了广州人的文明和对礼仪的理解。广州是鸦片战争前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外国人来中国的第一站。因此,外国人对广州人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整个中国人和中国人的印象。

然而,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法国和美国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在一年的这个时候,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社会,因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外汇短缺。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和习俗正慢慢落后于西方。此时,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已经变成了一个停滞、僵化和衰落的专制帝国,中国人已经成为傲慢、无知、卑鄙和无能的代名词。

尤其是英国特使麦卡特尼访华的失败,促使西方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形象,从钦佩变成了蔑视,西方人的“中国幻想”也随之终结。

美国传教士、汉学家和外交家卫三畏在他的《中国通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中国通常是一个不感兴趣和不文明的国家。你可以嘲笑他们。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步步紧逼,清朝节节败退,西方人对清朝的印象也一步步恶化。

不仅如此,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中国的邻国日本变得越来越强大,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西方化。日本对清朝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外国人对清朝的印象已经到了极度蔑视的地步。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国人眼中的清朝形象在不断变化。18世纪中叶,清朝处于不断被西方理想化的上升阶段。在这个时期,清朝在外国人眼里可以说是完美的“天朝帝国”。

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外国人眼中的清朝形象开始发生重大逆转,“中国上王国”成为一个专制落后的封建帝国。